2016年6月30日,我離職整一年。毫不誇張地說,離職後的這一年是我人生中最快樂、最充實,也是產出最高的一段時光。過去一年的經曆甚至改變了我對工作的看法。我曾經與大多數人一樣,認為工作就意味著被控製、被管理,做一些不喜歡卻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它是有趣、好玩、快樂的對立麵。我估計90%以上的人會相信,在沒有經濟壓力的情況下,隻要可以不工作,自己肯定會選擇不工作。我們也經常聽人說自己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夠早一點實現財務自由,這樣就不需要再工作了。總之,在傳統的觀念中,工作是痛苦的、令人討厭的事情。然而,真是如此嗎?


    在過去的這一年中,已經忘記有多少次在鬧鍾響之前,我就迫不及待地起床,坐在電腦前,興奮地開啟一天的工作,直到自己已經很餓了才想起去吃早飯。聽上去有點不可思議,但這的的確確是事實。同樣是工作,為什麽以前去上班感覺是要上刑場,而現在卻成了一件無比開心的事情呢?這種差異需要從人的行為動機的角度去理解。


    關於人類行為動機,過去的科學家存在著錯誤的認知。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他們認為人類行為的驅動力隻有兩種:第一種叫作生物性驅動力,即滿足最基本生存需求的動力;第二種是外在的驅動力,即因為外在環境刺激(例如獎懲措施)而產生的行為動力。在過去的科學家看來,人天生就是懶惰的,隻有滿足最基本需求的動力,如果想要他們做基本需求之外的事情就必須依賴外在刺激——利用獎勵或懲罰的手段。


    然而,這種錯誤的認知卻成了現代管理學的基礎。在現代管理學中,管理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員工被認為是懶惰的,隻要沒有人看管,他們就會偷懶,不好好工作。在企業中,“胡蘿卜加大棒”一直被視為最重要的管理策略,而管理層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更好地控製各層員工。這種信念的存在讓公司老板和管理層對員工產生普遍的不信任感,而這樣的管理模式反過來又會使員工產生被動的工作心態,因為當人被看著做某件事的時候,他會自然而然把那件事情當成別人要他完成的任務,而不是自己想要做的事。這其實是大家在工作中很難獲得快樂的關鍵原因,因為人隻有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時,才會有真正的愉悅感。


    慶幸的是,這種觀點最終得到了糾正。心理學家通過大量實驗與研究,證明了人類還存在第三種驅動力,即去主動學習、創造更美好世界的動力。科學家認為人類天生就有發現新奇事物,通過尋求挑戰來施展才能和獲得新技能的內在傾向,也就是說,在沒有任何激勵的條件下,人也會自主行動,這種行動的驅動力就來自對挑戰和成長的渴望。詹姆斯·柯林斯就曾在《基業長青》中寫道:“追求進步的驅動力源自人類一種深沉的衝動,一種探索、創造、發現、成功、改變和改善的衝動。追求進步的驅動力不是一種枯燥的理性認識,而是一種深入內心、具有強迫性、幾乎與生俱來的原動力。”


    當我們發自內心地想要做某件事情時,這件事本身就是目的,我們去做,不是因為會得到報酬或者獎賞,而是因為在做的過程中我們能夠獲得樂趣。我們喜歡打電玩遊戲、喜歡運動,不是因為會獲得獎賞,而是因為我們從中得到挑戰和快樂。同樣,很多人在業餘時間不求回報地參與組織一些活動,也是因為他們渴望發揮自己的價值,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讓周圍的世界變得更美好。


    由此可見,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工作本身,而在於工作背後的動力。我們以為自己討厭工作,但事實並非如此。事實上,人最開心快樂的時候不是閑散或者什麽都不做的時候,因為無所事事會讓人感覺乏味、空虛和無聊,所以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件有意義的事情中的時候,喜歡挑戰、渴望進步和成長才是人類的天性。當一個人將所有的精力完全投入某種活動中時,他會有種高度興奮又無比充實的感覺,這才是人生的最佳體驗,也就是心理學家所說的“心流”(flow)。


    既然我們天生就喜歡挑戰,渴望學習與成長,可為什麽我們如此厭惡工作?到底是什麽奪走了我們本應該在工作中獲得的樂趣?


    美國暢銷書作家丹尼爾·平克在他2010年寫的一本名為《驅動力》的書中給出了答案,他認為我們在工作中無法獲得快樂最核心的原因之一,就在於我們被剝奪了獨立自主的權利,因為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德西和瑞安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人類有自主、獨立、尋求歸屬感的內在動機。如果這個動機被釋放出來,人們就能取得更多成就,生活得更加充實。


    丹尼爾·平克在書中提到,現代經濟正在經曆著一場巨大的變革,經濟發展的動力從“左腦能力”轉移到“右腦能力”,即創造力、共情能力和全局思維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過去那種傳統“胡蘿卜加大棒”的管理理念已經行不通了,因為當工作僅僅被看成一項不得不完成的任務時,員工會缺乏內在動力,使得他們的潛能與創造力無法得到發揮。人隻有在做自己喜歡、主動選擇去做的事情的時候才會表現出積極性,釋放出激情。因此,想要更好地激發員工的積極性,讓他們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價值,企業管理就必須進行升級,給員工更多的自主性,讓他們自主地選擇工作內容、工作時間、工作方法以及工作團隊。


    很多公司已經明白了這個道理,為了更好地釋放員工的潛能,它們正在積極地進行各種各樣管理上的創新。像google(穀歌)、facebook(臉書)、小米等科技創新公司,它們已經把大部分的主動權交給了員工。這些公司有著非常扁平的組織架構,在這裏被管理的是項目而不是人,因為每個人都有強大的自我驅動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隻要不影響項目合作與進展,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決定工作時間與地點。有的公司甚至給員工極大的創新空間,鼓勵公司內的創業,隻要某個創新想法被證明是有潛力的,他們就能自行組織團隊,向公司申請資金。隻有在這樣的環境中,人的潛能才能得到激發,工作才是充滿激情與樂趣的,而非無可奈何。


    盡管靈活的管理製度、組織方式和工作模式能夠讓我們在工作中擁有更多的自主性,因而獲得更多動力和樂趣,但這種轉變絕不會在一夜之間發生,而是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在此之前,我們讓自己在工作中獲得樂趣的唯一辦法就是去主動尋求和創造。離職,然後去做自己喜歡又能賺錢的事情,當然聽上去是十分理想的,也是很多人所渴望的,但這未必是當前最合適的選擇,因為這不僅需要你有清晰的自我認知,還需要有一定的商業頭腦、足夠的實力和執行力以及強大的內心。


    因此,對大多數人來說,目前更需要思考的不是是否要離職,而是如何在工作中獲得更多的自主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斜杠青年”所提倡的多重身份和多重收入就是一種主動尋求樂趣、讓自己生活得更快樂的方式,因為它能讓我們在保留一份能夠給自己提供穩定收入工作的同時,去尋求、探索以及嚐試不一樣的事情,從而找到人生的動力與激情。


    工作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美好快樂的人生應該是能夠在工作中享受快樂。是時候去找回那些我們本應該在工作中獲得的樂趣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斜杠青年:如何開啟你的多重身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Susan Kuang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Susan Kuang並收藏斜杠青年:如何開啟你的多重身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