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的“謊言”


    曾經讀到一篇關於創業的文章,文章是一個有著10年從業經曆的資深媒體人寫的,探討的內容是創業這個領域能否出現一個獨角獸,即估值10億美金的公司。然而,他並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是通過自己的3次創業經曆側麵談論市場需求與資本趨勢,也順便告訴讀者他最近的這次創業成功完成了千萬級的首輪融資。


    文筆好的人確實有優勢,透過這些樸實而真誠的文字,他把自己創業過程中對夢想的執著、麵對現實的無奈,以及文化人的那種不一樣的情懷展現得淋漓盡致。我相信99%的讀者都會被這種情懷和執著所感動。然而,我並沒有。


    每當創業者把創業過程中的艱辛以及那種在困難麵前不屈不撓的精神擺在聚光燈下時,總能博得一片掌聲,似乎任何事情隻要加上“夢想”二字就會變得無比高尚,我們甚至無須知道這夢想究竟是什麽,也不必反思它是否真的值得去追求。希特勒也算是個有“偉大夢想”的人,他一生都在為了實現“在德國控製之下,建立一個日耳曼大陸體係”而不懈努力,那麽他的夢想是否也值得博得掌聲呢?


    我總認為整個社會對於“創業”的熱情以及“創業者”的崇拜有點過於盲目,這種盲目實際上反映了當下一種普遍的急功近利,想要快速成功的浮躁心態。隨著大量熱錢的湧入,移動互聯網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名利場,創業則成了名利雙收的最佳捷徑,因此不管是沒畢業的大學生還是有了幾年工作經驗的職場人都懷揣著一顆想要創業的心,而所有走上融資這條路的創業者,無論具體項目是什麽,都有一個共同的“偉大夢想”——上市!我曾經親耳聽到幾個創始人對我說,他們的夢想就是去紐交所敲鍾。這句話毫不掩飾地道出了他們背後真實的渴望——名與利。


    真正有夢想的人絕不會把命運交給資本市場,因為資本是貪婪的,它的本質是逐利,講究的是短期回報,而企業的發展必須要有長遠眼光,不能以短期利益為導向,因此兩者在目標上存在著嚴重的衝突。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就曾經公開表態,華為堅決不上市,他認為資本的“貪婪”本質會傷害到華為的長期發展前景。


    當然,我不否認很多創業者一開始確實有過超越名利的夢想,他們的想法很美好——改變世界。但問題是,世界不是那麽好改變的,也不是你想改變就能改變的。首先,改變世界的潛在含義是讓世界變得更好,那麽“好”的標準是什麽?更豐富的物質,還是更好的技術?我想兩者都不是,更好的標準應該是更幸福,物質和技術隻不過是增加幸福的手段。然而很多創業者卻本末倒置,盲目地做加法,結果事與願違,不僅沒有帶來實質性的改變,反而讓人更加貪婪、焦慮和忙碌。


    其次,世界的發展與進步依靠的是眾人的智慧與積累,絕不是一個人就能做到的。所以我們根本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麽偉大,這個世界不管有沒有你,都會按照既定的規律發展下去。相反,我覺得一個人能夠給世界帶來的最好的改變就是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積極樂觀,培養優秀的內在品質。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改變,因為它會間接影響和激勵到周圍的人,給社會帶來積極的能量。所以,與其想著如何改變世界,不如想想如何改變自己吧,因為當每個人都在進行積極改變時,這個世界自然而然就會變得更好。


    我絕沒有要否定創業價值的意思。創業是必需的,社會的進化就在於企業的更替:無法跟上時代步伐的企業倒閉後釋放出資源,這些資源通過自由組合產生更適合未來發展的企業。創業就是一個讓資源重新組合,從而滿足新需求的過程。我反對的是盲目創業,是那些以資本而非市場驅動的創業,因為當你用資本砸出一個市場的時候,那個市場大多是虛假的,一旦資本撤出,市場就會迅速萎縮。


    創業的重要前提是符合市場邏輯和價值創造的規律,即做出市場真正需要的產品,通過贏利來實現健康和持續的發展。實際上,創業並沒有想象得那麽難,隻要你有市場需要的產品或服務,就能吸引到客戶,隻要有口碑,就能實現持續增長。這些創業者之所以那麽艱辛是因為他們違反了事物發展的規律,想在短期內迅速做大,在還沒有贏利的時候就想上市獲利。總結為一句話就是:“想賺快錢、賺大錢。世界上哪會有那麽好的事情?”


    商業的本質是以貨幣為媒介進行交換,從而實現商品流通的經濟活動,你首先得有可交換的產品或者服務,然後通過市場營銷讓你的目標消費群了解你,最終實現交易。任何商業的成長都需要時間,因為信息的獲取和傳播需要時間,讓消費者了解你也需要時間。


    然而,大多數創業者不願意從產品做起,也不願一點一滴積累客戶,因為那樣速度太慢,他們需要快速成功。想要從消費市場獲利就必須遵守市場邏輯,但如果把目光投向資本市場,就可以繞過傳統商業途徑快速拿到資金,因為資本市場不在乎這些創業公司有沒有產品,也不需要有盈利,隻要有足夠的增長速度和一個未來變現的故事就行。於是,投資者和創業者共同創造了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先做用戶,再想如何賺錢。


    事實上,融資是個巨大的“坑”,一旦跳進去就很難再出來。投資人的錢不是白給的,他們的邏輯很清晰,他們所期待的收益絕不是來自這些創業公司未來贏利之後的分紅,他們的目標是把公司賣給下家,然後從中套利。而完成下一輪融資的重要前提就是這些公司能通過數據體現巨大的增長潛能,即需要有飛速增長的用戶數。


    因此,一旦創業者走上了這條靠融資生存——先做用戶,再想賺錢的路,他們就會發現曾經所有的夢想都在遠去,因為整個公司的目標隻有一個,那就是做出投資人想要的數據。正因為如此,很多初創公司並沒有把重心放在思考如何創造價值上,而是花大量精力做運營,絞盡腦汁通過各種手段來吸引新用戶。我相信很多創始人對此深有感觸。


    吸引新用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實際上它變得越來越難了,因此幾乎成了所有通過融資而生存的創業公司的痛點。我們現在所處的新時代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那就是從0到1越來越簡單,從1到100卻越來越困難。原因很簡單,信息的傳播依靠的是媒體,而媒體正在經曆一場重大的變革——去中心化。大量app和自媒體的湧現使得移動互聯網流量入口越來越分散,信息的傳播變得越來越不可控,主動權和選擇權也因此完完全全轉移到了用戶手中,他們可以自由地決定看什麽,不看什麽。這樣的結果是,“流行”無法再被人為操控,隻有真的受到市場歡迎的事物才會流行,它們必須能滿足真實的需求,而不是一時的衝動或者好奇。


    與此同時,消費者也變得越來越成熟與理性,他們開始對“免費”“抽獎”以及各種各樣的“雞湯”和“雞血”產生免疫力,並願意為真正有價值的物品和服務付費。因此,即使那些庸俗的運營手段或者資金補貼能夠帶來關注度,那也不過是短暫的曇花一現而已,最終能打動用戶的絕對是腳踏實地的真實而非眼花繚亂的浮誇。


    過去,我和大多數人一樣,羨慕那些融資成功的創業者,被他們那些所謂的勵誌故事所打動,也渴望著能夠像他們一樣光鮮亮麗,但是當我深入創業圈,用理性的眼光看待這一切時,我才知道,那完全是一個名利場。於是,我再也不為那些以資本驅動的創業所動,因為他們背後所謂的夢想隻不過來自對“名利”的渴望,而那所謂的艱難則是因為違反了市場邏輯,擁有了不切實際的目標而造成的。


    你若真有價值,必會以贏利的形式得到市場的支持。遺憾的是,你不過隻是自己虛榮心和欲望的“囚徒”、資本市場的一枚棋子,我為何要被感動?   另一種創業,另一種成功


    2016年我開始了自己的小事業,但我很少用“創業者”來定義自己,因為這個詞會引發一係列問題:用戶量多少,有沒有融資,員工多少,流水多少,等等。這是評判創業者成功與否的簡單標準。


    這一係列問題背後有個重要假設,即創業就要做大,這樣資本才能獲得最大的回報。我不否認這種假設的合理性,畢竟在目前以資本為主導的社會,一切投資都必須講究回報率,而收益和回報率的增長大多都需要通過擴大規模來實現。


    然而,這並不是所有人創業的目的。


    北京鼓樓東大街有一家溫馨愜意的小咖啡館。每當寫作需要靈感的時候,我就會去那兒坐會兒,喝杯咖啡。老板娘是個熱愛甜品的姑娘,每天清晨,趕在客人來之前,她會安靜地坐在咖啡館的一角,修剪剛剛送到的鮮花,然後一支支插進小花瓶中,再精心地擺放在店裏的咖啡桌上。每每看到這種畫麵,我內心都會有種莫名的感動。盡管小店的經營和打理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但我知道她是快樂和滿足的,因為這是她熱愛的事情。


    現代生活盡管方便快捷,但我們內心似乎都缺少了一份自主的快樂。我們原本應該是自己的“主人”,擁有屬於自己的節奏,然而現實生活中卻有太多的“身不由己”。進入社會之後,我們的時間被機械地分割了,於是,我們很難再沉浸在自己的節奏中,而是被其他人掌控了節奏和步伐——我們不得不去適應各種外在的要求和他人的節奏,並按照他人的“鼓點”前進。這樣的結果就是,每個早晨,我們都要麵對那種被逼上競技場的壓力,而童年時期對外界的好奇心也在不知不覺地消散。


    被社會掌控的我們變得越來越依賴自己所擁有的物質世界,也越來越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按照別人的規則做出自己的決定,或者按照別人的價值觀生活。結果,我們離真實的自己越來越遠,最終成了生活的囚徒,終日在條條框框中勞累奔波,為別人對自己的種種看法而苦惱。


    不過,這個世界上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選擇創業,僅僅是為了從這些條條框框中掙脫出來,複蘇曾經的夢想,重新點燃生命的激情。他們不為名利,也不追求規模,隻想通過創業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然後用喜歡的方式去過一生。這樣的人健康、精力旺盛、整天充滿正能量。他們知道自己是誰,也知道自己想要什麽樣的生活。他們心安理得地做著自己熱愛的事情,每一天都投入、負責地活在當下。


    我稱這類人為“獨立創業者”(independent entrepreneur)。這種獨立首先體現在資金上的獨立,即不依賴他人提供資金(小本生意根本不需要太多啟動資金),如此便不會有利益與目標上的衝突,也就不會被他人所掌控;其次,它還意味著思想上的獨立,即不被他人或者社會價值觀綁架,也不做欲望的奴隸,而是能夠忠於內心,做自己真正熱愛和喜歡的事情。獨立創業者並不等同於自由職業,兩者的區別在於,獨立創業者有固定的商業模式,並能通過商業形式為客戶提供持續的產品與服務,由此創造持續和穩定的收入,而自由職業則沒有商業模式,主要以提供個體勞動來獲得不定期收入。


    事實上,成為獨立創業者要比融資創業難很多,因為融資隻需要證明你的想法有市場潛力,而成為獨立創業者則需要有強大的自省能力。


    忠於自己絕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你首先要想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麽樣的生活,這需要時間和閱曆。除此之外,你還要有勇氣和足夠強大的內心去抵抗社會強加於你的價值觀以及人性自帶的貪婪和虛榮。隻有經常懂得自省的人,才能最終擺脫對外在的依賴,並從外界的條條框框中掙脫出來,不再成為別人的期待,也不再為別人而活。自省會把你從緊迫和被虛榮心支配的生活中解放出來,並學會在平凡的生活中享受充實與自在。


    開始創業之後,我經常會遇到各種誘惑。猶豫、動心的時候,我便停下來問自己,到底什麽才是最重要的呢?每一次的自省總能讓我變得更加清醒與堅定。有什麽能比現在的生活更讓我快樂呢?我可以完全控製自己的時間和生活,根據自己的節奏來安排一切事務,隻把時間花在喜歡的人和事上,還能係統地從內而外不斷自我完善。我既不活在過去的限製中,也不活在對未來的期待中,更不會因為要取悅他人而委屈自己,我隻把所有的熱情投入到當下的每一天,變平凡為偉大,變普通為獨特。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於能夠過上內外一致的生活,這便是我目前的狀態——我的創業方向與自身的人生哲學、內心信念以及生活理念完全一致。更重要的是,沒有了速度和規模的壓力,我可以花充足的時間來打磨一款產品,並用心經營與讀者、學員之間的關係,然後再用一輩子的時間去陪伴彼此成長。


    在資本市場,“小而美”的創業並不受青睞,然而我卻認為它是世界上最美好和最幸福的事情,因為隻有“小而美”才能賦予我們真正的快樂與自由,這種自由既包括心靈上的自由,也包括財務上的自由。隻有當一個人拋去功利心,做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的時候,他才能全身心地投入,發揮所有的潛能與才華,而我絕對相信任何用心做出來的產品或服務都會被市場所感知,得到消費者的認同與支持,也會因此獲得不錯的收益。


    我甚至認為一個美好的世界應該擁有大量用心經營的“小而美”的創業公司,因為它們的存在會為市場提供更多兼具品質與個性的產品和服務。吳曉波就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小眾將成為新的流行文化。”因此,消費市場還有巨大的空間等著“小而美”的創業公司去填補。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以此為生”才是最值得追求的人生。它能讓我們回歸本性,找到屬於自己的特定模式和體驗以及詮釋生活的方式,並最終成為那個我們原本就是的“貴族”,就像這段話所說的那樣:


    “我相信,每一個5歲孩子的世界都是如此的斑斕,認為自己有價值、高貴,並且個性十足。5歲的孩子就是一個這樣的貴族。他追尋自己的真理、自我完善與卓越,卻從不用計算成本。他完全不在乎金錢和家裏的銀行賬戶,他給世人的感覺卻是,他是一位百萬富翁。”


    突然間,我想起了紀錄片《壽司之神》中的小野二郎,一輩子就經營一家小店,全身心地把自己奉獻給此生的摯愛——壽司,最終名滿天下。然而,我覺得二郎先生的成功不在於最後的盛名,而在於守得住自己的內心,始終把精益求精當成人生的終極追求。


    也許對某些人來說,成功意味著名與利,錢賺得越多,名氣越大,就越成功。但在我眼裏,這個世界上隻有一種成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過一輩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斜杠青年:如何開啟你的多重身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Susan Kuang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Susan Kuang並收藏斜杠青年:如何開啟你的多重身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