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區塊鏈的類型
區塊鏈社會:解碼區塊鏈全球應用與投資案例 作者:龔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公有鏈
所謂公有鏈,是指全世界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時候加入、任意讀取數據,任何人都能發送交易且交易能獲得有效確認,任何人都能參與其中共識過程的區塊鏈——共識過程決定哪個區塊可被添加到區塊鏈中和明確當前狀態。作為中心化或者準中心化信任的替代物,公有鏈的安全由“共識機製”來維護——“共識機製”可以采取pow或pos等方式,將經濟獎勵和加密算法驗證結合了起來,並遵循著一般原則:每個人從中可獲得的經濟獎勵與對共識過程做出的貢獻成正比。這些區塊鏈通常被認為是“完全去中心化”的。
在公有鏈中,程序開發者無權幹涉用戶,所以區塊鏈可以保護使用他們開發的程序的用戶。從傳統的經濟學角度來看,的確難以理解為何程序開發者會願意放棄自己的權限。然而,隨著互聯網崛起,協作共享的經濟模式為此提供了兩個理由:借用托馬斯·謝林(thomas schelling)的話,即妥協是一種力量。首先,如果你明確地選擇做一些很難或者不可能的事情,其他人會更容易信任你並與你產生互動,因為他們相信那些事情不大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其次,如果你是受他人或其他外界因素的強迫,無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你大可說句“即使我想,但我也沒有權力去做”的話語作為談判籌碼,這樣可以勸阻對方不要強迫你去做不情願的事。程序開發者們所麵臨的主要壓力或者風險主要是來自政府,所以說“審查阻力”便是公有鏈最大的優勢。
(二)私有鏈
所謂私有鏈,是指其寫入權限由某個組織和機構控製的區塊鏈。讀取權限或者對外開放,或者被進行了任意程度的限製。相關的應用可以包括數據庫管理、審計甚至是一個公司,盡管在有些情況下希望它能有公共的可審計性,但在很多的情形下,公共的可讀性似乎並非是必需的。
大多數人一開始很難理解私有鏈存在的必要性,認為其和中心化數據庫沒有太大的區別,甚至還不如中心化數據庫的效率高。事實上,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永遠是相對的,私有鏈可以看作是一個小範圍係統內部的公有鏈,如果從係統外部來觀察,可能覺得這個係統還是中心化的,但是以係統內部每一個節點的眼光來看,其實當中每個節點的權利都是去中心化。而對於公有鏈,從某種程度來看也可以看作是地球上的私有鏈,隻有地球人的電腦係統才可以接入。因此,私有鏈完全是有其存在價值的。
私有鏈的巨大優勢就是,由於對於p2p這樣的網絡係統而言,係統內部的處理速度往往取決於最弱的節點,而私有鏈所有的節點和網絡環境都是完全可以控製的,因此能夠確保私有鏈在處理速度方麵遠遠優於公有鏈。
私有鏈和公有鏈另外一個巨大的區別就是,一般公有鏈肯定在內部會有某種代幣(token),而私有鏈卻是可以選擇沒有代幣的設計方案。對於公有鏈而言,如果要讓每個節點參與競爭記賬,必定需要設計一種獎勵製度,鼓勵那些遵守規則參與記賬的節點。而這種獎勵往往就是依靠代幣係統來實現的。但是對於私有鏈而言,基本上都是屬於某個機構內部的節點,對於這些節點而言,參與進行記賬本身可能就是該組織或者機構上級的要求,對於他們而言本身就是工作的一部分,因此並不是一定需要通過代幣獎勵機製來激勵每個節點進行記賬。所以,我們也可以發現,代幣係統並不是每個區塊鏈必然需要的。
因此,考慮到處理速度及賬本訪問的私密性和安全性,越來越多的企業在選擇區塊鏈方案時,會更多地傾向於選擇私有鏈技術。
(三)聯盟鏈
聯盟鏈(consortium blockchain),是指其共識過程受到預選節點控製的區塊鏈。例如,可以想象一個由15個金融機構組成的共同體,每個機構都運行著一個節點,而且為了使每個區塊生效需要獲得其中10個機構的確認。區塊鏈可能允許每個人都可讀取,或者隻受限於參與者和走混合型路線,例如區塊的根哈希及其api(應用程序接口)對外公開,api可允許外界用作有限次數的查詢和獲取區塊鏈狀態的信息。這些區塊鏈可視為“部分去中心化”。比如r3 cev就是一個典型的聯盟鏈係統。
(四)許可鏈
許可鏈(permissioned blockchain),是指每個節點都是需要許可才能加入的區塊鏈係統,私有鏈和聯盟鏈都屬於許可鏈。
(五)混合鏈和複雜鏈
隨著區塊鏈技術變得越來越複雜,區塊鏈的技術架構開始不僅僅簡單地分為公有鏈、私有鏈等架構,而是這之間的界限逐漸開始模糊。在區塊鏈的係統中,不再是所有節點都有著簡單的一模一樣的權限,而是開始有不同的分工。有些節點可能隻能查看部分區塊鏈數據,有些節點能夠下載完整的區塊鏈數據,有些節點負責參與記賬。而隨著係統日益複雜,其中不同的角色,以及不同的權限等級會變得更多。其實我們在dpos這樣的共識機製中,已經能夠看到這種趨勢開始出現,並不是每個節點都參與記賬,而是獲得投票數量最多的受托人(delegated)才開始進行記賬,這樣的受托人就是典型的角色劃分。如果今後央行采用區塊鏈技術發行人民幣,肯定會選擇類似於混合鏈這樣的技術。
所謂公有鏈,是指全世界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時候加入、任意讀取數據,任何人都能發送交易且交易能獲得有效確認,任何人都能參與其中共識過程的區塊鏈——共識過程決定哪個區塊可被添加到區塊鏈中和明確當前狀態。作為中心化或者準中心化信任的替代物,公有鏈的安全由“共識機製”來維護——“共識機製”可以采取pow或pos等方式,將經濟獎勵和加密算法驗證結合了起來,並遵循著一般原則:每個人從中可獲得的經濟獎勵與對共識過程做出的貢獻成正比。這些區塊鏈通常被認為是“完全去中心化”的。
在公有鏈中,程序開發者無權幹涉用戶,所以區塊鏈可以保護使用他們開發的程序的用戶。從傳統的經濟學角度來看,的確難以理解為何程序開發者會願意放棄自己的權限。然而,隨著互聯網崛起,協作共享的經濟模式為此提供了兩個理由:借用托馬斯·謝林(thomas schelling)的話,即妥協是一種力量。首先,如果你明確地選擇做一些很難或者不可能的事情,其他人會更容易信任你並與你產生互動,因為他們相信那些事情不大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其次,如果你是受他人或其他外界因素的強迫,無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你大可說句“即使我想,但我也沒有權力去做”的話語作為談判籌碼,這樣可以勸阻對方不要強迫你去做不情願的事。程序開發者們所麵臨的主要壓力或者風險主要是來自政府,所以說“審查阻力”便是公有鏈最大的優勢。
(二)私有鏈
所謂私有鏈,是指其寫入權限由某個組織和機構控製的區塊鏈。讀取權限或者對外開放,或者被進行了任意程度的限製。相關的應用可以包括數據庫管理、審計甚至是一個公司,盡管在有些情況下希望它能有公共的可審計性,但在很多的情形下,公共的可讀性似乎並非是必需的。
大多數人一開始很難理解私有鏈存在的必要性,認為其和中心化數據庫沒有太大的區別,甚至還不如中心化數據庫的效率高。事實上,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永遠是相對的,私有鏈可以看作是一個小範圍係統內部的公有鏈,如果從係統外部來觀察,可能覺得這個係統還是中心化的,但是以係統內部每一個節點的眼光來看,其實當中每個節點的權利都是去中心化。而對於公有鏈,從某種程度來看也可以看作是地球上的私有鏈,隻有地球人的電腦係統才可以接入。因此,私有鏈完全是有其存在價值的。
私有鏈的巨大優勢就是,由於對於p2p這樣的網絡係統而言,係統內部的處理速度往往取決於最弱的節點,而私有鏈所有的節點和網絡環境都是完全可以控製的,因此能夠確保私有鏈在處理速度方麵遠遠優於公有鏈。
私有鏈和公有鏈另外一個巨大的區別就是,一般公有鏈肯定在內部會有某種代幣(token),而私有鏈卻是可以選擇沒有代幣的設計方案。對於公有鏈而言,如果要讓每個節點參與競爭記賬,必定需要設計一種獎勵製度,鼓勵那些遵守規則參與記賬的節點。而這種獎勵往往就是依靠代幣係統來實現的。但是對於私有鏈而言,基本上都是屬於某個機構內部的節點,對於這些節點而言,參與進行記賬本身可能就是該組織或者機構上級的要求,對於他們而言本身就是工作的一部分,因此並不是一定需要通過代幣獎勵機製來激勵每個節點進行記賬。所以,我們也可以發現,代幣係統並不是每個區塊鏈必然需要的。
因此,考慮到處理速度及賬本訪問的私密性和安全性,越來越多的企業在選擇區塊鏈方案時,會更多地傾向於選擇私有鏈技術。
(三)聯盟鏈
聯盟鏈(consortium blockchain),是指其共識過程受到預選節點控製的區塊鏈。例如,可以想象一個由15個金融機構組成的共同體,每個機構都運行著一個節點,而且為了使每個區塊生效需要獲得其中10個機構的確認。區塊鏈可能允許每個人都可讀取,或者隻受限於參與者和走混合型路線,例如區塊的根哈希及其api(應用程序接口)對外公開,api可允許外界用作有限次數的查詢和獲取區塊鏈狀態的信息。這些區塊鏈可視為“部分去中心化”。比如r3 cev就是一個典型的聯盟鏈係統。
(四)許可鏈
許可鏈(permissioned blockchain),是指每個節點都是需要許可才能加入的區塊鏈係統,私有鏈和聯盟鏈都屬於許可鏈。
(五)混合鏈和複雜鏈
隨著區塊鏈技術變得越來越複雜,區塊鏈的技術架構開始不僅僅簡單地分為公有鏈、私有鏈等架構,而是這之間的界限逐漸開始模糊。在區塊鏈的係統中,不再是所有節點都有著簡單的一模一樣的權限,而是開始有不同的分工。有些節點可能隻能查看部分區塊鏈數據,有些節點能夠下載完整的區塊鏈數據,有些節點負責參與記賬。而隨著係統日益複雜,其中不同的角色,以及不同的權限等級會變得更多。其實我們在dpos這樣的共識機製中,已經能夠看到這種趨勢開始出現,並不是每個節點都參與記賬,而是獲得投票數量最多的受托人(delegated)才開始進行記賬,這樣的受托人就是典型的角色劃分。如果今後央行采用區塊鏈技術發行人民幣,肯定會選擇類似於混合鏈這樣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