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複  <h2>創業是一將功成萬骨枯,平均值毫無意義</h2>


    我們從小到大看到的種種現象,大部分都是呈正態分布的。比如,我們上學的時候,每一次考試都有平均分;你年紀大還是小,智商高還是低,都有一個平均值。


    但是,正態分布對創業者做的事情是沒有意義的。如果用正態分布的思維來想問題——平均水平的創業者是什麽樣子的,平均水平的人才是什麽樣子的,平均水平的產品是什麽樣子的……覺得自己隻要比“平均水平”好30%、50%就夠了,那你就一定失敗。


    創業中使用正態分布沒有意義,那什麽是有意義的呢?冪定律。冪定律就是x的負一次方,即x分之一。


    它跟正態分布完全相反,正態分布的意思很容易理解,就是都在中間,極端的情況很少。冪定律告訴我們其實沒有什麽平均值,平均值是沒有意義的。隻有極少數是特別特別偉大的,其他的都可以忽略,這就是冪定律。它的y值是x分之一,所以你在接近零分之一的時候就是無限大,一千分之一、一萬分之一都可以忽略,就這麽簡單。


    圖1-1


    我用實際的例子來解釋一下平均值,如果一群創業者的平均身高是168cm,把姚明算進來,這群人的平均身高也就多2cm左右,和之前差別不大。


    圖1-2


    假設這群人的平均身價是30萬美元,如果把比爾·蓋茨加進去,那他們的平均收入可能就變成1000萬美元了,但能說這群人的身價達到1000萬美元了嗎?不能。隻有比爾·蓋茨是身價極高的,其他人都是微不足道的,這其實就是冪定律的簡單例子。


    創業中有三件關鍵的事情:投資、戰略、人才,都存在冪定律。    <h2>資本追逐冪定律,vc賭的是超級冠軍</h2>


    首先,資本是追逐冪定律的。一個風險投資基金它的實際回報從第一年排到最後,一定是圖1-3橘色的這條實線。今天一些比較不錯的基金,都是因為有一個項目的回報特別巨大,把它的整體回報拉升了。絕對不能說dcm平均給我們四倍回報,它投的就都是回報接近四倍的公司,實際上是有一家回報幾十上百倍的公司把大家的值拉高了。


    創新工場五年基金的實際回報情況是,最高的回報是200倍,還有很多一倍的沒有得到下一輪投資,還有少數是零倍的。創新工場投資的公司的估值有很高的,達到幾十億的,也有幾億的,就是超級冠軍引領了整個的投資基金。因此,創業者應該考慮下vc(venture capital,風險投資,簡稱vc)的思維模式,因為創業者是跟vc要錢的,vc怎麽想跟創業者該怎麽做有很大的關係。從vc的角度來說如果隻有一家是特別棒的,投資靠“撒胡椒麵”的模式是不行的。“撒胡椒麵”的第一個問題是,一大堆公司的回報率都很低;第二個問題是,就算有一個項目很棒,vc隻占5%的份額,投資回報額也不夠大。所以vc,尤其是投早期的vc,對兩三倍的回報率是沒有興趣的。


    圖1-3


    vc的模式很簡單,找最好的idea投一次還不夠,還要投第二次、第三次。好不容易有市場驗證了,如果不多砸一點錢進去,它撒錢在裏麵是不值得的。


    假如蔡文勝投了你的天使輪、a輪後,覺得你的項目真的很棒,第三輪想多投資些,你千萬不要拒絕他,甚至拉別的投資進來,因為蔡文勝正在表示對你的超級認可。如果以後你融資,可以跟別人說蔡文勝連投我們三輪,對你是非常加分的。千萬不要貪圖很多個vc,多有多的好處,但是如果有一個vc非常看重你的項目,要投兩三輪的話,一定要給他投資的機會。


    其實vc對一個公司的期望很簡單,希望通過這一項投資可以把整個基金的投入收回來。如果是一個2億美元的基金,投了你200萬,那你最好給它一百倍的回報率,這樣,vc就會對你特別好。但你同時要意識到,這其實是非常艱難的。


    有一個我們創新工場投資的項目創始人來找我,想要跟我道歉。他說:“開複,你投了400萬,我們隻給你回報了500萬,基本上沒賺錢。”他為什麽這樣說?我們投的時候認為他有機會成為黑馬,我們賭了一下,他也賭了一下,最後沒成功,那就賭下一次。因為每個創業者第二次、第三次創業成功的概率會更高。


    圖1-4


    很多創業者還是有點兒借錢的心態,覺得自己拿了vc的錢,賠掉了真不好意思。其實不是這樣的,vc不是銀行,而是賭創業者會成功。賭的時候95%都會錯,這是正常的。創業者下一次可以再給vc賭贏的機會。


    圖1-5  <h2>壟斷才是互聯網創業的核心</h2>


    其次,戰略選擇也是符合冪定律的。看看不同的行業,你會發現幾乎每個領域都是冪定律在起作用。圖1-6中,左上角是智能手機各類操作係統的銷售分布圖,左下角是搜索領域的市場排名,右上角是電商類的銷售額排名,這些領域中都隻有一家做得特別大,第二家馬馬虎虎存活下來,其他的根本一文不值。這幾張圖告訴我們,不要覺得互聯網倡導自由平等,人人都有機會,對於用戶來說可能是這樣的,但是對於一個公司,細分領域裏做不到第一名,就什麽都不是。


    當然,並不是說每個公司都要做搜索領域的第一名,有很多領域可以細分,每個人都有機會。我們假設一年半之後能夠獲得一筆很大的融資,差不多2000萬美元。那麽,過去取得2000萬美元融資的公司有什麽特點呢?它們要麽已經是壟斷者,要麽就是領域內的前兩名,有機會成為壟斷者,vc才會狠狠地砸錢下去。如果沒有機會成為壟斷者的話,2000萬融資就跟你說再見了,這是非常現實的。


    圖1-6


    教科書上的壟斷理論其實在互聯網經濟中是不成立的。以圖1-7為例,綠線是用戶需求,價錢越高用戶越不願意買,綠色區域代表大量消費者願意為這個產品支付的價格。淺一些的紫線代表產品供應商願意用多少錢生產多少產品來賣,生產得越多,成本自然越低,供應商就願意以更低的價格出售。


    圖1-7中紅色的圓點是最好的交界點,代表賣的人和買的人達成了共識。如果有一個人壟斷了市場會怎麽樣?賣方就變成了深紫色的那條線,沒有人跟他競爭,他就把價格提高。商品定價200元時能賣出1800多份,300元時能賣出1400份,而後者的利潤更高,那賣方就會用壟斷的優勢來坑買方的錢。所以mba的教材寫著,壟斷者會向消費者亂收錢,欺負其他的供應商。


    但是,壟斷者絕對不是壞人,而且所有創業者都要逼自己成為壟斷者,這樣才能融到2000萬美元,才能成為頂尖者,才能讓自己的公司成為領域內最棒的。憑自己功夫打拚出來的壟斷,和憑借政府許可等方式達成的資源性壟斷是不一樣的,前者是偉大的、值得豎大拇指的。


    如果一個公司可以讓100個投資人追捧,那麽它就很可能成為一個壟斷性的公司,因為它的產品太棒了,棒到別人幾乎沒有辦法提供和它一樣好的解決方案。這才是我們要做的壟斷者,而不是那個壟斷資源、欺負人的壟斷者。


    圖1-7


    在互聯網領域,壟斷才是核心,而不是競爭。創業公司要找到一個細分市場,然後壟斷它,再逐漸地擴大。這樣做對消費者是好還是不好呢?其實圖1-7不太符合互聯網經濟的市場情況,因為它一定存在價格,而互聯網的市場不見得有價格存在,互聯網的收費模式可能是滯後於商業模式的。此外,互聯網的技術變得太快,可能今天你是壟斷者,明天就變了。比如,qq曾經是即時通信領域的壟斷者,但微信出來後就變了。又比如,e-mail以前是壟斷者,但是現在大家不用e-mail了,都用微信,所以壟斷是可以被顛覆的。互聯網創業不是做資源,而是做技術,技術不斷有後浪推前浪。


    互聯網領域要壟斷怎麽做呢?第一,先要找到一個非常細分的領域,成為這個領域的壟斷者。亞馬遜剛成立的時候,它會研究什麽東西最能夠賣得出去,因為書能夠保存、不容易壞掉,所以它最開始賣書。書賣了一年,第二年它有沒有賣別的東西呢?沒有。第三年也沒有,第四年還沒有。為什麽呢?因為它還沒有拿到壟斷地位。創業者在創業時一定要把某樣東西真的壟斷了,再做下一件事。因為創業的時候,專注是非常重要的。一開始什麽都做,最後什麽都做不好。


    我在美國碰到過一個創業者,他說:“開複老師,我的項目在三個領域裏排名全國第三,為什麽拿不到融資?”答案很簡單,你為什麽不在一個領域裏做成第一名呢?他說:“vc都是這麽說的,我以為你作為一個博士會有不同的想法。”我說:“vc說得都對呀!先把一個第一做到了,再做第二個、第三個。很多人用傳統的正態分布思維做事情,總想這邊賺1000萬,那邊賺1000萬,另一邊再賺1000萬,加起來就是3000萬甚至5000萬了。但如果你用冪定律思維考慮,你就要狠狠地成為某一個領域的第一。當然這個領域是什麽,你首先要想好。”


    創業者要非常深度地去分析,政策也好,資源也好,變化也好。假如你看到電商要移動化了,或者看到上海會成立自由貿易區,那就意味著你可以賣奶粉或者賣汽油了;假如你看到嚴懲酒駕的政策,就會意識到代駕是很好的機會……你利用這種敏銳的意識趕緊跳進一個領域,成為這個領域的第一名。當然,這個分析要花費時間和頭腦,怎麽去壟斷這個小陣地,也是需要迭代方法的。


    不是說你一跳進去就要做電商,成為中國前十名的電商,這沒有意義。創新工場投資了一家公司叫“要出發”,它現在可能是中國前十名的旅遊網站,但這一點其實沒有意義。它的價值不是成為前十名的旅遊網站,而是它研究了旅遊網站的各種可能性後,選擇了“周末在城市周邊駕車旅行”的模式,它要成為這個領域的第一。


    “要出發”是要做駕車旅遊領域的第一嗎?並不是,那個領域太大了。“要出發”的創始人丁根芳最初隻在廣州附近非常低調地成為駕車旅遊領域的第一,這點做成後,就有一批風險投資來支持他,比如紅杉資本等。“要出發”慢慢擴張到杭州,再擴張到其他城市,一步一步慢慢打。丁根芳做“要出發”的時候,是不是先做一個網站,直接賣給個人用戶呢?也不是。他非常專注,找了最便宜的流量來源,去跟團購網站合作,趁著團購火熱的時候掌握了大量酒店客房資源,做企業的生意。丁根芳專注到什麽程度?他不做網站,不做任何非駕車旅遊的方向,並且先在廣州和杭州做紮實,再慢慢擴展出去。


    所以每個創業者都要分析機會,尋找一個可以做到小壟斷的領域。找到小壟斷領域以後,就要讓量漲起來。在現在的投資環境下,緩慢地成長是不夠的,需要以二次方的速度成長,才能夠拿到更好的投資。壟斷者要在四個方麵具有優勢,否則壟斷是支持不下去的。這四個優勢分別是:技術、網絡效應、品牌和規模經濟。


    亞馬遜主要是靠技術的優勢,做成一個非常好的賣書的品牌。但是這個公司叫“亞馬遜”,不叫“書店”,貝佐斯創業的野心是非常巨大的,他要做世界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跟馬雲的阿裏巴巴是一樣的,所以他起了“亞馬遜”這個名字。但是他最開始隻賣書,直到靠賣書形成了非常強大的壟斷,才開始賣別的東西。賣什麽呢?一定要在賣書的基礎上做橫向的擴張或者縱向的擴張。還有什麽產品買書的人也會買呢?貝佐斯想到了賣dvd一類的東西。他就這樣進行擴張,達到一個小壟斷。要鞏固小壟斷,還要快速再成長。最終越做越大,形成一個生態圈來保護壟斷。


    小米這一點做得很好,它形成了一個非常強大的生態圈。小米主要做手機,但外麵有個護城河——投資各種硬件來保護它自己,並且建立了一個生態圈商店,裏頭有各種不同的東西,這樣它才能夠成為一家偉大的互聯網公司。


    圖1-8


    我們從商業史中能學到這幾點:第一,如果你的公司成為一個壟斷性的公司,它的價值會比其他所有競爭對手加起來都要大無數倍:第二,一定要從非常小的專注點做起,其他的事情不要做;第三,成功者一般會經曆圖1-8中的五個步驟。


    可能很多人覺得,湧出一堆壟斷者,創業者的日子會越來越不好過。其實一點兒都不用擔心,因為曆史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壟斷的巨頭都會被其他的後來者顛覆,因為科技的進步速度比任何事物都快。


    我們曾經以為微軟的操作係統是不可被顛覆的,但是因為穀歌買了安卓操作係統應用到手機裏,微軟就要被顛覆了。我們曾經以為ibm的主型機是無法被顛覆的,但居然被一個小小的pc顛覆了。所以,科技的發展速度是越來越快,我們不用擔心那麽多,把創業做好、壟斷做好,做到上市,賺到錢,成為價值上億美元的公司,就算你被人顛覆了也沒關係,你做出一家偉大的公司,可以再做出第二家。


    圖1-9  <h2>頂尖人才決定企業成敗</h2>


    最後,人才更是符合冪定律的。傳統教育強調平均分數,以此判斷你是好學生還是壞學生,這在商業領域裏基本沒用。有的人平均分數不值一提,但他是改變世界的人。所以我們在評判人才的時候,千萬不要在乎他到底考了93分還是95分,多的這2分又能代表什麽呢?甚至隻考了60分的人,如果是個極端的人才,他就是改變世界的創業者、工程師、產品經理、投資人,這種人才能夠決定企業的方向與成敗。


    舉幾個例子,有個人叫戴維·魏澤(david weise),是我在微軟的一個員工。有一次,我裁了70個員工,被ceo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抓去狠狠地罵了一頓。我說裁員並沒有做錯,史蒂夫說:“你裁員雖然沒做錯,但是你惹火了一個人,他的朋友被你裁掉了。”這個人是誰呀?就是戴維,他是拯救微軟的員工。以前微軟windows是沒有protect memory的,運行一個app整個係統就崩潰了,數據都消失了,差點兒要敗給ibm。戴維用一個周末的時間發明了一個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讓windows能夠生存下去。所以,被他這樣一個頂尖人才責備我也能夠接受。


    圖1-10


    我在cmu(卡內基梅隆大學)時有一個同學,艾維·特凡尼安(avie tevanian),他是真正拯救蘋果的兩個人之一。喬布斯得到了所有的榮耀,但實際上把操作係統做好的是艾維。當年比爾·蓋茨想要做世界上最棒的操作係統,他知道cmu有一個牛人叫馬克,他就把馬克整個團隊的人都挖走了——除了一個人,他還沒有寫完論文,那個人就是艾維。比爾·蓋茨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他把艾維留在了cmu,後來艾維被喬布斯挖走了,去了next,改變了蘋果。今天我們用的mac os係統就是艾維一個人做成的,所以他很偉大、很厲害。


    穀歌的創始人拉裏·佩奇和謝爾蓋·布林都是斯坦福的博士,但他倆代碼寫得比較爛,今天在穀歌內部完全看不到他倆寫的代碼了。穀歌的代碼全部被一個天才重寫了,這個天才就是傑夫·迪恩(jeff dean)。他重寫的代碼讓穀歌搜索引擎的運行速度變快了幾百倍,還發明了好多係統。


    在工業社會中,一個最好的、最有效率的工人或許比一個一般的工人能多生產20%~30%的產品。但是,在信息社會中,一個最好的軟件研發人員,能夠比一個一般的人員多做出500%甚至1000%的工作。


    李開複《我的人才觀》


    創業者首先要成為這樣厲害的人,其次要去挖這樣的人為己所用。可能有的人會說,中國沒有這麽頂尖的人才,我們可以用人海戰術,用十個還不錯的工程師替代一個頂尖人才。


    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我舉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gif快手有1300萬的日活用戶,它為什麽這麽厲害?其實,它以前隻有60多萬的日活,後來挖了一個來自穀歌的超級高手。gif快手給出了有史以來最多的股份,這個高手成為最大的股東,甚至超過原來的ceo。但是這個高手在一年內把60多萬日活增加到1300萬,如果你是gif快手的ceo,你覺得值嗎?你是想要擁有一家市值1000萬美元公司60%的股份,還是做出一家價值10億美元的公司,雖然你隻擁有20%的股份呢?這個賬很容易算明白。所以創業者遇到一個厲害的人才時,要提出非常好的條件讓他加入你的公司。


    第二個例子,我的一個好朋友找到了一個技術牛人,花了一個半月的時間三顧茅廬,終於把那個人才挖過來。他花了45天去說服那個人才,給了很好的待遇,像合夥人地位、公司股份等。後來,那個人才用一周時間研發出的技術超過了別的公司五年的成果。


    我一直非常相信頂尖人才的價值,創業者在創業初期甚至要花一半的工作時間去挖人,一定要把最棒的人留在自己身邊,如果比自己還厲害就更好了。創業者招每一個員工時,不要覺得這個人過線了,我就讓他進來吧;創業者應該希望公司雇的每一個人都能提高公司的平均水平,而不是公司十個人,他能力排第九就可以。你挖人才的時候不能隻靠錢,雖然錢、股份很重要,你還要能夠講出公司的願景,讓他們知道,在你的公司裏他們可以扮演偉大的角色,甚至讓公司變得更偉大。


    圖1-11


    公司規模還小的時候,最早的一批員工會定義公司的文化,“paypal黑幫”就是這樣的。公司長大一點之後,創始人一定要知道10%的核心員工是誰,這些人一個也不能流失。


    創始人還要當心一點,當你讓以挖人為目的的經理人負責招聘時,公司的水平就會下降。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一流的人雇一流的人才,二流的人雇三流的人才。”所以,當你讓一個二流的人進入公司甚至負責招聘時,公司的水平就會走下坡路。創始人至少要對核心團隊——工程師團隊、產品團隊等負責,抱著隻招一流人才的信念。如果有員工離職了,一定要善待他們,一是他們有一天可能再回來,二是影響到你的公司的外部形象。


    我自己做了很多年管理,用一句話總結就是:“你想怎樣被管理,就怎樣去管理人。”對於人才,冪定律非常重要,但還有一個定律更重要,那就是你要愛你的員工。


    圖1-12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創業就是要細分壟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開複 / 汪華 / 傅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開複 / 汪華 / 傅盛並收藏創業就是要細分壟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