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西安事變
張學良下野出國期間,蔣介石更加頻繁地調動軍隊打內戰。他下令要東北軍到鄂豫皖地區打紅軍,但東北軍將領拒絕南下,堅決要求張學良回國統率。
一九三四年一月,蔣介石隻好電召張學良回國,並任命張學良為鄂豫皖“剿匪”代總司令(總司令蔣介石)。而張學良這時並不想帶兵打仗,要求留在蔣介石身邊工作,仍在希望蔣介石的南京政府來領導全國抗日。可惜張學良的一片忠心根本不可能感動蔣介石。蔣介石的目的,仍在消滅共產黨和一切異己勢力。
張學良被迫率東北軍南下,進攻鄂豫皖紅軍,致使東北軍損兵折將,一個師被消滅。八月間,我在武漢見到他時,他就表示對“剿共”沒有信心,慨歎抗日遙遙無期。一九三五年秋,又被調往西北“剿共”。不到三個月,近三個師的精銳部隊相繼被殲。這時,蔣介石不但不予補充兵力,反而取消了這些部隊的番號。張學良對在內戰中損耗國力深感痛心,東北軍廣大官兵強烈要求收複失地,不願再為蔣介石的內戰賣命。張學良曾經慨然賦詩:“極目長城東眺望,河山依舊主人非。”事實使他認識到,“剿共”絕無出路。要抗日必須聯合共產黨。
在這期間,高福源發揮了不可磨滅的曆史性作用。
高福源是我的老鄉,又是我在東北講武堂時同期同學中的一位優秀生。他酷愛讀書,好學不倦;性格豪放,正直誠實;並有強烈的愛國心和正義感。張學良和六十七軍軍長王以哲都很器重他。他雖曾一度參加“剿共”,但是被紅軍俘虜後,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感召下,迅速有所覺醒,改弦易轍,終於走上聯共抗日的光明大道。他主動承擔溝通紅軍與東北軍關係的任務,最早成為在西北“剿共”戰場上張學良、王以哲和共產黨合作的信使,並光榮地參加了中國共產黨。他對西北“三位一體”局麵的形成,建樹了曆史功績。一九三七年二月四日,在西安被劉多荃等殺害,年僅三十六歲。
高福源一九○一年生於遼寧省營口縣博洛鋪鄉馬家屯村,這裏原屬海城。他祖籍河北鹽山縣。清順治年間,舉家逃荒至東北落戶。其父高玉麟因家貧外出謀生,後入保定武備學堂,在綏遠任過管帶,即袁世凱部下的一名騎兵營營長。母王氏早故,高福源由嬸母撫育成人。他十餘歲隨父至綏遠,曾入北京匯文中學,畢業後考進北京大學。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爆發,他深感內憂外患,國事日非,遂棄學從戎。一九二三年考入東北講武堂第五期,後曾升入高等軍事研究班。“九一八”事變次日,他被任命為中校團副,本欲率部與日寇決一死戰,因東北當局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遂退入關內。
一九三三年三月,東北軍王以哲部奉命改編為六十七軍,高福源任該軍上校參謀處長。同年秋,改任一○七師六一九團團長,被王以哲譽為有膽有識的好軍官。當時正是長城抗戰的緊張時期,高福源積極投身抗戰,由於南京政府本無抗戰決心,未予有力支持,終於後撤。高福源同東北軍的其他官兵一樣,外受日本帝國主義壓迫,內受蔣介石嫡係部隊排擠,內心充滿苦悶、憂傷和憤懣,處境甚為艱難。張學良由歐洲回國後,一九三五年春,六十七軍由河北廊坊調駐河南信陽、潢川、商城等地,向紅二十五軍鄂豫皖根據地進犯,高福源率六一九團在商城西南地區與紅軍交戰,屢受挫而不肯認輸。在此期間,東北軍絕大部分官兵雖懷有抗日的願望與要求,但因受蔣介石反共政策的脅迫,而加入“剿共”行列。
紅二十五軍在徐海東、程子華等率領下,由鄂豫皖根據地轉進陝南、陝北。高福源隨六十七軍尾追紅軍入陝,駐紮富縣,對紅軍再次展開進襲。一九三五年九月,張學良被委任為“西北剿總”副司令,代理總司令(蔣介石)職務,率東北軍在陝甘一帶“剿共”。從一九三五年十月至十一月二十三日,在短短的幾十天內,東北軍一一○師、一○九師在大小嶗山、直羅鎮戰役中先後被紅軍殲滅,何立中和牛元峰兩位師長被擊斃。在十月二十五日榆林橋一役中,六一九團及一個營(一○七師師長劉東臨時將六二一團的一個營配屬給高福源指揮),也被紅軍吃掉,高福源負傷被俘。這一連串的慘敗,使背井離鄉,親身感受到國破家亡痛苦的東北軍廣大官兵,人心惶惶,怨聲載道,對蔣介石驅使他們打內戰,中國人打中國人,表示強烈不滿。有些官兵憤怒而沉痛地說:“東北軍應到白山黑水之間與日寇拚個你死我活,怎能在周秦漢唐的故地與紅軍自相殘殺?”“與其和共產黨作戰被打死,不如同日寇拚死!”事實使集國難家仇於一身的張學良省悟到,紅軍是不可戰勝的,是消滅不了的,若繼續內戰,不僅損傷國力,喪失民心,給日軍大舉侵吞中國領土以可乘之機,而且連東北軍自身也將在內戰中消耗殆盡。這一時期,日軍也加緊侵華,步步緊逼,民族危機日益嚴重,全國人民的抗日呼聲更加高漲,抗日愛國運動風起雲湧。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得到了全國人民的熱烈響應和廣泛支持。現實迫使張學良必須尋找新的出路。他認識到隻有聯共抗日,才能打回老家去,收複國土?以洗不抵抗將軍的罪名。也正是在上述三個戰役之後,我黨乘勝對東北軍展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
為爭取東北軍抗日,紅軍對俘虜的東北軍官兵,待之如賓。他們的生活都優於紅軍,負傷的官兵都得到紅軍醫務人員的精心治療。經過參觀學習,采取民主討論的方式,啟發他們的覺悟。除願意留在紅軍者外,先後釋放回去了兩千多人。他們後來都成了紅軍的義務宣傳員,使國民黨反動派的反動宣傳不攻自破。許多東北軍官兵願意聯合紅軍,打回老家去。火線上東北軍與紅軍時有往來,並舉行座談和聯歡會。個別部隊還和紅軍私下商量局部停火,互不侵犯。
高福源在瓦窯堡參加了東北軍軍官學習班,還被選為學習班的班長。上級發給他們材料,讓他們學習共產黨和紅軍的抗日救國綱領。所發材料,高福源都感到特別新鮮,往往一口氣讀完,尤其是共產黨《八一宣言》,他連續讀了多遍。宣言裏精辟的抗日主張,共產黨光明磊落的胸懷和憂國憂民的愛國深情,使遭受蔣介石欺蒙的高福源,如大夢初醒,茅塞頓開。當初被俘時不知吉凶的恐懼心情雲消霧散,成為如饑似渴的學習積極分子。其他被俘官兵,在思想上也相應起了不同程度的變化,紛紛表示熱烈擁護共產黨提出的抗日救國主張。
張學良下野出國期間,蔣介石更加頻繁地調動軍隊打內戰。他下令要東北軍到鄂豫皖地區打紅軍,但東北軍將領拒絕南下,堅決要求張學良回國統率。
一九三四年一月,蔣介石隻好電召張學良回國,並任命張學良為鄂豫皖“剿匪”代總司令(總司令蔣介石)。而張學良這時並不想帶兵打仗,要求留在蔣介石身邊工作,仍在希望蔣介石的南京政府來領導全國抗日。可惜張學良的一片忠心根本不可能感動蔣介石。蔣介石的目的,仍在消滅共產黨和一切異己勢力。
張學良被迫率東北軍南下,進攻鄂豫皖紅軍,致使東北軍損兵折將,一個師被消滅。八月間,我在武漢見到他時,他就表示對“剿共”沒有信心,慨歎抗日遙遙無期。一九三五年秋,又被調往西北“剿共”。不到三個月,近三個師的精銳部隊相繼被殲。這時,蔣介石不但不予補充兵力,反而取消了這些部隊的番號。張學良對在內戰中損耗國力深感痛心,東北軍廣大官兵強烈要求收複失地,不願再為蔣介石的內戰賣命。張學良曾經慨然賦詩:“極目長城東眺望,河山依舊主人非。”事實使他認識到,“剿共”絕無出路。要抗日必須聯合共產黨。
在這期間,高福源發揮了不可磨滅的曆史性作用。
高福源是我的老鄉,又是我在東北講武堂時同期同學中的一位優秀生。他酷愛讀書,好學不倦;性格豪放,正直誠實;並有強烈的愛國心和正義感。張學良和六十七軍軍長王以哲都很器重他。他雖曾一度參加“剿共”,但是被紅軍俘虜後,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感召下,迅速有所覺醒,改弦易轍,終於走上聯共抗日的光明大道。他主動承擔溝通紅軍與東北軍關係的任務,最早成為在西北“剿共”戰場上張學良、王以哲和共產黨合作的信使,並光榮地參加了中國共產黨。他對西北“三位一體”局麵的形成,建樹了曆史功績。一九三七年二月四日,在西安被劉多荃等殺害,年僅三十六歲。
高福源一九○一年生於遼寧省營口縣博洛鋪鄉馬家屯村,這裏原屬海城。他祖籍河北鹽山縣。清順治年間,舉家逃荒至東北落戶。其父高玉麟因家貧外出謀生,後入保定武備學堂,在綏遠任過管帶,即袁世凱部下的一名騎兵營營長。母王氏早故,高福源由嬸母撫育成人。他十餘歲隨父至綏遠,曾入北京匯文中學,畢業後考進北京大學。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爆發,他深感內憂外患,國事日非,遂棄學從戎。一九二三年考入東北講武堂第五期,後曾升入高等軍事研究班。“九一八”事變次日,他被任命為中校團副,本欲率部與日寇決一死戰,因東北當局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遂退入關內。
一九三三年三月,東北軍王以哲部奉命改編為六十七軍,高福源任該軍上校參謀處長。同年秋,改任一○七師六一九團團長,被王以哲譽為有膽有識的好軍官。當時正是長城抗戰的緊張時期,高福源積極投身抗戰,由於南京政府本無抗戰決心,未予有力支持,終於後撤。高福源同東北軍的其他官兵一樣,外受日本帝國主義壓迫,內受蔣介石嫡係部隊排擠,內心充滿苦悶、憂傷和憤懣,處境甚為艱難。張學良由歐洲回國後,一九三五年春,六十七軍由河北廊坊調駐河南信陽、潢川、商城等地,向紅二十五軍鄂豫皖根據地進犯,高福源率六一九團在商城西南地區與紅軍交戰,屢受挫而不肯認輸。在此期間,東北軍絕大部分官兵雖懷有抗日的願望與要求,但因受蔣介石反共政策的脅迫,而加入“剿共”行列。
紅二十五軍在徐海東、程子華等率領下,由鄂豫皖根據地轉進陝南、陝北。高福源隨六十七軍尾追紅軍入陝,駐紮富縣,對紅軍再次展開進襲。一九三五年九月,張學良被委任為“西北剿總”副司令,代理總司令(蔣介石)職務,率東北軍在陝甘一帶“剿共”。從一九三五年十月至十一月二十三日,在短短的幾十天內,東北軍一一○師、一○九師在大小嶗山、直羅鎮戰役中先後被紅軍殲滅,何立中和牛元峰兩位師長被擊斃。在十月二十五日榆林橋一役中,六一九團及一個營(一○七師師長劉東臨時將六二一團的一個營配屬給高福源指揮),也被紅軍吃掉,高福源負傷被俘。這一連串的慘敗,使背井離鄉,親身感受到國破家亡痛苦的東北軍廣大官兵,人心惶惶,怨聲載道,對蔣介石驅使他們打內戰,中國人打中國人,表示強烈不滿。有些官兵憤怒而沉痛地說:“東北軍應到白山黑水之間與日寇拚個你死我活,怎能在周秦漢唐的故地與紅軍自相殘殺?”“與其和共產黨作戰被打死,不如同日寇拚死!”事實使集國難家仇於一身的張學良省悟到,紅軍是不可戰勝的,是消滅不了的,若繼續內戰,不僅損傷國力,喪失民心,給日軍大舉侵吞中國領土以可乘之機,而且連東北軍自身也將在內戰中消耗殆盡。這一時期,日軍也加緊侵華,步步緊逼,民族危機日益嚴重,全國人民的抗日呼聲更加高漲,抗日愛國運動風起雲湧。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得到了全國人民的熱烈響應和廣泛支持。現實迫使張學良必須尋找新的出路。他認識到隻有聯共抗日,才能打回老家去,收複國土?以洗不抵抗將軍的罪名。也正是在上述三個戰役之後,我黨乘勝對東北軍展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
為爭取東北軍抗日,紅軍對俘虜的東北軍官兵,待之如賓。他們的生活都優於紅軍,負傷的官兵都得到紅軍醫務人員的精心治療。經過參觀學習,采取民主討論的方式,啟發他們的覺悟。除願意留在紅軍者外,先後釋放回去了兩千多人。他們後來都成了紅軍的義務宣傳員,使國民黨反動派的反動宣傳不攻自破。許多東北軍官兵願意聯合紅軍,打回老家去。火線上東北軍與紅軍時有往來,並舉行座談和聯歡會。個別部隊還和紅軍私下商量局部停火,互不侵犯。
高福源在瓦窯堡參加了東北軍軍官學習班,還被選為學習班的班長。上級發給他們材料,讓他們學習共產黨和紅軍的抗日救國綱領。所發材料,高福源都感到特別新鮮,往往一口氣讀完,尤其是共產黨《八一宣言》,他連續讀了多遍。宣言裏精辟的抗日主張,共產黨光明磊落的胸懷和憂國憂民的愛國深情,使遭受蔣介石欺蒙的高福源,如大夢初醒,茅塞頓開。當初被俘時不知吉凶的恐懼心情雲消霧散,成為如饑似渴的學習積極分子。其他被俘官兵,在思想上也相應起了不同程度的變化,紛紛表示熱烈擁護共產黨提出的抗日救國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