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八日,敵人乘我主力部隊正在肅寧東南窩北鎮一帶休整之機,以九千餘兵力分別集結於獻縣、饒陽、河間、安平、大城、槁城等地,對我進行第五次戰役圍攻,企圖圍殲我軍。當安平、饒陽、獻縣出動的敵人即將進到合擊點的時候,我軍以小部隊牽製迷惑敵人,主力及時地跳出合擊圈,轉移到河間東北的臥佛堂一帶。敵人撲空,隨即占領了肅寧縣城。三月二十三日,敵人複由河間分路出動,一路北進,控製了河間、任丘一線,從西麵壓迫我軍;一路向東北直逼臥佛堂。東麵津浦線上青縣、馬廠的敵人向大城方向牽製我軍,同時大清河北的敵人沿河控製渡口,阻止我主力北進。我軍再次處在敵人合擊中心。一二○師和冀中軍區部隊、機關,分別從敵人的空隙中向外線轉移。當日晚,一二○師直屬隊、七一六團、冀中軍區獨立第五支隊等,向西越過古洋河,轉到任丘以西的青塔、天門口一線。冀中軍區機關及特務團,向東越過子牙河再折向南,插到獻縣東北牛褚寺附近。七一五團和冀中軍區獨立第四支隊一部,向北轉移到呂公堡、梁台一帶,再向東麵大城附近出擊,以迷惑和吸引敵人,掩護其他各部隊的行動。各部隊分散轉移以後,紛紛從敵人側背襲擊,原在外線的部隊也積極活動。敵人再次撲空,完全陷入被動。到四月初,敵人主力便全部退出。
敵人連續組織五次戰役圍攻,雖然占去了冀中的全部縣城和一些重要市鎮,但是我軍采取了正確的反圍攻戰役指導方針,避免沒有勝利把握的內線作戰,而爭取有利的主動的外線作戰,也就是避免不必要的死拚,爭取和創造可能的勝利。當敵人有計劃有組織對我合圍時,我即相機跳出利害變換圈以外,轉移到敵之側背尋找敵之弱點,而攻擊之,截擊其交通運輸,伏擊其增援,打擊其單個伸出來和孤立的小部隊。在定縣、安國、博野、蠡縣線上,滄縣、河間線上,唐官屯、大城線上,平大公路上,津保北路上,由於各部隊的機動,曾經獲得很多光輝戰績。另外,對於敵之單獨突出而兵力又不大的部隊,或與其他各路之敵分離過遠的孤立部隊,則集中優勢兵力,進行反圍攻,以求得全部或部分的殲滅戰果。例如在敵人第二次戰役圍攻中,對於進占安國、博野、蠡縣之敵;在敵人第五次戰役圍攻中,對於大城之敵,都集中了優勢兵力,進行局部的殲滅戰,獲得了相當大的戰果。我們對於敵人占領不久,兵力不大,站腳未穩,且與各方聯絡不便,陷於孤立的據點,也進行了局部的圍困、襲擾和反攻,克複了幾個縣鎮,如任丘、肅寧、州、杜林等地。同廣大人民緊緊地團結在一起,在廣泛的遊擊戰爭中大量殺傷了敵人,贏得了整個戰役的主動,迫使敵人不得不暫時轉為保守城鎮據點的防禦狀態。
敵人在這五次戰役圍攻中,所使用的兵力,除了第二次戰役圍攻是一千五百人左右,其餘四次,都是五千到一萬人,尤其第三次戰役圍攻和第五次戰役圍攻,使用兵力更多。在這一時期,我們和敵人進行了一百五十八次戰鬥,敵人死傷為四千二百六十四名,我們死傷為一千五百八十一名。
敵人五次戰役圍攻遭到失敗,很快便改變為分散“掃蕩”的方式,一直繼續到七月初,敵人又由津浦、平漢線上集中五千多兵力,進行青紗帳起之前的最後一次圍攻,也可以說是第六次圍攻。但因日軍利用雨季,到處決堤,大水泛濫,這個戰役,剛一露頭,就流產了。
在這一時期,敵人所表現的特點:一是盡量擴張據點,極力破壞我政權和群眾組織;二是大量修築公路,以聯係各據點;三是經常從據點伸出來,積極要求與我作戰。在這些特點中,就更加暴露了敵人的兵力不足,兵力分散的弱點,再加之敵人經常運動,客觀上就給我軍以更多更有利的作戰條件。因此我們采取了對分散之敵,各個擊破的方針;對伸出和運動之敵,堅決予以打擊。就是它不來“掃蕩”,我也要找它去。所以在這一時期中,戰鬥就更加頻繁,僅在三個多月的時間,統共打了一百六十五次的大小戰鬥。敵人死傷為三千三百七十名。我們死傷為一千二百九十名。
敵人連續組織五次戰役圍攻,雖然占去了冀中的全部縣城和一些重要市鎮,但是我軍采取了正確的反圍攻戰役指導方針,避免沒有勝利把握的內線作戰,而爭取有利的主動的外線作戰,也就是避免不必要的死拚,爭取和創造可能的勝利。當敵人有計劃有組織對我合圍時,我即相機跳出利害變換圈以外,轉移到敵之側背尋找敵之弱點,而攻擊之,截擊其交通運輸,伏擊其增援,打擊其單個伸出來和孤立的小部隊。在定縣、安國、博野、蠡縣線上,滄縣、河間線上,唐官屯、大城線上,平大公路上,津保北路上,由於各部隊的機動,曾經獲得很多光輝戰績。另外,對於敵之單獨突出而兵力又不大的部隊,或與其他各路之敵分離過遠的孤立部隊,則集中優勢兵力,進行反圍攻,以求得全部或部分的殲滅戰果。例如在敵人第二次戰役圍攻中,對於進占安國、博野、蠡縣之敵;在敵人第五次戰役圍攻中,對於大城之敵,都集中了優勢兵力,進行局部的殲滅戰,獲得了相當大的戰果。我們對於敵人占領不久,兵力不大,站腳未穩,且與各方聯絡不便,陷於孤立的據點,也進行了局部的圍困、襲擾和反攻,克複了幾個縣鎮,如任丘、肅寧、州、杜林等地。同廣大人民緊緊地團結在一起,在廣泛的遊擊戰爭中大量殺傷了敵人,贏得了整個戰役的主動,迫使敵人不得不暫時轉為保守城鎮據點的防禦狀態。
敵人在這五次戰役圍攻中,所使用的兵力,除了第二次戰役圍攻是一千五百人左右,其餘四次,都是五千到一萬人,尤其第三次戰役圍攻和第五次戰役圍攻,使用兵力更多。在這一時期,我們和敵人進行了一百五十八次戰鬥,敵人死傷為四千二百六十四名,我們死傷為一千五百八十一名。
敵人五次戰役圍攻遭到失敗,很快便改變為分散“掃蕩”的方式,一直繼續到七月初,敵人又由津浦、平漢線上集中五千多兵力,進行青紗帳起之前的最後一次圍攻,也可以說是第六次圍攻。但因日軍利用雨季,到處決堤,大水泛濫,這個戰役,剛一露頭,就流產了。
在這一時期,敵人所表現的特點:一是盡量擴張據點,極力破壞我政權和群眾組織;二是大量修築公路,以聯係各據點;三是經常從據點伸出來,積極要求與我作戰。在這些特點中,就更加暴露了敵人的兵力不足,兵力分散的弱點,再加之敵人經常運動,客觀上就給我軍以更多更有利的作戰條件。因此我們采取了對分散之敵,各個擊破的方針;對伸出和運動之敵,堅決予以打擊。就是它不來“掃蕩”,我也要找它去。所以在這一時期中,戰鬥就更加頻繁,僅在三個多月的時間,統共打了一百六十五次的大小戰鬥。敵人死傷為三千三百七十名。我們死傷為一千二百九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