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序
回憶·夢·思考——榮格自傳 作者:榮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個在事業上取得傑出成就的人,往往有著與眾不同的稟賦與氣質。瑞士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學界泰鬥之一的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榮格從小就具有一種特別的個性。很小的時候,他就問小孩和各種小動物是怎麽來的。大人於是告訴他,初生的小孩和各種動物的幼崽都是鸛鳥在晚上從月亮上叼來的。但從小就喜歡獨立思考的他卻覺得,小貓小狗由鸛鳥叼來,聽來還有點道理,但是像小牛犢這樣重的東西,鸛鳥怎麽會叼得動呢?榮格的父親是個牧師,他要榮格堅信上帝是至善的和無所不能的。這時候會讀《聖經》的榮格卻覺得並非這樣。因為上帝既然全知全能和至善,在他創造了世間萬物和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並讓他們住進伊甸園後,何以還要創造出引誘亞當和夏娃偷吃智慧樹上的禁果而導致人的墮落並從此背上了原罪重擔的蛇呢?上帝也並不是至善的,有時甚至是可怕地橫暴和惡毒:他要亞伯拉罕殺了自己的兒子以撒作獻祭,以此來考驗他的誠心;他甚至讓大洪水淹沒這個世界來禍害人類等。但是父親告訴他,信仰是不能加以懷疑的,這使榮格感到苦惱。
榮格又是個敢於行動的人。中學時代,老師指責他作文剽竊抄襲並威脅要開除他的學籍,榮格敢於進行抗辯。在巴塞爾大學醫科學習的第三年,他毅然放棄了老師提攜他做助手及到維也納進行內科深造的良機,轉而決定改學精神病學。作出這一舉動實在非同尋常,因為在時人看來,精神病學完全是一派胡說八道,而精神病醫生差不多也像精神病人一樣古怪。作出這一決定,是因為他從下意識地感到,這才是他命中注定的事業。1907年,榮格在維也納與弗洛伊德會見,兩人一見如故,深感相見恨晚,促膝長談達十三小時。國際精神分析學會成立時,在弗洛伊德的再三堅持下,榮格當選為第一任主席。弗洛伊德在爾後寫給榮格的信中,稱榮格是他的過繼長子、他的王儲和繼承人。弗洛伊德對他的器重與賞識,足令一般的人感激涕零。但是後來,榮格卻置“王儲”與“繼承人”於不顧,斷然脫離國際精神分析學會,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其中雖有其他原因,但主要是他反對弗洛伊德堅持以性欲受壓抑而造成精神病的主張。這種行動反映了榮格追求真理的高尚品格。
隻有植根於肥沃的土壤,種子才能長成參天大樹;隻有充分汲取與利用各種知識,一個人才能在人生之路上建成留名後世的高塔。榮格是個“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的人。為了考察原始人的心理、宗教與風俗習慣,他兩次到過非洲腹地的肯尼亞與烏幹達,到過新墨西哥考察村居印第安人的宗教,到過錫蘭(即今斯裏蘭卡)和印度,研究過印度哲學與佛教。他讀過大量哲學、曆史、文學、宗教、煉金術、星相學等大量著作,熟悉中國的《易經》和煉丹術,對於卜卦、心靈感應、特異功能、招魂術、降神術、飛碟、宗教象征等均有了解與研究。在外語方麵,他掌握了英語、法語、拉丁文和希臘語。正是由於榮格的這種品格,正是由於他以如此博大的人類文化滋養和武裝了自己,才造就出了他那文化巨人的身材!
那麽,榮格是以什麽發現與貢獻而確立起他作為精神分析領域的泰鬥之一的地位呢?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榮格通過詞語聯想測驗,取得了人有種種“情結”plex)這一具有國際聲譽的發現。所謂詞語聯想測驗,是把預先準備好的一個詞匯表的詞一個個地讀給測試者聽並要求對方對其中首先打動他的那個詞作出反應。有著人格障礙的受試者,在聯想時便會出現一些帶有情緒聯係的回憶或意念,因而造成其反應與眾不同,不是反應時間過長就是沒有反應。這種情形表明,與這個詞有關的方麵觸到了那所謂的“情結”的要處。患者之所以會產生這種古怪而不合邏輯的應答或情緒反應,原因就在於這個詞所引起的不愉快、不道德及經常出現的性內容,由此而引起排除在意識之外的帶情緒的聯想叢。
榮格認為,情結是個人潛意識中一組組心理內容的聚集,有似完整人格中彼此分離且獨立自主的一個個小人格;它有自己的驅力,並可以強有力地控製與支配一個人的思想與行為。精神症狀既然植根於情結之中,而詞語聯想測驗既然能發現隱藏於患者身上的情結,治療者便可以通過分解消融這些情結,使病人重新恢複身心健康。
當然了,情結並不一定都是消極的和起反作用的,隻會造成精神障礙,而恰恰相反,它可能而且往往會成為一個人靈感與動力的源泉。原因就在於情結有似於“癮”或“執著的追求”,是人發明創造的一種動力。
榮格受弗洛伊德的影響,所以最初他也認為情結的產生與形成,在於一個人童年時代所曾有過的壓抑性與創傷性體驗。但如上文所述,情結也是一個人靈感與創造發明的動力來源,因而按弗洛伊德的理論便很難完全打開情結這個“結”了。正是在這裏,榮格找到了另一重大發現——集體潛意識的發現——的突破點。
科學心理學自從19世紀60年代作為獨立於哲學和生理學的科學出現以後,心理學家們一直在對意識進行著研究。對潛意識進行開創性研究的是弗洛伊德,當時是19世紀90年代。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人格或人的精神可以分為三個基本部分,即伊德(id)、自我(ego)和超自我(superego)。伊德表示潛意識,它是各種各樣的精神衝動(生本能與死本能),所有這些本能的能量或力量,他統稱之為裏比多(libido)。伊德其實就是各種動物本能,它遵循的是“快樂原則”。自我則是現實化了的本能,原因是各種生活本能受到現實的製約,必須在追求快樂的同時去斟酌衡量獲得快樂所必須付出的痛苦代價。自我便在這種情形下產生了。自我說到底也是以快樂為目的的,隻是考慮到實際,便隻好轉而遵守起“現實原則”了。隨著文明的發展,超自我便產生了出來。超自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構成。自我理想判定道德行為的標準,良心則負責對違反道德標準的行為進行懲罰。超自我的主要職能,就在於指導自我去限製伊德的衝動。
可以看出,在人的精神或人格中,基本或基礎性的東西乃是伊德所代表的潛意識。無論自我還是超自我均派生自它。所以潛意識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每一種心理過程最初都是潛意識的,隻是經過一定條件和一定時間,才發展成為意識的。但是潛意識的心理過程並不一定都能變成有意識的心理過程。而有意識的心理現象往往是虛假的、象征性的,其真正麵目、動機、目的隻有通過精神分析,求之於潛意識這個特殊的精神領域。弗洛伊德的偉大貢獻之一,就在於把心理學的研究範圍擴大到了潛意識的領域。
但是,弗洛伊德把伊德的主要內容歸結為餓、渴、睡、性等內容,其中性欲占統治地位。無論意識還是潛意識,通常均被認為來源於經驗;而潛意識,按弗洛伊德的說法,乃是來源於童年時期的創傷性經驗與環境,即來源於各種被壓抑的欲望。這些壓抑性的欲望於是隻好通過夢的形式來尋求滿足。“夢就是一種(被壓抑的、被壓製的願望所偽裝起來的)滿足。”這就是弗洛伊德對夢的實質所作出的解釋。
但是榮格發現,人生下來後,就具有思維、情感、知覺等先天傾向,具有以某些特別的方式作出反應和行動的先天傾向,即采取與自己的祖先同樣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和作出反應的傾向。這些傾向的顯現完全不依賴於個人後天的經驗,如怕蛇和黑暗便是例證。這種情形按照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是無法解釋清楚的。榮格認為,人的心理是通過進化而預先確定了的。個人因而同往昔聯結到了一起,不僅與自己童年的往昔,更重要的是還與種族的往昔相聯結,甚至還與有機界的整個漫長的進化過程相聯結。這一往昔,並不隻是個人的潛意識,而主要是“集體的”潛意識。集體潛意識的發現,是榮格的卓越成就,是心理學史上的一座裏程碑。
個人潛意識與集體潛意識是有區別的,個人潛意識是由那些曾一度被意識到但後來又被忘卻了的心理內容所組成,而集體潛意識的內容在人的整個一生中卻從未被意識到。
集體潛意識的起源,無論從進化理論還是突變理論都可以獲得解釋。既然有利於生存和繁衍機會的獲得性遺傳和物競天擇的自然選擇及胚質的變異(突變)都會傳給後代,因而集體潛意識的起源,也可以用人體的進化來說明和解釋:它的進化也會隨著大腦的進化而進化。
弗洛伊德所發現的潛意識,實際上隻是“個人潛意識”,是潛意識中的一部分,潛意識中的“集體潛意識”,才是一個包容更廣的天地。
集體潛意識的發現擴大了人們對人的精神與心理的了解。集體潛意識與個人潛意識一樣,也是一個貯存所,它所貯存的是大量初始的或本源性的潛在意象。集體潛意識是一種心靈虛像,它隻有與相對應的客觀事物相結合,才能成為意識中的實在。它猶如一個公式,是一種“沒有內容的形式”,雖然是虛的,但一與代入的具體內容相結合,就會在實際中發生作用。因此後天習得的經驗越多,潛在於潛意識中的虛像得以顯現的機會便越多。教育與學習上的機會與環境越豐富,集體潛意識的各方麵便可以變得個性化並成為自覺的意識。
集體潛意識貯存有各種各樣的“原型”。榮格認為,“人生中有多少典型的情境就有多少原型”。但是,對形成人格和行為特別重要的是“人格麵具”、“女性意向”(阿尼瑪)和“男性意向”(阿尼姆斯)、“陰影”及“自性”這四種原型。人格中這幾種主要原型,會產生衝突與對抗。這種衝突和對抗如果過於激烈,就會導致人格的崩潰,一個人於是便會成為精神病患者或神經官能症患者,但這種衝突要是能為人格所承受,卻會為一個人的創造力提供動力。然而,這幾種對立的原型又可以通過“超越功能”而統一和綜合起來。人的這種天賦功能,將導致形成一種平衡的、整合的人格。
總而言之,榮格對集體潛意識及原型的發現,極大地開闊了人們對精神和人格的視野,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著重大的意義。
榮格第三種重要成就是在心理類型方麵。他認為,從心態上可以劃分出內傾和外傾這兩種基本心態,而在心理功能上則可以分成思維型、情感型、感覺型和直覺型這四個類型。心態的內傾和外傾和這四種心理功能的一一結合,便可以組成內傾思維型、外傾思維型、內傾情感型、外傾情感型、內傾感覺型、外傾感覺型、內傾直覺型、外傾直覺型這八種心理類型。自然,這些性格類型都是典型的極端模式,實際上更為常見的是同時具有兩種心態並能同時運用四種不同的心理功能,不同的隻是各自所占的比重有別而已。某種心態或心理功能處於主導地位,其餘的便會處於次要的輔助性地位。要是某種心態或心理功能不能見之於自覺的意識,那它其實隻是貯存於潛意識中就是了,但它卻遲早會對人的行為施加影響。這就是說,一直處於不發達的未開化的原始狀態並不可能獲得個性化的這種功能,要是一旦衝破壓抑它的防線,就可能幹擾或妨礙一個人的生活,直至導致病態的反常行為。
榮格這一理論的意義在於指明了,每一種性格類型都有發展為某種神經症或精神病的可能。這些病症起因於某種心態或心理功能的被壓抑,是在外部的巨大壓力下引發出來的。然而一個人雖然不可能在兩種心態和四種心理功能中平均分配心理能量而實現心理的完全和諧,但卻可以通過使它們盡可能個性化,通過不要人為地壓抑任何一種心態或心理功能,從而把不和諧限製在最小的範圍內。榮格這一理論,對於人們的職業選擇和對人的使用上也具有參考作用。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榮格是開創對覺得生活失去了意義的中年患者進行心理治療的先驅。在榮格之前,心理學的研究對象集中於兒童期、青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研究,中年期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忽視。然而中年期也是人生的重要關頭,會產生種種精神症狀。原因就在於一個人在青年時期,由於注重追求物質性的利益,外傾心態和人格麵目便會過度膨脹而使其他方麵受到壓抑。進入中年時期時,一個人往往成功地適應了外部環境,或且功成名就,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由於人生的目標已經達到,這些人便會突然發現生活沒有了目標,覺得生活空虛和沒有意義。這是人生的又一重大挑戰,要是不能很好地應付,輕則抑鬱沮喪,重則導致精神崩潰。
榮格認為,之所以產生這種情形,是由於青年時期心理能量過多地投進於物質性的興趣上而忽略了具有精神價值的東西。到了中年,由於人生目標的實現,這種心理能量由於沒有了用武之地而被收回,結果便造成了價值的喪失和人格的空虛。治療這種中年性精神疾患,就必須喚起和形成新的價值以填補這種空虛。這種價值不應是純物質性的,而應該是可以拓展人的視野的精神性價值,通過體驗內心的存在來理解生命與個人生活的意義,以求得自性的完善。
榮格由於接觸到接受心理療法的大量患者,而社會弊病在這些人的生活中暴露得最清楚,因而他對造成這些人的精神性疾患的原因可說洞若觀火。他對這些社會性原因不能不表示關切,不能不持激烈的批評態度。他是兩次世界大戰的過來人,深諳戰爭給人類所帶來的巨大災難。對於核武器的出現及兩個超級大國的核軍備競賽給人類所帶來的嚴重威脅,對於這種威脅將會導致經過千百萬年才進化出的地球上的“意識”(即人類)的消失,榮格表示了深切的關切與憂慮。可以說,榮格是一個具有社會良知的心理學家和人本主義者。榮格這一拳拳之心,在這本傳記裏有著充分的流露。
榮格的學說,是當代精神分析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派別。美國心理學家c. s. 霍爾認為,“榮格是現代思潮中最重要的變革者和推動者之一。要是忽略了他,也就遺漏了與這多難時代緊密攸關的整個思想。”
以上所述,隻是就筆者所知,對榮格的理論成就作一概觀,以期引起讀者閱讀這本傳記的興趣並獲得些背景性知識。關於這本傳記,霍爾在其所著《榮格心理學入門》(中譯本,三聯1987年版)稱此書為一本“舉世無雙的著作”,筆者認為這一評價並非過譽。本書雖非一本嚴格意義上的傳記,但書中有榮格對其各種各樣的夢和幻覺的生動詳細的記錄與分析,有各種奇聞怪事,有種種旅行見聞,有他針對不同症狀采取靈活的治療方法的行醫記錄,有他的生活與著述記述,有他對死後的生活的率直之見等,所以具有很大的可讀性,而其靈活多樣的施治方法對醫療工作者也不無參考價值。
由於書中所涉內容廣博,又雜有多種外語,譯者所見與所學有限,書中錯訛在所難免,敬希讀者批評指正。
榮格從小就具有一種特別的個性。很小的時候,他就問小孩和各種小動物是怎麽來的。大人於是告訴他,初生的小孩和各種動物的幼崽都是鸛鳥在晚上從月亮上叼來的。但從小就喜歡獨立思考的他卻覺得,小貓小狗由鸛鳥叼來,聽來還有點道理,但是像小牛犢這樣重的東西,鸛鳥怎麽會叼得動呢?榮格的父親是個牧師,他要榮格堅信上帝是至善的和無所不能的。這時候會讀《聖經》的榮格卻覺得並非這樣。因為上帝既然全知全能和至善,在他創造了世間萬物和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並讓他們住進伊甸園後,何以還要創造出引誘亞當和夏娃偷吃智慧樹上的禁果而導致人的墮落並從此背上了原罪重擔的蛇呢?上帝也並不是至善的,有時甚至是可怕地橫暴和惡毒:他要亞伯拉罕殺了自己的兒子以撒作獻祭,以此來考驗他的誠心;他甚至讓大洪水淹沒這個世界來禍害人類等。但是父親告訴他,信仰是不能加以懷疑的,這使榮格感到苦惱。
榮格又是個敢於行動的人。中學時代,老師指責他作文剽竊抄襲並威脅要開除他的學籍,榮格敢於進行抗辯。在巴塞爾大學醫科學習的第三年,他毅然放棄了老師提攜他做助手及到維也納進行內科深造的良機,轉而決定改學精神病學。作出這一舉動實在非同尋常,因為在時人看來,精神病學完全是一派胡說八道,而精神病醫生差不多也像精神病人一樣古怪。作出這一決定,是因為他從下意識地感到,這才是他命中注定的事業。1907年,榮格在維也納與弗洛伊德會見,兩人一見如故,深感相見恨晚,促膝長談達十三小時。國際精神分析學會成立時,在弗洛伊德的再三堅持下,榮格當選為第一任主席。弗洛伊德在爾後寫給榮格的信中,稱榮格是他的過繼長子、他的王儲和繼承人。弗洛伊德對他的器重與賞識,足令一般的人感激涕零。但是後來,榮格卻置“王儲”與“繼承人”於不顧,斷然脫離國際精神分析學會,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其中雖有其他原因,但主要是他反對弗洛伊德堅持以性欲受壓抑而造成精神病的主張。這種行動反映了榮格追求真理的高尚品格。
隻有植根於肥沃的土壤,種子才能長成參天大樹;隻有充分汲取與利用各種知識,一個人才能在人生之路上建成留名後世的高塔。榮格是個“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的人。為了考察原始人的心理、宗教與風俗習慣,他兩次到過非洲腹地的肯尼亞與烏幹達,到過新墨西哥考察村居印第安人的宗教,到過錫蘭(即今斯裏蘭卡)和印度,研究過印度哲學與佛教。他讀過大量哲學、曆史、文學、宗教、煉金術、星相學等大量著作,熟悉中國的《易經》和煉丹術,對於卜卦、心靈感應、特異功能、招魂術、降神術、飛碟、宗教象征等均有了解與研究。在外語方麵,他掌握了英語、法語、拉丁文和希臘語。正是由於榮格的這種品格,正是由於他以如此博大的人類文化滋養和武裝了自己,才造就出了他那文化巨人的身材!
那麽,榮格是以什麽發現與貢獻而確立起他作為精神分析領域的泰鬥之一的地位呢?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榮格通過詞語聯想測驗,取得了人有種種“情結”plex)這一具有國際聲譽的發現。所謂詞語聯想測驗,是把預先準備好的一個詞匯表的詞一個個地讀給測試者聽並要求對方對其中首先打動他的那個詞作出反應。有著人格障礙的受試者,在聯想時便會出現一些帶有情緒聯係的回憶或意念,因而造成其反應與眾不同,不是反應時間過長就是沒有反應。這種情形表明,與這個詞有關的方麵觸到了那所謂的“情結”的要處。患者之所以會產生這種古怪而不合邏輯的應答或情緒反應,原因就在於這個詞所引起的不愉快、不道德及經常出現的性內容,由此而引起排除在意識之外的帶情緒的聯想叢。
榮格認為,情結是個人潛意識中一組組心理內容的聚集,有似完整人格中彼此分離且獨立自主的一個個小人格;它有自己的驅力,並可以強有力地控製與支配一個人的思想與行為。精神症狀既然植根於情結之中,而詞語聯想測驗既然能發現隱藏於患者身上的情結,治療者便可以通過分解消融這些情結,使病人重新恢複身心健康。
當然了,情結並不一定都是消極的和起反作用的,隻會造成精神障礙,而恰恰相反,它可能而且往往會成為一個人靈感與動力的源泉。原因就在於情結有似於“癮”或“執著的追求”,是人發明創造的一種動力。
榮格受弗洛伊德的影響,所以最初他也認為情結的產生與形成,在於一個人童年時代所曾有過的壓抑性與創傷性體驗。但如上文所述,情結也是一個人靈感與創造發明的動力來源,因而按弗洛伊德的理論便很難完全打開情結這個“結”了。正是在這裏,榮格找到了另一重大發現——集體潛意識的發現——的突破點。
科學心理學自從19世紀60年代作為獨立於哲學和生理學的科學出現以後,心理學家們一直在對意識進行著研究。對潛意識進行開創性研究的是弗洛伊德,當時是19世紀90年代。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人格或人的精神可以分為三個基本部分,即伊德(id)、自我(ego)和超自我(superego)。伊德表示潛意識,它是各種各樣的精神衝動(生本能與死本能),所有這些本能的能量或力量,他統稱之為裏比多(libido)。伊德其實就是各種動物本能,它遵循的是“快樂原則”。自我則是現實化了的本能,原因是各種生活本能受到現實的製約,必須在追求快樂的同時去斟酌衡量獲得快樂所必須付出的痛苦代價。自我便在這種情形下產生了。自我說到底也是以快樂為目的的,隻是考慮到實際,便隻好轉而遵守起“現實原則”了。隨著文明的發展,超自我便產生了出來。超自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構成。自我理想判定道德行為的標準,良心則負責對違反道德標準的行為進行懲罰。超自我的主要職能,就在於指導自我去限製伊德的衝動。
可以看出,在人的精神或人格中,基本或基礎性的東西乃是伊德所代表的潛意識。無論自我還是超自我均派生自它。所以潛意識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每一種心理過程最初都是潛意識的,隻是經過一定條件和一定時間,才發展成為意識的。但是潛意識的心理過程並不一定都能變成有意識的心理過程。而有意識的心理現象往往是虛假的、象征性的,其真正麵目、動機、目的隻有通過精神分析,求之於潛意識這個特殊的精神領域。弗洛伊德的偉大貢獻之一,就在於把心理學的研究範圍擴大到了潛意識的領域。
但是,弗洛伊德把伊德的主要內容歸結為餓、渴、睡、性等內容,其中性欲占統治地位。無論意識還是潛意識,通常均被認為來源於經驗;而潛意識,按弗洛伊德的說法,乃是來源於童年時期的創傷性經驗與環境,即來源於各種被壓抑的欲望。這些壓抑性的欲望於是隻好通過夢的形式來尋求滿足。“夢就是一種(被壓抑的、被壓製的願望所偽裝起來的)滿足。”這就是弗洛伊德對夢的實質所作出的解釋。
但是榮格發現,人生下來後,就具有思維、情感、知覺等先天傾向,具有以某些特別的方式作出反應和行動的先天傾向,即采取與自己的祖先同樣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和作出反應的傾向。這些傾向的顯現完全不依賴於個人後天的經驗,如怕蛇和黑暗便是例證。這種情形按照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是無法解釋清楚的。榮格認為,人的心理是通過進化而預先確定了的。個人因而同往昔聯結到了一起,不僅與自己童年的往昔,更重要的是還與種族的往昔相聯結,甚至還與有機界的整個漫長的進化過程相聯結。這一往昔,並不隻是個人的潛意識,而主要是“集體的”潛意識。集體潛意識的發現,是榮格的卓越成就,是心理學史上的一座裏程碑。
個人潛意識與集體潛意識是有區別的,個人潛意識是由那些曾一度被意識到但後來又被忘卻了的心理內容所組成,而集體潛意識的內容在人的整個一生中卻從未被意識到。
集體潛意識的起源,無論從進化理論還是突變理論都可以獲得解釋。既然有利於生存和繁衍機會的獲得性遺傳和物競天擇的自然選擇及胚質的變異(突變)都會傳給後代,因而集體潛意識的起源,也可以用人體的進化來說明和解釋:它的進化也會隨著大腦的進化而進化。
弗洛伊德所發現的潛意識,實際上隻是“個人潛意識”,是潛意識中的一部分,潛意識中的“集體潛意識”,才是一個包容更廣的天地。
集體潛意識的發現擴大了人們對人的精神與心理的了解。集體潛意識與個人潛意識一樣,也是一個貯存所,它所貯存的是大量初始的或本源性的潛在意象。集體潛意識是一種心靈虛像,它隻有與相對應的客觀事物相結合,才能成為意識中的實在。它猶如一個公式,是一種“沒有內容的形式”,雖然是虛的,但一與代入的具體內容相結合,就會在實際中發生作用。因此後天習得的經驗越多,潛在於潛意識中的虛像得以顯現的機會便越多。教育與學習上的機會與環境越豐富,集體潛意識的各方麵便可以變得個性化並成為自覺的意識。
集體潛意識貯存有各種各樣的“原型”。榮格認為,“人生中有多少典型的情境就有多少原型”。但是,對形成人格和行為特別重要的是“人格麵具”、“女性意向”(阿尼瑪)和“男性意向”(阿尼姆斯)、“陰影”及“自性”這四種原型。人格中這幾種主要原型,會產生衝突與對抗。這種衝突和對抗如果過於激烈,就會導致人格的崩潰,一個人於是便會成為精神病患者或神經官能症患者,但這種衝突要是能為人格所承受,卻會為一個人的創造力提供動力。然而,這幾種對立的原型又可以通過“超越功能”而統一和綜合起來。人的這種天賦功能,將導致形成一種平衡的、整合的人格。
總而言之,榮格對集體潛意識及原型的發現,極大地開闊了人們對精神和人格的視野,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著重大的意義。
榮格第三種重要成就是在心理類型方麵。他認為,從心態上可以劃分出內傾和外傾這兩種基本心態,而在心理功能上則可以分成思維型、情感型、感覺型和直覺型這四個類型。心態的內傾和外傾和這四種心理功能的一一結合,便可以組成內傾思維型、外傾思維型、內傾情感型、外傾情感型、內傾感覺型、外傾感覺型、內傾直覺型、外傾直覺型這八種心理類型。自然,這些性格類型都是典型的極端模式,實際上更為常見的是同時具有兩種心態並能同時運用四種不同的心理功能,不同的隻是各自所占的比重有別而已。某種心態或心理功能處於主導地位,其餘的便會處於次要的輔助性地位。要是某種心態或心理功能不能見之於自覺的意識,那它其實隻是貯存於潛意識中就是了,但它卻遲早會對人的行為施加影響。這就是說,一直處於不發達的未開化的原始狀態並不可能獲得個性化的這種功能,要是一旦衝破壓抑它的防線,就可能幹擾或妨礙一個人的生活,直至導致病態的反常行為。
榮格這一理論的意義在於指明了,每一種性格類型都有發展為某種神經症或精神病的可能。這些病症起因於某種心態或心理功能的被壓抑,是在外部的巨大壓力下引發出來的。然而一個人雖然不可能在兩種心態和四種心理功能中平均分配心理能量而實現心理的完全和諧,但卻可以通過使它們盡可能個性化,通過不要人為地壓抑任何一種心態或心理功能,從而把不和諧限製在最小的範圍內。榮格這一理論,對於人們的職業選擇和對人的使用上也具有參考作用。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榮格是開創對覺得生活失去了意義的中年患者進行心理治療的先驅。在榮格之前,心理學的研究對象集中於兒童期、青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研究,中年期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忽視。然而中年期也是人生的重要關頭,會產生種種精神症狀。原因就在於一個人在青年時期,由於注重追求物質性的利益,外傾心態和人格麵目便會過度膨脹而使其他方麵受到壓抑。進入中年時期時,一個人往往成功地適應了外部環境,或且功成名就,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由於人生的目標已經達到,這些人便會突然發現生活沒有了目標,覺得生活空虛和沒有意義。這是人生的又一重大挑戰,要是不能很好地應付,輕則抑鬱沮喪,重則導致精神崩潰。
榮格認為,之所以產生這種情形,是由於青年時期心理能量過多地投進於物質性的興趣上而忽略了具有精神價值的東西。到了中年,由於人生目標的實現,這種心理能量由於沒有了用武之地而被收回,結果便造成了價值的喪失和人格的空虛。治療這種中年性精神疾患,就必須喚起和形成新的價值以填補這種空虛。這種價值不應是純物質性的,而應該是可以拓展人的視野的精神性價值,通過體驗內心的存在來理解生命與個人生活的意義,以求得自性的完善。
榮格由於接觸到接受心理療法的大量患者,而社會弊病在這些人的生活中暴露得最清楚,因而他對造成這些人的精神性疾患的原因可說洞若觀火。他對這些社會性原因不能不表示關切,不能不持激烈的批評態度。他是兩次世界大戰的過來人,深諳戰爭給人類所帶來的巨大災難。對於核武器的出現及兩個超級大國的核軍備競賽給人類所帶來的嚴重威脅,對於這種威脅將會導致經過千百萬年才進化出的地球上的“意識”(即人類)的消失,榮格表示了深切的關切與憂慮。可以說,榮格是一個具有社會良知的心理學家和人本主義者。榮格這一拳拳之心,在這本傳記裏有著充分的流露。
榮格的學說,是當代精神分析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派別。美國心理學家c. s. 霍爾認為,“榮格是現代思潮中最重要的變革者和推動者之一。要是忽略了他,也就遺漏了與這多難時代緊密攸關的整個思想。”
以上所述,隻是就筆者所知,對榮格的理論成就作一概觀,以期引起讀者閱讀這本傳記的興趣並獲得些背景性知識。關於這本傳記,霍爾在其所著《榮格心理學入門》(中譯本,三聯1987年版)稱此書為一本“舉世無雙的著作”,筆者認為這一評價並非過譽。本書雖非一本嚴格意義上的傳記,但書中有榮格對其各種各樣的夢和幻覺的生動詳細的記錄與分析,有各種奇聞怪事,有種種旅行見聞,有他針對不同症狀采取靈活的治療方法的行醫記錄,有他的生活與著述記述,有他對死後的生活的率直之見等,所以具有很大的可讀性,而其靈活多樣的施治方法對醫療工作者也不無參考價值。
由於書中所涉內容廣博,又雜有多種外語,譯者所見與所學有限,書中錯訛在所難免,敬希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