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國國門大開。中國的土特產、資源類產品走向國際市場。而一些原來稱為資本主義國家、現在叫先進國家的舶來品也蜂擁而入,來到中國。從工程機械到汽車,再到計算機、家用電器,琳琅滿目充塞人們視野。這些洋玩意兒既好使又耐用,很快地就受到了人們的歡迎。可是,擺弄這些洋玩意兒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僅是在保養、修理方麵,就是使用都有很多難題。它們功能多而複雜,操作相對繁複。其產品的說明、使用和保養都需要我們的消化和適應。當然,每一件產品都有它的說明,這說明跟隨產品浮海而來。但是,上麵全是外語,如果不懂外語就無法使這些進口產品物盡其用。而中國的產品要想走向國際市場,同樣需要用外語向世界介紹自己。


    浙江是中國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的搖籃,他們拚命地想和國際接軌,想融合到國際市場,賺更多的錢,並推動中國的進步。


    這其中,語言和文字的交流成了瓶頸。在那時的杭州,馬雲素有“英語第一人”的稱謂。除了教學之外,他要做的翻譯工作也是應接不暇。


    這時,馬雲那天生的、敏銳的經商嗅覺給他以信號:文字翻譯有巨大的市場。


    於是,經過一番籌備,1994年1月,杭州青年路基督教會旁一陣鞭炮炸響,在鮮豔的花籃簇擁下,一間三十幾平方米、門臉裝潢簡單明了的翻譯社開張營業了。


    馬雲為其起名“海博”,與英語中的“希望”諧音,馬雲自已對這一名字的解釋為:大海一般博大的希望。


    帶著大海一般博大的希望,馬雲投身商海,搏擊潮流的小小翻譯社開始了它的起航之旅。


    翻譯社人員不多,最初隻有5個人,馬雲自任社長,有兩個退休的英語老教師,還有兩個年輕人。其中,那兩個年輕人就是在他做兼職英語教師時,杭州業餘學校裏被他感召的學生。


    翻譯社開張了,馬雲將其搞得有模有樣,既有工商執照,也有公證認可。按道理講,在市場需要的前提下,翻譯社的業務應該有長足的發展。可是,這全杭州城裏第一家翻譯社並沒有得到社會和市場的認同。就如今天出現的會館一樣,什麽叫會館,它的功能是什麽?這尚需了解和觀察。當時,人們在觀察,市場在觀察。翻譯社的業務很差,訂單不多,第一個月下來,毛利700元,而僅房租一項就需交出2000元。


    事實是殘酷的,沒有錢,又沒賺到錢,不少創業的人此時就會打起退堂鼓。而剩下的人眼睛裏多了懷疑的目光,馬雲感受到了這個壓力,他的心中也很不好受。在這打擊和壓力麵前,馬雲調整了他的經營策略,將僅有的三十幾平米的營業室隔出一半,那一半租出去,做了書店,減少了翻譯社的支出。另外,他開始了鮮花和禮品銷售業務。


    鮮花和禮品都屬於小商品,這小商品銷售的開展頗為不易。馬雲是在職教師,他的業餘時間隻能是周末或節假日。於是,我們可以看到當初那個三輪少年又回來了。每到周末,他要先到產地,瘦弱的肩膀背上一個大麻袋或者編織袋,裝滿各種小商品,從鮮花到禮品、從襪子到內衣應有盡有,全是易銷的小商品。然後,馬雲再騎上摩托車,上麵掛滿大包小袋,騎上大約137公裏,走進義烏的市場。


    他戴著一頂小圓帽,穿著一件夾克衫,盡管臉上掛滿笑容,仍然沒有人認出他就是杭州英語第一人。在人們的眼中,他就是一個小商品販子。蹲在市場的眾多的小商販中,馬雲沒有任何特點,誰也不會料到他就是將來的世界最大商品交易平台的董事局主席。


    “南來的、北往的,站一站,瞧一瞧啊!不站不停的,後悔莫及啊!”馬雲特殊的叫賣聲,很快地吸引了很多購買者,他帶來的小商品沒到天黑就銷售一空了。


    每個周末這幾乎都是馬雲的必修課,學習小商品知識,親曆小商品銷售。如果說這是在商海裏遊泳,那麽他遊得很徹底,甚至有的時候,張瑛會和他一起在小商品市場走一遭。


    翻譯社的所有雇員,按月發工資,馬雲沒有克扣大家一分錢。


    同時,馬雲還利用他的影響力,利用一切過去的可能的客戶資源,拓展市場,拉近客戶,爭取用更優質的服務來讓市場認可,讓更多的客戶認可。那個時段,馬雲四處奔波,為了翻譯社的生存,他甚至去倒賣醫藥和醫療器械,上至大醫院的院長,下至赤腳醫生都是馬雲的服務對象。可想而知,那個時段,馬雲是用怎麽樣的毅力和精神去支撐這一切。他的付出和堅持終於有了回報,1994年底,翻譯社的營業收支基本持平。1996年,翻譯社實現了贏利。“海博”已經變成全杭州最大的翻譯機構,當初的門市隻能作為接待之用,整個翻譯社的工作空間已經大大拓展。而馬雲也早在1999年就將翻譯社交給他的學生章紅管理,他又有了新的點子,新的目標。


    事過多年,他重回海博翻譯社。站在當初創業的門前,那些往事曆曆在目,他要來一支筆寫下了四個大字:永不放棄。


    至今,這四個大字,仍然掛在海博翻譯社的網頁上。


    對於這個小小的翻譯社,他的學生、後來的翻譯社負責人有過這樣一段話:當大家還沒想到這個行業的時候,當大家還沒看到這個商機的時候,馬雲首先想到了。他的想法具有前瞻性,那時我們杭州沒有翻譯社,我們是第一家獨立存在的公司,大家都不看好,一開始也不賺錢,但馬雲堅持了下來,沒有放棄。所以,我很佩服馬雲,他說的話讓你振奮,沒有希望的東西在他看來也充滿生機,他還能給身邊的人帶來生活的激情。


    這位負責人就是被馬雲感召的學生之一,她的話實際是一個小小的總結。前瞻,這是馬雲的特質之一,來源於他敏銳的嗅覺,來源於他對於事物的感知。在別人看不到商機的時候,他看到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機遇。而機遇不常有,常有的不叫機遇。能夠抓住機遇是因為他有準備。現在的年輕人經常抱怨缺少機遇,其實,機遇隨處可見,隻不過你沒有準備,你不去抓而已。馬雲的另一個特質就是堅持,這堅持很難,正像馬雲說的那樣,很多人倒在了更為殘酷的第二天的晚上,因此,他看不到後天即第三天的陽光和美好。遇到困難是很正常的事,堅定信心、克服困難是年輕人創業道路上必須經曆的磨煉。這不僅需要毅力,更需要心態,能夠有這樣的心態,必成大事。第三點,那就是馬雲作為創業者的感染力。一個人是有他的外延的,這外延是無形的,他的存在,對他人是一種感染。這感染可能是強烈的、充滿激情向上的,那就是正能量;這感染也可能是消極的、讓人失望的,甚至是讓人喪失信心的,那就是負能量。而馬雲顯然是一個天才的演說家,他富有激情的語言化作強烈的感染力,讓周圍的人信服他,跟著他義無反顧,總會感到光明就在前麵。無疑,這就是一個領袖的特質。


    海博翻譯社的成功,並沒有讓馬雲賺到多少錢,也沒有讓他的生活有多大的改變。他仍然站在三尺講台上,麵對電子工業學院的學生和市裏夜校、技校的學生侃侃而談,而且更多的是用英文交談。但是,海博翻譯社走出困境,取得成功,還是給馬雲帶來了很高的聲譽以及更大的知名度。


    他頑強的精神、可貴的品格、仗義的言行,感動了許多人。當時他的很多學生無償地為他服務,他們到杭州的百貨大樓門前幫翻譯社發傳單、拉橫幅,製造聲勢,拓展市場。那種場麵是很感人的,年輕的學生打著橫幅為一種精神而戰,為永不放棄的精神,進行新時代的商場之戰。


    同時,馬雲通過翻譯社的發展壯大,接觸到了更多的商界人士、企業家和社會各界的朋友。這一切,都成了馬雲儲備的人脈資源,誰也不知道,在未來的時間裏這些朋友會對馬雲有怎樣的幫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馬雲:路有多遠就能走多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嚴岐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嚴岐成並收藏馬雲:路有多遠就能走多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