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的某一天,影片《碰不得的人》<small>[1]</small>的兩位導演奧利維埃·納卡什和埃裏克·托勒達諾與我聯係。幾年前,他們看過一部片長一小時的紀錄片,這是由讓-皮埃爾·德維埃為米萊依·杜馬的節目所拍攝的。《向生向死》(2002)記述了我這個四肢癱瘓的權富和巴黎郊區的北非後裔青年阿伯代爾之間近似不可能的相識之緣。非常出乎預料的是,這兩個人還將彼此互助地生活好些年。這個故事吸引了我們的兩位導演。
我妻子卡迪婭和我本人在我們艾薩維拉的住所接待了兩位導演,以及兩位初定的主演——奧馬爾·西和弗朗索瓦·克魯澤。
我們後來又多次見麵,我興致盎然地關注著他們劇本的進展。
我的第一本書《第二次呼吸》<small>[2]</small>今天已告售罄,它曾獲得一定的業內好評。巴亞爾出版社的編輯主任弗雷德裏克·布瓦耶建議我借影片《碰不得的人》公映之際再版該書,寫篇應情應景的《新版前言》,此外補充一卷新的文字。
於是有了《護身魔鬼》,它將《第二次呼吸》的故事(結尾到 1998年)延續到2004年我在摩洛哥與卡迪婭的相逢;這個時間段與《碰不得的人》的劇情正好吻合。故事長片本身的約束,再加上他們的構思,很多情節因此被簡化、修改、刪除甚或是虛構。
“碰不得的人”,這個詞形容我們兩個人,在多重意義上都恰如其分。北非血統的阿伯代爾在法國自感屬於邊緣人群——就像印度的“賤民”階層那樣<small>[3]</small>;旁人不能“碰”他,否則會有被猛擊一拳的風險,而他跑得如此之快,以至於在他當爛仔的那段漫長曆程中,那些“條子”(照搬他的原話)隻成功抓到過他一次。
對於我來說,在巴黎私邸環繞的高牆背後(阿伯代爾稱這是我鑲金的監獄),我因我的財產可以衣食無憂,我仿佛屬於 “外星人”;任何事我都可以不在乎。我完全的癱瘓和感覺功能的喪失使我無法去碰任何東西;別人輕輕碰我一下都會猶豫再三,因為我的身體狀況令他們畏懼,隻要碰一下我的肩膀,就必然會引起恐怖的疼痛。
所以說啊,“碰不得的人”。
此刻,我麵對的是一個令人瘋狂的挑戰——重溯這段往事。
事實卻讓我無法回避——我已回憶不出!我起初將此歸咎於我的生活助手阿伯代爾不在身邊。但仔細想想後,卻發現嚴重得多。除了些時間上弄不清楚的片斷之外,我的記憶拒絕工作。回憶是身體健康的有錢人的奢侈品。對於一個窮人或者病人來說,記憶是停滯在當前的,求得溫飽或保證生存已足以令其困擾。普魯斯特的瑪德萊娜小甜餅,隻能是上流社會中風流雅士的一種“心理固戀”。
1998年到2001年,在《第二次呼吸》的寫作過程中,我在貝阿特莉絲新亡給我帶來的悲痛和神經性疼痛<small>[4]</small>之間來回掙紮,我當時已表達過複製過往時刻的困難。痛苦扼殺了回憶。健康的人在故事和怨悔的累積中漸漸老去;而任何回憶在我的腦海裏都顯得是一潭死水。
不論是故意還是無心,一本自傳裏都已充滿了遺漏和謊言,講述另一個人的故事(指的是阿伯代爾),隻能是種“他人印象記”,仿佛是條中間留著很多空白的虛線。
我被認為是受過良好教育的貴族世家子,遵守著某些原則,阿伯代爾那時卻性格反叛,對任何規範都懷有敵意,您覺得我如何能以一個他這樣的人的方式來表述呢?我隻能描述事件本身,並試著去分析它們。阿伯代爾的一部分真情實感是我所不能及的;奧馬爾·西作為大屏幕上他的扮演者,能更輕易地做到與之接近。
我想寫的並非隻是一本簡單消遣的書。我不願把不幸描繪成一種“現實主義”的肖像,既表現出不幸所引發的幽怨,也反映出不幸會帶來的接近於優越感的精神升華。我也不願將不幸描述成一種強作歡顏的樂觀,這是可憐的謊言。
這二十年來近距離感受被遺棄的世界,使我對社會及其罪惡麵的視角變得尖銳,也促使我想分享一些我自認為是顯而易見的對症良方。
多虧了“護身魔鬼”(阿伯代爾的代稱),我重新具有了在那些悲劇之前我本性裏的幽默感。《碰不得的人》的情節是在一種輕鬆和爆笑的氛圍中展開的;但某種沉重感卻揮之不去地留在我心頭。弗朗索瓦·克魯佐通過他的表演,傳遞出了這種感覺。
埃裏克和奧利維埃這兩位導演,再加上他們的製片人尼古拉·杜瓦爾·阿達索夫斯基,以及我的出版人弗雷德裏克·布瓦耶,向我長期任主席的西蒙·德·西雷爾協會<small>[5]</small>支付了豐厚的版權費用,旨在建設一些供成年殘疾人和愛心人士分享的生活場所。謹向他們致以謝意。
我同時要感謝艾梅裏娜·加博、馬奈爾·阿裏伯以及我們的女兒薩巴,他們使我可以重新“提筆”,沒有他們這本書不可能麵世。還要感謝蘇娜·瓦德、米歇爾·奧爾塞爾、米歇爾-亨利·博卡拉、伊夫·巴呂和尚塔爾·巴呂夫婦、馬克斯·勒謝瓦利埃和瑪麗-奧迪爾·勒謝瓦利埃夫婦以及梯也裏·韋爾萊,感謝他們對文稿中肯的指正。 <hr/>
[1]《碰不得的人》:由奧利維埃·納卡什和埃裏克·托勒達諾導演,弗朗索瓦·克魯澤和奧馬爾·西主演的影片(2011),取材於阿伯代爾和我本人故事的作品。——原注(本書腳注若未特別說明,均為原注。)
[2]《第二次呼吸》,2001年,巴亞爾出版社出版。
[3]法語中“賤民”和“碰不得的人”是一個詞。——譯注
[4]神經性疼痛:約三分之一的四肢癱瘓患者會有神經係統紊亂症狀,表現形式是幽靈般的灼燒感,根據個體自身條件、身體狀況和天氣因素,強度有所差異。我撞上大運,約20年來,我持續不斷地在6到9. 5級的疼痛級別之問搖擺(最高級別為10級)。到了10級,人也就不在這世上了!
[5]敬請通過如下地址向西蒙·德·西雷爾協會提供捐贈:巴黎馬蒂涅阿克大街 12號,郵編:75007,電話:0182835233網址:.simondecyrene.org。
我妻子卡迪婭和我本人在我們艾薩維拉的住所接待了兩位導演,以及兩位初定的主演——奧馬爾·西和弗朗索瓦·克魯澤。
我們後來又多次見麵,我興致盎然地關注著他們劇本的進展。
我的第一本書《第二次呼吸》<small>[2]</small>今天已告售罄,它曾獲得一定的業內好評。巴亞爾出版社的編輯主任弗雷德裏克·布瓦耶建議我借影片《碰不得的人》公映之際再版該書,寫篇應情應景的《新版前言》,此外補充一卷新的文字。
於是有了《護身魔鬼》,它將《第二次呼吸》的故事(結尾到 1998年)延續到2004年我在摩洛哥與卡迪婭的相逢;這個時間段與《碰不得的人》的劇情正好吻合。故事長片本身的約束,再加上他們的構思,很多情節因此被簡化、修改、刪除甚或是虛構。
“碰不得的人”,這個詞形容我們兩個人,在多重意義上都恰如其分。北非血統的阿伯代爾在法國自感屬於邊緣人群——就像印度的“賤民”階層那樣<small>[3]</small>;旁人不能“碰”他,否則會有被猛擊一拳的風險,而他跑得如此之快,以至於在他當爛仔的那段漫長曆程中,那些“條子”(照搬他的原話)隻成功抓到過他一次。
對於我來說,在巴黎私邸環繞的高牆背後(阿伯代爾稱這是我鑲金的監獄),我因我的財產可以衣食無憂,我仿佛屬於 “外星人”;任何事我都可以不在乎。我完全的癱瘓和感覺功能的喪失使我無法去碰任何東西;別人輕輕碰我一下都會猶豫再三,因為我的身體狀況令他們畏懼,隻要碰一下我的肩膀,就必然會引起恐怖的疼痛。
所以說啊,“碰不得的人”。
此刻,我麵對的是一個令人瘋狂的挑戰——重溯這段往事。
事實卻讓我無法回避——我已回憶不出!我起初將此歸咎於我的生活助手阿伯代爾不在身邊。但仔細想想後,卻發現嚴重得多。除了些時間上弄不清楚的片斷之外,我的記憶拒絕工作。回憶是身體健康的有錢人的奢侈品。對於一個窮人或者病人來說,記憶是停滯在當前的,求得溫飽或保證生存已足以令其困擾。普魯斯特的瑪德萊娜小甜餅,隻能是上流社會中風流雅士的一種“心理固戀”。
1998年到2001年,在《第二次呼吸》的寫作過程中,我在貝阿特莉絲新亡給我帶來的悲痛和神經性疼痛<small>[4]</small>之間來回掙紮,我當時已表達過複製過往時刻的困難。痛苦扼殺了回憶。健康的人在故事和怨悔的累積中漸漸老去;而任何回憶在我的腦海裏都顯得是一潭死水。
不論是故意還是無心,一本自傳裏都已充滿了遺漏和謊言,講述另一個人的故事(指的是阿伯代爾),隻能是種“他人印象記”,仿佛是條中間留著很多空白的虛線。
我被認為是受過良好教育的貴族世家子,遵守著某些原則,阿伯代爾那時卻性格反叛,對任何規範都懷有敵意,您覺得我如何能以一個他這樣的人的方式來表述呢?我隻能描述事件本身,並試著去分析它們。阿伯代爾的一部分真情實感是我所不能及的;奧馬爾·西作為大屏幕上他的扮演者,能更輕易地做到與之接近。
我想寫的並非隻是一本簡單消遣的書。我不願把不幸描繪成一種“現實主義”的肖像,既表現出不幸所引發的幽怨,也反映出不幸會帶來的接近於優越感的精神升華。我也不願將不幸描述成一種強作歡顏的樂觀,這是可憐的謊言。
這二十年來近距離感受被遺棄的世界,使我對社會及其罪惡麵的視角變得尖銳,也促使我想分享一些我自認為是顯而易見的對症良方。
多虧了“護身魔鬼”(阿伯代爾的代稱),我重新具有了在那些悲劇之前我本性裏的幽默感。《碰不得的人》的情節是在一種輕鬆和爆笑的氛圍中展開的;但某種沉重感卻揮之不去地留在我心頭。弗朗索瓦·克魯佐通過他的表演,傳遞出了這種感覺。
埃裏克和奧利維埃這兩位導演,再加上他們的製片人尼古拉·杜瓦爾·阿達索夫斯基,以及我的出版人弗雷德裏克·布瓦耶,向我長期任主席的西蒙·德·西雷爾協會<small>[5]</small>支付了豐厚的版權費用,旨在建設一些供成年殘疾人和愛心人士分享的生活場所。謹向他們致以謝意。
我同時要感謝艾梅裏娜·加博、馬奈爾·阿裏伯以及我們的女兒薩巴,他們使我可以重新“提筆”,沒有他們這本書不可能麵世。還要感謝蘇娜·瓦德、米歇爾·奧爾塞爾、米歇爾-亨利·博卡拉、伊夫·巴呂和尚塔爾·巴呂夫婦、馬克斯·勒謝瓦利埃和瑪麗-奧迪爾·勒謝瓦利埃夫婦以及梯也裏·韋爾萊,感謝他們對文稿中肯的指正。 <hr/>
[1]《碰不得的人》:由奧利維埃·納卡什和埃裏克·托勒達諾導演,弗朗索瓦·克魯澤和奧馬爾·西主演的影片(2011),取材於阿伯代爾和我本人故事的作品。——原注(本書腳注若未特別說明,均為原注。)
[2]《第二次呼吸》,2001年,巴亞爾出版社出版。
[3]法語中“賤民”和“碰不得的人”是一個詞。——譯注
[4]神經性疼痛:約三分之一的四肢癱瘓患者會有神經係統紊亂症狀,表現形式是幽靈般的灼燒感,根據個體自身條件、身體狀況和天氣因素,強度有所差異。我撞上大運,約20年來,我持續不斷地在6到9. 5級的疼痛級別之問搖擺(最高級別為10級)。到了10級,人也就不在這世上了!
[5]敬請通過如下地址向西蒙·德·西雷爾協會提供捐贈:巴黎馬蒂涅阿克大街 12號,郵編:75007,電話:0182835233網址:.simondecyren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