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啜一死,突厥部落則陷入進一步的離散,其兄骨咄祿之子闕特勒把默啜的兒子“小可汗”也給殺了;默啜諸子、親信幾乎盡滅。這就開啟了突厥部族的另一個世代,謂之“毗伽可汗”。


    同時的奚族、契丹甚至拔曳固等諸部得知默啜的頭顱已歸天朝所有,紛紛內附。內附,從表麵上看,是以移民屯墾的方式,尋求安定,可是在與此輩打過多年交道的邊塞老吏眼中,北地異族請求依托,多半隻是權宜之計,蓋以其國喪亂,故相率來降;等到有朝一日安定下來,終將不耐漢家製度的約束,仍然要叛逃甚至劫掠以去的。


    開元四年尾,十二月酷寒,皇帝想到東都洛陽去暖和一陣,此事因道路崩阻和群臣爭議遷延到第二年的二月,終於成行。宋璟擢為刑部尚書,又加封了吏部尚書、黃門監—也就是先前的門下侍中之官;實領相權。這給了他一個獨行其政的機會。


    先是,宋璟非常重視一篇還沒來得及奏報的上疏,出自並州長史王晙之手。王晙有遠略,看出突厥各部紛擾不定的根本原因,還有一著,那就是和邊地軍州官民私通聲問,互探底細—由於多曆年所,雙方間諜迭出,昨是而今非,日月滋久,奸詐越深。而王晙所計議的三策是:“徙之內地,上也;多屯士馬,大為之備,華夷相參,人勞費廣,次也;正如今日,下也。”


    宋璟本人就是一個“風度凝遠,人莫測其際”的幹才,非常重視為大臣者之胸次與眼界。他明明知道:大舉遷夷狄於內地,有其艱難,卻極為欣賞王晙的想法。然而他知道,若要遂行上策,必先使中策看來像是下策—他於是特別壓抑諸將策勳,以挫其驕心。首當其衝之一人,便是迎回默啜頭顱的郝靈荃。他刻意延遲郝靈荃的升賞,直到這一年的年底,且隻予升授一級,由“子將”而為“郎將”。郝靈荃氣得慟哭終日,活活就哭死了。


    侯矩則在彼時轉入營州都督兼平盧軍使宋慶禮麾下,到柳城築壘營田,並且專務狙殺那些身份不明、行蹤詭密的異族細作。與他共事的,即是魯門韓十七,名喚韓恒者。


    也是由於韓恒,侯矩才明白:他背上那千裏相隨的頭顱之所以會唱歌,其來有自。


    當時邊事煩冗,朝臣主張不一;有一意掃蕩者,有力持綏撫者;既有以內遷落戶而化之育之的意見,就有以深溝高壘而拒之禦之的意見。有全然不以北虜為人類,而無論如何都要將之殲滅的人;也就別有一種總是要討好胡族之人,似乎頗以為讓步承歡,必可以保永久之好。就在這種不能齊心協力的環境之下,開啟了“知運不知運”的一戰。


    先是,單於副都護張知運把突厥內附降戶的兵器都沒收了,才許渡河而南。當時這些降戶便嘖有煩言,囂囂不平。正好遇上一個處事與張知運大異其趣的巡邊使薑晦,聞聽降戶來訴,人人爭說:沒有弓矢,便不能射獵,這是斷絕生計的勾當。薑晦立刻下令:立刻發還其兵仗。降戶等刀弓一旦到手,登時就叛了。


    張知運雖然政令嚴刻,可是在軍事上卻沒有相因相應的作為,與叛虜大戰於慶州之北、靈州之南的青剛嶺,居然被突厥俘了去。大軍呼嘯而過綏州,遇上另一個名字也叫“知運”的郭將軍,邀借朔方兵來救,大破突厥於黑山呼延穀,才救回張知運。皇帝卻震怒了,問以喪師之罪,將張知運斬了首級。


    郭知運則從朔方兵處得知一宗怪事:毗伽可汗之所以能夠在青剛嶺將張知運一網成擒,是借助於從南方請來的飛頭獠,供輸大軍情報。


    嶺南西隅溪洞遍地,在鄴鄯之東、龍城之西,有地千裏,皆為鹽田。早在秦代,此地已有所謂“飛頭獠子”,傳言:這種獠人可以身首異處而不死。


    飛頭獠在頭飛一日之前,就有征兆,繞脖子一圈漸生紅色線痕,像是勒縛而成。此時,家人便應留心看守,細觀動靜。直到入夜之後,這人仿佛生病一般,狀極痛苦。頃刻之間,頭即離身而去,飛行如風;往往至近水岸邊,泥濘之地,尋些螃蟹、蚯蚓之物吃,直到拂曉之前,才又飛還,恍如夢覺。


    飛頭獠族之人目無瞳仁,專祠一種神,號稱“蟲落”,所以常民也稱他們為“落民”。除了飛頭離身,並沒有別的異狀,在嶺南與人雜居,平素也頗為相得。有的“落民”能使頭飛南海,左手飛東海,右手飛西海,總之是昏夜而出,未及天明而返;若天明而不返,就收拾不得了。偏有些散手解腳的,在外出時受大風所摒擋,從此便飄零於海外,其人也就殘疾終生了。


    落民飛行,以耳為翼,瞬間可數千百裏,不但速捷,且行蹤詭秘。仗恃著這本領,有那心眼靈動的,南來北往,四出打探,聽說有什麽地方、什麽人有需要掘隱發微者,便去兜售此技。


    毗伽可汗聽說了,立刻遣使遠赴龍城,與落民酋長商計,每有飛頭而出者,便至唐軍各城壘營堡窺伺動靜,隨即前往虜帳稟報;事成,當即在那飛頭的口中放置一塊黃金,庶幾於黎明前飛回。由是,唐廷軍情,不免班班泄露。


    侯矩轉赴宋慶禮麾下不久,便撞上了這些落民。起初,夜尋於營壘之間,但覺蒼穹濃湛,夜色闃深,似有異物如蝙蝠者,在頭頂上飄然來去,久而久之,稍能辨識些了,無論是用矟撲打、發箭扣射,都不能中。有時想要追逐蹤跡,忽忽一眼看見,忽忽再一眼就放過了。


    某夜,魯門韓十七與他一同值更巡營,驀然間又見一黑影如盤,橫空而來,掠風而去。侯矩縱身一躍,擲矟出手,隻差分毫便射斷了軍旗。韓恒在一旁勸道:


    “彼等‘落民’,同汝某一般,也是生靈。既無犯,何必殺?”


    侯矩仔細詢問了“落民”來曆,韓恒也不隱諱,隻當是家常瑣事,款款告之。雖說赤縣廣大,無奇不有,這事卻著實有幾分駭人;然而更令他覺得不可置信的,是韓恒雲淡風輕的神色。


    “汝既知彼等來探軍情,何不拏下這些細作問處?”


    “經歲無事,我朝有何等軍情信須保守?”韓恒笑了,道,“姑養之。”


    “養之?”


    韓恒低聲道:“無事,便養之;有事,即阻之。”


    一夜無話,連夜亦無話。過了不知多久,忽而又是一夜。韓恒突然來喚,身上無盔無甲,隻半身短衫、半身皮褲棉襦,背負一物,似劍非劍、似刀非刀。叫了聲:“隨某來。”


    兩人出了營壘,步行西去十餘裏沙磧,愈走砂質愈軟,拔足複陷,任侯矩何等矯健,也感到有幾分吃力。回眼看那韓恒,雙足踏沙,如履堅土,不入分毫。既而來至一處胡人祭壇,前後三百丈方圓,有五尺高的平台多所。韓恒複低聲道:“西北數去第七壇上,有累累如瓜者,即是。汝躡行而過,勿眄,即掩襲之,或能攫其一;得之,莫使齧住,並不可放手。”


    侯矩依言而行,果然遠遠看見有五六枚胡瓜也似的圓顱黑影,半圍成弧,狀似交談,卻未出聲。待稍稍靠近了,他運足一氣,拔身斜出,有如星火般竄向那祭台,順手一撲,果然攫住其一。也就在那一眨眼之間,他忽然想到:“若這飛頭獠咬來,我如何躲過?”


    這廂一念尚未轉定,回頭卻見韓恒竟朝東北躥身而上,騰空丈餘,飛身之際,早已抽取了背上的物事,雙手握柄,順身形所過,橫向腳下一揮—這一揮,原先那似劍身、又似刀身者,居然灑開一片八尺見方的細網,韓恒踏網而下,恰恰裹住了一個黑影。隻此時,侯矩再一低頭—發現他手裏緊緊抱著的,還真是一枚瓜。


    不消說:此番聲東擊西,是韓恒早就設下的機關。一見飛頭獠入網成擒,侯矩扔下了手中的瓜,抽出腰刀,便要上前撲殺那飛來的細作。卻讓韓恒舉手攔下;韓恒轉臉對網中那落民道:


    “侯郎欲結果汝,可好?”


    那獠頭夷夷吾吾說了幾句獠語,又間雜了幾句突厥語,神色惶懼,其意不問可知。


    “放汝回鄉,果還來否?”韓恒一逕還是笑道,“前番被某擒了,誓言不再來;卻還是來了。今番複縱汝歸去,不能不防範些個。”說時,探手扯下侯矩胸前明光鎧上的一片銅葉子,另隻手隔著絲網、緊緊扣住那獠的雙頰,使不能閉口,接著,他小心翼翼將銅葉子塞進那獠的嘴裏,塞得很深,直迫喉頭,致使不能嘔出。侯矩尚未明白韓恒的用意,但見他隨手一張揚,網開八麵,便縱那頭飛向夜空中去了。


    “放他去了?”


    “去即去矣!千裏前途不留客,再耽延些時辰,待天一大亮,此獠便回不了家了—”韓恒道,“縱使他還想去黑沙城請賞,虜性狐疑,一見他口中鎧鎖,便知為我軍擒過;然則,無論他再說什麽,也不會有人信了。”


    韓恒的身法,正是魯門劍的精要。在侯矩看來,騰身、蜷足、灑網、踏墮,這轉瞬間令人目不暇給的起落,環環相銜,嚴絲合縫,看來無一動有殺招,但是無一動無殺機;恰為難得一見的用劍之道。


    “某便借那韓十七一言贈汝:‘千裏前途不留客’,汝等—可以登程了。”侯矩說到此,大步居前引道為禮,走出一箭之遙,又像是忽然想起什麽來,轉頭囑咐李白:“須知‘時無劍術’,縱使汝學成,天下人也無眼識得,其侘傺無聊可知。”


    “既然‘時無劍術’,”李白笑道,“也便‘時無敵手’。”


    “非也非也—士子須知:劍術淪喪,雞犬喧填,”侯矩指了指自己、又指了指身後亦步亦趨追隨而來的豁牙漢子,仰天大笑道:“才容得我輩小人橫行無度。”


    “夜來失禮,郎君莫嗔怪!”豁牙漢子也跟著笑,一麵笑、一麵還從布褲補帄裏摸出幾枚銅錢來,強塞進慈元的手裏。


    侯矩不容他二人答話,又接著道:“士子!汝與我輩,畢竟不是一池中物,天運際會,止此而已。”說到這裏,直矗矗站在道旁,不再舉步了。


    李白隻覺侯矩的話有趣,此時,他尚不能深刻體會天下丁男受租調、徭役驅迫,流離失所的根本。他也不知道,那句“畢竟不是一池中物”所隱含的是:他們這種人,在世間一無父母,二無妻子,三無親友;一旦為饑寒所侵而不能忍,他們隨時可以持戟仗、握刀槍、翻臉忘卻談笑,一變而為鬼道之阿修羅。


    十年之後,李白初入長安,受盡了豪貴大人們莫名其所以的揄揚,以及莫知其所由的調笑,眨眼間由親而疏、由貴而賤;所謂“冰炭更迭,霄壤翻覆”,頓時墮入不可知、不可測之大劫。李白從而坎壈失意,開始與市井少年狂飲縱歌,浪遊賭鬥,甚至結夥橫行於市肆之間,以至於幹犯了北門衛士—那是天子親領的近衛重兵;不意而衝撞了這般人物,李白立時遭到挾捕,下獄成囚。


    在牢中,他想起了十年前侯矩“時無劍術,雞犬喧填”的話,也發覺當下境遇並不陌生;他早就在金堆驛經曆過了。身處於囚牢之中的李白,既不沮喪懊惱,也不忿恚憂愁;隻怔怔忡忡地自問:


    “何以吾不能是彼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李白·少年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大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大春並收藏大唐李白·少年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