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瑪竇是第一個成功進入中國傳教的西方教士。他改變以往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方式,改穿儒服,學習漢語,入鄉隨俗,融入中國社會,成功地打破了中西方之間的文化隔閡。加上他學識淵博,又與徐光啟、李之藻等中國著名的學者結交,與各級官吏的關係處理得也不錯,使天主教被官員廣泛認識。利瑪竇為以後天主教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為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教開辟了有效的活動方式。而他的合譯、翻譯及其他的著作,在中國和歐洲都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利瑪竇(1552-1610年),原名matteo ri,生於意大利東部的馬切拉塔(macerata)城。利瑪竇的父親名叫若翰·利奇,是一位醫生,曾經做過市長和省長,他共有12個孩子,利瑪竇是長子。利瑪竇年少時就生性聰穎,身體強健,性情活潑,深得父母親友和老師的喜愛,16歲時就讀完了中學。這時他的父親已做了省長,對於長子,父親抱著很大的期望,希望這個兒子將來能繼承他的官職,為家族增光添彩。因此,利瑪竇的父親把他送到羅馬的一所大學去學習法律。而利瑪竇的母親是一位極其虔誠的教徒,幼年的利瑪竇經常跟著母親誦經,做彌撒,這就萌發了他的宗教情節。利瑪竇所就學的小學和中學,就是耶穌會開辦的,這裏濃厚的宗教氣息對他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到羅馬後,利瑪竇開始接觸教會人士,受到了他們的直接影響,認為人生的目的就是皈依上帝,將來能夠上天堂,於是決心獻身教會。利瑪竇的父親知道後勃然大怒,打算親自赴羅馬阻止,不料卻在途中大病一場,在利瑪竇母親的勸說下,他的父親終於同意了兒子獻身教會的選擇。
當利瑪竇在羅馬學院學習神學時,葡萄牙在印度傳教的代理人到羅馬,向耶穌會總會長要求派遣更多的傳教士到印度。1577年5月,總會長派遣4位傳教士從羅馬到裏斯本,其中包括利瑪竇修士和羅明堅(michele ruggieri)神父。在經過充分的精心準備後,1578年3月29日,利瑪竇一行13名耶穌會教士離開裏斯本,踏上了東方之旅。1578年9月13日,他們輾轉來到了印度的果阿。在此後的四年中,除了在交趾(今越南)待了幾個月之外,利瑪竇一直在果阿。
後來耶穌會決定派利瑪竇前往中國傳教,1582年8月7日,利瑪竇在澳門登陸。利瑪竇到澳門後開始學習漢語。1583年9月,利瑪竇經曆數次失敗後終於到達了兩廣總督的府邸地——肇慶,在總督王泮的支持下建立了中國土地上的第一座教堂——花仙寺。為了能更容易地被中國人接受,他把衣服換成和尚的打扮,以減少當地人對他的排外心理。在肇慶,他一邊刻苦學習漢語和中國典籍,一邊向中國官員和知識分子及民眾展示他從西方帶來的精美物品——印刷精美的《聖經》、魔幻般的三棱鏡和神奇的自鳴鍾等,這在當地引起了轟動。在此期間,利瑪竇向中國人傳授了西方先進的數學、天文、地理等科學知識,但是他的傳教事業卻是收效甚微。
1589年,因繼任的兩廣總督劉繼文看中花仙寺,利瑪竇被迫遷到韶州。1592年,在朋友的建議下,利瑪竇又把和尚服換成了讀書人的服裝——儒服,這使他能夠從容出入中國的學者圈。
1595年,利瑪竇遇上了一位官員,後者願意帶他到京城北京,但沒有成功。結果他到了江西省的南昌。1598年,利瑪竇雖被人帶到了北京,但沒有留下來,於是又到了南京。在南京,利瑪竇擴大了他的交際範圍,與許多地方官員和學者的交往都很深,也很受他們的歡迎,利瑪竇的西洋物品和科學知識在這裏繼續發揮著它們的作用。
1601年,利瑪竇以進貢的名義,曆盡千辛萬苦終於又到達北京。他向明朝皇帝贈送了一些禮物,其中自鳴鍾得到了萬曆皇帝的好感。萬曆皇帝因為他的學識授予他官職,賜給他住所。在北京期間,利瑪竇結識了不少有地位的官員和學者,其中最著名的是徐光啟和李之藻。他和徐光啟一起翻譯了《幾何原本》的前6卷,和李之藻合作翻譯了《同文算學》,這兩部書是中國數學向近代轉化的重要標誌。同時他還修改了在肇慶時繪製的世界地圖,繪製成新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當時所用的許多地名如“大西洋”、“地中海”、“古巴”等一直沿用至今。他還與徐光啟和李之藻等人合譯了《測量法義》《圜容較義》《渾蓋同憲圖說》等科學著作。親筆用中文撰寫了《乾坤體義》《西字奇跡》《二十五言》《畸人十篇》等。他還根據自己的回憶用意大利文寫作了《天主教傳入中國史》(即中華書局出版的《利瑪竇中國劄記》)一書。這部書在歐洲引起了巨大的影響。在傳教方麵,利瑪竇在宣武門內建了北京的第一座天主教堂,即現在的“南堂”,還成功地使200多人接受了洗禮。
1610年,利瑪竇在北京病逝,享年58歲。萬曆皇帝專門為他劃出一塊墓地,他的門徒和朋友們為他舉行了隆重而莊嚴的葬禮。他的墓現在仍然靜靜地躺在北京的阜成門外。
(巴文澤)
利瑪竇(1552-1610年),原名matteo ri,生於意大利東部的馬切拉塔(macerata)城。利瑪竇的父親名叫若翰·利奇,是一位醫生,曾經做過市長和省長,他共有12個孩子,利瑪竇是長子。利瑪竇年少時就生性聰穎,身體強健,性情活潑,深得父母親友和老師的喜愛,16歲時就讀完了中學。這時他的父親已做了省長,對於長子,父親抱著很大的期望,希望這個兒子將來能繼承他的官職,為家族增光添彩。因此,利瑪竇的父親把他送到羅馬的一所大學去學習法律。而利瑪竇的母親是一位極其虔誠的教徒,幼年的利瑪竇經常跟著母親誦經,做彌撒,這就萌發了他的宗教情節。利瑪竇所就學的小學和中學,就是耶穌會開辦的,這裏濃厚的宗教氣息對他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到羅馬後,利瑪竇開始接觸教會人士,受到了他們的直接影響,認為人生的目的就是皈依上帝,將來能夠上天堂,於是決心獻身教會。利瑪竇的父親知道後勃然大怒,打算親自赴羅馬阻止,不料卻在途中大病一場,在利瑪竇母親的勸說下,他的父親終於同意了兒子獻身教會的選擇。
當利瑪竇在羅馬學院學習神學時,葡萄牙在印度傳教的代理人到羅馬,向耶穌會總會長要求派遣更多的傳教士到印度。1577年5月,總會長派遣4位傳教士從羅馬到裏斯本,其中包括利瑪竇修士和羅明堅(michele ruggieri)神父。在經過充分的精心準備後,1578年3月29日,利瑪竇一行13名耶穌會教士離開裏斯本,踏上了東方之旅。1578年9月13日,他們輾轉來到了印度的果阿。在此後的四年中,除了在交趾(今越南)待了幾個月之外,利瑪竇一直在果阿。
後來耶穌會決定派利瑪竇前往中國傳教,1582年8月7日,利瑪竇在澳門登陸。利瑪竇到澳門後開始學習漢語。1583年9月,利瑪竇經曆數次失敗後終於到達了兩廣總督的府邸地——肇慶,在總督王泮的支持下建立了中國土地上的第一座教堂——花仙寺。為了能更容易地被中國人接受,他把衣服換成和尚的打扮,以減少當地人對他的排外心理。在肇慶,他一邊刻苦學習漢語和中國典籍,一邊向中國官員和知識分子及民眾展示他從西方帶來的精美物品——印刷精美的《聖經》、魔幻般的三棱鏡和神奇的自鳴鍾等,這在當地引起了轟動。在此期間,利瑪竇向中國人傳授了西方先進的數學、天文、地理等科學知識,但是他的傳教事業卻是收效甚微。
1589年,因繼任的兩廣總督劉繼文看中花仙寺,利瑪竇被迫遷到韶州。1592年,在朋友的建議下,利瑪竇又把和尚服換成了讀書人的服裝——儒服,這使他能夠從容出入中國的學者圈。
1595年,利瑪竇遇上了一位官員,後者願意帶他到京城北京,但沒有成功。結果他到了江西省的南昌。1598年,利瑪竇雖被人帶到了北京,但沒有留下來,於是又到了南京。在南京,利瑪竇擴大了他的交際範圍,與許多地方官員和學者的交往都很深,也很受他們的歡迎,利瑪竇的西洋物品和科學知識在這裏繼續發揮著它們的作用。
1601年,利瑪竇以進貢的名義,曆盡千辛萬苦終於又到達北京。他向明朝皇帝贈送了一些禮物,其中自鳴鍾得到了萬曆皇帝的好感。萬曆皇帝因為他的學識授予他官職,賜給他住所。在北京期間,利瑪竇結識了不少有地位的官員和學者,其中最著名的是徐光啟和李之藻。他和徐光啟一起翻譯了《幾何原本》的前6卷,和李之藻合作翻譯了《同文算學》,這兩部書是中國數學向近代轉化的重要標誌。同時他還修改了在肇慶時繪製的世界地圖,繪製成新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當時所用的許多地名如“大西洋”、“地中海”、“古巴”等一直沿用至今。他還與徐光啟和李之藻等人合譯了《測量法義》《圜容較義》《渾蓋同憲圖說》等科學著作。親筆用中文撰寫了《乾坤體義》《西字奇跡》《二十五言》《畸人十篇》等。他還根據自己的回憶用意大利文寫作了《天主教傳入中國史》(即中華書局出版的《利瑪竇中國劄記》)一書。這部書在歐洲引起了巨大的影響。在傳教方麵,利瑪竇在宣武門內建了北京的第一座天主教堂,即現在的“南堂”,還成功地使200多人接受了洗禮。
1610年,利瑪竇在北京病逝,享年58歲。萬曆皇帝專門為他劃出一塊墓地,他的門徒和朋友們為他舉行了隆重而莊嚴的葬禮。他的墓現在仍然靜靜地躺在北京的阜成門外。
(巴文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