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是東漢獻帝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文學家的合稱。最早提出“七子”之說的是曹丕的《典論·論文》:“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滴俺ぁ⒊鋁羧鈈G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怠!閉餛呷舜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以外的優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
孔融(153-208年),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漢獻帝時任少府,因不滿曹操的作為而被免職。好士待客,聲望很高,遭到曹操忌恨而被殺。孔融是東漢末年的名儒,為建安七子之首。他的文章以議論為主,大多針對時政直抒己見,風格典雅,善於引古論今和運用巧妙的比喻,因此很有氣勢。曹丕曾盛讚孔融為“揚(雄)、班(固)儔也”(《典論·論文》),把孔融和揚雄、班固列為水平相當的同一類作家。主要作品有《薦禰衡疏》《與曹公論盛孝章書》等,詩有《折楊柳行》《臨終詩》等五首。
陳琳(?-217年),字孔璋,廣陵射陽(今江蘇淮安縣東南)人。漢靈帝末年任大將軍何進主簿,後為袁紹幕僚,官渡之戰後依附曹操,先後任司空軍師祭酒和丞相門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瘟疫流行,與劉楨、應!、徐檔熱靜∪ナ饋3鋁帳、文、賦都擅長,散文風格尤其雄放,筆力強勁,很有文氣,朝廷文書很多出自他的筆下。作品有詩歌《飲馬長城窟行》,散文《為袁紹檄豫州文》《為曹洪與世子書》等,辭賦有《武軍賦》《神武賦》等。
王粲(177-217年),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金鄉)人。早期依附劉表,但沒有被重用。曹操南征荊州時轉到曹門下,賜爵關內侯。王粲是“七子”中政治地位最高的,是唯一封侯的人,很受曹操信任,和曹丕、曹植的關係也很密切。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在隨軍途中病逝。王粲天資聰穎,精通數學、棋藝,熟悉前代典章禮儀,經常參與朝廷奏議和製度擬訂。他很看重文學的社會功用,作品比較能夠反映時代風貌,偏重寫實風格。劉勰說:“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辭少瑕累,摘其詩、賦,則七子之冠冕乎!”(《文心雕龍·才略》)主要作品有《七哀詩》《從軍詩》等,抒情小賦也很出色,《登樓賦》流傳很廣。
徐擔170-217年),字偉長,北海郡(今山東昌樂附近)人。建安初年受曹操召見,先後任司空軍師祭酒掾屬、五官中郎將文學,幾年後因病辭職。曹操後來又授以上艾長,徐狄圓⊥拚恰=ò捕十二年(217年)染病身亡。徐瞪倌曄鼻詵芎醚В閉門潛心研讀典籍,從不隨波逐流。他的文章以“清玄體道”著稱,語言比較樸實,但旨意深遠,而且邏輯性強。主要作品有詩《室思》《答劉楨》等;辭賦方麵有很深的造詣,有《玄猿賦》《漏卮賦》《橘賦》《齊都賦》等,劉勰曾把他和王粲並舉為魏朝的“賦首”。另外有《中論》,是一部有關倫理及政治的散文論集,也是“七子”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專著。
阮蠫(?-212年),字元瑜,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少年時拜師蔡邕。建安初期阮蠫為躲避徭役而隱居,曹操賞識其才氣,先後授以司空軍師祭酒和丞相倉曹掾屬。阮蠫擅長章表書記,與陳琳齊名。傳說他曾在馬背上草擬致關西軍閥韓遂書,寫完後呈給曹操改定,曹操竟不能增減一字。他的作品文氣流暢,舒卷自如,《為曹公作書與孫權》最受人稱頌。他的詩在“七子”中格調最為淒涼低沉,主要有《駕出北郭門行》《七哀詩》《失題》等。另外有《文質論》,反映了他“意崇敦樸”、重質輕文的文學觀。
應瑒(?-217年),字德璉,汝南(今河南汝南)人。建安年間先後為丞相掾屬和五官中郎將文學,和曹植關係密切。應瑒的詩歌音調舒緩柔和,情感悲切憂傷。他的賦或詠物,或詠懷,刻畫精致,想象豐富,形象生動,表現了作者的文學素養和運用文字的功力。總體上看,應瑒的作品語言風格趨向平和,比較注重藻飾,文采斐然。與“七子”中其他人的雄壯悲涼相比,應瑒的風格是別具一格的,前者猶如山中之瀑布,而應瑒的文字則如山澗中一股清新的溪流。
劉楨(?-217年),字公擔東平(今屬山東)人。建安年間曹操授以丞相掾屬,與曹丕、曹植來往密切。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染病去世。劉楨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詩歌特別是五言詩的創作方麵,曹丕曾說“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又與吳質書》)。他的作品氣勢激揚,意境峭拔,與王粲合稱“劉王”,也有人把他同曹植合稱“曹劉”,都是針對其作品的氣勢而言。但他創作的弱點是辭采不夠豐富,鍾嶸在《詩品》中說劉楨“氣過其文,雕潤恨少”。代表作有《贈從弟》三首等。
“七子”的創作各有獨特的風貌,同時也具有共同特點,這就是“建安風骨”。關於這種時代風格的具體內容和特點,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中概括為“雅好慷慨”,“誌深而筆長”,“梗概而多氣”。“七子”集中體現了“建安風骨”慷慨悲涼卻又典雅俊朗、氣貫長虹的風格。曹丕評論說:“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於千裏,仰齊足而並馳。”(《典論·論文》)對“七子”給予了高度評價。“建安七子”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他們和曹氏父子構成了建安作家的主力軍,對於詩、賦、散文的發展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盧月)
孔融(153-208年),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漢獻帝時任少府,因不滿曹操的作為而被免職。好士待客,聲望很高,遭到曹操忌恨而被殺。孔融是東漢末年的名儒,為建安七子之首。他的文章以議論為主,大多針對時政直抒己見,風格典雅,善於引古論今和運用巧妙的比喻,因此很有氣勢。曹丕曾盛讚孔融為“揚(雄)、班(固)儔也”(《典論·論文》),把孔融和揚雄、班固列為水平相當的同一類作家。主要作品有《薦禰衡疏》《與曹公論盛孝章書》等,詩有《折楊柳行》《臨終詩》等五首。
陳琳(?-217年),字孔璋,廣陵射陽(今江蘇淮安縣東南)人。漢靈帝末年任大將軍何進主簿,後為袁紹幕僚,官渡之戰後依附曹操,先後任司空軍師祭酒和丞相門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瘟疫流行,與劉楨、應!、徐檔熱靜∪ナ饋3鋁帳、文、賦都擅長,散文風格尤其雄放,筆力強勁,很有文氣,朝廷文書很多出自他的筆下。作品有詩歌《飲馬長城窟行》,散文《為袁紹檄豫州文》《為曹洪與世子書》等,辭賦有《武軍賦》《神武賦》等。
王粲(177-217年),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金鄉)人。早期依附劉表,但沒有被重用。曹操南征荊州時轉到曹門下,賜爵關內侯。王粲是“七子”中政治地位最高的,是唯一封侯的人,很受曹操信任,和曹丕、曹植的關係也很密切。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在隨軍途中病逝。王粲天資聰穎,精通數學、棋藝,熟悉前代典章禮儀,經常參與朝廷奏議和製度擬訂。他很看重文學的社會功用,作品比較能夠反映時代風貌,偏重寫實風格。劉勰說:“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辭少瑕累,摘其詩、賦,則七子之冠冕乎!”(《文心雕龍·才略》)主要作品有《七哀詩》《從軍詩》等,抒情小賦也很出色,《登樓賦》流傳很廣。
徐擔170-217年),字偉長,北海郡(今山東昌樂附近)人。建安初年受曹操召見,先後任司空軍師祭酒掾屬、五官中郎將文學,幾年後因病辭職。曹操後來又授以上艾長,徐狄圓⊥拚恰=ò捕十二年(217年)染病身亡。徐瞪倌曄鼻詵芎醚В閉門潛心研讀典籍,從不隨波逐流。他的文章以“清玄體道”著稱,語言比較樸實,但旨意深遠,而且邏輯性強。主要作品有詩《室思》《答劉楨》等;辭賦方麵有很深的造詣,有《玄猿賦》《漏卮賦》《橘賦》《齊都賦》等,劉勰曾把他和王粲並舉為魏朝的“賦首”。另外有《中論》,是一部有關倫理及政治的散文論集,也是“七子”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專著。
阮蠫(?-212年),字元瑜,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少年時拜師蔡邕。建安初期阮蠫為躲避徭役而隱居,曹操賞識其才氣,先後授以司空軍師祭酒和丞相倉曹掾屬。阮蠫擅長章表書記,與陳琳齊名。傳說他曾在馬背上草擬致關西軍閥韓遂書,寫完後呈給曹操改定,曹操竟不能增減一字。他的作品文氣流暢,舒卷自如,《為曹公作書與孫權》最受人稱頌。他的詩在“七子”中格調最為淒涼低沉,主要有《駕出北郭門行》《七哀詩》《失題》等。另外有《文質論》,反映了他“意崇敦樸”、重質輕文的文學觀。
應瑒(?-217年),字德璉,汝南(今河南汝南)人。建安年間先後為丞相掾屬和五官中郎將文學,和曹植關係密切。應瑒的詩歌音調舒緩柔和,情感悲切憂傷。他的賦或詠物,或詠懷,刻畫精致,想象豐富,形象生動,表現了作者的文學素養和運用文字的功力。總體上看,應瑒的作品語言風格趨向平和,比較注重藻飾,文采斐然。與“七子”中其他人的雄壯悲涼相比,應瑒的風格是別具一格的,前者猶如山中之瀑布,而應瑒的文字則如山澗中一股清新的溪流。
劉楨(?-217年),字公擔東平(今屬山東)人。建安年間曹操授以丞相掾屬,與曹丕、曹植來往密切。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染病去世。劉楨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詩歌特別是五言詩的創作方麵,曹丕曾說“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又與吳質書》)。他的作品氣勢激揚,意境峭拔,與王粲合稱“劉王”,也有人把他同曹植合稱“曹劉”,都是針對其作品的氣勢而言。但他創作的弱點是辭采不夠豐富,鍾嶸在《詩品》中說劉楨“氣過其文,雕潤恨少”。代表作有《贈從弟》三首等。
“七子”的創作各有獨特的風貌,同時也具有共同特點,這就是“建安風骨”。關於這種時代風格的具體內容和特點,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中概括為“雅好慷慨”,“誌深而筆長”,“梗概而多氣”。“七子”集中體現了“建安風骨”慷慨悲涼卻又典雅俊朗、氣貫長虹的風格。曹丕評論說:“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於千裏,仰齊足而並馳。”(《典論·論文》)對“七子”給予了高度評價。“建安七子”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他們和曹氏父子構成了建安作家的主力軍,對於詩、賦、散文的發展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盧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