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詩派是盛唐時期活躍於詩壇的一個派別,詩歌多描寫邊塞的風物景色,表現戍邊戰士的戰鬥生活。邊塞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漢樂府民歌,到唐代形成高潮。高適、岑參是該派的開創者,此外,還有王昌齡、王之渙、李頎、崔顥、王翰、常建等人。
高適(702-765年),字達夫,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少年時喜愛交遊,有俠氣,和李白、杜甫結交。安史之亂後任淮南節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度使等職,封渤海縣侯。高適的邊塞詩大多歌頌戰士奮勇殺敵、建功立業的豪情,也描寫從軍生活的艱苦及對和平的向往,並揭露軍隊將領的驕奢淫逸和朝廷的賞罰不明、安邊無策,流露出憂國愛民之情。高適的邊塞詩感情深摯,意氣風發,筆力雄厚,尤其是七言歌行體,波瀾壯闊,聲情並茂。殷搖逗釉烙⒘榧》評價他的詩“多胸臆語,兼有骨氣”。代表作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薊中作》《九曲詞三首》等。
岑參(約715-770年),南陽(今屬河南)人。岑參幼年喪父,家境貧困,他刻苦學習,遍讀經史。曾任嘉州刺史,晚年罷官,病逝於成都的客棧。岑參是邊塞詩派中情緒最激昂、建功立業心情最迫切的詩人,中年時兩次出塞,對邊地生活和塞外風光的體察非常深刻細致。他的詩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火山的酷熱,天山的奇寒,塞外的民俗,將士的征戰。他寫北國的雪景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白雪歌》),寫塞北的飛沙是“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走馬川行》),寫邊地的月亮是“銀山磧口風似箭,鐵門關西月如練”(《銀山磧山館》)。風格豪放,意境開闊,充滿雄奇瑰麗的色彩。岑參邊塞詩的主要思想傾向是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難的樂觀精神,其藝術特點是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色彩絢麗,風格奇峻。後人將他與高適合稱“高岑”,並評論說“高悲壯而厚,岑奇逸而峭”(《師友詩傳續錄》),他們共同開創了邊塞詩派,為唐詩的繁榮發展做出了貢獻。
王昌齡(約698——約756年),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曾任秘書省校書郎等職。與孟浩然、李白有交往。安史之亂時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殺害。王昌齡是盛唐極負名望的詩人,有“詩家夫子”之稱,後人將他的七言絕句與李白並稱,被譽為“七絕聖手”。王昌齡的七絕以寫邊塞、從軍最著名,如《從軍行》《出塞》等,其中《出塞》被譽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意境開闊明朗,情調激越昂揚,文字精練,音調鏗鏘。王昌齡的詩流傳下來的有180首,是邊塞詩派的重要作者。
王之渙(688-742年),字季陵,並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曾任衡水主簿,後辭官回鄉。據野史記載,一次王昌齡、高適和王之渙三人在旗亭飲酒,遇見一群伶官,三人約定,靜聽歌伎演唱,看誰的詩被唱得多。不一會兒,王昌齡的詩被唱兩首,高適被唱一首。王之渙有點兒沉不住氣,指著一位最好的歌伎說:“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詩,即終身不敢與子爭衡。”輪到這個歌伎演唱時,果然唱了王之渙的《涼州詞》,三人擊掌大笑。可見當時王之渙的詩受到普遍讚譽,流傳也是很廣的。王之渙的詩激昂奔放,體現了盛唐時期積極昂揚的社會風貌,《涼州詞》和《登鸛雀樓》是代表盛唐詩風的名作。高適曾作詩讚賞王之渙:“才華仰清興,功業嗟芳潔。”
李頎(?-約757年),祖籍趙郡(今河北趙縣)。曾任新鄉縣尉,不久後辭官隱居,喜愛煉丹修道。與盛唐著名詩人王維、高適、王昌齡等人都有交往。李頎的邊塞詩,以豪邁的語調描寫塞外景象,有些詩揭露封建帝王開拓邊疆窮兵黷武的罪行。著名邊塞詩有《塞下曲》《古塞下曲》《古從軍行》等,尤其是《古從軍行》,思想和藝術價值都很高。
崔顥(?-754年),汴州(今河南開封)人,曾任太仆寺卿、司勳員外郎等職。年輕時作品色澤浮豔,內容空泛。從軍邊塞後,詩風轉變,風骨凜然,情感昂揚。《古遊俠呈軍中諸將》和《雁門胡人歌》都是名作。最有名的是七律《黃鶴樓》,傳說李白讀後大為佩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唐詩紀事》)宋代嚴羽《滄浪詩話》也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王翰,字子羽,生卒年不詳,並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曾任駕部員外郎、汝州長史等職。他的七言歌行詠古歎今,風華流麗,最有名的是《涼州詞二首》,尤其是第一首“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悲壯慷慨,以豪放之情寫軍中生活,是唐代邊塞詩中傳誦千古的名篇。
常建,生卒年、字號均不詳,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進士,一生沉淪失意,清貧自守。常建的詩意境清遠,語言洗練而自然,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殷搖逗釉烙⒘榧》評論說:“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惟論意表。”代表作主要有《吊望將軍墓》《宿王昌齡隱處》等。
盛唐邊塞詩拓展了詩歌的題材範圍,風格上也有所創新,或威武雄壯,或蒼涼悲烈,或俊逸峭拔,在唐代乃至整個中國詩歌史上都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中晚唐詩人以及宋代豪放派詞人都直接受到邊塞詩派的影響。
(盧月)
高適(702-765年),字達夫,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少年時喜愛交遊,有俠氣,和李白、杜甫結交。安史之亂後任淮南節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度使等職,封渤海縣侯。高適的邊塞詩大多歌頌戰士奮勇殺敵、建功立業的豪情,也描寫從軍生活的艱苦及對和平的向往,並揭露軍隊將領的驕奢淫逸和朝廷的賞罰不明、安邊無策,流露出憂國愛民之情。高適的邊塞詩感情深摯,意氣風發,筆力雄厚,尤其是七言歌行體,波瀾壯闊,聲情並茂。殷搖逗釉烙⒘榧》評價他的詩“多胸臆語,兼有骨氣”。代表作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薊中作》《九曲詞三首》等。
岑參(約715-770年),南陽(今屬河南)人。岑參幼年喪父,家境貧困,他刻苦學習,遍讀經史。曾任嘉州刺史,晚年罷官,病逝於成都的客棧。岑參是邊塞詩派中情緒最激昂、建功立業心情最迫切的詩人,中年時兩次出塞,對邊地生活和塞外風光的體察非常深刻細致。他的詩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火山的酷熱,天山的奇寒,塞外的民俗,將士的征戰。他寫北國的雪景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白雪歌》),寫塞北的飛沙是“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走馬川行》),寫邊地的月亮是“銀山磧口風似箭,鐵門關西月如練”(《銀山磧山館》)。風格豪放,意境開闊,充滿雄奇瑰麗的色彩。岑參邊塞詩的主要思想傾向是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難的樂觀精神,其藝術特點是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色彩絢麗,風格奇峻。後人將他與高適合稱“高岑”,並評論說“高悲壯而厚,岑奇逸而峭”(《師友詩傳續錄》),他們共同開創了邊塞詩派,為唐詩的繁榮發展做出了貢獻。
王昌齡(約698——約756年),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曾任秘書省校書郎等職。與孟浩然、李白有交往。安史之亂時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殺害。王昌齡是盛唐極負名望的詩人,有“詩家夫子”之稱,後人將他的七言絕句與李白並稱,被譽為“七絕聖手”。王昌齡的七絕以寫邊塞、從軍最著名,如《從軍行》《出塞》等,其中《出塞》被譽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意境開闊明朗,情調激越昂揚,文字精練,音調鏗鏘。王昌齡的詩流傳下來的有180首,是邊塞詩派的重要作者。
王之渙(688-742年),字季陵,並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曾任衡水主簿,後辭官回鄉。據野史記載,一次王昌齡、高適和王之渙三人在旗亭飲酒,遇見一群伶官,三人約定,靜聽歌伎演唱,看誰的詩被唱得多。不一會兒,王昌齡的詩被唱兩首,高適被唱一首。王之渙有點兒沉不住氣,指著一位最好的歌伎說:“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詩,即終身不敢與子爭衡。”輪到這個歌伎演唱時,果然唱了王之渙的《涼州詞》,三人擊掌大笑。可見當時王之渙的詩受到普遍讚譽,流傳也是很廣的。王之渙的詩激昂奔放,體現了盛唐時期積極昂揚的社會風貌,《涼州詞》和《登鸛雀樓》是代表盛唐詩風的名作。高適曾作詩讚賞王之渙:“才華仰清興,功業嗟芳潔。”
李頎(?-約757年),祖籍趙郡(今河北趙縣)。曾任新鄉縣尉,不久後辭官隱居,喜愛煉丹修道。與盛唐著名詩人王維、高適、王昌齡等人都有交往。李頎的邊塞詩,以豪邁的語調描寫塞外景象,有些詩揭露封建帝王開拓邊疆窮兵黷武的罪行。著名邊塞詩有《塞下曲》《古塞下曲》《古從軍行》等,尤其是《古從軍行》,思想和藝術價值都很高。
崔顥(?-754年),汴州(今河南開封)人,曾任太仆寺卿、司勳員外郎等職。年輕時作品色澤浮豔,內容空泛。從軍邊塞後,詩風轉變,風骨凜然,情感昂揚。《古遊俠呈軍中諸將》和《雁門胡人歌》都是名作。最有名的是七律《黃鶴樓》,傳說李白讀後大為佩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唐詩紀事》)宋代嚴羽《滄浪詩話》也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王翰,字子羽,生卒年不詳,並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曾任駕部員外郎、汝州長史等職。他的七言歌行詠古歎今,風華流麗,最有名的是《涼州詞二首》,尤其是第一首“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悲壯慷慨,以豪放之情寫軍中生活,是唐代邊塞詩中傳誦千古的名篇。
常建,生卒年、字號均不詳,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進士,一生沉淪失意,清貧自守。常建的詩意境清遠,語言洗練而自然,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殷搖逗釉烙⒘榧》評論說:“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惟論意表。”代表作主要有《吊望將軍墓》《宿王昌齡隱處》等。
盛唐邊塞詩拓展了詩歌的題材範圍,風格上也有所創新,或威武雄壯,或蒼涼悲烈,或俊逸峭拔,在唐代乃至整個中國詩歌史上都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中晚唐詩人以及宋代豪放派詞人都直接受到邊塞詩派的影響。
(盧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