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顯祖(1550-1616年),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江西臨川人。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進士,曾官至南京太常寺博士、禮部主事。後來因彈劾奸臣,遂辭掉官職,在玉茗堂專門從事寫作。湯顯祖是明代偉大的文學家、戲劇作家,被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他所寫的四部名著《紫釵記》《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都是通過夢境展開描寫,所以合稱“臨川四夢”或“玉茗堂四夢”。
《紫釵記》為“玉茗堂四夢”的第一夢,共53出,大約在萬曆十五年(1587年)完成於南京。劇作是根據《霍小玉傳》改編而成,同時也是湯顯祖在他的舊作《紫蕭記》的基礎上重寫的作品。《紫釵記》敘述了詩人李益和霍小玉新婚不久就前去參加開場選士,並高中狀元。盧太尉欲從士子中招賢選婿,所以命諸士子去太尉府進見。因李益沒有前去,盧太尉便懷恨在心,暗自表薦李益去玉門關隨征參軍。剛剛夫妻團聚的李益隻好再次與小玉分別。自此以後,盧太尉千方百計離間李益和小玉。後來在俠士黃衫客的幫助之下,夫妻二人得以見麵,方知一切都是盧太尉指使人所為,兩人和好如初。《紫釵記》中的《折柳》《陽關》著重描寫了夫妻分別時的情景:李益奉旨隨軍,小玉在灞橋為夫君餞行,二人依依不舍,真情流露,最後在三軍的催促下,無可奈何地踏上了征程。這部劇作體現出作者對情的重視,它通過愛情題材,反映政治鬥爭,抨擊了封建權貴,具有極其深刻的思想意義,同時也在劇中創造出了一個理想人物——黃衫客,並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表達出作者的理想主義情懷。
《牡丹亭》又名《還魂記》,共55出,寫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秋。《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傑作。湯顯祖自己也曾說過:“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牡丹亭》的故事取材於明代話本小說《杜十娘慕色還魂》,劇中的女主角杜麗娘是福建南安郡太守杜寶的獨生女兒,天生麗質,聰明美麗,從小父母就對她進行封建禮教的約束,塾師也對其進行封建倫理道德教育。精神生活的空虛、環境的寂寞都使這位花季的少女感到苦悶。偶然,她讀到《詩經》中的愛情詩,又欣賞了花園中大好春光,喚起了她對愛情的憧憬。在夢中,杜麗娘遇見了少年書生柳夢梅,並和他大膽幽會。從此以後,她便為相思所苦,抑鬱而死。3年後,廣州書生柳夢梅去臨安應考,路經南安郡,撿到杜麗娘的畫像,深為愛慕,並得以與杜麗娘的鬼魂相見,一見鍾情。他們的愛情感動了冥府的判官,允許她死而複生;同時也感動了皇帝,點柳夢梅為狀元,成全了他和杜麗娘,杜寶這才認了女兒、女婿。本劇作通過藝術誇張的手法,塑造出杜麗娘這一光輝的形象,鞭撻了吃人的封建禮教和對人們幸福生活的殘酷摧殘,傳達了青年男女追求個性解放、爭取自由愛情的要求,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美學思想,在明末清初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
《南柯記》共44出,《邯鄲記》共30出,分別作於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和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它們由唐人小說《南柯太守傳》和《枕中記》改編而成,均屬於寓言性的諷世劇。《南柯記》敘述了呂洞賓度盧生而使其經榮辱達夢幻之事,作者以夢寫政治,借曆史故事評論現實政治;《邯鄲記》描繪了淳於芬夢中入螻蟻之槐安國並被任命為柯郡太守之事,借夢境寫出了封建官僚政治上的相互攻擊、生活上的淫亂無恥,揭露了封建社會的虛偽,具有極為深刻的批判意義。兩者都以夢中之景寫現實之事,生動地刻畫出封建社會的腐朽、官場的黑暗、人情的險惡等,反映了作者強烈的階級意識,是湯顯祖傑出的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作品。
(孫愛迪)
《紫釵記》為“玉茗堂四夢”的第一夢,共53出,大約在萬曆十五年(1587年)完成於南京。劇作是根據《霍小玉傳》改編而成,同時也是湯顯祖在他的舊作《紫蕭記》的基礎上重寫的作品。《紫釵記》敘述了詩人李益和霍小玉新婚不久就前去參加開場選士,並高中狀元。盧太尉欲從士子中招賢選婿,所以命諸士子去太尉府進見。因李益沒有前去,盧太尉便懷恨在心,暗自表薦李益去玉門關隨征參軍。剛剛夫妻團聚的李益隻好再次與小玉分別。自此以後,盧太尉千方百計離間李益和小玉。後來在俠士黃衫客的幫助之下,夫妻二人得以見麵,方知一切都是盧太尉指使人所為,兩人和好如初。《紫釵記》中的《折柳》《陽關》著重描寫了夫妻分別時的情景:李益奉旨隨軍,小玉在灞橋為夫君餞行,二人依依不舍,真情流露,最後在三軍的催促下,無可奈何地踏上了征程。這部劇作體現出作者對情的重視,它通過愛情題材,反映政治鬥爭,抨擊了封建權貴,具有極其深刻的思想意義,同時也在劇中創造出了一個理想人物——黃衫客,並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表達出作者的理想主義情懷。
《牡丹亭》又名《還魂記》,共55出,寫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秋。《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傑作。湯顯祖自己也曾說過:“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牡丹亭》的故事取材於明代話本小說《杜十娘慕色還魂》,劇中的女主角杜麗娘是福建南安郡太守杜寶的獨生女兒,天生麗質,聰明美麗,從小父母就對她進行封建禮教的約束,塾師也對其進行封建倫理道德教育。精神生活的空虛、環境的寂寞都使這位花季的少女感到苦悶。偶然,她讀到《詩經》中的愛情詩,又欣賞了花園中大好春光,喚起了她對愛情的憧憬。在夢中,杜麗娘遇見了少年書生柳夢梅,並和他大膽幽會。從此以後,她便為相思所苦,抑鬱而死。3年後,廣州書生柳夢梅去臨安應考,路經南安郡,撿到杜麗娘的畫像,深為愛慕,並得以與杜麗娘的鬼魂相見,一見鍾情。他們的愛情感動了冥府的判官,允許她死而複生;同時也感動了皇帝,點柳夢梅為狀元,成全了他和杜麗娘,杜寶這才認了女兒、女婿。本劇作通過藝術誇張的手法,塑造出杜麗娘這一光輝的形象,鞭撻了吃人的封建禮教和對人們幸福生活的殘酷摧殘,傳達了青年男女追求個性解放、爭取自由愛情的要求,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美學思想,在明末清初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
《南柯記》共44出,《邯鄲記》共30出,分別作於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和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它們由唐人小說《南柯太守傳》和《枕中記》改編而成,均屬於寓言性的諷世劇。《南柯記》敘述了呂洞賓度盧生而使其經榮辱達夢幻之事,作者以夢寫政治,借曆史故事評論現實政治;《邯鄲記》描繪了淳於芬夢中入螻蟻之槐安國並被任命為柯郡太守之事,借夢境寫出了封建官僚政治上的相互攻擊、生活上的淫亂無恥,揭露了封建社會的虛偽,具有極為深刻的批判意義。兩者都以夢中之景寫現實之事,生動地刻畫出封建社會的腐朽、官場的黑暗、人情的險惡等,反映了作者強烈的階級意識,是湯顯祖傑出的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作品。
(孫愛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