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經》是佛教典籍的叢書,又名《一切經》《契經》《藏經》或《三藏》。內容包括經、律、論三藏。“經”包括釋迦牟尼在世時的說教以及後來僧入的少數佛教徒——阿羅漢或菩薩的說教在內;“律”包括釋迦牟尼為信徒製定的必須遵守的儀軌規則;“論”包括關於佛教教理的闡述或解釋。釋迦牟尼涅槃不久,弟子們為保存他的說教,統一信徒的見解和認識,通過會議方式的結集,形成一致公認的經、律、論內容。其後又增加了有關經、律、論的注釋和疏解等“藏外典籍”,成為卷帙浩繁的四大部類。原始佛教分裂以後,各大派別大多按照自己的觀點編有本派的藏經,但隻有上座部的三藏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其他部派的典籍除了在漢文譯本中保存一部分外,基本上都已散佚。早期的梵文經典隻剩下少數零散貝葉本或紙寫本至今尚存,全部三藏已難窺全貌。現存的《大藏經》按文字的不同可分為漢文、藏文、蒙文、滿文、西夏文、日文和巴利語係等七種。此外還有過契丹文《大藏經》的刻造,但尚未發現傳世的刻本。
漢文《大藏經》為大小乘佛教典籍兼收的叢書。佛教傳入中國內地以後的千餘年間,僅經錄即達近50種之多,流傳至今尚有20餘種,收錄的經籍數量不等。各個時代編纂的《大藏經》形式和內容互有不同,除房山石經外,宋代以前主要以抄本形式在各大寺院和佛教徒中流傳。五代、宋初,雕版事業興起,始有佛經木刻本。自北宋太祖於開寶四年(971年)命高品、張從信兩人在益州(今四川成都)雕印第一部《大藏經》起,曆經元、明、清至民國,據傳曾有各種經版20餘副。如《開寶藏》《契丹藏》《崇寧藏》《毗盧藏》《圓覺藏》《資福藏》《趙城藏》《磧砂藏》《普寧藏》《弘法藏》《洪武南藏》《永樂南藏》《永樂北藏》《武林藏》《萬曆藏》《嘉興藏》《龍藏》等。
藏文《大藏經》包括經、律、論三藏和四續部,大致分為律、般若、華嚴、寶積、經部、續部、總目錄七大類,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言教。佛祖示寂後經他的弟子們六次結集、記誦而成。《丹珠爾》主要是印度、西藏佛教大師、學者、譯師對《甘珠爾》的注疏和論著的集成,其中包含較多的哲學、文學、藝術、語言、邏輯、天文、曆算、醫藥、工藝、建築等的典籍。大致分為讚頌、續部、般若、中觀、經疏、唯識、俱舍、律部、本生、書翰、因明、聲明、醫方明、工巧明、修身部、雜部、阿底峽小部集、總目錄18類。
蒙文《大藏經》先後有四次譯刻,最早是元大德年間在薩迦派喇嘛法光的主持下,由西藏、蒙古、回鶻和漢族僧眾將藏文《大藏經》譯為蒙文,在西藏地區雕造刷印;明萬曆年間曾補譯過部分典籍增入刊行;明崇禎初年對舊本進行過鷳刊。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和碩裕親王福全領銜監修重刻《甘珠爾》;乾隆六年至十四年(1741-1749年)校譯重刻了《丹珠爾》,方始完備。
滿文《大藏經》於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根據漢文《大藏經》編次和內容翻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編譯刻完,計108函,隻收入般若、寶積、大集、華嚴、涅槃諸部和其他大、小乘單譯經及密秘部經咒等共699種。
西夏文《大藏經》始由漢文《大藏經》譯出。宋景淘年(1034年),《開寶藏》傳到西夏(可能是《開寶期待》的天禧修訂本),西夏的開國君主李元昊於興慶府建造高台寺加以收藏,並召集回鶻僧人譯為新創造的西夏文。先後曆時53年譯畢,共362帙,812部,3579卷。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由化身一行國師主持重行校勘並翻譯未譯的經籍,印製《三藏新經》。至元三十年(1293年),元世祖敕令主僧事的西壁土情轉知沙門慧中等20餘人負責將西夏文舊經送杭州刻印,至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竣工,前後共印刷了140餘藏,但大多毀損無存,現各地發現的經論殘卷僅數十種。
日文《大藏經》自13世紀末葉迄20世紀20年代的700多年間,日本佛教界曾依據漢文本的各版《大藏經》,編纂、雕造、複刻或排印過《弘安藏》《天海藏》《黃檗藏》《弘教藏》《大正藏經》《大續藏經》和《大正新修大藏經》等7種版本的漢文《大藏經》。20世紀初,日本佛學界還將小乘上座部《三藏》譯為日文本的《南傳大藏經》65卷,並編輯出版《國譯大藏經》《國譯一切經》和《日本大藏經》,這三種藏經的內容除中國著述外,還收錄了大量的日本章疏及雜著等。
巴利語係《大藏經》為南傳佛教上座部奉行的三藏典籍。現在流傳於斯裏蘭卡、緬甸、柬埔寨、老撾、印度、巴基斯坦、泰國和中國雲南省傣、布朗、德昂等民族地區。各種文字字母音譯的巴利語係《大藏經》共有貝葉、紙寫和排印的譯本8種和日文譯本1種。《大藏經》是研究佛教史的珍貴資料。
(吳淑娟 洪秋蘭)
漢文《大藏經》為大小乘佛教典籍兼收的叢書。佛教傳入中國內地以後的千餘年間,僅經錄即達近50種之多,流傳至今尚有20餘種,收錄的經籍數量不等。各個時代編纂的《大藏經》形式和內容互有不同,除房山石經外,宋代以前主要以抄本形式在各大寺院和佛教徒中流傳。五代、宋初,雕版事業興起,始有佛經木刻本。自北宋太祖於開寶四年(971年)命高品、張從信兩人在益州(今四川成都)雕印第一部《大藏經》起,曆經元、明、清至民國,據傳曾有各種經版20餘副。如《開寶藏》《契丹藏》《崇寧藏》《毗盧藏》《圓覺藏》《資福藏》《趙城藏》《磧砂藏》《普寧藏》《弘法藏》《洪武南藏》《永樂南藏》《永樂北藏》《武林藏》《萬曆藏》《嘉興藏》《龍藏》等。
藏文《大藏經》包括經、律、論三藏和四續部,大致分為律、般若、華嚴、寶積、經部、續部、總目錄七大類,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言教。佛祖示寂後經他的弟子們六次結集、記誦而成。《丹珠爾》主要是印度、西藏佛教大師、學者、譯師對《甘珠爾》的注疏和論著的集成,其中包含較多的哲學、文學、藝術、語言、邏輯、天文、曆算、醫藥、工藝、建築等的典籍。大致分為讚頌、續部、般若、中觀、經疏、唯識、俱舍、律部、本生、書翰、因明、聲明、醫方明、工巧明、修身部、雜部、阿底峽小部集、總目錄18類。
蒙文《大藏經》先後有四次譯刻,最早是元大德年間在薩迦派喇嘛法光的主持下,由西藏、蒙古、回鶻和漢族僧眾將藏文《大藏經》譯為蒙文,在西藏地區雕造刷印;明萬曆年間曾補譯過部分典籍增入刊行;明崇禎初年對舊本進行過鷳刊。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和碩裕親王福全領銜監修重刻《甘珠爾》;乾隆六年至十四年(1741-1749年)校譯重刻了《丹珠爾》,方始完備。
滿文《大藏經》於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根據漢文《大藏經》編次和內容翻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編譯刻完,計108函,隻收入般若、寶積、大集、華嚴、涅槃諸部和其他大、小乘單譯經及密秘部經咒等共699種。
西夏文《大藏經》始由漢文《大藏經》譯出。宋景淘年(1034年),《開寶藏》傳到西夏(可能是《開寶期待》的天禧修訂本),西夏的開國君主李元昊於興慶府建造高台寺加以收藏,並召集回鶻僧人譯為新創造的西夏文。先後曆時53年譯畢,共362帙,812部,3579卷。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由化身一行國師主持重行校勘並翻譯未譯的經籍,印製《三藏新經》。至元三十年(1293年),元世祖敕令主僧事的西壁土情轉知沙門慧中等20餘人負責將西夏文舊經送杭州刻印,至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竣工,前後共印刷了140餘藏,但大多毀損無存,現各地發現的經論殘卷僅數十種。
日文《大藏經》自13世紀末葉迄20世紀20年代的700多年間,日本佛教界曾依據漢文本的各版《大藏經》,編纂、雕造、複刻或排印過《弘安藏》《天海藏》《黃檗藏》《弘教藏》《大正藏經》《大續藏經》和《大正新修大藏經》等7種版本的漢文《大藏經》。20世紀初,日本佛學界還將小乘上座部《三藏》譯為日文本的《南傳大藏經》65卷,並編輯出版《國譯大藏經》《國譯一切經》和《日本大藏經》,這三種藏經的內容除中國著述外,還收錄了大量的日本章疏及雜著等。
巴利語係《大藏經》為南傳佛教上座部奉行的三藏典籍。現在流傳於斯裏蘭卡、緬甸、柬埔寨、老撾、印度、巴基斯坦、泰國和中國雲南省傣、布朗、德昂等民族地區。各種文字字母音譯的巴利語係《大藏經》共有貝葉、紙寫和排印的譯本8種和日文譯本1種。《大藏經》是研究佛教史的珍貴資料。
(吳淑娟 洪秋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