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是唐代在漢代綠、褐釉陶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彩陶工藝品。主要由黃、綠、白三色釉彩塗胎,也有二彩、四彩的,但總稱唐三彩。


    唐三彩是中國古代製陶技術發展的高峰,當時就聞名於中外。它汲取了中國國畫、雕塑等工藝美術的特點,采用堆貼、刻畫等形式的裝飾圖案,線條粗獷有力。它主要是陶坯上塗上的彩釉,在烘製過程中發生化學變化,自然垂流、相互滲化,色彩自然協調,花紋流暢,是一種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傳統工藝品。


    唐三彩的製作工藝十分複雜。首先要將開采來的礦土經過挑選、舂搗、淘洗、沉澱、晾幹後,用模具做成胎入窯燒製。唐三彩的燒製采用的是二次燒成法。從原料上來看,它的胎體是用白色的黏土製成,在窯內經過1000-1100c的素燒,將焙燒過的素胎經過冷卻,再施以配製好的各種釉料入窯釉燒,其燒成溫度為850-950c。在釉色上,利用各種氧化金屬為呈色劑,經煆燒後呈現出各種色彩。釉燒出來以後,有的人物需要再開臉,所謂的“開臉”就是人物的頭部仿古產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經過畫眉、點唇、畫頭發。經過這樣一個過程,這一件唐三彩的產品才算是完成了。


    唐三彩的造型豐富多彩,一般可以分為動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類,而其中尤以動物居多。常見的出土唐三彩產品有三彩馬、駱駝、仕女、龍頭杯、樂伎俑、枕頭等。


    唐三彩的特點有二。首先是造型。唐三彩的造型與一般工藝品的造型不同,一般比較肥碩,如所出土的唐三彩馬的臀部都比較肥,頸部比較寬,以靜為主,但是靜中帶動。其次是釉色。作為一件器物上同時使用紅、綠、白三種釉色,這在唐代本來就是首創,但是匠人們又巧妙地運用施釉的方法,將紅、綠、白三色交錯、間錯使用,然後經過高溫燒製以後,釉色又澆融流溜形成獨特的流竄工藝,出窯以後,三彩就變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複色、有兼色,人們能夠看到的就是斑駁淋漓的多種彩色。


    現今所見的出土唐三彩,大量都出於盛唐時期,其燒製數量之多,質量之精,代表了唐三彩燒製的最高水平。但從晚唐開始,唐三彩的製作逐漸走向衰落。如今,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唐三彩的工藝被重新發掘出來了。


    (蔡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文化常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幹春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幹春鬆並收藏中國文化常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