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號又稱“票莊”、“匯票莊”、“匯兌莊”。它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以經營匯兌業務為主的一種金融信用機構。票號是適應商品貿易的發展和貨幣流通的擴大的產物。明清時期,地區間的商業清算多依賴“鏢局”運送現銀,既存在不安全因素,也浪費資源。後發現利用在各地設立分支機構商號辦理匯兌更加安全節省。所以在乾隆、嘉慶年間,山西商人利用自己商號及分支機構開展匯兌業務,率先由兼營轉為專營。最早的一家票號是1821年創立的山西平遙“日升昌”,其後,平遙、祁縣、太穀三縣商人繼起,形成“祁太平”三幫。這時,出現山西人獨占一大新興行業的局麵,通稱“山西票號”。其主營業務就是埠際貿易的匯兌。後又辦理政府和官吏的公款匯兌和存、放款業務。經營範圍遍及全國,遠則達東南亞和歐洲,有“匯通天下”一說。在山西的票號最發達時,一度曾有“子弟俊秀者,多入商貿一途”之說,令乾隆皇帝也甚感驚詫。
山西票號的資本最初由商業資本轉化,合資或獨資。在此之後,也有官僚或買辦商人入股。
山西票號與清政府關係密切。尤其在19世紀50年代後,山西票號代清政府匯解軍餉等款項、辦理洋務資金往來、管理對外貿易的內匯,一度成為封建經濟的重要金融支柱。鴉片戰爭後,外國銀行建立,各省自設官銀錢號、自辦銀行,使票號喪失公款業務。辛亥革命後,清王朝崩潰,票號存款被提,放款一時不能收回,周轉困難,從此一蹶不振,終歸沒落。
(單春梅)
山西票號的資本最初由商業資本轉化,合資或獨資。在此之後,也有官僚或買辦商人入股。
山西票號與清政府關係密切。尤其在19世紀50年代後,山西票號代清政府匯解軍餉等款項、辦理洋務資金往來、管理對外貿易的內匯,一度成為封建經濟的重要金融支柱。鴉片戰爭後,外國銀行建立,各省自設官銀錢號、自辦銀行,使票號喪失公款業務。辛亥革命後,清王朝崩潰,票號存款被提,放款一時不能收回,周轉困難,從此一蹶不振,終歸沒落。
(單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