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與曆史是不可分割的。曆史對於整個人類正像記憶對於每個人一樣。它說明我們現在說的語言是什麽,為什麽我們這樣說,以及我們過去是怎麽說的,因為,語言就是在曆史中形成、發展和消亡的。


    遠古時代,不同的人類共同體產生了各自的原始語言。後來,語言隨著社會的瓦解而分化,又隨著社會的統一而融合。在氏族不斷遷移和分散的情況下,語言文化過程占優勢;等級和國家出現後,分化過程和融合交叉進行。這樣就形成了現在的多種語言。


    在社會大動蕩大分化時,一種語言的不同方言會隨之分化為獨立的語言,而新的國家政治力量又把這種分化結果固定下來。例如,在羅馬帝國解體後,古拉丁語也隨之衰亡了,而6-9世紀,在民間拉丁語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意大利語、法語、羅馬尼亞語等羅曼係語言。


    語言的統一過程,除了不同方言集中為民族共同語言之外,還有異族語言的交融。例如,11世紀,不列顛島被法國的諾曼族政府所統治,諾曼法語成為英國官方語言,很多英國貴族講法語。在中古英時期,英、法語都在交融,結果是英語取勝。1962年,英王規定英語為英國統一的語言。但是現在英語中留下很多法語的借詞,這就是交融的痕跡。


    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形成,也是語言交融和統一的曆史。漢族在曆史上曾多次受少數民族貴族的統治。近1000年來,北京先後成為遼、金、元、明、清五個朝代的首都,其中四個朝代都是由少數民族(契丹、女真、蒙古族、滿族)貴族統治的。但由於漢族人口眾多,有曆史悠久、高度發展的文化,在語言交融的曆史中終於勝出。例如,清代乾隆皇帝對漢語、漢字的造詣就非常深厚,曾寫了數萬首詩。其中有一首諧趣詩非常有趣。當時曾有一個翰林在奉敕撰寫墓誌銘時,誤將“翁仲”倒置為“仲翁”。“翁仲”原指銅鑄或石雕的偶像,後來專指陵墓前的石人,而“仲翁”可指(伯仲叔季)排行第二的老翁。乾隆皇帝很生氣,將他貶降為通判。這個大臣臨行時,乾隆寫了一首詩贈送給他:


    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欠夫工;


    從今不許為林翰,貶爾江南作判通。


    這首詩詼諧絕妙,以中國傳統的類推方式,以先秦諸子所慣用的以謬製謬方法,隱示了一個批評、警示的推理:你誤倒,我也誤倒。


    另外,由於中國古代政權長期統一的作用,吳語、閩語、粵語等方言都沒有分化為獨立的語言。


    (馬一玲 張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文化常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幹春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幹春鬆並收藏中國文化常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