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旅途</h2>
3月,出發去旅行。夜航飛往布達佩斯。
因為買的是土耳其航空的機票,航班是到伊斯坦布爾轉機。到達伊斯坦布爾的時候,黑夜將盡,天還是一片灰暗。坐在候機廳裏的兩個小時,看著整座城市在天光裏慢慢浮現,好像一層覆蓋的黑幔被揭開,天地蒼茫廣闊。知道將會在伊斯坦布爾停靠,一路莫名興奮,對它的好感來自帕慕克和007,印象中它應該是神秘細碎的,此時看起來幹燥得發白。
登機離開時,我望著舷窗外想,也許是這裏低矮的樓房讓它顯得遼闊沉靜吧。想起馬友友的《絲綢之路》專輯裏麵有一首《飛馬之夜》,大概就是描繪中東一夜,那個在淩晨抵達的幹燥而古老的城市,不正是我想象中的伊斯坦布爾?
一邊探頭看窗外慢慢縮小的伊斯坦布爾,一邊品嚐飛機上的土耳其家常早餐,黏稠的蜂蜜甜得酣暢,橄欖醬色拉的味道又純又美。窗外,圓圓綠綠的小山頭,房屋一叢一叢圍繞著河流散布,一條條白線似的公路交錯伸展。這些事物勾畫了人們的日常活動。在空中看起來,住在這個山頭或那個山頭,都是一個式樣的人生。但我們在地上的時候,覺得身邊的幾條馬路幾個店鋪就像是全部生活一樣。
遠處深深淺淺的綠色山巒,山頂的褐色樹木,自然界的色彩搭配令人呼吸順暢。更遠處,綠色與褐色被籠罩上一層霧嵐,變成淺藍色。一層一層撞色的神奇自然,竟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世界。
窗外的流雲像冷氣一樣飛過來,大地越來越遠,飛機再移過來,就看到博斯普魯斯海峽。可是視線很快被濃雲遮蔽,隻看到漲潮時分的礁石海岸。後來返航回伊斯坦布爾的時候,為了等航道,飛機竟在博斯普魯斯海峽上空盤旋三圈,遲遲沒法降落。身邊的老外中年男有些坐不住了,而我睜大眼睛眺望遠遠的海灣忘了時間。在河流與海的交匯處,海麵被微風吹皺,正午陽光下,銀色波光微微刺眼。它如此開闊而溫柔,光線流淌,波浪歌唱。它和別的海灣應該也沒什麽不同吧。而我望著它,就像望著我的年少時光,讀著《直布羅陀水手》和《英國病人》度過的那些漫長下午。
吃完早餐,翻了小半本書,就到了布達佩斯。窗外陰天,草木潮濕。飛機上看起來, 城郊沒有太多水泥和工廠,讓人感覺親密,小溪邊的冬季煙樹和潑散開的一叢一叢枯草竟然讓我想起童年時的家鄉。這就是歐洲麽? <h2>多瑙河和舊房子</h2>
乘商務車去酒店。車窗外飄著細雨,憂鬱星期二,刮大風。這樣的天氣正適宜來看布達佩斯。車沒開出多遠,就看到了多瑙河。眼前掠過冷雨中的多瑙河,伊麗莎白橋,鏈子橋,舊鐵軌,破舊的黃色小火車。<i>gloomy sunday</i> 的曲調在心裏叮叮咚咚。
這裏是多瑙河中遊,河麵開闊,河穀縱深。因坡度適宜,多瑙河節奏匆匆,依舊年輕,沒有受汙染。雨中的多瑙河是青色的,但“藍色多瑙河”太著名了,人們以為多瑙河必定是浪漫的藍色,其實哪有河流是藍色的。據說有一位指揮家是約翰·施特勞斯的腦殘粉,他專門做過一份詳細記錄:“多瑙河在一年裏麵會發生8次變色,6天是棕色的,55天是濁黃色的,38天是濁綠色的,49天是鮮綠色的,47天是草綠色的,24天是鐵青色的,109天是寶石綠色的,37天是深綠色的。”
看起來是“綠色多瑙河”比較準確。可是另一位大師儒勒·凡爾納寫過一本書,叫作《美麗的黃色多瑙河》。多瑙河那麽長,流經中歐和東歐的10個國家,每個在它身邊長大的人心裏都有一條多瑙河。多瑙河,這個名字翻譯得多美,總是讓我想起夏季的漿果飲品,氣泡水下麵有一顆顆珠寶那樣飽滿的果實在浮動。在我的印象裏,多瑙河就是這樣流淌著珠寶的河流,它的古老而華麗的光澤時時折射到水麵上。
它讓一座城市流轉和生動起來。如果沒有河流灌溉,城市會枯萎,會寂寞。
我對布達佩斯並沒有情結,但這些破破的華麗建築立刻把我迷住了,城市因為它們彌漫著無言的滄桑感,大概這就是所謂的沒落貴族氣息吧,隻屬於歐洲的優雅。各種古老建築,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古典式、維多利亞式。中世紀末期和巴洛克早期是匈牙利的黃金時代,大部分華麗建築、古堡和哥特式教堂都是當時留下的。這些普通的街邊樓房,淺黃色、白色、粉色、磚牆的,一間間毗鄰,拚在一起竟都很和諧,裝飾著精細雕塑的華麗牆麵上,盡是脫落的外牆,露出褪色的紅磚,有些好像著過火似的,留下一大片黑。
大概是因為窮,沒怎麽修繕。過去的繁華榮耀,如今的破敗,時間侵蝕,水災,人為破壞,全都細膩地暴露在建築物的表麵,讓繁瑣的美忽然變得動人起來。照理說,這種氣質極富戲劇性,但卻讓它更接近如今的日常生活了。布達佩斯,是可以用來生活的。 <h2>gloomy sunday</h2>
記得很多年前的夏天,看過這部電影《布達佩斯之戀》,圍繞<i>gloomy sunday</i> 這首曲子發生的故事,根據同名小說<i>gloomy sunday</i> 改編。小說比電影豐富,有不少細節叫人欲哭無淚,而我對電影印象更深刻,尤其是那位瘦削的音樂家,好像自殺神曲的秘密,就藏在他的幽暗眼眸。
故事發生在二戰前後的布達佩斯。一個複雜的愛情故事。一位猶太人與他的美麗女友一起經營一個匈牙利傳統小餐館。餐館招聘來了一位才華橫溢的鋼琴師,女友與鋼琴師一見鍾情。後來鋼琴師寫了一首樂曲<i>gloomy sunday</i> ,猶太人把他經營成了成功的音樂家。兩個男人都離不開這個美麗的女人,也離不開彼此,於是三人決定一起生活。下班之後輪流帶這個女人回家。
她第一次撞到鋼琴家的時候,手裏正抱著一大捧紫色的鳶尾花。藍紫色的鳶尾花,就像這個故事和布達佩斯這座城市一樣神秘美麗。人想要填飽肚子,又想要激起食欲,而她是美人,美可以幫她滿足更多欲望。這樣不可思議的愛或許是合理的,給予你這種暗示才是小說與電影的高明之處。
音樂,竟是比人的情欲更神秘更不可解釋。後麵的故事大家一定聽說過。音樂家寫了一首<i>gloomy sunday</i> ,奇跡般地暢銷,離奇的是這首樂曲居然讓人聽後憂鬱,讓140人自殺身亡,成了傳說中的“自殺聖曲”、“魔鬼之歌”。在二戰來臨之前的陰霾情緒中,它仿佛一個預感。
在鏈子橋上散步,想起在電影中,絕望的人曾跑到這裏跳河,音樂家也望著多瑙河佇立良久,那個被女人拒絕的德國人,被餐館老板救下,“活下去,為了牛肉卷”。
我一直想,這個女人究竟愛誰?她總是望著音樂家,卻與老板更親昵。她一定是愛著音樂家,而老板是可以為牛肉卷活下去的世俗人,有生活的溫度。那個音樂家當然也愛她,但他心裏的另一重幽暗世界是她沒法觸及的。
一直覺得這位女主角是最美的歐洲女子,與莫妮卡·貝魯奇並列。一頭烏發,身材飽滿,臉上一半童真一半柔媚,看到這樣美好的女人,讓你愛上她的同時還想讚美生養她的土地。這裏土地蜿蜒,河流蕩漾,才會生出風情自然的女人,自然質樸的風韻,流暢的身體節奏,天生柔美,溫暖,懵懂,貪婪愛欲卻毫無罪惡感,一派天然繁茂如盛夏的花園。 <h2>城堡</h2>
先去看城堡。
城堡的頂樓,如今是一座知名酒店的套房。房間裏沒有窗,隻有牆上三道細縫,每一道僅五厘米寬,讓陽光傾瀉進來,照著亞麻色的鬆軟床鋪,照著灰塵在一道道光線裏跳舞。酒店領班告知我們,這裏原來是城堡的射擊口,細縫窗是為了擋箭而設計。
窗太少,又小,城堡終年昏暗。在德彪西的歌劇裏,梅麗桑德獨自在黑暗的城堡裏,受驚嚇,總是莫名其妙地哭。她太需要男人的陽氣和溫暖,太需要年輕的佩利亞斯的愛。可是德彪西不給她。他喜歡這個女人的仙氣,喜歡她蒼白悲傷,她與她的故事是他的宿命之夢,他用一生在這個虛無縹緲霧氣氤氳的夢境裏尋找分辨著光線。他甚至不想讓她知道,她孩子的爸爸究竟是誰。這是宿命,城堡裏的女人終究要背叛。
如果女人真的想了解城堡,那可就糟了。城堡是屬於男人的,那裏有他的美好、溫柔、邪惡與欲望。如果你趁他熟睡的時候,偷取鑰匙,一扇一扇打開他的心,發現那裏有高山、大海、錢財、刀槍,有焚燒你的烈火,還有初戀情人。你看到之後,也就會死在他心裏。你最好隻是抱著他睡到天亮,直到溫暖的陽光把你叫醒,夜裏他是一棵樹,白天他就會變成一陣風。男人和女人一樣,都是用來愛的,而不能用來了解。
這就是歐洲最著名的嚇小孩故事《藍胡子公爵的城堡》,寫這部歌劇的是20世紀的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隻是大眾沒怎麽聽說過他。
說到匈牙利的音樂家,大家都會說,有李斯特啊。
是啊,到處都有李斯特。從酒店後門走15分鍾,路過小天主教堂,路過鋪滿小石頭的親密的小廣場,路過小圓噴泉,就到了李斯特音樂學院,不遠處還有李斯特故居。音樂學院正在召開學術會議,錯過了參觀時間,沒法進去。大樓外麵就是李斯特大雕塑,坐在金色的轎子上被人扛著。那是他生命中最輝煌的時代,鋼琴之王征服了整個歐洲。他把情婦扔在意大利,一個人跑回布達佩斯開獨奏會,又為這裏的水災賑災募捐。演奏會完畢,大群市民舉著火把簇擁著大師,把他扛起來在布達佩斯的街頭遊行。匈牙利皇帝親自授予他佩劍和貴族封號。成為真正的貴族,這是李斯特一生的向往。
如今李斯特的故居也是他的博物館,裏麵有好多鋼琴,各種型號和品牌,還有專為他定製的鋼琴。在李斯特之前,維也納的鋼琴家們用手指彈琴,聲音靈巧典雅,而李斯特是個大神,他一上台就是一頓狂奏,他發動肩背力量,發動身體所有關節的彈性來彈琴,可以把鋼琴彈成高山大海,噴泉鳥鳴,他可以彈奏出一個管弦樂隊,因此他也就不再和管弦樂隊分享一場音樂會了,他搞獨奏會。當然被他砸壞的鋼琴也有不少,逼得鋼琴製造商為他加固琴體,多添幾塊鋼板。在李斯特之後,piano已經接近現代鋼琴了。
在故居裏,除了鋼琴,還有為他定製的結實的原木書桌,拉開抽屜就是一排鋼琴鍵盤,很像現代作曲家的電腦工作台,下麵可抽出一副midi鍵盤,在當時一定很前衛。真皮座椅已經磨破,層層脫皮,露出裏麵的白紗布,在華麗的房間裏破得驚人又很有藝術感。琴房後麵的起居室很簡樸,簡單的餐桌,床很小,情婦的照片很少。後人總是要小心地保護它的。有意思的是,瓦格納的照片醒目地掛在家人中間,若是給李斯特知道,一定會氣得想再死一遍。 <h2>寂寞高手</h2>
除了李斯特,匈牙利的現代音樂非常著名,李斯特音樂學院就培養了不少現當代音樂大師,如上麵提到的巴托克,還有當代音樂的代表人物裏蓋蒂和庫塔格(gy?rgy kutág),還有柯達伊(kodály zoltán),他是作曲家,也是著名的音樂教育家,如今柯達伊音樂教學法已經傳播到了中國。
巴托克生活在20世紀初,1881年到1945年。他的音樂現在聽來也是很硬的,不和諧,不討喜,幾乎比後來的先鋒音樂更酷,像一根大圓木直直撞開了現代派的大門。而我是在巴托克和裏蓋蒂的故事中了解匈牙利的,這個國家對待他的天才們並不仁慈。巴托克生活的時代,匈牙利政局動蕩,奧匈帝國解體,之後成立民主共和國,1919年變成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之後又是大戰來襲……巴托克關注鄰國羅馬尼亞的音樂被罵成賣國賊;以左派流亡分子的腳本編寫的舞劇上演時遭受暴力威脅;出版的羅馬尼亞民謠被標上“禁書”;各種被批評嘲笑挖苦都是家常便飯。
我站在布達佩斯音樂學院的大廳裏,看著牆上白色鑲嵌金色的馬賽克女神像,這裏到處是褪色的大理石,綠色大理石地麵,巨大的綠色大理石圓柱上一顆一顆金色釘子排成幾何圖案。整個格局莊嚴裏有精細,褪色中保存氣勢。布達佩斯是華麗的,滄桑的,如今有些黯淡低落,等你了解它的變故之後,發現那不僅是時間的消磨。生命不息,折騰不止。人們總是要不停爭吵、要挾、互相攻擊、掙紮,把美好的事物和人生弄得烏煙瘴氣,再一點點遺憾、老去。城市大概也如此。
巴托克是這個城市的異類。他瘦削、生硬、易老,青年時代就像個倔強的小老頭,臉上的五官立體幹脆,讓表情看起來無一點回旋的餘地。他身上沒有一絲布達佩斯的華麗氣質,他屬於書齋與山崖。如今我們知道作為作曲家的巴托克,其實他還是李斯特音樂學院的鋼琴教授,還是民族音樂學家。最讓他頭疼的是沒完沒了的鋼琴課,為了謀生的巡回獨奏會,最讓他開心的除了作曲,還有去鄉村采風。
他在匈牙利、羅馬尼亞、斯洛伐克的鄉間土路上徒步旅行,背著笨重的留聲機。在偏遠的村落裏才能聽到最純正的鄉村音樂。如今這些村落都造了公路,低矮的房屋,紅紅黃黃的屋簷,院子前的花籬,潔白風車,鮮亮的招牌,點綴在青翠麥田裏。空氣好,生活物品都不同於我們常見的顏色與尺寸,看著尤其新穎喜人。對於一位20世紀現代音樂的代表人物,如此天分的作曲家,去做這些鄉村音樂的改編整理,貌似有些不務正業啊。但是在巴托克那時,鐵路已經修到了鄉間,現代主義的擴張很快會讓民間音樂失傳,這大概就是催他上路的理由。
我和朋友們在布達佩斯的街頭亂逛,聽街頭藝人拉琴,吃甜到頭暈的麵包圈,花掉剩下的幾千塊福林。十字路口有一個巨大的可口可樂廣告牌,找不到路隻要回頭看看它就能給自己定位。從布達佩斯劇院出來的時候,馬路對麵一陣喧鬧,有跳舞的人群!人在異國容易興奮,我們混到跳舞的人群裏麵,高興地跳起廣場舞。原來是吉普賽人,隻有十幾人,舞一陣跑一陣,女人們嫻熟地跳著,裙擺像黑色矢車菊綻放。男孩打著象腳鼓,吼一個歡快的勞動號子,很快就跑遠了。他們人不多,不知道在慶祝什麽,在越來越安靜的城市裏,多少有些突兀。民間音樂是跟著生活方式流傳的,有勞動的歌,敬酒的歌,哭喪的歌,嫁人的歌,而如今生活方式已經全球化,我們在世界的每個角落裏吃一樣的麥當勞早餐和星巴克下午茶,古老的民間音樂還能流傳多久?
巴托克寫了不少民間小曲子,《六首羅馬尼亞舞曲》《八首匈牙利民謠即興曲》《小宇宙》《粗野的快板》,這些小曲子差不多都是采風的記錄。
15年前,這些樂曲是我的作業,作曲老師說,回去把它們分析分析。那時,我住杭州,一個朝陽的小書房,鋼琴邊上有一張原木的折疊小書桌,兩個大筆記本,上麵都是我寫的樂曲分析。現在想想,如果分析音樂過分認真,日後會成為一位音樂作家,而不是作曲家,作曲家都是憑直覺分析。巴托克的民間樂曲,看起來和聲笨笨的,老是悶在一個音上不走,為了還原民間的淳樸。後來我發現,那就是他個性的一部分,這樣一個完全不會周旋和討好的人。
每個人都必須努力看穿一切;沒有什麽能打動他;他必須完全獨立,漠然不動。隻有這樣,他才能與死亡和解,與無意義的生活和解。
喜歡俄羅斯小提琴家慕洛娃(viktoria mullova)演奏他的小提琴協奏曲,慕洛娃身上也有一種倔強,她還有如水的靈氣。樂曲中好多民間節奏,歌謠的句法,始終持續,可是曲調極其遊離,遠行和衝破界限的衝動不可遏製,表現在音樂中,如今聽來也有些令人費解。
二戰時期,巴托克背井離鄉去了美國。人到了一定年紀之後,適應新環境並不容易,就像一個人到中年之後去整容,整得再好看也會一直不習慣自己的新模樣。60多歲的巴托克來到美國之後,重新開創事業,開獨奏會,謀求大學教職,倔強內向的性格讓他沒少吃苦頭,而那裏都是大廈、汽車和人群,不再有蒼茫的土路給他遊走。後來他患了白血病,依舊倔強得要命,不肯接受朋友接濟,最後朋友們隻好以委約樂曲的方式為他支付醫療費,委約的就是他的最後一首樂曲《樂隊協奏曲》。
畢業之後,我好久沒聽巴托克。那時課堂上的內容都被我塞回青春時代,沒人想把煩悶失落的青春再來一遍。可是我再搜出來重新聽的時候,發現那些曲調,居然就是我平時瞎哼哼的那些。《樂隊協奏曲》,他終於願意溫暖一些了,和聲圓滿,曲調渾厚,與過去講和,與命運融合。民間音樂的節奏感依舊存在,那些執拗的持續音,居然給他寫成了一種經典的旋律風格,這是他對自我的成全。
我最初聽到匈牙利民間音樂,是在電影《英國病人》裏麵。其實那個燒傷的病人奧爾馬希爵士並不是英國人,而是匈牙利人。電影一開始那段匈牙利民謠已經暴露了他的身份,他是一位地理學家、探險家,隱藏了名姓和國籍,在沒有地圖沒有邊界的撒哈拉沙漠裏尋找消失的綠洲,隨身隻帶一本希羅多德的《曆史》。
凱瑟琳在他的床上醒來時,聽見一段音樂。他用留聲機放一段歌謠給她聽,就是電影一開始那一段女聲吟唱的匈牙利民謠。這首歌裏有他匈牙利貴族的身份,有他的過去,男孩的成長。可是這段歌曲一點也不像歐洲的歌謠,它妖媚滄桑,倒讓我想起東方,想起神秘的巫言。大概是這首神秘的歌召喚他遠行,去遠方尋找故鄉。後來他在一個金發女人身上找到了。凱瑟琳成了他的港灣,他把她優雅的頸部凹陷處命名為:博斯普魯斯海峽。
頓時理解了這位英國病人,以及巴托克。原來他們都來自匈牙利,都有一個遊牧民族的靈魂。我從古老的漁人堡走下來,風很大,一路見到很多青銅的騎士雕像,大部分已經生鏽發綠。他騎馬站在廣場上,一個矯健的黑色身影映在藍天上,好像踩著祥雲跋涉而來。在千年紀念碑的廣場上,古老的國王們也都騎在馬背上。
布達佩斯的士兵們,穿草綠色筆挺製服,看起來有一種來自社會主義國家的樸素耿直,卻都穿一雙資產階級的質地精良的黑色皮長靴。這是騎士的靴子。講究的靴子好像也是騎士傳統之一。以前看過朱麗葉·比諾什主演的《屋頂上的輕騎兵》,年輕英俊的騎士在瘟疫肆虐的村莊裏穿行。他從她家屋頂跳下來的時候,全身襤褸,像個要飯的,卻把一雙昂貴的靴子綁起來掛在肩上。他心想,這雙靴子會讓她相信,他是擁有貴族封號的騎士。
匈牙利的曆史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時期。1、早期。公元9世紀,馬紮爾人遊牧部落向西遷徙,定居在多瑙河盆地;1241—1242年,在蒙古金帳汗國的攻擊下,匈牙利曾經遭到沉重打擊。2、匈奴帝國時期。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各民族陸續遷移到這裏,首先到來的是匈奴人,在阿蒂拉的領導下建立了強大的匈奴帝國……
在酒店讀到旅行手冊上的文字。
在古代,有一個生活在歐亞大陸的遊牧民族,人們稱之為“匈人”。他們從4世紀開始西遷,入侵東羅馬和西羅馬,策馬沙場,如烏雲壓境席卷大半個歐洲,因此引發歐洲曆史上影響深遠的民族大遷徙。這裏的旅行導讀把匈人當作中國古代的匈奴帝國,大部分學者也都這麽認為,因為中國曆史上的北匈奴西遷和歐洲的匈人進攻正好處在同一時間。隻是一直尚無定論,dna測試也測不出結果。
中國的音樂學家杜亞雄教授卻在兩地民歌研究中得出結論:匈人就是匈奴人!
杜教授寫了一部厚厚的著作《中國裕固族研究集成》。裕固族人口不足1.5萬,分布在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和祁連山北部,雖說是小民族,卻有三個分支和語係,在元朝時其中一支最重要的部落曾被一位蒙古王子統治,講蒙古語。經過20年的搜集、整理和鑽研裕固族民歌,杜教授發表了一篇震驚海內外的論文《裕固族西部民歌與有關民族民歌之比較研究》,指出它與匈牙利古代民歌存在大量相同之處,認為匈奴音樂文化就是匈牙利民間音樂的淵源之一,從而確認了匈人即中國漢代的北匈奴部落。這項研究引起世界性的轟動,匈牙利、美國、日本、阿根廷紛紛邀請杜教授舉辦學術演講會。有一位匈牙利記者采訪他的時候,聽了一段裕固族西部民歌的錄音,居然可以分辨個別詞句,而且還知道這首歌曲,連匈牙利人和這位記者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可能是因為兩地民歌的語言、音階、調式、結構都十分類似。 <h2>“你是人類的天譴,但這裏是上帝之城”</h2>
在旅行手冊裏麵看到一個熟悉的名字“阿蒂拉”,匈牙利曆史上的“匈人帝國”之王。人們稱他“上帝之鞭”,形容他在戰場上風卷殘雲一般勇猛殘暴。我知道他竟是因為威爾第的歌劇《阿蒂拉》。
阿蒂拉生活在公元406—453年,活了47歲。即使所向披靡,將士的命運終是早逝。在歐洲史詩的有關插圖裏麵,阿蒂拉穿蒙古裘皮長袍,戴皮帽子,一張高顴骨國字臉,像中年版的郭靖。
他的故事也很傳奇。
條條大路通羅馬,阿蒂拉竟是被捉去羅馬做人質的。那時他12歲,已是匈奴王。他在宮廷裏麵讀書、學習,被灌輸各種古羅馬文化習俗,羅馬人希望他以後回去多多傳播大羅馬帝國的文明。阿蒂拉嚐試逃跑,卻老被捉回來。不知道這一傳說是否屬實,若是在羅馬教育長大,他那匈奴人的戰鬥力又是從何而來呢,12歲之前他就能彎弓射大雕麽?
那些令人聞風喪膽的戰績都已鐫刻入歐洲曆史,成為歐洲文明形成中亡命般的傳奇。
入侵東西羅馬,殺到巴爾幹半島,包圍君士坦丁堡,遠征高盧,直至意大利,把西羅馬的皇帝趕跑。差不多整個歐洲都在匈人鐵蹄之下:東起鹹海,西至大西洋,南起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但是在這位偉人去世之後,他的帝國也速速覆沒了。
威爾第的歌劇《阿蒂拉》就是關於他的死亡故事。對於這樣一位傳奇人物,人們給予他一個傳奇之死。可見他雖然殘暴,但在人們心目中卻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公元425年,阿蒂拉率軍入侵意大利,殺死阿奎利亞城的國王,俘虜了公主歐達貝拉,公主發誓替父報仇。“你可以擁有整個寰宇,但把意大利留給我。”羅馬的將軍這樣對他說。可是風頭正健的勇士如何聽得進去?後來他一路攻到羅馬城外,教皇對他說:“你是人類的天譴,但這裏是上帝之城。”阿蒂拉覺得這句話如此熟悉,仿佛夢境裏聽誰說過。他心裏升起敬畏,宣布停戰,雙方和平歡慶。但就是在那天夜裏,公主歐達貝拉用阿蒂拉贈她的劍殺死了他,羅馬軍隊也攻入匈奴陣營。
英雄最後死在了女人手裏。
這傳說當然是杜撰的。但阿蒂拉的死確實是和女人有關,據說他當時新娶了一位勃艮第少女,新婚之夜喝高了,在睡夢中鼻腔血管破裂導致窒息而死。英雄沒有戰死沙場已經令人扼腕,而他居然是這樣不小心死的。現實如此嘲弄戲劇。
威爾第寫《阿蒂拉》的時候33歲。那時他已經寫出了第一部代表作《納布科》,但還沒到日後寫《遊吟詩人》和《茶花女》的那個黃金時代。《阿蒂拉》在威爾第的目錄中並不算重頭戲,那幾年他還在風格摸索期,但在中國它卻是時常上演的,畢竟這是一位匈奴將領,值得大演特演。
我看的那一場是匈牙利和中國的聯合演出,在上海大劇院,為了慶祝威爾第大師200周年誕辰。
相比後來那些成熟之作,這裏劇情顯得拚湊,人物看起來模糊,好像還未從破舊曆史書裏麵走出來。政治因素超越了劇情和人物,在戲劇中如此安排顯然是不明智的。威爾第的才情在寫歌劇中逐步摸索和積累,後來的《阿依達》就扭轉了這種局麵。
但是從前奏曲開始,我就被它的激情點燃了,一直覺得這個意大利式蕩氣回腸的主題曲是最激勵我的音樂之一。有這樣一種激情牽引著,劇情就算是老遠的歐洲老故事,也令人振奮。除了主題曲,合唱的烘托也感人至深,還有重唱,安排妥帖,句法成熟。
威爾第的早期作品幾乎都是政治性的,英雄、家國、複仇、壓迫、解放、權力爭奪,古老的正歌劇成分居多,因而那些作品難以像《茶花女》那樣流傳。讓人驚異的是,在這裏威爾第年輕時代的熱情呼之欲出,在這樣一部政治題材的作品裏麵,居然爆發出如此感人肺腑的熱情,讓人想到威爾第的雄心和他生活時代的社會風貌。在19世紀上半葉,意大利複興運動興起,獨立主權意識覺醒。威爾第確實不同於那些不理政治的藝術家,他後來參政做了國會議員。 <h2>教堂裏的音樂會</h2>
你一定要看看歐洲的教堂。
我們去看聖伊什特萬聖殿,一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天主教堂。漫步在96米高的寬闊穹頂下麵,仰望隱沒在陰影中的壁畫,感受主的恩惠,覺得自己原來一直是被某些信念引領著,沒有墮入時間的深淵,在聖殿裏麵依舊有深深敬畏,雖然那並不是我的神。
平時在課堂上給學生們講中世紀的聖詠,台下聽得昏睡,我自己也草草。可是在這裏,那些平時記不住樂譜的聖詠,自己從耳畔輕輕響起來,飄浮在頭頂。獨唱的男聲,誦唱一段拉丁文,女聲像風一樣,忽而飛上了天空。那女聲合唱原來如此赤誠,如同追問不休,為什麽,為什麽活著要承受苦痛、分離、欲望的折磨,為什麽人們要相互爭奪、彼此仇恨?
石頭是死的,畫中人是假的,但什麽在吸引你、感動你?你看見石頭被打磨得光滑勻稱,一塊一塊整齊疊置至高朗開闊的穹頂。頂部的構造精細飽滿,每個棱角都有手工的繁複裝飾,每段裝飾都似而不同。還有那一幅一幅壁畫,所有人物都安詳、純潔而生動,所有色彩也都安詳、純潔而生動,細膩到看不見筆觸。當它們一點一點在巨壁上綿延,延展至遠處,你發現那就是一部史詩。你在這裏看到的不隻是藝術,還有信仰及熱情,如果沒有信仰,人能夠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而不懈怠、不厭倦?
所有的細節都讓你發現,這裏有神存在。
人們對待那神靈也不全是敬畏,還有一種孩童似的珍愛在裏麵。色彩豐美的繪畫、鮮豔的彩繪玻璃窗、花崗石、藍色的大理石、金箔,把好看珍貴的寶貝都收藏在教堂裏,每次來做彌撒都細細觀賞不忍離去。就像小孩子們收藏在半島鐵盒裏的玩具,丟失一件是會傷心很久的,任何金銀財寶都比不上。
教堂門口有一個攤子,寫著音樂會售票處。原來教堂裏每天晚上還有一場管風琴音樂會上演。於是和朋友們興致勃勃地買了當天晚上的票。
從聖伊什特萬教堂出來,走過幾個路口,就到了布達佩斯歌劇院,一座新文藝複興風格混搭巴洛克元素的歌劇院,建於1875—1884年,裏麵的華麗穹頂和壁畫,讓我想起剛才看過的教堂。在上上個世紀的歐洲人心裏,音樂也是一種信仰。我在寬闊的大廳裏,輕輕哼唱喜歡的詠歎調,聽它在華麗的壁畫間流淌,在聲音流淌中感知它的開闊與靜謐。
在街頭磨蹭到傍晚,吃匈牙利油餅,喂肥胖的鴿子,在廣場上玩自拍。等到天黑之後,我們回到了大教堂。
在門口抽了一張節目單,曲目寫在簡簡單單一張白紙上。
燈火微暗,一架不起眼的管風琴出現在講經台上。然後管風琴音樂會開始了。由管風琴家主奏,時而邀請他的朋友合作,一位長笛家和一位年邁的男歌手。都是熟悉的曲目:巴赫改編的維瓦爾第作品bwv593;阿爾比諾尼的《g小調柔板》;莫紮特的《c大調行板》k315;舒伯特的《聖母瑪利亞》;最後是巴赫的《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
3月,出發去旅行。夜航飛往布達佩斯。
因為買的是土耳其航空的機票,航班是到伊斯坦布爾轉機。到達伊斯坦布爾的時候,黑夜將盡,天還是一片灰暗。坐在候機廳裏的兩個小時,看著整座城市在天光裏慢慢浮現,好像一層覆蓋的黑幔被揭開,天地蒼茫廣闊。知道將會在伊斯坦布爾停靠,一路莫名興奮,對它的好感來自帕慕克和007,印象中它應該是神秘細碎的,此時看起來幹燥得發白。
登機離開時,我望著舷窗外想,也許是這裏低矮的樓房讓它顯得遼闊沉靜吧。想起馬友友的《絲綢之路》專輯裏麵有一首《飛馬之夜》,大概就是描繪中東一夜,那個在淩晨抵達的幹燥而古老的城市,不正是我想象中的伊斯坦布爾?
一邊探頭看窗外慢慢縮小的伊斯坦布爾,一邊品嚐飛機上的土耳其家常早餐,黏稠的蜂蜜甜得酣暢,橄欖醬色拉的味道又純又美。窗外,圓圓綠綠的小山頭,房屋一叢一叢圍繞著河流散布,一條條白線似的公路交錯伸展。這些事物勾畫了人們的日常活動。在空中看起來,住在這個山頭或那個山頭,都是一個式樣的人生。但我們在地上的時候,覺得身邊的幾條馬路幾個店鋪就像是全部生活一樣。
遠處深深淺淺的綠色山巒,山頂的褐色樹木,自然界的色彩搭配令人呼吸順暢。更遠處,綠色與褐色被籠罩上一層霧嵐,變成淺藍色。一層一層撞色的神奇自然,竟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世界。
窗外的流雲像冷氣一樣飛過來,大地越來越遠,飛機再移過來,就看到博斯普魯斯海峽。可是視線很快被濃雲遮蔽,隻看到漲潮時分的礁石海岸。後來返航回伊斯坦布爾的時候,為了等航道,飛機竟在博斯普魯斯海峽上空盤旋三圈,遲遲沒法降落。身邊的老外中年男有些坐不住了,而我睜大眼睛眺望遠遠的海灣忘了時間。在河流與海的交匯處,海麵被微風吹皺,正午陽光下,銀色波光微微刺眼。它如此開闊而溫柔,光線流淌,波浪歌唱。它和別的海灣應該也沒什麽不同吧。而我望著它,就像望著我的年少時光,讀著《直布羅陀水手》和《英國病人》度過的那些漫長下午。
吃完早餐,翻了小半本書,就到了布達佩斯。窗外陰天,草木潮濕。飛機上看起來, 城郊沒有太多水泥和工廠,讓人感覺親密,小溪邊的冬季煙樹和潑散開的一叢一叢枯草竟然讓我想起童年時的家鄉。這就是歐洲麽? <h2>多瑙河和舊房子</h2>
乘商務車去酒店。車窗外飄著細雨,憂鬱星期二,刮大風。這樣的天氣正適宜來看布達佩斯。車沒開出多遠,就看到了多瑙河。眼前掠過冷雨中的多瑙河,伊麗莎白橋,鏈子橋,舊鐵軌,破舊的黃色小火車。<i>gloomy sunday</i> 的曲調在心裏叮叮咚咚。
這裏是多瑙河中遊,河麵開闊,河穀縱深。因坡度適宜,多瑙河節奏匆匆,依舊年輕,沒有受汙染。雨中的多瑙河是青色的,但“藍色多瑙河”太著名了,人們以為多瑙河必定是浪漫的藍色,其實哪有河流是藍色的。據說有一位指揮家是約翰·施特勞斯的腦殘粉,他專門做過一份詳細記錄:“多瑙河在一年裏麵會發生8次變色,6天是棕色的,55天是濁黃色的,38天是濁綠色的,49天是鮮綠色的,47天是草綠色的,24天是鐵青色的,109天是寶石綠色的,37天是深綠色的。”
看起來是“綠色多瑙河”比較準確。可是另一位大師儒勒·凡爾納寫過一本書,叫作《美麗的黃色多瑙河》。多瑙河那麽長,流經中歐和東歐的10個國家,每個在它身邊長大的人心裏都有一條多瑙河。多瑙河,這個名字翻譯得多美,總是讓我想起夏季的漿果飲品,氣泡水下麵有一顆顆珠寶那樣飽滿的果實在浮動。在我的印象裏,多瑙河就是這樣流淌著珠寶的河流,它的古老而華麗的光澤時時折射到水麵上。
它讓一座城市流轉和生動起來。如果沒有河流灌溉,城市會枯萎,會寂寞。
我對布達佩斯並沒有情結,但這些破破的華麗建築立刻把我迷住了,城市因為它們彌漫著無言的滄桑感,大概這就是所謂的沒落貴族氣息吧,隻屬於歐洲的優雅。各種古老建築,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古典式、維多利亞式。中世紀末期和巴洛克早期是匈牙利的黃金時代,大部分華麗建築、古堡和哥特式教堂都是當時留下的。這些普通的街邊樓房,淺黃色、白色、粉色、磚牆的,一間間毗鄰,拚在一起竟都很和諧,裝飾著精細雕塑的華麗牆麵上,盡是脫落的外牆,露出褪色的紅磚,有些好像著過火似的,留下一大片黑。
大概是因為窮,沒怎麽修繕。過去的繁華榮耀,如今的破敗,時間侵蝕,水災,人為破壞,全都細膩地暴露在建築物的表麵,讓繁瑣的美忽然變得動人起來。照理說,這種氣質極富戲劇性,但卻讓它更接近如今的日常生活了。布達佩斯,是可以用來生活的。 <h2>gloomy sunday</h2>
記得很多年前的夏天,看過這部電影《布達佩斯之戀》,圍繞<i>gloomy sunday</i> 這首曲子發生的故事,根據同名小說<i>gloomy sunday</i> 改編。小說比電影豐富,有不少細節叫人欲哭無淚,而我對電影印象更深刻,尤其是那位瘦削的音樂家,好像自殺神曲的秘密,就藏在他的幽暗眼眸。
故事發生在二戰前後的布達佩斯。一個複雜的愛情故事。一位猶太人與他的美麗女友一起經營一個匈牙利傳統小餐館。餐館招聘來了一位才華橫溢的鋼琴師,女友與鋼琴師一見鍾情。後來鋼琴師寫了一首樂曲<i>gloomy sunday</i> ,猶太人把他經營成了成功的音樂家。兩個男人都離不開這個美麗的女人,也離不開彼此,於是三人決定一起生活。下班之後輪流帶這個女人回家。
她第一次撞到鋼琴家的時候,手裏正抱著一大捧紫色的鳶尾花。藍紫色的鳶尾花,就像這個故事和布達佩斯這座城市一樣神秘美麗。人想要填飽肚子,又想要激起食欲,而她是美人,美可以幫她滿足更多欲望。這樣不可思議的愛或許是合理的,給予你這種暗示才是小說與電影的高明之處。
音樂,竟是比人的情欲更神秘更不可解釋。後麵的故事大家一定聽說過。音樂家寫了一首<i>gloomy sunday</i> ,奇跡般地暢銷,離奇的是這首樂曲居然讓人聽後憂鬱,讓140人自殺身亡,成了傳說中的“自殺聖曲”、“魔鬼之歌”。在二戰來臨之前的陰霾情緒中,它仿佛一個預感。
在鏈子橋上散步,想起在電影中,絕望的人曾跑到這裏跳河,音樂家也望著多瑙河佇立良久,那個被女人拒絕的德國人,被餐館老板救下,“活下去,為了牛肉卷”。
我一直想,這個女人究竟愛誰?她總是望著音樂家,卻與老板更親昵。她一定是愛著音樂家,而老板是可以為牛肉卷活下去的世俗人,有生活的溫度。那個音樂家當然也愛她,但他心裏的另一重幽暗世界是她沒法觸及的。
一直覺得這位女主角是最美的歐洲女子,與莫妮卡·貝魯奇並列。一頭烏發,身材飽滿,臉上一半童真一半柔媚,看到這樣美好的女人,讓你愛上她的同時還想讚美生養她的土地。這裏土地蜿蜒,河流蕩漾,才會生出風情自然的女人,自然質樸的風韻,流暢的身體節奏,天生柔美,溫暖,懵懂,貪婪愛欲卻毫無罪惡感,一派天然繁茂如盛夏的花園。 <h2>城堡</h2>
先去看城堡。
城堡的頂樓,如今是一座知名酒店的套房。房間裏沒有窗,隻有牆上三道細縫,每一道僅五厘米寬,讓陽光傾瀉進來,照著亞麻色的鬆軟床鋪,照著灰塵在一道道光線裏跳舞。酒店領班告知我們,這裏原來是城堡的射擊口,細縫窗是為了擋箭而設計。
窗太少,又小,城堡終年昏暗。在德彪西的歌劇裏,梅麗桑德獨自在黑暗的城堡裏,受驚嚇,總是莫名其妙地哭。她太需要男人的陽氣和溫暖,太需要年輕的佩利亞斯的愛。可是德彪西不給她。他喜歡這個女人的仙氣,喜歡她蒼白悲傷,她與她的故事是他的宿命之夢,他用一生在這個虛無縹緲霧氣氤氳的夢境裏尋找分辨著光線。他甚至不想讓她知道,她孩子的爸爸究竟是誰。這是宿命,城堡裏的女人終究要背叛。
如果女人真的想了解城堡,那可就糟了。城堡是屬於男人的,那裏有他的美好、溫柔、邪惡與欲望。如果你趁他熟睡的時候,偷取鑰匙,一扇一扇打開他的心,發現那裏有高山、大海、錢財、刀槍,有焚燒你的烈火,還有初戀情人。你看到之後,也就會死在他心裏。你最好隻是抱著他睡到天亮,直到溫暖的陽光把你叫醒,夜裏他是一棵樹,白天他就會變成一陣風。男人和女人一樣,都是用來愛的,而不能用來了解。
這就是歐洲最著名的嚇小孩故事《藍胡子公爵的城堡》,寫這部歌劇的是20世紀的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隻是大眾沒怎麽聽說過他。
說到匈牙利的音樂家,大家都會說,有李斯特啊。
是啊,到處都有李斯特。從酒店後門走15分鍾,路過小天主教堂,路過鋪滿小石頭的親密的小廣場,路過小圓噴泉,就到了李斯特音樂學院,不遠處還有李斯特故居。音樂學院正在召開學術會議,錯過了參觀時間,沒法進去。大樓外麵就是李斯特大雕塑,坐在金色的轎子上被人扛著。那是他生命中最輝煌的時代,鋼琴之王征服了整個歐洲。他把情婦扔在意大利,一個人跑回布達佩斯開獨奏會,又為這裏的水災賑災募捐。演奏會完畢,大群市民舉著火把簇擁著大師,把他扛起來在布達佩斯的街頭遊行。匈牙利皇帝親自授予他佩劍和貴族封號。成為真正的貴族,這是李斯特一生的向往。
如今李斯特的故居也是他的博物館,裏麵有好多鋼琴,各種型號和品牌,還有專為他定製的鋼琴。在李斯特之前,維也納的鋼琴家們用手指彈琴,聲音靈巧典雅,而李斯特是個大神,他一上台就是一頓狂奏,他發動肩背力量,發動身體所有關節的彈性來彈琴,可以把鋼琴彈成高山大海,噴泉鳥鳴,他可以彈奏出一個管弦樂隊,因此他也就不再和管弦樂隊分享一場音樂會了,他搞獨奏會。當然被他砸壞的鋼琴也有不少,逼得鋼琴製造商為他加固琴體,多添幾塊鋼板。在李斯特之後,piano已經接近現代鋼琴了。
在故居裏,除了鋼琴,還有為他定製的結實的原木書桌,拉開抽屜就是一排鋼琴鍵盤,很像現代作曲家的電腦工作台,下麵可抽出一副midi鍵盤,在當時一定很前衛。真皮座椅已經磨破,層層脫皮,露出裏麵的白紗布,在華麗的房間裏破得驚人又很有藝術感。琴房後麵的起居室很簡樸,簡單的餐桌,床很小,情婦的照片很少。後人總是要小心地保護它的。有意思的是,瓦格納的照片醒目地掛在家人中間,若是給李斯特知道,一定會氣得想再死一遍。 <h2>寂寞高手</h2>
除了李斯特,匈牙利的現代音樂非常著名,李斯特音樂學院就培養了不少現當代音樂大師,如上麵提到的巴托克,還有當代音樂的代表人物裏蓋蒂和庫塔格(gy?rgy kutág),還有柯達伊(kodály zoltán),他是作曲家,也是著名的音樂教育家,如今柯達伊音樂教學法已經傳播到了中國。
巴托克生活在20世紀初,1881年到1945年。他的音樂現在聽來也是很硬的,不和諧,不討喜,幾乎比後來的先鋒音樂更酷,像一根大圓木直直撞開了現代派的大門。而我是在巴托克和裏蓋蒂的故事中了解匈牙利的,這個國家對待他的天才們並不仁慈。巴托克生活的時代,匈牙利政局動蕩,奧匈帝國解體,之後成立民主共和國,1919年變成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之後又是大戰來襲……巴托克關注鄰國羅馬尼亞的音樂被罵成賣國賊;以左派流亡分子的腳本編寫的舞劇上演時遭受暴力威脅;出版的羅馬尼亞民謠被標上“禁書”;各種被批評嘲笑挖苦都是家常便飯。
我站在布達佩斯音樂學院的大廳裏,看著牆上白色鑲嵌金色的馬賽克女神像,這裏到處是褪色的大理石,綠色大理石地麵,巨大的綠色大理石圓柱上一顆一顆金色釘子排成幾何圖案。整個格局莊嚴裏有精細,褪色中保存氣勢。布達佩斯是華麗的,滄桑的,如今有些黯淡低落,等你了解它的變故之後,發現那不僅是時間的消磨。生命不息,折騰不止。人們總是要不停爭吵、要挾、互相攻擊、掙紮,把美好的事物和人生弄得烏煙瘴氣,再一點點遺憾、老去。城市大概也如此。
巴托克是這個城市的異類。他瘦削、生硬、易老,青年時代就像個倔強的小老頭,臉上的五官立體幹脆,讓表情看起來無一點回旋的餘地。他身上沒有一絲布達佩斯的華麗氣質,他屬於書齋與山崖。如今我們知道作為作曲家的巴托克,其實他還是李斯特音樂學院的鋼琴教授,還是民族音樂學家。最讓他頭疼的是沒完沒了的鋼琴課,為了謀生的巡回獨奏會,最讓他開心的除了作曲,還有去鄉村采風。
他在匈牙利、羅馬尼亞、斯洛伐克的鄉間土路上徒步旅行,背著笨重的留聲機。在偏遠的村落裏才能聽到最純正的鄉村音樂。如今這些村落都造了公路,低矮的房屋,紅紅黃黃的屋簷,院子前的花籬,潔白風車,鮮亮的招牌,點綴在青翠麥田裏。空氣好,生活物品都不同於我們常見的顏色與尺寸,看著尤其新穎喜人。對於一位20世紀現代音樂的代表人物,如此天分的作曲家,去做這些鄉村音樂的改編整理,貌似有些不務正業啊。但是在巴托克那時,鐵路已經修到了鄉間,現代主義的擴張很快會讓民間音樂失傳,這大概就是催他上路的理由。
我和朋友們在布達佩斯的街頭亂逛,聽街頭藝人拉琴,吃甜到頭暈的麵包圈,花掉剩下的幾千塊福林。十字路口有一個巨大的可口可樂廣告牌,找不到路隻要回頭看看它就能給自己定位。從布達佩斯劇院出來的時候,馬路對麵一陣喧鬧,有跳舞的人群!人在異國容易興奮,我們混到跳舞的人群裏麵,高興地跳起廣場舞。原來是吉普賽人,隻有十幾人,舞一陣跑一陣,女人們嫻熟地跳著,裙擺像黑色矢車菊綻放。男孩打著象腳鼓,吼一個歡快的勞動號子,很快就跑遠了。他們人不多,不知道在慶祝什麽,在越來越安靜的城市裏,多少有些突兀。民間音樂是跟著生活方式流傳的,有勞動的歌,敬酒的歌,哭喪的歌,嫁人的歌,而如今生活方式已經全球化,我們在世界的每個角落裏吃一樣的麥當勞早餐和星巴克下午茶,古老的民間音樂還能流傳多久?
巴托克寫了不少民間小曲子,《六首羅馬尼亞舞曲》《八首匈牙利民謠即興曲》《小宇宙》《粗野的快板》,這些小曲子差不多都是采風的記錄。
15年前,這些樂曲是我的作業,作曲老師說,回去把它們分析分析。那時,我住杭州,一個朝陽的小書房,鋼琴邊上有一張原木的折疊小書桌,兩個大筆記本,上麵都是我寫的樂曲分析。現在想想,如果分析音樂過分認真,日後會成為一位音樂作家,而不是作曲家,作曲家都是憑直覺分析。巴托克的民間樂曲,看起來和聲笨笨的,老是悶在一個音上不走,為了還原民間的淳樸。後來我發現,那就是他個性的一部分,這樣一個完全不會周旋和討好的人。
每個人都必須努力看穿一切;沒有什麽能打動他;他必須完全獨立,漠然不動。隻有這樣,他才能與死亡和解,與無意義的生活和解。
喜歡俄羅斯小提琴家慕洛娃(viktoria mullova)演奏他的小提琴協奏曲,慕洛娃身上也有一種倔強,她還有如水的靈氣。樂曲中好多民間節奏,歌謠的句法,始終持續,可是曲調極其遊離,遠行和衝破界限的衝動不可遏製,表現在音樂中,如今聽來也有些令人費解。
二戰時期,巴托克背井離鄉去了美國。人到了一定年紀之後,適應新環境並不容易,就像一個人到中年之後去整容,整得再好看也會一直不習慣自己的新模樣。60多歲的巴托克來到美國之後,重新開創事業,開獨奏會,謀求大學教職,倔強內向的性格讓他沒少吃苦頭,而那裏都是大廈、汽車和人群,不再有蒼茫的土路給他遊走。後來他患了白血病,依舊倔強得要命,不肯接受朋友接濟,最後朋友們隻好以委約樂曲的方式為他支付醫療費,委約的就是他的最後一首樂曲《樂隊協奏曲》。
畢業之後,我好久沒聽巴托克。那時課堂上的內容都被我塞回青春時代,沒人想把煩悶失落的青春再來一遍。可是我再搜出來重新聽的時候,發現那些曲調,居然就是我平時瞎哼哼的那些。《樂隊協奏曲》,他終於願意溫暖一些了,和聲圓滿,曲調渾厚,與過去講和,與命運融合。民間音樂的節奏感依舊存在,那些執拗的持續音,居然給他寫成了一種經典的旋律風格,這是他對自我的成全。
我最初聽到匈牙利民間音樂,是在電影《英國病人》裏麵。其實那個燒傷的病人奧爾馬希爵士並不是英國人,而是匈牙利人。電影一開始那段匈牙利民謠已經暴露了他的身份,他是一位地理學家、探險家,隱藏了名姓和國籍,在沒有地圖沒有邊界的撒哈拉沙漠裏尋找消失的綠洲,隨身隻帶一本希羅多德的《曆史》。
凱瑟琳在他的床上醒來時,聽見一段音樂。他用留聲機放一段歌謠給她聽,就是電影一開始那一段女聲吟唱的匈牙利民謠。這首歌裏有他匈牙利貴族的身份,有他的過去,男孩的成長。可是這段歌曲一點也不像歐洲的歌謠,它妖媚滄桑,倒讓我想起東方,想起神秘的巫言。大概是這首神秘的歌召喚他遠行,去遠方尋找故鄉。後來他在一個金發女人身上找到了。凱瑟琳成了他的港灣,他把她優雅的頸部凹陷處命名為:博斯普魯斯海峽。
頓時理解了這位英國病人,以及巴托克。原來他們都來自匈牙利,都有一個遊牧民族的靈魂。我從古老的漁人堡走下來,風很大,一路見到很多青銅的騎士雕像,大部分已經生鏽發綠。他騎馬站在廣場上,一個矯健的黑色身影映在藍天上,好像踩著祥雲跋涉而來。在千年紀念碑的廣場上,古老的國王們也都騎在馬背上。
布達佩斯的士兵們,穿草綠色筆挺製服,看起來有一種來自社會主義國家的樸素耿直,卻都穿一雙資產階級的質地精良的黑色皮長靴。這是騎士的靴子。講究的靴子好像也是騎士傳統之一。以前看過朱麗葉·比諾什主演的《屋頂上的輕騎兵》,年輕英俊的騎士在瘟疫肆虐的村莊裏穿行。他從她家屋頂跳下來的時候,全身襤褸,像個要飯的,卻把一雙昂貴的靴子綁起來掛在肩上。他心想,這雙靴子會讓她相信,他是擁有貴族封號的騎士。
匈牙利的曆史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時期。1、早期。公元9世紀,馬紮爾人遊牧部落向西遷徙,定居在多瑙河盆地;1241—1242年,在蒙古金帳汗國的攻擊下,匈牙利曾經遭到沉重打擊。2、匈奴帝國時期。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各民族陸續遷移到這裏,首先到來的是匈奴人,在阿蒂拉的領導下建立了強大的匈奴帝國……
在酒店讀到旅行手冊上的文字。
在古代,有一個生活在歐亞大陸的遊牧民族,人們稱之為“匈人”。他們從4世紀開始西遷,入侵東羅馬和西羅馬,策馬沙場,如烏雲壓境席卷大半個歐洲,因此引發歐洲曆史上影響深遠的民族大遷徙。這裏的旅行導讀把匈人當作中國古代的匈奴帝國,大部分學者也都這麽認為,因為中國曆史上的北匈奴西遷和歐洲的匈人進攻正好處在同一時間。隻是一直尚無定論,dna測試也測不出結果。
中國的音樂學家杜亞雄教授卻在兩地民歌研究中得出結論:匈人就是匈奴人!
杜教授寫了一部厚厚的著作《中國裕固族研究集成》。裕固族人口不足1.5萬,分布在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和祁連山北部,雖說是小民族,卻有三個分支和語係,在元朝時其中一支最重要的部落曾被一位蒙古王子統治,講蒙古語。經過20年的搜集、整理和鑽研裕固族民歌,杜教授發表了一篇震驚海內外的論文《裕固族西部民歌與有關民族民歌之比較研究》,指出它與匈牙利古代民歌存在大量相同之處,認為匈奴音樂文化就是匈牙利民間音樂的淵源之一,從而確認了匈人即中國漢代的北匈奴部落。這項研究引起世界性的轟動,匈牙利、美國、日本、阿根廷紛紛邀請杜教授舉辦學術演講會。有一位匈牙利記者采訪他的時候,聽了一段裕固族西部民歌的錄音,居然可以分辨個別詞句,而且還知道這首歌曲,連匈牙利人和這位記者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可能是因為兩地民歌的語言、音階、調式、結構都十分類似。 <h2>“你是人類的天譴,但這裏是上帝之城”</h2>
在旅行手冊裏麵看到一個熟悉的名字“阿蒂拉”,匈牙利曆史上的“匈人帝國”之王。人們稱他“上帝之鞭”,形容他在戰場上風卷殘雲一般勇猛殘暴。我知道他竟是因為威爾第的歌劇《阿蒂拉》。
阿蒂拉生活在公元406—453年,活了47歲。即使所向披靡,將士的命運終是早逝。在歐洲史詩的有關插圖裏麵,阿蒂拉穿蒙古裘皮長袍,戴皮帽子,一張高顴骨國字臉,像中年版的郭靖。
他的故事也很傳奇。
條條大路通羅馬,阿蒂拉竟是被捉去羅馬做人質的。那時他12歲,已是匈奴王。他在宮廷裏麵讀書、學習,被灌輸各種古羅馬文化習俗,羅馬人希望他以後回去多多傳播大羅馬帝國的文明。阿蒂拉嚐試逃跑,卻老被捉回來。不知道這一傳說是否屬實,若是在羅馬教育長大,他那匈奴人的戰鬥力又是從何而來呢,12歲之前他就能彎弓射大雕麽?
那些令人聞風喪膽的戰績都已鐫刻入歐洲曆史,成為歐洲文明形成中亡命般的傳奇。
入侵東西羅馬,殺到巴爾幹半島,包圍君士坦丁堡,遠征高盧,直至意大利,把西羅馬的皇帝趕跑。差不多整個歐洲都在匈人鐵蹄之下:東起鹹海,西至大西洋,南起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但是在這位偉人去世之後,他的帝國也速速覆沒了。
威爾第的歌劇《阿蒂拉》就是關於他的死亡故事。對於這樣一位傳奇人物,人們給予他一個傳奇之死。可見他雖然殘暴,但在人們心目中卻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公元425年,阿蒂拉率軍入侵意大利,殺死阿奎利亞城的國王,俘虜了公主歐達貝拉,公主發誓替父報仇。“你可以擁有整個寰宇,但把意大利留給我。”羅馬的將軍這樣對他說。可是風頭正健的勇士如何聽得進去?後來他一路攻到羅馬城外,教皇對他說:“你是人類的天譴,但這裏是上帝之城。”阿蒂拉覺得這句話如此熟悉,仿佛夢境裏聽誰說過。他心裏升起敬畏,宣布停戰,雙方和平歡慶。但就是在那天夜裏,公主歐達貝拉用阿蒂拉贈她的劍殺死了他,羅馬軍隊也攻入匈奴陣營。
英雄最後死在了女人手裏。
這傳說當然是杜撰的。但阿蒂拉的死確實是和女人有關,據說他當時新娶了一位勃艮第少女,新婚之夜喝高了,在睡夢中鼻腔血管破裂導致窒息而死。英雄沒有戰死沙場已經令人扼腕,而他居然是這樣不小心死的。現實如此嘲弄戲劇。
威爾第寫《阿蒂拉》的時候33歲。那時他已經寫出了第一部代表作《納布科》,但還沒到日後寫《遊吟詩人》和《茶花女》的那個黃金時代。《阿蒂拉》在威爾第的目錄中並不算重頭戲,那幾年他還在風格摸索期,但在中國它卻是時常上演的,畢竟這是一位匈奴將領,值得大演特演。
我看的那一場是匈牙利和中國的聯合演出,在上海大劇院,為了慶祝威爾第大師200周年誕辰。
相比後來那些成熟之作,這裏劇情顯得拚湊,人物看起來模糊,好像還未從破舊曆史書裏麵走出來。政治因素超越了劇情和人物,在戲劇中如此安排顯然是不明智的。威爾第的才情在寫歌劇中逐步摸索和積累,後來的《阿依達》就扭轉了這種局麵。
但是從前奏曲開始,我就被它的激情點燃了,一直覺得這個意大利式蕩氣回腸的主題曲是最激勵我的音樂之一。有這樣一種激情牽引著,劇情就算是老遠的歐洲老故事,也令人振奮。除了主題曲,合唱的烘托也感人至深,還有重唱,安排妥帖,句法成熟。
威爾第的早期作品幾乎都是政治性的,英雄、家國、複仇、壓迫、解放、權力爭奪,古老的正歌劇成分居多,因而那些作品難以像《茶花女》那樣流傳。讓人驚異的是,在這裏威爾第年輕時代的熱情呼之欲出,在這樣一部政治題材的作品裏麵,居然爆發出如此感人肺腑的熱情,讓人想到威爾第的雄心和他生活時代的社會風貌。在19世紀上半葉,意大利複興運動興起,獨立主權意識覺醒。威爾第確實不同於那些不理政治的藝術家,他後來參政做了國會議員。 <h2>教堂裏的音樂會</h2>
你一定要看看歐洲的教堂。
我們去看聖伊什特萬聖殿,一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天主教堂。漫步在96米高的寬闊穹頂下麵,仰望隱沒在陰影中的壁畫,感受主的恩惠,覺得自己原來一直是被某些信念引領著,沒有墮入時間的深淵,在聖殿裏麵依舊有深深敬畏,雖然那並不是我的神。
平時在課堂上給學生們講中世紀的聖詠,台下聽得昏睡,我自己也草草。可是在這裏,那些平時記不住樂譜的聖詠,自己從耳畔輕輕響起來,飄浮在頭頂。獨唱的男聲,誦唱一段拉丁文,女聲像風一樣,忽而飛上了天空。那女聲合唱原來如此赤誠,如同追問不休,為什麽,為什麽活著要承受苦痛、分離、欲望的折磨,為什麽人們要相互爭奪、彼此仇恨?
石頭是死的,畫中人是假的,但什麽在吸引你、感動你?你看見石頭被打磨得光滑勻稱,一塊一塊整齊疊置至高朗開闊的穹頂。頂部的構造精細飽滿,每個棱角都有手工的繁複裝飾,每段裝飾都似而不同。還有那一幅一幅壁畫,所有人物都安詳、純潔而生動,所有色彩也都安詳、純潔而生動,細膩到看不見筆觸。當它們一點一點在巨壁上綿延,延展至遠處,你發現那就是一部史詩。你在這裏看到的不隻是藝術,還有信仰及熱情,如果沒有信仰,人能夠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而不懈怠、不厭倦?
所有的細節都讓你發現,這裏有神存在。
人們對待那神靈也不全是敬畏,還有一種孩童似的珍愛在裏麵。色彩豐美的繪畫、鮮豔的彩繪玻璃窗、花崗石、藍色的大理石、金箔,把好看珍貴的寶貝都收藏在教堂裏,每次來做彌撒都細細觀賞不忍離去。就像小孩子們收藏在半島鐵盒裏的玩具,丟失一件是會傷心很久的,任何金銀財寶都比不上。
教堂門口有一個攤子,寫著音樂會售票處。原來教堂裏每天晚上還有一場管風琴音樂會上演。於是和朋友們興致勃勃地買了當天晚上的票。
從聖伊什特萬教堂出來,走過幾個路口,就到了布達佩斯歌劇院,一座新文藝複興風格混搭巴洛克元素的歌劇院,建於1875—1884年,裏麵的華麗穹頂和壁畫,讓我想起剛才看過的教堂。在上上個世紀的歐洲人心裏,音樂也是一種信仰。我在寬闊的大廳裏,輕輕哼唱喜歡的詠歎調,聽它在華麗的壁畫間流淌,在聲音流淌中感知它的開闊與靜謐。
在街頭磨蹭到傍晚,吃匈牙利油餅,喂肥胖的鴿子,在廣場上玩自拍。等到天黑之後,我們回到了大教堂。
在門口抽了一張節目單,曲目寫在簡簡單單一張白紙上。
燈火微暗,一架不起眼的管風琴出現在講經台上。然後管風琴音樂會開始了。由管風琴家主奏,時而邀請他的朋友合作,一位長笛家和一位年邁的男歌手。都是熟悉的曲目:巴赫改編的維瓦爾第作品bwv593;阿爾比諾尼的《g小調柔板》;莫紮特的《c大調行板》k315;舒伯特的《聖母瑪利亞》;最後是巴赫的《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