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月潭他漫不經心地撒下魚網,結果捕捉了一條長達5英尺的大魚。老漁夫見狀便說他已經20年沒見過這樣大的魚了。蔣介石心想,這是一個好兆頭。


    蔣介石被徹底打敗後,決定停下來反思一下。


    於是他在位於台灣中部山區的日月潭找了一個安靜的隱居之地。由於日月潭是人工所造,所以風景十分秀麗。與他同去的還有兒子蔣經國。剛到此地,蔣便接到一封電報,得知了國民黨在大陸徹底滅亡的消息。


    他沉默良久,然後對兒子說:“我們到山裏走一走吧。”好長一段時間兩人都默不做聲,最後蔣介石建議到湖邊去捕魚。


    於是,蔣經國從一位漁夫那裏雇來一條船,蔣介石便一人出去了。他漫不經心地撒下魚網,結果捕捉了一條長達5英尺的大魚。老漁夫見狀便說他已經20年沒見過這樣大的魚了。蔣介石心想,這是一個好兆頭。


    很顯然,蔣介石在等待時來運轉,他需要好征兆。事實上也是如此,在他們老家浙江、安徽北部、四川、廣西、雲南、陝西南部和西藏邊疆等地還有零星的殘餘部隊在抵抗。


    另外,在台灣、“反攻大陸”的“基地”——海南島、長江口的舟山群島、廈門對麵的金門島、東山島以及台灣西部的澎湖列島等都有“自由中國”的存在。當時,蔣介石還有各種部隊約80萬人,750輛至1000輛坦克裝甲車,還有一支擁有300至600架飛機的空軍力量。如果隻算第一線的飛機,隻有300架,如果加上所有的飛機則為600架,另外還有70艘軍艦。


    蔣介石認為所有這一切還不足以“反攻大陸”,但如果幸運的話則足以與共軍對抗,並通過空襲和經濟封鎖來摧毀共產黨的統治。


    在蔣得意忘形、充滿無限自信的日子裏,他拒絕了暫時放棄東北,集中力量保住關內的建議。結果他不但失去了東北,而且也加速了他失去大陸的步伐。他把戰線拉得很長,兵力分散,企圖保住一切。可他不明白對於一個長期的軍事反攻來說,有時候戰略退卻也是必要的。


    在國民黨仍控製著的島嶼中,隻有台灣才是一個死裏逃生的地方。廣東近海的海南島是他舍不得放棄的一塊肥肉。他可以利用那裏的鐵礦、富有潛力的海軍設施以及靠近大陸的地理位置上的優勢,那將是一個反攻大陸的理想基地(如果他們采取有效的防禦措施的話,事情可能是這樣,但是他們沒有這樣做)。


    警備司令薛嶽將軍(外號“小老虎”)擁有一支4萬人的訓練有素的常規部隊,但他們在內線常常遭到與國民黨警備軍數量相當的共產黨軍隊的狙擊。在1950年2月至4月之間,大陸共軍曾10次進攻海南島,但均未成功。4月16日共軍集中兵力占領了海南島,國民黨軍隊很快撤退到南部海岸。於是,蔣介石命令薛嶽將軍將其部隊撤退到台灣。


    在隨後的一個月裏,一支更大規模的擁有15萬人的軍隊,乘坐16艘自由號輪船和一些小船也從長江的舟山群島撤離了,另外還放棄了通往廣州的萬山島和福建海岸的東山島。國民黨的撤軍結束了蔣對上海和廣州的封鎖。


    從此以後,蔣介石便完全失去了反攻大陸的基地。除了福建海岸的金門島和馬祖島以及澎湖列島以外,“自由中國”逐漸地退縮到台灣島上。台灣島麵積不足蘇格蘭的一半,耕地麵積不到三分之一,當時的人口為1000萬或1100萬,其中包括100萬至200萬來自大陸的難民。


    在這種前途渺茫的形勢下,蔣介石有兩個最基本的目標,即保持政治地位和維護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


    然而,從蔣來台灣的那一天起直到他去世,他的眾所周知的目標是“反攻大陸”。


    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的這一目標在常常聽說它的人們心中漸漸地失去了信任。這個目標開始時是勃勃的野心,後來變成了渺茫的希望,以後又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神話,最後則變成了一種純粹的信仰。


    盡管如此,它在維護國民黨對在台中國人的統治中起了重大作用。


    1949年年底蔣介石逃到台灣後,為自己確立了兩個主要任務,即保衛家園,讓外國承認“中華民國”政府是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這裏有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即台灣無權控製毛澤東政府統治下的千百萬人的生活和命運。


    通過殘酷的安全措施和銳意改革,蔣實現了他的第一個目標;通過一係列不大可能的事實,他使美國繼續承認國民黨政府,否認共產黨政府,從而實現了他的第二個目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事實是20世紀50年代的朝鮮戰爭。


    蔣介石在台灣采取了一係列穩定局勢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推行土地改革計劃。


    陳誠一上任,蔣就指導他進行這場改革。事實上,早在1949年2月4日陳誠就任省主席後一個月,他就開始實行“減少地租”的製度。這是非常必要的。


    按傳統的做法,佃農要把所產糧食的50%作為租金交給地主。在有些地方,地租甚至高達70%,況且不管天氣和收成好壞,地租要照交不誤。在實行土地改革製度期間,國民黨政府得到了中美農村建設聯合委員會的技術資助。


    1951年5月25日,“立法院”把地租的最高限度規定為37.5%,其目的是為了響應孫中山的“土地歸人民所有”的號召。  <figure>


    蔣介石與陳誠(右)合影  </figure>


    5月30日,“行政院”頒布了《公用土地出賣條例》,迫使地主將其土地賣給國家,然後國家再把土地賣給佃農,十年內分期付款,佃農可以將每年糧食總收入的25%交給國家作為抵押。條例準許地主擁有不超過兩公頃的水澆地或四公頃的旱地。補償可用現金,也可用土地債券或公有企業的股票形式來結算。


    因此,許多地主都變成了工業資本家。到1953年為止,土地改革計劃已經執行完畢,將近80%的耕地都歸其耕種者所有。


    毫無疑問,陳誠的土地改革計劃是一個主要的穩定因素,它給台灣的經濟帶來了極大的繁榮。


    然而,迫在眉睫的安全問題隻好通過嚴厲的管理措施加以處理。在蔣介石逃往台灣期間,中共已在國民黨人員內部扶植了許多代理人,有些還是高級官員,如參謀部副部長吳新(音譯)將軍和他的妻子。國民黨僅在1950年的頭6個月裏,就處理了300多起間諜案,其中包括一個擁有1000多人的地下組織。同年5月,蔣介石答應赦免所有背叛共產黨跑到台灣的人。其中有400多人獲得赦免。但是,那些被捕的並且沒有條件獲得赦免的共產黨人通常都被處決了。


    此外,蔣介石還改組了國民黨。


    在1950年7月22日召開的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擴大會議上,蔣介石宣稱:


    我們必須把台灣作為我們反攻大陸的基地,作為亞洲自由民族鬥爭的先鋒隊,以及為世界和平而戰的英勇鬥士。為實現此目的,我們要徹底改組我們的黨,以便重新組織我們的革命機器和重新振奮我們的革命精神。從消極的方麵講,我們要堅持消除宗派之間以及黨內的個人之間的衝突。我們再也不能容忍那些導致我們大陸滅亡的個人主義行為和思想的存在,如果不堅決製止,那也將導致我們在台灣的滅亡。


    蔣介石說,我們要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清理整頓黨的組織和機構。中央執行委員會和中央檢查委員會被取消了,在此基礎上蔣又成立了兩個小型機構:執行行政權力的中央改革委員會和一個由黨的元老組成的顧問委員會。


    那些投奔共產黨的國民黨知名人士,如傅作義和宋慶齡等已被除名,許多沒有投奔毛澤東但又拒絕來台灣的中間派也被國民黨除名。


    軍隊也進行了清理。陳誠遵照蔣介石的指示解雇了上萬名軍事官員,181個軍、師和更小的軍事單位被解散了,事實上這些單位都是徒有虛名的,它們不過是充實軍官錢袋的花名冊而已。


    下一步是貨幣改革。上海解放以後,蔣介石政府就推行了新的台幣製度,以黃金和外匯為值牌,台幣與美元的比值為5:  1。


    沒過多久,蔣介石便再次宣稱他對所管轄的領土和人民擁有絕對的統治權。


    因為這時他不僅是國民黨的總司令和總裁,而且重新當上了“中華民國”的“大總統”。


    1950年2月21日,蔣召開緊急會議,向還在美國的李宗仁發出了最後通牒,要他在三天內到台北,或辭去代總統的職務,李的答複是含糊其辭的。立法院於24日請求蔣恢複“總統”職位。他沒有拒絕。於是,3月1日蔣又當上了“大總統”。當上“大總統”後他辦的第一件事是接受閻錫山的辭職。閻本人覺得自己年老體衰,無力繼續擔任“行政院”院長。3 月8日,蔣介石推舉陳誠將軍為“行政院”院長。


    在蔣介石就任“大總統”的當天,毛澤東的總司令朱德在北京接見了台灣解放同盟會的成員。


    朱德告訴他們:“廢除蔣介石在台灣的統治已成為全國的當務之急。”他補充道,他們正集結重兵以對台灣發動進攻。在那個你死我活的時刻,共產黨似乎時時刻刻都有可能對台灣發動進攻。然而,蔣介石及其政權卻因朝鮮戰爭而得救。


    蔣介石得以生存的關鍵因素是美國的態度。


    共產黨在大陸的勝利使得美國人和美國政府對蔣介石及其政府極為失望。


    盡管毛澤東政府也犯了一些錯誤,美國人還是有意承認他的政府,就像1950年1月英國人所做的那樣。然而,早在1949年7月1日毛澤東就在他的一次講話中定下了基調。毛宣布,中國將站在蘇聯一邊。後來,一些訓練有素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士兵進入了美國大使雷頓·司徒雷登博士的官邸。當時他正有病在床。1950年1月13日,共產黨軍隊又占領了美國駐北京的領事館。他們逮捕了美國駐沈陽的總領事安古斯·瓦爾德,並以間諜罪名將其監禁四周。1月14日美國國務院命令召回駐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和青島的135名領事人員及其家屬。


    從政治上來講,華盛頓這時不可能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但美國後來並沒有恢複對國民黨統治的支持。


    事實上,在1950年1月5日,杜魯門總統就明確指出了他對中國的政策是“不幹涉”政策。他宣稱美國將不介入中國的內戰,也不會向駐守在台灣的中國軍隊提供“軍事援助和顧問”。受中國問題遊說議員領導人之一威廉·諾蘭德參議員的鼓勵,並鑒於中國大陸的情況,國務卿艾奇遜於1月24日宣布了一項向台灣提供經濟援助的計劃。


    1950年6月25日北朝鮮入侵南朝鮮的戰爭便成了這一計劃的轉折點。根據雅爾塔國際協議,朝鮮半島以三八線為界分為南北兩個朝鮮,北朝鮮由蘇聯接管,南朝鮮由美國接管。美國對在南朝鮮訓練一支強大的保安部隊感到滿意。蘇聯也有一支訓練有素、裝備精良、令人望而生畏的北朝鮮部隊,其中包括在東北與中國人民解放軍合並的一些軍隊,他們擁有豐富的戰鬥經驗。


    美國對華政策的改變——正如蔣介石預料的那樣——其結果並不十分令人滿意。


    斯大林已命令北朝鮮軍隊突破三八線,他設想美國不會對此作出反應。


    他的這一假設似乎有充分的理由,因為國務卿艾奇遜在1月份的一次講話中,特別說明美國已將朝鮮排除在太平洋地區安全帶之外了。美國遠東陸軍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卻認為,南朝鮮和台灣在太平洋安全體係中仍起著重要作用,北朝鮮的入侵使杜魯門總統和國務卿艾奇遜從消極狀態中猛醒過來。


    蘇聯人的錯誤判斷使杜魯門在聯合國組織內部得以采取行動。蘇聯代表團一直對聯合國安理會進行聯合抵製。如果蘇聯代表參加會議,他們就會否認一切關於武裝幹涉的決議。6月25日安理會舉行會議,以9比0(蘇聯缺席,南斯拉夫棄權)通過了一項要求北朝鮮從南朝鮮撤軍的決議。同時,安理會號召所有的聯合國成員國“對聯合國執行該項決議隨時給予幫助,並製止向北朝鮮政府提供援助”。


    27日,杜魯門總統宣布他已命令美國空軍和海軍去幫助南朝鮮。與蔣介石的利益直接有關的是,杜魯門總統還宣布台灣在朝鮮戰爭期間要保持中立。第七艦隊奉命前去遏製國民黨對中國大陸的軍事進攻,並且阻止共產黨軍隊解放台灣。


    美國的最後一次幫助至少可以使蔣介石感到寬慰。幾星期以前,大約15萬共軍集結於台灣海峽對岸,而現在卻不會馬上有危險了。


    對南朝鮮來說,北朝鮮攻入的前幾天是災難性的。漢城陷落,南朝鮮軍隊在混亂中撤退到釜山。


    蔣介石趁機向麥克阿瑟將軍提供3.3萬名軍人,以幫助由他指揮的聯合國軍隊。麥克阿瑟立即建議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接受蔣的軍事援助。


    他的這一建議直到第二年在國會作證時才為人所知。鑒於來自英國的強大壓力(英國已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參謀長聯席會議立即拒絕了蔣的援助。


    然而,參謀長聯席會議確實建議,由於台灣對美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美國應當恢複對國民黨的軍事援助,加強其防禦能力。為此還成立了一個新的美國援助顧問團,盡管該團直到1951年年初才在台灣開始工作。同時,麥克阿瑟將軍亦將訪問台灣,並且就國民黨軍事力量的狀況提出報告。


    7月31日,麥克阿瑟飛往台北,並立即會見了蔣介石,這是他倆的第一次會晤,也是一次真誠友好的會晤,因為他們對大陸共產主義的性質以及反對共產主義的必要性等方麵取得了一致看法。他們還就國民黨在大陸牽製共軍的計劃的可能性進行了認真磋商,但沒有什麽結果。  <figure>


    1951年7月,麥克阿瑟(左)與蔣介石會麵  </figure>


    由於蘇聯人對其不在場時杜魯門的主動性感到驚訝,所以現在他們又回到了聯合國。


    8月1日,馬立克大使接管了聯合國安理會的工作,他以強硬的措辭要求驅逐中國國民黨代表團,並立即給予北京代表團以聯合國的席位。


    他的這一決議得到了英國、挪威、印度和南斯拉夫的支持。英國的背信棄義使美國感到震驚,但絲毫沒有支援他們的決心。這項建議最終還是被否決了。


    9月18日,麥克阿瑟將軍向聯合國報告了北京對北朝鮮的支持。他表明,大約4萬至6萬名北朝鮮軍人在東北接受過中共的訓練,並經過戰爭的考驗,這些人參加了入侵南朝鮮的戰爭。


    兩星期以前,麥克阿瑟將軍已率領聯合國軍隊在北朝鮮戰線以後的仁川登陸。戰爭形勢有所改變。


    10月1日,麥克阿瑟將軍命令北朝鮮軍隊無條件投降。


    同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慶祝了她的第一個生日。周恩來在一次講話中警告美國,中國人民“決不允許帝國主義對他們的鄰國輕舉妄動”。


    蔣介石的情報表明,周恩來的威脅含有實質性的東西。林彪率領的第四野戰軍擁有50萬人,自7月初以來他們已經沿京廣鐵路線向北移動了。10月28日,來自美國的情報說,第四野戰軍的一部分部隊已從東北穿過鴨綠江,正加入北朝鮮的行動。


    當時,麥克阿瑟將軍已率軍到朝鮮邊界山地,一路上擊斃和俘虜的北朝鮮軍人達20萬。然而,不久人們便都知道,中共已向北朝鮮派遣了50萬軍隊,稱為“中國人民誌願軍”。在中國人發動大規模的攻勢之前,現在輪到麥克阿瑟撤退了。


    蔣介石撤退到台北以後,在失意中冷靜地觀察著這些重大事件的發展。


    用苦行僧主義的觀點來看,蔣介石的生活是清苦的。他行動自如,神誌安詳,住在山腳下的一所青磚綠瓦平房裏。樸素的花園裏開放著杜鵑花,這使他感到賞心悅目。前門正對著一間平日不為人熟悉的屋子,這間屋子約20英尺寬,30英尺長,中間有四根方形石柱。屋子的右邊擺放著一張可供18人同時就餐的餐桌,左邊擺放著幾張供人休息的扶手椅。仆人的住室以及助手和秘書的四間小臥室緊靠著這間房子。


    蔣介石常常天亮時起床,穿一件傳統的中國式藍色長袍,或穿一套不帶軍銜的軍服。蔣夫人身穿晨衣陪他做晨禱。


    他的早餐有米飯、鹹菜和白開水。早飯後,他讀報到上午9點,然後秘書抱來大摞文件,黃色文件代表例行公事,紅色文件代表緊急問題。10點或11點,按照前一天的安排召集官員開會。中午時有些官員就留下來吃便飯。


    午飯後,蔣介石午休半小時,然後再開始工作。下午4點半,他常常帶上一個助手去散步,換換空氣。等他散步回來時,茶點已擺好了。吃完茶點,他又繼續工作到7點。然後再去做禱告和沉思,直到晚飯。


    晚飯後,他往往繼續工作。如果有人勸他,說看場電影並不是浪費時間的話,他也會同意去看。有時候他也會冒險進城看場京戲,睡覺前洗一個含有硫化物的泉水浴,然後再寫上一段日記,這是他一直保持著的睡前習慣。


    蔣介石已痛苦地認識到,麥克阿瑟將軍和杜魯門總統對朝鮮戰爭的看法出現了明顯的分歧。也許麥克阿瑟將軍這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偉大的戰略家堅持認為,勝利是他所參與的一切戰爭的目的。杜魯門總統對這個衝突采取了更為慎重的政治態度。


    聯合國警察部隊采取的反擊外來侵略的行動,從法律上來講是一場不宣而戰的戰爭,麥克阿瑟將軍在與參謀長聯席會議交換意見時,一直要求準許轟炸中共在東北的軍事目標。


    然而,1951年3月23日,他卻公開宣布他本人已做好與中共總司令簽署停戰協定的準備。不久便清楚了,他的目的是通過促使中國共產黨提出拒絕的決定,從而破壞正在聯合國指揮部進行的有利於休戰的外交活動。3月29日,中共給了他一個恰當的否定回答。


    讓人感到最為意外的是,全世界都知道總統和遠東地區總司令之間的意見分歧是不能溝通的。


    4月5日,約瑟夫·w.馬丁議員在一次白宮會議上宣讀了麥克阿瑟將軍的一封信。這位國會議員支持麥克阿瑟將軍的觀點,而麥克阿瑟將軍把這些觀點毫不含糊地寫出來了。


    他在信中寫道:


    美國應停止有限的小規模戰爭,竭盡全力地去打大規模的戰爭。聯合國應當接受蔣介石總統的軍事援助,並支持台灣在中國建立第二條戰線。


    考慮到那些認為絕對的軍事優勢應該集中在歐洲戰場的人的批評,麥克阿瑟爭辯說:“如果我們在亞洲把戰爭輸給了共產黨,那麽歐洲戰場的失敗也將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麥克阿瑟保留自己的觀點,或者把這些觀點僅限於與其軍事和政治上進行意見交換,或者國會議員馬丁對此保持沉默,那麽這件事也就會就此擱置了。但是,杜魯門總統對麥克阿瑟將軍企圖幹預政治決定的做法十分憤慨。


    4月10日,杜魯門總統解除了麥克阿瑟的總司令職務,並命令他返回美國。總統隨即任命馬太·李奇微將軍接任司令職務。


    蔣介石希望靠美國的軍事援助來“反攻大陸”的夢想也隨之破滅了。


    然而,蔣也從中得到了一個重要的補償,那就是美國人放棄了1949年在“白皮書”中規定反對國民黨、反對蔣介石的立場。5月18日,助理國務卿迪安·臘斯克公開宣布,蔣介石比他的中共對手更真實地代表了廣大中國人民的利益。


    在參議院裏,56名議員發誓反對承認共產黨政府,反對把台灣交給北京的任何建議。同年10月,美國向除朝鮮以外的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撥出5.3525億美元的美國公共公安軍事費用和2.375億美元的經濟援助,其中的大部分資金將援助台灣。


    不論從物資方麵講還是從生存方麵講,這一消息都符合蔣介石所需要的保險政策。


    但是,從名聲方麵來講,這絲毫沒有消除他最近所遭受的一次侮辱,即國民黨政府沒有獲準出席9月份在美國舊金山召開的日本和平會議。  <figure>


    蔣介石與他的繼任者、長子蔣經國(右)合影  </figure>


    蔣介石的唯一安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也被排斥在外。


    英國附和蘇聯,建議共產黨政府應該代表中國,並在4月中旬起草的一份建議中補充道,台灣應該歸屬共產黨政府管轄。蔣介石受到了深深的傷害。難道他不是戰爭時期的四強之一,不是溫斯頓·丘吉爾的盟友嗎?6月,杜魯門總統的共和黨的巡回大使曾經到倫敦,去與英國外交大臣肯尼思·揚格解決雙方對這一問題的分歧。


    雙方達成了一次折中的決定。在日本已經獲得主權以後,他們應當自己選擇承認哪一個中國政府。


    同時,不論北京或台北都不應當被邀請參加這次和平會議。蔣介石的外交部長葉公超對此表示強烈抗議,並且國民黨政府繼續與東京締結它自己的雙邊和平條約。


    令蔣介石極為惱火的是,舊金山條約並未確定台灣將來的地位。此外,羅斯福總統曾經保證過的開羅宣言在蔣介石看來也被破壞了。


    麥克阿瑟被解職以後,朝鮮戰爭於1951年夏天停火,隨之而來的是長期的停戰談判,並終於在1953年7月達成了一項停戰協議。


    共產黨十分需要這種停戰,以便要求聯合國讓戰俘在獲釋後自由決定自己的去處。以印度為執行主席的中立國委員會負責交換戰俘。聯合國手中的中國戰俘有1.4萬人,其中72%的人去了台灣。21名被捕的美國人願意留在共產黨一邊。


    中共從此獲得了它在國際上公認的地位。


    南、北朝鮮仍對峙在三八線上。


    一場關於麥克阿瑟的熱烈爭論在美國爆發了。


    杜魯門總統最擔心的是,朝鮮戰爭向中國大陸的任何蔓延,都將促使毛澤東執行他於1950年年初與斯大林簽署的同盟條約。如果斯大林作出反應,他就會很順利地進攻歐洲,而不是亞洲,第三次世界大戰也就有可能爆發。


    然而,麥克阿瑟的解職在美國還不廣為人知,並且朝鮮戰爭是1952年總統競選的一個主要議題。共和黨批評杜魯門總統采取消極政策,這種政策既不會帶來勝利,也不會導致戰爭的盡快結束。共和黨的候選人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將軍在總統競選中獲勝。他立即宣布改變對國民黨的路線政策。


    他宣布解除美國對國民黨進攻中國大陸的禁令,如果蔣介石政府願意對中國大陸發動進攻的話,美國將不再會阻攔。然而,美國第七艦隊將繼續保護台灣。


    這又不是蔣真正需要的,這些最多不過是美國準許台灣“遊擊隊”在大陸進攻反擊行動而已。


    蔣介石對自己的兵力了如指掌,盡管部隊在作戰效率上有了很大提高,但還不足以對他所失去的大陸發動反攻,並且美國已不準備幫助他這樣做。事實上,台灣“遊擊隊”已在相當大的範圍內開展了活動。


    1950年6月13日,毛澤東曾估計大約有40萬“國民黨殘餘”在行動。自國民黨政府倒台以後,已經有100萬人被殺或被捕。這些反抗行動是零星發生的,規模在逐漸減小,但將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


    蔣介石越來越渺茫的希望是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但這卻是杜魯門總統曾經害怕過的事。


    蔣介石曾這樣描述道:“我們打敗共產黨並收複大陸的計劃必然會形成……自由世界的總綱領的重點是打敗世界上所有的共產黨員。”當來自朝鮮戰爭的消息表明停戰談判已在進行時,1953年7月20日蔣要求簽訂一個台灣和中國鄰國都能參加的西太平洋安全公約。


    同年年底的11月27日,辛格曼·裏總統在台北訪問了蔣介石,雙方簽署了一份聯合公報,號召亞洲的“自由國家”建立一個由其他“熱愛自由”的民族支持的“反共統一戰線”。然而,阻礙這一號召的是印度、緬甸和印度尼西亞,它們已承認了北京政府,並且那個最大的“熱愛自由的國家”的好戰意識也減少了。


    1954年1月,美國國務卿約翰·福斯特·杜勒斯發表了一次講話,闡明了他的“大規模報複”的新觀點。他說這種報複在遠東已經開始了。


    這個時候蔣介石反攻大陸的希望又複活了。


    1953年春季,法國軍隊在印度支那覆沒以後,美國未能介入。然而,同年9月,美國卻率先為東南亞建立一個新的聯合防禦體係,但台灣卻被有意地排除在外了。


    1954年12月2日,蔣介石與美國簽訂了雙邊共同防禦條約,但這一條約最後又使其失望了。


    實際上,與艾森豪威爾總統的最初宣言相比,該條約後退了一步。根據新條約規定,美國保證保護台灣,但不包括金門島和馬祖島。台灣的安全將受到保護,直到作出另行規定。


    但是,如要蔣介石想以推翻毛澤東的統治來碰碰運氣的話,他隻好憑借自己的力量了。另外,蔣的“外交部長”葉公超博士在12月10日給美國國務卿的回信中說,在沒有同美國商量並獲得同意以前,台灣軍隊決不會進攻大陸。


    從此以後,蔣的周期性的反攻大陸的威脅聽起來越來越像是宗教儀式的咒語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蔣介石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布賴恩·克羅澤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布賴恩·克羅澤並收藏蔣介石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