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秋,素喜山水的蔣介石,率著宋美齡、蔣經國、緯國夫婦一家大小遠離台北避壽。


    當年朝鮮戰爭正酣,蔣介石重新找到與美國結盟機會。雖然杜魯門依舊冷言相向,多所牽製,但與1949年的危急存亡相比,蔣介石已不可同日而語。


    帶著一家人,蔣介石先是到了他印象很好的大溪,接著再往山區步行。


    角板山離大溪有段距離,更要從山下轉搭台車才能抵達,蔣介石跟著進駐日據時代為接待裕仁而建的“太子樓”,在幽靜山頂遠眺台地風景,讓蔣介石無限感慨,深為當地風光頗似家鄉溪口景色而感動。


    蔣介石因此將角板山下河階台地命名為“溪口台地”,太子樓也就改為蔣介石“駐蹕”的行館“角板山賓館”。1953年10月31日,蔣介石將角板鄉更名“複興鄉”,日後更在行館不遠處再建新館,亦命名“複興賓館”,以展現他個人“光複大陸”的雄心壯誌。


    尤其“文革”期間,蔣介石聽聞溪口王太夫人墓遭紅衛兵摧毀,心情至為悲傷,即在角板山靜居,一語不發,甚至坐在賓館外涼亭望著溪口台地而沉思,人生無奈,莫過於此。


    ◆角板山賓館“總統正房”


    蔣介石曾是中華民國時期翻雲覆雨的人物,在與中國共產黨鬥爭的10 餘年裏,經曆先勝而後衰,最終丟失整個中國大陸,偏安台灣,並且以此作為“複興基地”,誓言終其畢生“反攻大陸”。直至去世,蔣介石再也未曾踏足大陸,更無法回到故土以告母親在天之靈,在台灣,蔣介石也覓得角板山這處神似家鄉山水的地方,常常凝望潺潺溪水,心思飛往千裏之遙的中國大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蔣介石後傳:蔣介石台灣26年政治地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師永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師永剛並收藏蔣介石後傳:蔣介石台灣26年政治地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