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金馬不撤軍,蔣介石演出反分裂劇
蔣介石後傳:蔣介石台灣26年政治地理 作者:師永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八二三”炮戰絕非單純的軍事戰役,美國是否會協助蔣介石守住金馬這兩座反攻跳板,態度一直很曖昧,美國底牌到底是什麽,毛、蔣都有高度興趣。
◆ 1958 年10 月,蔣經國隨侍蔣介石視察金門,眺望大陸沿海情勢。蔣介石披著巨大的風衣,誇張得像是武俠片中的隱居高手。但當他來到鵲山陣地時,這裏已是樹倒山崩,殘垣廢墟,滿目瘡痍。“反攻大陸”的雄心一如他逐漸衰老的年華,大勢漸去。遙想撤退之前,蔣介石親率陳誠、經國乘飛機視察金門,他在空中注目金門良久,問:“你們看,金門像什麽?”經國答:“金門像個紅黃色的大啞鈴,橫臥在廈門灣的大嘴巴裏。”陳誠說:“金門島的形狀像一根丟在地上的人骨頭,兩頭大,中間小。”蔣介石說:“金門是根刺。”當時金門既未駐兵,也無工事。蔣介石下決心固守金門,問蔣經國:“誰守金門?”蔣經國說:“湯恩伯吧。金門為金,湯司令官姓湯,加起來是‘金湯’,固若金湯嘛。”後來李良榮的第二十二兵團代號即為“金湯”。
是以周恩來雖在炮戰後抨擊美國長年幹涉中國內政,影響解放台澎金馬,不但是嚴重挑釁,更是侵略中國領土的霸權展現,毛澤東卻指示“隻打蔣艦,不打美艦”,偵察美國的決心。周恩來更主動拋出願與美國恢複大使級會談的信息,讓國民黨戒慎恐懼。
至於美方則相當清楚蔣介石是把金馬大批駐軍當成了人質,借此要求美國正式表態,更質疑蔣介石其實在故作弱勢,吸引美國全力投入。因此美方在操作上始終小心地避免和中共正麵衝突,護航艦也停在距金門三海裏外的公海;同時表明,除非有證據顯示大陸方麵打算攻占金馬,美方隻提供物資與後勤支援,不會軍事介入。
蔣介石則借中共施加軍事壓力,迫使美國接受國民黨堅守金馬的事實,重申捍衛“中華民國”立場,同時揚言不排除把戰線延伸到大陸沿海,蔣介石甚至對美國“駐台大使”莊萊德抱怨美方為何限製他的自衛行動,讓他像個“傀儡”。不過在開打半個月內,美方已準備將12門八寸炮裝入登陸艇,再將3艘登陸艇裝入大型船塢登陸艦,按照這一方式搶灘,才讓金門出現較猛烈回擊炮火。
隻是此時美國反戰聲浪已起,不少人質疑艾森豪威爾鷹派作風,質疑護衛金馬可能釀成第三次世界大戰,主張劃峽而治,金馬改交聯合國托管。最讓蔣介石憂心的是,為化解戰爭危機,美國恢複與中共大使級會談,中共駐波蘭大使王炳南提出要求美軍撤出台海在內的五點聲明;隻是美方評估後認為無法接受。甚至艾森豪威爾也說,“美國不會被武力趕出該區域,自由世界保持控製台灣是必要的”。
隻是原先同意金馬與保衛台灣存在關聯性的艾森豪威爾,也不願再為金馬這兩座小島背書,甚而要求蔣介石應主動把金馬部隊撤出。杜勒斯在美談話時甚至暗示,美國之前就強調金馬駐防是不智之舉,同時依“共同防禦條約”,美方並沒有防衛金馬義務。
此說法被外界視為美國政策明顯改變,甚至被解讀為正式分裂台灣與大陸,製造“兩個中國”,因此一時成為爭議焦點。不但毛澤東公開反對,蔣介石也再度舉辦記者會堅決反對,他強調,“金門戰爭乃保衛戰,戰至最後一滴血,亦不放棄寸土尺地”,並稱國民黨“並無接受美國建議的義務”。他甚至在10月1日接受美聯社訪問時強調,即使“戰到最後一人,流到最後一滴血,也決不放棄金門群島的尺土寸地”。
事實上,根據陶涵《蔣經國傳》的說法,“八二三”炮戰前,毛澤東即通過曹聚仁釋放金門即將炮戰消息;在金門炮戰最激烈時刻,蔣介石也由蔣經國通過香港渠道傳話給周恩來,如果解放軍再不停止炮擊,他將不得不聽美國人的——撤出金馬,時間一拖久,中國就有分裂之虞。
是以此時中共高層決定更弦易張,主張兩岸都反對“兩個中國”,“金馬留在蔣介石手中也有好處”,借此擴大美蔣矛盾,不讓美國脫身,作為對付美國人的手段,所以決定將暫時停止炮擊。停火前,周恩來在京密會曹聚仁,托他傳遞將停火七天訊息,曹聚仁因此分函蔣經國、黃少穀和俞大維,並重提和談建議。
當年10月5日,中共宣布“基於人道立場,對金門停止炮擊七天”,開放自由運補,隨後又宣布停止炮轟兩周。10月6日,中共並發布毛澤東以國防部長彭德懷名義撰寫的《告台灣同胞書》,強調兩岸都是中國人,反對兩個中國,同時三十六計,和為上計。據說10月13日,毛澤東再見曹聚仁,更強調“隻要蔣氏父子能抵製美國,我們可以和他合作。我們讚成蔣介石保住金門、馬祖的方針。如蔣撤退金、馬,大勢已去,人心動搖,很可能垮。隻要不同美國搞在一起,台灣、澎湖、金門、馬祖都可由蔣管,不論多少年”。
雖然蔣介石堅持“不撤退、不姑息”,金馬問題“寸土不讓”。但美國輿論紛紛批判艾森豪威爾好戰,加上美國一直擔心被蔣介石拖下水,因此決心清理戰場,不顧台灣當局反對,徑行停止第七艦隊護航,並力推金馬撤軍論,同時通過“駐美大使”葉公超[葉公超(1904年10月20日-1981年11月20日),原名崇智,字公超,廣東番禺人。1920年留美,後赴英,畢業於劍橋文學係。1926年秋,在北大、北師大教授西洋文學。1941年到重慶外交部任職。1950年任“外交部長”,參與1952年“中日和約”與1954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簽訂。1958年任“駐美大使”,與蔣介石在蒙古入聯問題上看法不同,加上在美批蔣言論遭告密,1961年返台“述職”時突遭留置,同年去職。1981年在台北逝世。]等人遊說蔣介石,但仍不見成效。
蔣介石為了不讓美國脫離戰場,不斷經過各種渠道提醒,大陸方麵停火隻是談談打打的策略,目的在分化台美,同時美方如有正麵回應,將在台灣民間製造美中同意談判印象,不利於台灣士氣凝聚。但美國已決心下猛藥,國務卿杜勒斯決定10月21日自羅馬搭美國軍機經北極訪問台灣地區,就是希望通過保住聯合國席次等壓力,說服蔣介石放棄金馬駐軍。
杜勒斯主要論點就是大陸方麵軍事壓力已非迫切問題,最大危險是中共政治攻勢問題。當時美國軍方跟國務院並達成共識,認為蔣介石起碼要從金門撤走三分之二的部隊。沒想到毛澤東在杜勒斯來台途中,借口美艦護航,於10月20日宣布恢複對金門沙灘炮擊,兩小時內發射11000發炮彈,讓杜勒斯抵台前尷尬地承認此行目的已完全改變,蔣介石與杜勒斯正是在這種詭異氣氛下,於士林官邸展開會晤。
◆ 1958 年10 月,蔣經國隨侍蔣介石視察金門,眺望大陸沿海情勢。蔣介石披著巨大的風衣,誇張得像是武俠片中的隱居高手。但當他來到鵲山陣地時,這裏已是樹倒山崩,殘垣廢墟,滿目瘡痍。“反攻大陸”的雄心一如他逐漸衰老的年華,大勢漸去。遙想撤退之前,蔣介石親率陳誠、經國乘飛機視察金門,他在空中注目金門良久,問:“你們看,金門像什麽?”經國答:“金門像個紅黃色的大啞鈴,橫臥在廈門灣的大嘴巴裏。”陳誠說:“金門島的形狀像一根丟在地上的人骨頭,兩頭大,中間小。”蔣介石說:“金門是根刺。”當時金門既未駐兵,也無工事。蔣介石下決心固守金門,問蔣經國:“誰守金門?”蔣經國說:“湯恩伯吧。金門為金,湯司令官姓湯,加起來是‘金湯’,固若金湯嘛。”後來李良榮的第二十二兵團代號即為“金湯”。
是以周恩來雖在炮戰後抨擊美國長年幹涉中國內政,影響解放台澎金馬,不但是嚴重挑釁,更是侵略中國領土的霸權展現,毛澤東卻指示“隻打蔣艦,不打美艦”,偵察美國的決心。周恩來更主動拋出願與美國恢複大使級會談的信息,讓國民黨戒慎恐懼。
至於美方則相當清楚蔣介石是把金馬大批駐軍當成了人質,借此要求美國正式表態,更質疑蔣介石其實在故作弱勢,吸引美國全力投入。因此美方在操作上始終小心地避免和中共正麵衝突,護航艦也停在距金門三海裏外的公海;同時表明,除非有證據顯示大陸方麵打算攻占金馬,美方隻提供物資與後勤支援,不會軍事介入。
蔣介石則借中共施加軍事壓力,迫使美國接受國民黨堅守金馬的事實,重申捍衛“中華民國”立場,同時揚言不排除把戰線延伸到大陸沿海,蔣介石甚至對美國“駐台大使”莊萊德抱怨美方為何限製他的自衛行動,讓他像個“傀儡”。不過在開打半個月內,美方已準備將12門八寸炮裝入登陸艇,再將3艘登陸艇裝入大型船塢登陸艦,按照這一方式搶灘,才讓金門出現較猛烈回擊炮火。
隻是此時美國反戰聲浪已起,不少人質疑艾森豪威爾鷹派作風,質疑護衛金馬可能釀成第三次世界大戰,主張劃峽而治,金馬改交聯合國托管。最讓蔣介石憂心的是,為化解戰爭危機,美國恢複與中共大使級會談,中共駐波蘭大使王炳南提出要求美軍撤出台海在內的五點聲明;隻是美方評估後認為無法接受。甚至艾森豪威爾也說,“美國不會被武力趕出該區域,自由世界保持控製台灣是必要的”。
隻是原先同意金馬與保衛台灣存在關聯性的艾森豪威爾,也不願再為金馬這兩座小島背書,甚而要求蔣介石應主動把金馬部隊撤出。杜勒斯在美談話時甚至暗示,美國之前就強調金馬駐防是不智之舉,同時依“共同防禦條約”,美方並沒有防衛金馬義務。
此說法被外界視為美國政策明顯改變,甚至被解讀為正式分裂台灣與大陸,製造“兩個中國”,因此一時成為爭議焦點。不但毛澤東公開反對,蔣介石也再度舉辦記者會堅決反對,他強調,“金門戰爭乃保衛戰,戰至最後一滴血,亦不放棄寸土尺地”,並稱國民黨“並無接受美國建議的義務”。他甚至在10月1日接受美聯社訪問時強調,即使“戰到最後一人,流到最後一滴血,也決不放棄金門群島的尺土寸地”。
事實上,根據陶涵《蔣經國傳》的說法,“八二三”炮戰前,毛澤東即通過曹聚仁釋放金門即將炮戰消息;在金門炮戰最激烈時刻,蔣介石也由蔣經國通過香港渠道傳話給周恩來,如果解放軍再不停止炮擊,他將不得不聽美國人的——撤出金馬,時間一拖久,中國就有分裂之虞。
是以此時中共高層決定更弦易張,主張兩岸都反對“兩個中國”,“金馬留在蔣介石手中也有好處”,借此擴大美蔣矛盾,不讓美國脫身,作為對付美國人的手段,所以決定將暫時停止炮擊。停火前,周恩來在京密會曹聚仁,托他傳遞將停火七天訊息,曹聚仁因此分函蔣經國、黃少穀和俞大維,並重提和談建議。
當年10月5日,中共宣布“基於人道立場,對金門停止炮擊七天”,開放自由運補,隨後又宣布停止炮轟兩周。10月6日,中共並發布毛澤東以國防部長彭德懷名義撰寫的《告台灣同胞書》,強調兩岸都是中國人,反對兩個中國,同時三十六計,和為上計。據說10月13日,毛澤東再見曹聚仁,更強調“隻要蔣氏父子能抵製美國,我們可以和他合作。我們讚成蔣介石保住金門、馬祖的方針。如蔣撤退金、馬,大勢已去,人心動搖,很可能垮。隻要不同美國搞在一起,台灣、澎湖、金門、馬祖都可由蔣管,不論多少年”。
雖然蔣介石堅持“不撤退、不姑息”,金馬問題“寸土不讓”。但美國輿論紛紛批判艾森豪威爾好戰,加上美國一直擔心被蔣介石拖下水,因此決心清理戰場,不顧台灣當局反對,徑行停止第七艦隊護航,並力推金馬撤軍論,同時通過“駐美大使”葉公超[葉公超(1904年10月20日-1981年11月20日),原名崇智,字公超,廣東番禺人。1920年留美,後赴英,畢業於劍橋文學係。1926年秋,在北大、北師大教授西洋文學。1941年到重慶外交部任職。1950年任“外交部長”,參與1952年“中日和約”與1954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簽訂。1958年任“駐美大使”,與蔣介石在蒙古入聯問題上看法不同,加上在美批蔣言論遭告密,1961年返台“述職”時突遭留置,同年去職。1981年在台北逝世。]等人遊說蔣介石,但仍不見成效。
蔣介石為了不讓美國脫離戰場,不斷經過各種渠道提醒,大陸方麵停火隻是談談打打的策略,目的在分化台美,同時美方如有正麵回應,將在台灣民間製造美中同意談判印象,不利於台灣士氣凝聚。但美國已決心下猛藥,國務卿杜勒斯決定10月21日自羅馬搭美國軍機經北極訪問台灣地區,就是希望通過保住聯合國席次等壓力,說服蔣介石放棄金馬駐軍。
杜勒斯主要論點就是大陸方麵軍事壓力已非迫切問題,最大危險是中共政治攻勢問題。當時美國軍方跟國務院並達成共識,認為蔣介石起碼要從金門撤走三分之二的部隊。沒想到毛澤東在杜勒斯來台途中,借口美艦護航,於10月20日宣布恢複對金門沙灘炮擊,兩小時內發射11000發炮彈,讓杜勒斯抵台前尷尬地承認此行目的已完全改變,蔣介石與杜勒斯正是在這種詭異氣氛下,於士林官邸展開會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