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靜的大溪公園與行館隻有一牆之隔,經過花木扶疏的綠蔭小徑,就是一個長方形的公會堂,采磚造一樓洋房樣式,室內9米寬、18米長,近230平方米空間,大門以紅磚和白石相間砌成,外觀簡單扼要,前方留有走廊。建築本體大致源自英國安妮女王樣式的“辰野式”風格。


    1949年之後,蔣介石每到大溪公園突出崖邊遠眺,都要停留個半個多小時,當地人因此取名為“小妙高”,除加設欄杆,崖邊更種了四株高約十米的勁柏。站在“小妙高”上,眺望角板山煙雲縹緲,石門有如巨斧劈山,大漢溪溪水潺潺,的確很有幾分溪口、剡溪的味道。另外為維護“駐蹕”安全,除大溪公會堂列入管製,四周高牆圍繞外,更有一支憲兵隊在附近數十米外長年駐紮,以策安全[武德殿是日式古跡建築,日據時代為表彰日本武士道精神而興建。戰後原址被完整保存下來,並提供憲兵駐紮使用。整個大溪神社遺址也於1953年正式更名為“中正公園”。]。


    喜好散步的蔣介石與附近民眾仍偶有互動,甚至和正在公園裏玩耍的小朋友問問話。據說蔣介石多半從行館旁小路走入公園,並在公園西半部漫步,或於“小妙高”憩息後,沿園內約100米小徑,自正門出,走過兼具巴洛克與閩南風味的中山老街,散步回行館,有時也會沿著大溪公園走進沿途椰林夾道的和平老街。地方也盛傳,蔣介石對大溪烏豆幹頗為欣賞,還會請侍衛長前去購買。


    蔣經國則是在大溪結交了許多民間友人,他也曾在文章中點名“黃日香”豆幹,因此使其聲譽遠播。


    由於蔣介石對此地景色情有獨鍾,國民黨於1950年,在公會堂西南側原本公會堂寢室與廚房等設施用地,另建起一棟磚造平房樣式的新屋,外觀為白牆藍窗,可作為起居宿泊之用,也就是目前園區內所能看到蔣宋生活起居的空間。


    這棟主要作為蔣宋住所的平房,麵積約236平方米。行館內擺設則維持蔣氏官邸一貫的樸實風格,館中家具、布置,力求簡單樸素,包括桌椅、書桌和床鋪等,都是市麵可買到的廉價合板製品。共設有會客室、餐廳、廚房、臥室及書房等房間,不過每個房間都設有大理石壁爐。


    自蔣介石入住後,長達20多年,行館老舊房舍並未做任何更張。行館經廳房穿過l形走廊,依次是蔣介石和宋美齡各自的臥房、盥洗間和書房,臥室中有兩張小桌子,其中一張是扇形的桌麵;書房裏有一桌一椅,桌上固定擺有蒲扇與電話。


    行館西南方臨大漢溪高崖上,早在日據時期即辟建一座以鋼筋混凝土為原料、以洗石子工法施作的六角涼亭,過去是大溪文人雅士聚會所在。蔣介石在行館駐留時,時常步行到此,在躺椅上眺望北橫山巒起伏、大漢溪蜿蜒曲折,懷念家鄉景色。尤其當年石門水庫尚未完工,流經大溪的大漢溪水勢洶洶,崖邊可聽見濤聲隆隆。此亭至今仍維持日據時期風貌,不過以蔣介石幼時學名命名為“誌清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蔣介石後傳:蔣介石台灣26年政治地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師永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師永剛並收藏蔣介石後傳:蔣介石台灣26年政治地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