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位於南投縣魚池鄉水沙連軸心地帶,原為邵族居住地,在台灣中央脊梁山脈西麓,等同於台灣心髒,潭西為平地,潭東高山重疊,海拔750米,麵積5.4平方千米,為台灣第一大天然湖泊,也稱“水社大湖”“水裏社潭”或“水社海仔”。


    早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諸羅縣誌》及首任諸羅知縣季麒光所著《台灣雜記》都提到潭區及邵族生活。雍正二年(1724)的諸羅六景,日月潭更以“水沙浮嶼”列名其中,之後也屢列名台灣名勝景點。文人並以潭中浮嶼、萬點漁火、潭口九曲、獨木番舟、山水拱秀、番家杵聲、荷葉疊錢及水社朝霧,合稱“水社八景”。


    邵語稱日月潭為“zintun”,道光元年(1821),清廷北路理番同知鄧傳安《遊水裏社記》文中提道,“其水不知何來,瀦而為潭,長幾十裏,闊三之一,水分丹碧二色,故名為日月潭”,是當地名稱的由來。不過19世紀初由於漢人大舉遷入,邵族根據地才逐漸退縮至如今的卜吉社一帶。


    日本學者伊能嘉矩《台灣文化誌》中提到西洋傳教士稱日月潭為“龍湖”。


    當時日本殖民政府為發展糖業,於大正年間開設輕便道搬運砂糖和材料,也帶動日月潭觀光。1916年,日本人伊藤在潭邊興建豪宅,即以山形似碧,取名“涵碧樓”。


    這幢樓不但獨享日月潭湖光山色,其後幾度遇到大地震卻絲毫未損,佳評不絕,更受矚目,亦是達官顯貴度假之地。據說日本人當時勘察台灣勝景,發現日月潭氣勢非凡,因而興建日本神社,以接續地氣,也有一說,“台灣總督府”原有以日月潭作為日本皇家土地計劃,但未實現。


    1919年,日本人計劃利用日月潭水力資源,台灣電力株式會社開始興建日月潭水力發電廠。由於計劃興建高30.3米的水社壩及10.08米的頭社壩,勢必造成水麵上升,原先潭邊的涵碧樓也被迫遷移到當地稱“手網地”的涵碧半島。


    日月潭至此以潭中拉魯島為界,北似不規則菱形日輪,南如細長弧形月弧,與被稱為“水社化蕃”的邵族文化,被日本政府列為“台灣八景”之一[作為日潭與月潭分界點的拉魯島,原本是邵族舊聚落,被視為邵族祖靈的居處。不過清末時期由於當地瘟疫肆虐,邵族早已全族撤離,使得拉魯島反而成為漢人的聚落地。由於拉魯島的風水公認頗佳,日據時期不但改稱“玉島”“珠嶼”,日本政府並於島上增建祀玉女水神市杵島姬命的玉島祠。日本人還刻意在島上種植大批相思樹與櫻花。]。


    易地重建過程中,由台中州廳接手,以檜木為建材,將涵碧樓改建為二層樓木造招待所,有東西廂房、餐廳、會議室等設施。完工初期,曾作為日本兵道館使用,後改為政要招待所。1923年,為準備迎接日本皇太子裕仁來台,日本人更特地在涵碧樓邊擴建八間貴賓館作為太子行館。1934年7月,裕仁兄長梨本宮守正王來台視察日月潭水力發電廠竣工通水典禮,日本“總督府”又在貴賓館右增建兩間房舍。


    同時由於日月潭第一發電所(大觀發電廠)運轉發電容量當時名列東洋第一,加上日本人從武界地區濁水溪鑿通長達15千米長引水隧道,日月潭水位上升18.18米,麵積增加1.75倍,增為7.73平方千米,號稱“東亞第一大湖”,成為日本學生畢業旅行必遊之地,東瀛遊客蜂擁而至,連朝鮮李王垠來台遊覽都居住此地。搭船到德化社觀賞邵族歌舞也成了頗受歡迎的行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蔣介石後傳:蔣介石台灣26年政治地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師永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師永剛並收藏蔣介石後傳:蔣介石台灣26年政治地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