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三連任,胡適筆伐,陳誠黯然
蔣介石後傳:蔣介石台灣26年政治地理 作者:師永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20世紀50年代末期,台灣政壇關切焦點因此集中在1960年蔣介石是否交班議題上。因為根據“憲法”規定,1950年複行視事的蔣介石經一次連任,已然做到法定最後一任“總統”任期,即他的任期最晚隻能做到1960年5月20日為止,除非“修憲”或硬幹,蔣介石都沒有繼續任期的可能。陳誠既然身兼“副總統”“副總裁”,深受蔣介石信賴,蔣經國又曆練不足,隻要蔣介石決定交棒,當然陳誠就大有可為。
◆ 1952 年,胡適(前排左一)由美國來到台灣,與老友重聚合影。圖中為(前排中、右)陳誠、王世傑。(第二排右起)張曆生、葉公超、吳國楨、陶希聖。(後排右起)張南如、黃少穀、張其昀、沈昌煥。胡適,祖籍安徽,1891 年生於上海東門外,入上海中國公學,後赴美入康奈爾大學,先習農,後轉哥倫比亞大學,師從實證主義大師杜威,獲哲學博士。1917 年回國後任北京大學教授,講授實證哲學,次年任《新青年》編輯,鼓吹文學革命,提倡白話文,其名言有“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成為“五四運動”主要人物,對中國思想界有深遠的影響。1949 年,胡適赴美,1952 年首次應邀去台灣演講,照片的人士堪為去台文化界的一時之選。
不過陳誠雖然再度受蔣介石指派,以“副總統”身份兼任“行政院長”,卻意外地一接任就與蔣介石意見相左,原本蔣介石希望張其昀留任“教育部長”,甚至親自帶著張其昀拜訪陳誠,但陳誠不肯買賬,堅持用清譽較佳的“清大”校長梅貽琦,最後終於“梅上張下”,陳誠堅持人事案的結果獲得輿論與學者肯定,但也使蔣陳兩人出現一定矛盾。
◆ 1958 年,“中央研究院”在台灣重建,由胡適任院長,繼續在台灣散播思想與文化的種子。中央研究院最早於1928 年成立,作為中國最高的學術研究機構,但因內外局勢動蕩,戰禍連年,以致當時的研究院是由全國各學術團體選出的評議員的組合,並非一實體的研究單位。直到1948 年3 月,原來中研院評議會投票,選出81 名院士,才在南京正式成立了中央研究院。胡適是人文組院士,首屆代院長為當時的教育部長朱家驊。
據陳誠兒子陳履安轉述,當時胡適相當看重陳誠接任“總統”,甚至允諾陳誠,如果他當上“總統”,願意從美國搬回台灣。但這些話說多了,蔣介石聽了就很不痛快。此外,以胡適為靠山的“自由中國”,早在1956年就打著慶祝蔣介石70歲大壽的名號,點名質疑蔣介石三連任爭議,讓各方矚目,“兩蔣”極為不悅。至於胡適在這期“自由中國”中,則說了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的兩個小故事,諷諭蔣介石不該管太細,應該放權,無為而治,信任自己的手下,似乎也略有幫陳誠遊說之意,也使問題更加複雜。尤其當時“中央日報”為了幫蔣介石祝壽,還四處約稿,結果胡適把這篇文章也給了“中央日報”,讓編輯萬分頭痛,隻能循渠道請示蔣介石,結果蔣介石裁示照登,“讓他去講好了”,文章才順利過關。
◆蔣介石與胡適之關係,曲曲折折,從直言力諫到惺惺相惜,伴隨著民國命運起伏波折的大潮。1935 年,蔣介石組建“人才內閣”,胡適榜上有名,身份轉而成為蔣介石內閣的建言者。抗戰的爆發,亦體現了胡適親英美外交之腕力,於舊金山,胡適發表題為《中國能戰勝嗎?》之演講,以“算盤要打最不如意的算盤,努力要作最大的努力”之破釜沉舟之壯懷,勉勵僑胞。
為了勸阻蔣介石,晚年很少從事政治性發言的胡適,雖然接受蔣介石邀請,返台接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職務,但他卻破例與王世傑等人公開建議,希望蔣介石遵守“憲法”規定,宣布不再連任,樹立和平交接權力典範;樂天派的胡適甚至還找上陳誠,盼他勸說蔣介石依“憲法”行事,更讓接班關頭的陳誠非常尷尬,隻能應付了事。
在爭議中,“自由中國”選擇在論戰裏持續扮演反對要角,點名國民黨擁護蔣介石“三連任”,或主張“修憲”以便蔣介石連任的做法違“憲”,是不當的,與國民黨陣營勢成水火,黨內外言論激烈交鋒,引發相當大的風波。沒想到蔣介石於1958年12月23日在“光複大陸設計委員會”會議中公開表示,“反對修改‘憲法’”,因此被外界解讀為,蔣介石是真的有意卸下正式職務,到時“國民黨政府”勢必要推選新領導人。是以陳誠在1959年1月間前往八卦山、大貝湖等地高調避壽的做法,頗讓外界以為這是陳誠在後蔣介石時代的培養名望的手段之一。
隻是譽之所致,謗亦隨之,陳誠出遊後立刻有人放話,指陳誠仿效漢惠帝集“商山四皓”之力以定大位的做法,明顯有野心取代蔣介石。更有人質疑陳誠是否與“自由派”私下串聯。特別是雷震除了經營“自由中國”,與國民黨“文宣係”勢成水火,更不顧胡適勸阻,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計劃另立政黨,沒想到陳誠一度公開表示,“隻要不是流氓,軍閥組的反對黨都可以存在”,被解讀為默許組黨,更讓外界矚目。
相傳陳誠更犯了蔣介石大忌,與一些現任將領私下討論蔣介石之後接班問題,據說連現場錄音都遭情治單位掌控後直呈蔣介石,蔣介石勃然大怒,立刻拔除多名與陳誠關係密切的現任將領,包括“參謀總長”王叔銘在內,徹底清除陳誠接班的可能。
加上謎題終於揭曉,蔣介石無意以“修憲”解決連任問題。隻是他也不反對國民黨人士以增設臨時條款方式,凍結原有“憲法”規定,回避“修憲”的大動作而讓他三連任,問題隻是如何化解法令與輿論疑慮;陳誠終與大位擦身而過。
◆蔣介石所謂的“總統”連任後,與“副總統”陳誠合影。無論在史書上,還是在人們的印象中,陳誠始終被人們視為蔣介石的股肱和心腹。但從出版的《與蔣中正先生往來函電》和陳誠的《家書》以及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藏的《蔣介石日記》等史料來看,陳蔣關係並不是人們想象的那般親密,而是有時也衝突得厲害。
陳誠在蔣介石生前接班的想法雖成泡影,但胡適等人的反對卻沒有停止,雷震與“自由中國”的批判更是露骨,以曹丕與袁世凱被勸進比擬此時的處境。
很少介入政治的胡適,也罕見地於1959年11月15日借著到張群家會麵的機會,希望蔣介石公開宣布放棄三連任;胡適要求,希望蔣介石樹立和平交接權力的範例,甚至公開他所屬意的繼任人選,但絕不能以勸進電報的方式,侮辱老百姓,侮辱蔣介石。
麵對胡適的不悅,張群當場雖答應傳話,也解釋說蔣介石的意願來自“革命事業沒有完成……對全國軍隊有責任”。胡適為求慎重,之後又麵見了黃少穀,以確保他的反對意見能被帶到。過了一個星期,胡適去看王雲五,再提他托張群傳話一事。王雲五則說,話雖然已經婉轉帶到,但蔣介石隻說,“他該說的都已經說了”。胡適事後在日記中記載,蔣介石此舉應該又是1949年與1954年“他對黨說話,黨的中委一致反對,一致勸進,於是他的責任已盡了”。
通過臨時條款,蔣介石連任不再受屆期限製,等於可無限期連任,雷震等人也接到關於政治暗殺的威脅。此時陳誠反倒尷尬地從國民黨手中接下與胡適等人疏通的工作,實在情何以堪!約在2月中旬,陳誠拜托胡適承認現實,胡適還反問陳誠何謂現實?陳誠也隻能強調,台灣內外形勢不好,一步不能亂,這就是現實,希望胡適還是能好好合作,不要讓外人看笑話,結果雙方幾乎不歡而散。胡適對外還是講,“我僅有一句話,就是堅決反對總統連任”。
1960年3月,“國民大會”選舉,增列臨時條款提案輕易通過,當場隻有王世傑表達反對。至於陳誠僅能繼續屈就“副總統”,由於蔣介石的大動作,等於預告未來將傳子不傳賢,也因此引爆陳誠與蔣經國間的矛盾心結,持續多年而無法化解。[例如蔣經國親信衣複恩因執掌對美情報合作業務,特別是u2“黑貓”中隊對大陸航拍工作而紅透半片天,卻意外在20世紀60年代遭蔣經國下令關押,據衣複恩回憶,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正是與u2高空偵察機有關。因時任“副總統”的陳誠曾要求要看u2機空拍照片,陳誠既是“副總統”又是老長官,衣複恩隻能照辦,並親自把照片送到陳誠家中,沒想到蔣經國在陳誠家中恰巧看到而大怒認為衣複恩違反u2機密資料僅能通過蔣介石與蔣經國單線指揮的保密規定,於是下令查辦。]兩人不和,台灣政壇人盡皆知,連張學良也說,當時蔣經國被陳誠“壓得灰心”,想自逐到美國去,“正好此時,陳誠病重死了,大局有了轉機,真是上帝的安排”。
事實上,雖然陳誠晚年不斷向人抱怨,“中國官場就是忌才”,但在陳誠有生之年,蔣經國在內閣的位置也的確始終遭到壓抑,直到陳誠因胃癌靜養並辭去各兼職,蔣經國才一飛衝天,從“國防部副部長”“國防部長”,走上蔣介石為他鋪好的強人之路。
◆ 1952 年,胡適(前排左一)由美國來到台灣,與老友重聚合影。圖中為(前排中、右)陳誠、王世傑。(第二排右起)張曆生、葉公超、吳國楨、陶希聖。(後排右起)張南如、黃少穀、張其昀、沈昌煥。胡適,祖籍安徽,1891 年生於上海東門外,入上海中國公學,後赴美入康奈爾大學,先習農,後轉哥倫比亞大學,師從實證主義大師杜威,獲哲學博士。1917 年回國後任北京大學教授,講授實證哲學,次年任《新青年》編輯,鼓吹文學革命,提倡白話文,其名言有“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成為“五四運動”主要人物,對中國思想界有深遠的影響。1949 年,胡適赴美,1952 年首次應邀去台灣演講,照片的人士堪為去台文化界的一時之選。
不過陳誠雖然再度受蔣介石指派,以“副總統”身份兼任“行政院長”,卻意外地一接任就與蔣介石意見相左,原本蔣介石希望張其昀留任“教育部長”,甚至親自帶著張其昀拜訪陳誠,但陳誠不肯買賬,堅持用清譽較佳的“清大”校長梅貽琦,最後終於“梅上張下”,陳誠堅持人事案的結果獲得輿論與學者肯定,但也使蔣陳兩人出現一定矛盾。
◆ 1958 年,“中央研究院”在台灣重建,由胡適任院長,繼續在台灣散播思想與文化的種子。中央研究院最早於1928 年成立,作為中國最高的學術研究機構,但因內外局勢動蕩,戰禍連年,以致當時的研究院是由全國各學術團體選出的評議員的組合,並非一實體的研究單位。直到1948 年3 月,原來中研院評議會投票,選出81 名院士,才在南京正式成立了中央研究院。胡適是人文組院士,首屆代院長為當時的教育部長朱家驊。
據陳誠兒子陳履安轉述,當時胡適相當看重陳誠接任“總統”,甚至允諾陳誠,如果他當上“總統”,願意從美國搬回台灣。但這些話說多了,蔣介石聽了就很不痛快。此外,以胡適為靠山的“自由中國”,早在1956年就打著慶祝蔣介石70歲大壽的名號,點名質疑蔣介石三連任爭議,讓各方矚目,“兩蔣”極為不悅。至於胡適在這期“自由中國”中,則說了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的兩個小故事,諷諭蔣介石不該管太細,應該放權,無為而治,信任自己的手下,似乎也略有幫陳誠遊說之意,也使問題更加複雜。尤其當時“中央日報”為了幫蔣介石祝壽,還四處約稿,結果胡適把這篇文章也給了“中央日報”,讓編輯萬分頭痛,隻能循渠道請示蔣介石,結果蔣介石裁示照登,“讓他去講好了”,文章才順利過關。
◆蔣介石與胡適之關係,曲曲折折,從直言力諫到惺惺相惜,伴隨著民國命運起伏波折的大潮。1935 年,蔣介石組建“人才內閣”,胡適榜上有名,身份轉而成為蔣介石內閣的建言者。抗戰的爆發,亦體現了胡適親英美外交之腕力,於舊金山,胡適發表題為《中國能戰勝嗎?》之演講,以“算盤要打最不如意的算盤,努力要作最大的努力”之破釜沉舟之壯懷,勉勵僑胞。
為了勸阻蔣介石,晚年很少從事政治性發言的胡適,雖然接受蔣介石邀請,返台接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職務,但他卻破例與王世傑等人公開建議,希望蔣介石遵守“憲法”規定,宣布不再連任,樹立和平交接權力典範;樂天派的胡適甚至還找上陳誠,盼他勸說蔣介石依“憲法”行事,更讓接班關頭的陳誠非常尷尬,隻能應付了事。
在爭議中,“自由中國”選擇在論戰裏持續扮演反對要角,點名國民黨擁護蔣介石“三連任”,或主張“修憲”以便蔣介石連任的做法違“憲”,是不當的,與國民黨陣營勢成水火,黨內外言論激烈交鋒,引發相當大的風波。沒想到蔣介石於1958年12月23日在“光複大陸設計委員會”會議中公開表示,“反對修改‘憲法’”,因此被外界解讀為,蔣介石是真的有意卸下正式職務,到時“國民黨政府”勢必要推選新領導人。是以陳誠在1959年1月間前往八卦山、大貝湖等地高調避壽的做法,頗讓外界以為這是陳誠在後蔣介石時代的培養名望的手段之一。
隻是譽之所致,謗亦隨之,陳誠出遊後立刻有人放話,指陳誠仿效漢惠帝集“商山四皓”之力以定大位的做法,明顯有野心取代蔣介石。更有人質疑陳誠是否與“自由派”私下串聯。特別是雷震除了經營“自由中國”,與國民黨“文宣係”勢成水火,更不顧胡適勸阻,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計劃另立政黨,沒想到陳誠一度公開表示,“隻要不是流氓,軍閥組的反對黨都可以存在”,被解讀為默許組黨,更讓外界矚目。
相傳陳誠更犯了蔣介石大忌,與一些現任將領私下討論蔣介石之後接班問題,據說連現場錄音都遭情治單位掌控後直呈蔣介石,蔣介石勃然大怒,立刻拔除多名與陳誠關係密切的現任將領,包括“參謀總長”王叔銘在內,徹底清除陳誠接班的可能。
加上謎題終於揭曉,蔣介石無意以“修憲”解決連任問題。隻是他也不反對國民黨人士以增設臨時條款方式,凍結原有“憲法”規定,回避“修憲”的大動作而讓他三連任,問題隻是如何化解法令與輿論疑慮;陳誠終與大位擦身而過。
◆蔣介石所謂的“總統”連任後,與“副總統”陳誠合影。無論在史書上,還是在人們的印象中,陳誠始終被人們視為蔣介石的股肱和心腹。但從出版的《與蔣中正先生往來函電》和陳誠的《家書》以及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藏的《蔣介石日記》等史料來看,陳蔣關係並不是人們想象的那般親密,而是有時也衝突得厲害。
陳誠在蔣介石生前接班的想法雖成泡影,但胡適等人的反對卻沒有停止,雷震與“自由中國”的批判更是露骨,以曹丕與袁世凱被勸進比擬此時的處境。
很少介入政治的胡適,也罕見地於1959年11月15日借著到張群家會麵的機會,希望蔣介石公開宣布放棄三連任;胡適要求,希望蔣介石樹立和平交接權力的範例,甚至公開他所屬意的繼任人選,但絕不能以勸進電報的方式,侮辱老百姓,侮辱蔣介石。
麵對胡適的不悅,張群當場雖答應傳話,也解釋說蔣介石的意願來自“革命事業沒有完成……對全國軍隊有責任”。胡適為求慎重,之後又麵見了黃少穀,以確保他的反對意見能被帶到。過了一個星期,胡適去看王雲五,再提他托張群傳話一事。王雲五則說,話雖然已經婉轉帶到,但蔣介石隻說,“他該說的都已經說了”。胡適事後在日記中記載,蔣介石此舉應該又是1949年與1954年“他對黨說話,黨的中委一致反對,一致勸進,於是他的責任已盡了”。
通過臨時條款,蔣介石連任不再受屆期限製,等於可無限期連任,雷震等人也接到關於政治暗殺的威脅。此時陳誠反倒尷尬地從國民黨手中接下與胡適等人疏通的工作,實在情何以堪!約在2月中旬,陳誠拜托胡適承認現實,胡適還反問陳誠何謂現實?陳誠也隻能強調,台灣內外形勢不好,一步不能亂,這就是現實,希望胡適還是能好好合作,不要讓外人看笑話,結果雙方幾乎不歡而散。胡適對外還是講,“我僅有一句話,就是堅決反對總統連任”。
1960年3月,“國民大會”選舉,增列臨時條款提案輕易通過,當場隻有王世傑表達反對。至於陳誠僅能繼續屈就“副總統”,由於蔣介石的大動作,等於預告未來將傳子不傳賢,也因此引爆陳誠與蔣經國間的矛盾心結,持續多年而無法化解。[例如蔣經國親信衣複恩因執掌對美情報合作業務,特別是u2“黑貓”中隊對大陸航拍工作而紅透半片天,卻意外在20世紀60年代遭蔣經國下令關押,據衣複恩回憶,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正是與u2高空偵察機有關。因時任“副總統”的陳誠曾要求要看u2機空拍照片,陳誠既是“副總統”又是老長官,衣複恩隻能照辦,並親自把照片送到陳誠家中,沒想到蔣經國在陳誠家中恰巧看到而大怒認為衣複恩違反u2機密資料僅能通過蔣介石與蔣經國單線指揮的保密規定,於是下令查辦。]兩人不和,台灣政壇人盡皆知,連張學良也說,當時蔣經國被陳誠“壓得灰心”,想自逐到美國去,“正好此時,陳誠病重死了,大局有了轉機,真是上帝的安排”。
事實上,雖然陳誠晚年不斷向人抱怨,“中國官場就是忌才”,但在陳誠有生之年,蔣經國在內閣的位置也的確始終遭到壓抑,直到陳誠因胃癌靜養並辭去各兼職,蔣經國才一飛衝天,從“國防部副部長”“國防部長”,走上蔣介石為他鋪好的強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