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書屋與大溪檔案:存1923年至1952年間12053件蔣介石文史檔案
蔣介石後傳:蔣介石台灣26年政治地理 作者:師永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蔣介石逝世後,中國國民黨黨史會於1979年6月奉蔣經國命,在黨史會主委秦孝儀主持下,將原存放南投草屯“荔園”的黨史資料及辦公室,一同遷移至中興賓館,並將中興賓館布置為孫逸仙及蔣介石文物紀念館。為紀念蔣介石一生尊崇、服膺王陽明“知行合一”學說,故更名“陽明書屋”。
陽明書屋共9棟建築,分正館和附屬分館,正館一樓除“革命奮鬥曆程史料展示廊”、圖書資料中心,便是有蔣介石身著披風巨照做裝飾的總裁(蔣介石)紀念堂,以及放置蔣氏宗譜及蔣經國閱覽書籍的主席(蔣經國)紀念堂。正館二樓則設有總理(孫逸仙)辦公室,陳設有孫逸仙親手所寫“養天地正義,法古今完人”墨寶,靠窗辦公桌則擺著蔣介石當年批示公文的筆硯。
環繞正館的大忠、大孝、大義、大仁、大智及大勇六館,為黨史會各室工作人員辦公、接待與史料收藏處,大智館典藏他在大陸時的重要報紙資料,大忠館兩樓更是由國民黨於1985年撥款,為典藏黨史所興建。
此處各類資料完整,例如孫中山史料館還保留有孫逸仙在香港西醫書院的肆業考試成績單、注冊記錄,以及孫逸仙親自眉批的中英文文件和令狀原件等珍貴資料。其他如國民黨自創立興中會以來所有的史料、會議紀錄,民國初年至今的各種公報、期刊、著作,甚至宋教仁遇刺的血衣、林覺民《與妻訣別書》等,一度也在此處珍藏。
至於一樓正廳地下室約70平方米的橫長空間,則收藏聞名中外的“大溪檔案”,但多年來,隻有部分檔案開放供學界參閱。這批從桃園大溪頭寮轉運來此收藏的“大溪檔案”,係蔣介石長期搜集的個人文件,是研究近代史的珍寶。
大陸時期,這批文件由陳布雷初步整理。1948年,蔣介石在遷台前,將原先委請侍從室代為保管的這批私人文物,交由“總統府機要室”保管,並存放於桃園大溪頭寮,並辟建“大溪檔案室”存放,從未對外正式曝光。
1979年,蔣介石去世後,蔣經國將大溪檔案搬遷至中興賓館集中保管,由專人整理維護,並整修中興賓館、加裝防護設施,且將國民黨黨史會遷移至此。
不過其他與蔣介石任內有關的資料仍收藏在“總統府”。至於這批資料之所以稱“大溪檔案”,係因旅美教授梁敬於1969年根據此間檔案寫成《史迪威事件》一書並流傳廣泛,梁敬在書中把所引資料稱為“大溪檔案”,之後便以此為通稱。
◆起居室
起居室采中國風味布置,厚重的窗簾阻擋了屋外的光線,營造出暗淡的氛圍,正好供蔣宋在此觀賞影片。據說蔣介石喜愛看《狸貓換太子》,前後在此處竟觀看8 次之多。在壁爐的上方,懸掛有張九齡按蔣介石實際身高所繪披著防彈風衣的蔣介石畫像。有一個說法是,無論你站在大廳的何處觀看這張蔣介石畫像,蔣介石似乎都在凝視著你,是真是假,恐怕隻有親身經曆才能感受。
這批檔案包括蔣介石於1923年至1952年間大部分的個人資料,包括48冊蔣氏家譜、12冊家書、168冊照片、家畫、文物資料及蔣介石從東征、北伐、統一、抗戰到“戡亂”時期400多冊“特交”文件、17000多件“籌筆”文稿(與時政有關的親筆信函)等,加上20800多卷文獻,總數達12053件,內容頗為珍貴。不過這批資料雖然機密,其實早在蔣介石去世前,為協助當年《日本產經新聞》記者古屋奎二撰寫《蔣總統秘錄:中日關係八十年之證言》一書,在秦孝儀主導下,已開放部分史料供其參閱,之後於日本連載,曆時兩年四個月,共發表650篇。連載期間,剛好蔣介石逝世,於是國民黨經營的“中央日報”出版中文譯本,約十幾冊。當時台灣“教育部”還曾通令各高中學生要閱讀《“蔣總統”秘錄》,並且舉行測驗競賽。
隻是“大溪檔案”這種僅限少數獲特別準許人士批閱,甚至日本人都可以開放閱讀,卻吝於開放給華人學者參閱的特權,遭到長時間詬病。不過還是要到1995年初,李登輝主政的“總統府”才決定將大溪檔案移交由位於新店的“國史館”保存,並準備對外開放。
1996年,台灣“國史館”正式將大溪檔案解密,並在“國史館”季陸樓八樓另辟專室典藏,同時正名為“蔣中正總統檔案”。但此舉則引發了蔣經國三子蔣孝勇的不滿,他曾在生前受訪時指出,李登輝曾允諾宋美齡,在宋美齡去世前不會公布這筆關於蔣介石的“大溪檔案”,但是李登輝明顯食言、毀約。
陽明書屋共9棟建築,分正館和附屬分館,正館一樓除“革命奮鬥曆程史料展示廊”、圖書資料中心,便是有蔣介石身著披風巨照做裝飾的總裁(蔣介石)紀念堂,以及放置蔣氏宗譜及蔣經國閱覽書籍的主席(蔣經國)紀念堂。正館二樓則設有總理(孫逸仙)辦公室,陳設有孫逸仙親手所寫“養天地正義,法古今完人”墨寶,靠窗辦公桌則擺著蔣介石當年批示公文的筆硯。
環繞正館的大忠、大孝、大義、大仁、大智及大勇六館,為黨史會各室工作人員辦公、接待與史料收藏處,大智館典藏他在大陸時的重要報紙資料,大忠館兩樓更是由國民黨於1985年撥款,為典藏黨史所興建。
此處各類資料完整,例如孫中山史料館還保留有孫逸仙在香港西醫書院的肆業考試成績單、注冊記錄,以及孫逸仙親自眉批的中英文文件和令狀原件等珍貴資料。其他如國民黨自創立興中會以來所有的史料、會議紀錄,民國初年至今的各種公報、期刊、著作,甚至宋教仁遇刺的血衣、林覺民《與妻訣別書》等,一度也在此處珍藏。
至於一樓正廳地下室約70平方米的橫長空間,則收藏聞名中外的“大溪檔案”,但多年來,隻有部分檔案開放供學界參閱。這批從桃園大溪頭寮轉運來此收藏的“大溪檔案”,係蔣介石長期搜集的個人文件,是研究近代史的珍寶。
大陸時期,這批文件由陳布雷初步整理。1948年,蔣介石在遷台前,將原先委請侍從室代為保管的這批私人文物,交由“總統府機要室”保管,並存放於桃園大溪頭寮,並辟建“大溪檔案室”存放,從未對外正式曝光。
1979年,蔣介石去世後,蔣經國將大溪檔案搬遷至中興賓館集中保管,由專人整理維護,並整修中興賓館、加裝防護設施,且將國民黨黨史會遷移至此。
不過其他與蔣介石任內有關的資料仍收藏在“總統府”。至於這批資料之所以稱“大溪檔案”,係因旅美教授梁敬於1969年根據此間檔案寫成《史迪威事件》一書並流傳廣泛,梁敬在書中把所引資料稱為“大溪檔案”,之後便以此為通稱。
◆起居室
起居室采中國風味布置,厚重的窗簾阻擋了屋外的光線,營造出暗淡的氛圍,正好供蔣宋在此觀賞影片。據說蔣介石喜愛看《狸貓換太子》,前後在此處竟觀看8 次之多。在壁爐的上方,懸掛有張九齡按蔣介石實際身高所繪披著防彈風衣的蔣介石畫像。有一個說法是,無論你站在大廳的何處觀看這張蔣介石畫像,蔣介石似乎都在凝視著你,是真是假,恐怕隻有親身經曆才能感受。
這批檔案包括蔣介石於1923年至1952年間大部分的個人資料,包括48冊蔣氏家譜、12冊家書、168冊照片、家畫、文物資料及蔣介石從東征、北伐、統一、抗戰到“戡亂”時期400多冊“特交”文件、17000多件“籌筆”文稿(與時政有關的親筆信函)等,加上20800多卷文獻,總數達12053件,內容頗為珍貴。不過這批資料雖然機密,其實早在蔣介石去世前,為協助當年《日本產經新聞》記者古屋奎二撰寫《蔣總統秘錄:中日關係八十年之證言》一書,在秦孝儀主導下,已開放部分史料供其參閱,之後於日本連載,曆時兩年四個月,共發表650篇。連載期間,剛好蔣介石逝世,於是國民黨經營的“中央日報”出版中文譯本,約十幾冊。當時台灣“教育部”還曾通令各高中學生要閱讀《“蔣總統”秘錄》,並且舉行測驗競賽。
隻是“大溪檔案”這種僅限少數獲特別準許人士批閱,甚至日本人都可以開放閱讀,卻吝於開放給華人學者參閱的特權,遭到長時間詬病。不過還是要到1995年初,李登輝主政的“總統府”才決定將大溪檔案移交由位於新店的“國史館”保存,並準備對外開放。
1996年,台灣“國史館”正式將大溪檔案解密,並在“國史館”季陸樓八樓另辟專室典藏,同時正名為“蔣中正總統檔案”。但此舉則引發了蔣經國三子蔣孝勇的不滿,他曾在生前受訪時指出,李登輝曾允諾宋美齡,在宋美齡去世前不會公布這筆關於蔣介石的“大溪檔案”,但是李登輝明顯食言、毀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