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破爛”俄羅斯</h2>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位高權重者更應該考慮如何善用自己的權力,考慮怎樣去改善人民的生活,這對掌握俄羅斯最高權力的普京來說更是如此。


    在普京心中有一個英雄,他就是俄羅斯帝國最傑出的的皇帝——彼得大帝。據說,普京當年在聖彼得堡工作時,當時政府規定每個辦公室中都可以掛兩幅畫像,從原先強製性掛列寧與基洛夫畫像到後來自己挑選,大多數人都選擇掛當時的總統葉利欽的畫像,隻有普京一人掛起了彼得大帝的畫像。


    是時,當上總統的普京更是把彼得大帝當成自己今後工作當中模仿的對象。他希望自己能像彼得大帝那樣,將俄羅斯建設成為強大富饒的國家,他也有信心可以重振俄羅斯的威名。


    從整個國家環境看,俄羅斯具有非常優厚的條件。俄羅斯是一個幅員廣闊、橫跨歐亞大陸的超級大國,國土麵積大於美國,科技水平與軍事實力也與美國不相上下,兩國之間唯一的差距就在經濟水平上。但這並不是難以跨越的差距,普京相信憑借俄羅斯優厚的基礎,一定會重現當初蘇聯的輝煌,成為與美國並駕齊驅的超級強國。


    普京向全體俄羅斯人民許諾,要將俄羅斯建設成為超級大國,俄羅斯人民也將全部期望寄托在這位新任總統的身上。其實,在普京成為代總統之前,他就為如何改變俄羅斯現狀發表過一篇文章——《千年之交的俄羅斯》。


    在文章中他寫道,想要讓俄羅斯恢複以往的地位,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即是要改變俄羅斯軟弱的政策,盡管政府為改革提出了不少建議,但空談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必須要付出實際行動,一個國家的強盛興衰,與這個國家內部的發展情況息息相關。


    普京在文章中還強調,想要改變俄羅斯的國際地位,必須先要改變俄羅斯當前不景氣的經濟狀況。他清楚,俄羅斯國際的地位之所以日益降低,主要的原因就是經濟衰退。走一條振興經濟之路是此時和未來的俄羅斯都必須堅守的原則。


    同時,普京還認為應加強俄羅斯軍隊建設,提高俄羅斯的軍事水平,畢竟一個強大的軍隊才能保證一個國家的安定。對於一個國家內部而言,發揚民主政治才是強國之道。


    在葉利欽執政期間,俄羅斯才剛剛從蘇聯分離出來,蘇聯的解體對俄羅斯來說是一個巨大打擊。人民的生活水平急劇下滑,社會中充滿著不安定的因素,人民的安全也受到了威脅。同時,俄羅斯的國際地位也一落千丈。作為俄羅斯的首位總統,葉利欽並沒有將俄羅斯帶出蘇聯解體的陰影,反而使其一度陷入頹勢的泥潭之中。當時的美國總統克林頓曾經公開表示,俄羅斯已經不再是以前那個可與美國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了,它現在隻不過是一個區域內的小小國家而已。


    葉利欽已經無能為力,他將這遍體鱗傷的俄羅斯交給普京的時候也猶豫了,因為他知道想要拯救俄羅斯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清楚普京擔任這個總統的壓力有多大。在他將總統之位交給普京時,他曾語重心長地告訴普京,一定要照顧好俄羅斯。


    照顧好俄羅斯,話雖簡單,但真正做到又談何容易?葉利欽自己也知道,經濟大衰退、貪汙腐敗嚴重、資本家橫行,這些問題是俄羅斯經濟發展的桎梏,隻有一一解決了,才能真正解救俄羅斯。然而,這項任務的艱巨也是可想而知的。


    普京也知道,俄羅斯正處於有史以來最困難的時期,不僅失去了世界一流大國的地位,甚至還麵臨著淪為二三流國家的危險。要想重整旗鼓,必須付出巨大努力,而振興俄羅斯的重任隻能由俄羅斯人自己完成,不能依靠其他人。


    俄羅斯除了麵臨國內的不利環境的影響之外,還麵臨著國際上的威脅,但歸根究底還是綜合國力羸弱的問題。普京清楚地意識到,振興經濟,提高俄羅斯的綜合國力,是走出困境的唯一辦法,此外無他。


    蘇聯解體之後,葉利欽理應扮演一個引導俄羅斯走出陰霾的領路人角色,但他並沒有擔起這個重任。他雖然可稱為俄羅斯曆史上的開國元勳,但似乎並無扭轉乾坤之力。


    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與上一年相比下降了50%,相當於美國的1/10。這個原本係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的俄羅斯,全球經濟總量的排名僅是第16位,甚至排在印度、巴西等後麵。


    俄羅斯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不如從前。俄羅斯社會兩極分化嚴重,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最高收入群占總人數的10%左右,最低收入群也占總人數的10%左右,但兩者的收入相差卻高達14倍!由於經濟衰退,很多人的收入已很難滿足基本的日常需要。自1992年開始,俄羅斯的人口開始出現負增長現象。老人、小孩及其他體質較弱的人,在這個困難時期很難存活下去,死亡率遠高於出生率。


    除了這些關於民生的問題,普京最頭疼的還是俄羅斯當時的政治局勢。


    葉利欽執政時期大力推行私有化,這導致很多地方的土財主們都紛紛乘機擴大自己的勢力,在將很多大型企業收入囊中之後,他們居然又打起了政府的主意,企圖將政府也私有化,這的確是“私有化”的無節製表現。


    葉利欽執政期間,並沒有合理規劃政府內部結構,致使很多家族在政府內部生根發芽。


    環境複雜,問題繁多,解決難度大。麵對如此滿目瘡痍的俄羅斯,普京並沒有退縮,身為俄羅斯新任總統的他,必須扛起重建俄羅斯的重任,義無反顧地衝在最前方。


    千瘡百孔的俄羅斯,此時看來似乎沒得救了,“破罐子破摔”似乎更合適。不過,人有優缺點,國家也不例外。俄羅斯地位下挫,危機重重,可它畢竟繼承了前蘇聯大部分資源,它的實力及影響力仍不容小窺,這也是當時俄羅斯選舉受到世界各國關注的原因之一。


    普京擔任總統後,世界各國媒體都在猜測他屬於哪一個派別。有人說他是“民族主義者”,有人說他是“民主派”,也有人說他是“反共分子”,更有人說他是“專製主義者”,遺憾的是,無論哪一個標簽都不能完整地概括他。


    普京既不是左派,也不屬於右派,且不是完全的保守主義者,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現實主義者。其實,他並沒有那些學者們分析的那麽複雜,如果真要給普京劃分為一個派別,恐怕“務實派”才是最適合的。對普京來說,不管采用什麽政策,不管走哪條道路,隻要能解決俄羅斯眼下的問題,其他問題都無關痛癢。


    分析問題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也是最佳途徑,麵對俄羅斯如此錯綜複雜的問題,普京細上加細。


    俄羅斯經濟衰退,其實這一結果早在俄羅斯獨立之後就已埋下了種子。


    蘇聯解體,俄羅斯獨立之後,葉利欽采取的一係列不合適的經濟改革政策,加快了俄羅斯經濟的衰退。當初,蘇聯的經濟主要是依靠工業及農業發展起來的,但在當時的俄羅斯,工業、農業都已大不如前,在葉利欽執政的幾年裏,俄羅斯工業生產總量下降了46%,農業生產總量下降了40%,原本依靠工業與農業發展的經濟,此時徹底陷入了困境,甚至是絕境。


    經濟的衰退,導致俄羅斯國家收入遠遠達不到預算收入的水平,而達不到預算收入,又仍然按照預算支出,必然會導致入不敷出的情況出現,可悲的是,這樣的情況年年如此。長期的預算赤字導致俄羅斯很難依靠自己的力量存活下去,為了繼續正常運行,借外債在所難免。


    那一時期,高額的外債使其不堪重負,而其償還能力又未隨著時間的推移提升,這便直接導致了經濟危機的發生,即便外債不是主因,也是主因之一。麵對這樣的窘境,政府自然要插手其中,為了緩解經濟危機,其采取了一係列搶救措施,可不痛不癢的政策在龐大的外債麵前也無能為力,回天乏術。


    更火上澆油的是,葉利欽在執政期間采用了蓋達爾的“休克療法”,政府開放物價,全憑自由度不可控製的市場去調控,這種完全小看了市場經濟所存在的問題的放任之法導致了極端的惡果,俄羅斯發生了十分嚴重的通貨膨脹。


    據悉,1992年,也就是“休克療法”實施的那一年,當時俄羅斯的通貨膨脹率高達2500%,盡管之後政府對價格進行了幹預,使得通貨膨脹率略有下降,但依然很高。從1992年到1999年這7年間,俄羅斯的商品價格共上漲了6168倍。


    通貨膨脹的另一大弊端是貨幣貶值。由於俄羅斯經濟衰退迅速,通貨膨脹率高,外匯儲備幾乎為零,這一係列原因導致俄羅斯貨幣盧布的匯率急速下跌,甚至到了千禧年——2000年,俄羅斯人民人均月收入還隻有30美元,而這隻是平均收入,至於那些低收入人群,或許連如此可憐巴巴的收入水平都達不到。可想而知,俄羅斯人民的生活狀況有多麽糟糕。


    當時的俄羅斯也有發展較好的重工業,比如燃料、國防等,隻是這些行業需要的勞動力遠小於俄羅斯閑散的勞動力,大量工人沒有工作,社會處於非常不穩定的狀態。相較於發展良好的重工業,俄羅斯的輕工業發展力度卻相當不足。也就是說,俄羅斯的經濟結構非常不平衡。如果說經濟體製的改善需要經過十幾年的時間,那麽經濟結構的改造則需要幾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去完成。


    葉利欽的“休克療法”等於初步建立了俄羅斯的市場經濟結構,但因前蘇聯的計劃經濟根深蒂固,還沒有去除幹淨,而新的市場經濟建立得又不夠完善,故此才會出現銜接斷裂的情形,有經濟專家稱,俄羅斯正處於“經濟轉軌階段”。


    這種轉軌,理論上來說是好的,意味著經濟結構的大變身,是符合俄羅斯發展進程的,隻是其所轉換的這條“軌道”還不是成熟的市場經濟,還有很多體製需要完善。經濟上的問題錯綜複雜,假使政策上稍有差池,那麽俄羅斯的經濟很有可能引發新的經濟危機,甚至可能使得經濟陷入癱瘓狀態。


    麵對俄羅斯這樣的“爛攤子”,誰都會頭疼,但如果因解決起來困難就放棄解決,那麽問題永遠都不會被攻克,正因為俄羅斯現階段的“爛”狀況,所以更需要有人出頭去管它。


    普京,就如俄羅斯眼前這片陰霾之中的一道光,他指引俄羅斯一步步走出困境,走向光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普京:為俄羅斯而生的萬人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黃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黃超並收藏普京:為俄羅斯而生的萬人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