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之日
普京:為俄羅斯而生的萬人迷 作者:黃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任何真相被多次扭曲後,都會被掩埋在謠言之下,但遲早會水落石出。一如導致“庫爾斯克”號沉沒的真正原因是燃料的泄漏。
2000年8月12日,“庫爾斯克”號與其他潛艇船隻一同在巴倫支海上進行軍事演習。當時“庫爾斯克”號上的船員正準備發射魚雷,但這枚魚雷上出現了一個小裂痕,當時沒有人發現這個漏洞,故此,魚雷中的易燃物質——過氧化氫就通過裂痕漏了出來,這枚魚雷在炮筒中發生了爆炸。
魚雷在爆炸的瞬間產生了巨大能量,這使得潛艇隔艙內的溫度一下飆升到2000c到3000c,而如此高溫,也引起了潛艇內其餘魚雷發生二次爆炸。
每一枚魚雷中含有大約1000升過氧化氫,過氧化氫非常容易氧化,而在它氧化的過程中會釋放出大量熱量。過氧化氫屬於易燃物質,當溫度升高時,很容易發生反應。這麽多魚雷堆放在一起,自然十分危險。其實,像“庫爾斯克”號這樣因燃料泄漏而沉沒的事件已不是首例了,但為什麽沒有引起俄羅斯軍方的注意呢?
之前俄羅斯經濟長期處於崩潰邊緣,國家實在拿不出太多資金投入到海軍武裝之上。沒有足夠的財力支持,一些輔助練習就沒辦法進行,海軍在物質與技術上都很難得到保障。正因為如此,才會有像“庫爾斯克”號一樣的悲劇發生。
流言肆虐之時,“庫爾斯克”號的救助工作還在緊張地進行當中。已經過了3天了,相關專家對“庫爾斯克”號的救援工作做了最壞的打算,畢竟這麽多天過去了,那些在水下的船員們就算水性再好,也不可能存活這麽長時間,很多專家猜測,他們大概都遇難了,即便有可能存活,這樣的機會也微乎其微。
救援形勢不容樂觀,世界各國對“庫爾斯克”號沉沒事件都予以了極大的關注。巴倫支海附近的國家都已經整裝待發,隨時準備趕往救援現場。
普京明白,救援不是俄羅斯一國的事,現在最重要的是盡快解救困在“庫爾斯克”號上的士兵們,他果斷地決定,向挪威、英國尋求幫助。這兩個外援其實也早就做好了準備,立即趕往救援前線。與此同時,俄羅斯又派官員去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與當地的專家一同商量對策,探討救援的技術問題。
救出“庫爾斯克”號上船員的念頭在普京心中占據著重要位置,他期望著仍有生還者出現。他命令海軍總司令庫羅耶多夫以及副總理克列巴諾夫趕往救援前線,讓他們親自參與救援行動。盡管希望渺茫,但隻要仍有一絲希望,就不應放棄。
經過兩天時間,挪威、英國的救援人員終於在8月17日抵達巴倫支海。而此時,距離“庫爾斯克”號沉沒已過了5天時間。俄羅斯北方艦隊總參謀長向外界宣布了一條壞消息:‘庫爾斯克’號中大部分的密封艙都已經滲水了,‘庫爾斯克’號上的船員們恐怕都已經遇難了。盡管大家似乎已猜到了事情的結果,但當有人把真相說出來之後,眾人的心一下就跌進了萬丈深淵。人們都在祈禱著奇跡出現,可這樣的奇跡實在太難發生。
普京曾對所有參與救援的人說:我們努力搶救‘庫爾斯克’號上的被困船員,不到最後一刻決不放棄。或許,正是普京的這份信念,才讓眾人相信奇跡會出現。
8月20日,挪威救援隊的水下探測機終於找到了“庫爾斯克”號。從水下探測機上配備的攝像頭傳來的資料來看,“庫爾斯克”號的逃生艙已經嚴重損壞了。英國派出lr5救生潛艇,希望能與“庫爾斯克”號對接上,但“庫爾斯克”號破損太嚴重,救生潛艇也無計可施。
在“庫爾斯克”號破損嚴重的前提下,機器無法發揮作用,沒有辦法,挪威救援隊隻能派出深海潛水員先去手動打開“庫爾斯克”號的艙門。臨危受命,深海潛水員們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在21日上午9點打開了“庫爾斯克”號的艙門。打開艙門的那一瞬間,所有的期盼全都化為泡影。展現在救援人員眼前的是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情景,海水已經注滿了“庫爾斯克”號,潛艇上的118名船員無一生還。
救援的任務是搶救被困在“庫爾斯克”號內的船員,現在船上所有船員全部遇難,那麽再繼續進行救援行動也就沒有太大意義了。挪威救援隊的負責人找到俄羅斯北方艦隊司令波波夫,與其商量,表示是否要停止救援行動。俄羅斯方麵不這樣認為,盡管人已經不在了,但他們不能繼續留在那裏,他們應該被葬在自己的祖國。如此,俄羅斯方麵請求挪威救援隊繼續協助打撈船員屍體的工作。
獨聯體國家元首峰會在“庫爾斯克”號遇難之後不久如期召開,但普京滿心都是“庫爾斯克”號的救援問題,他匆匆結束了會議,連夜趕回莫斯科,召見了參與救援行動人員,聽取了他們的工作匯報。
普京知道自己並不擅長救援工作的指揮,所以未曾對此指手畫腳,但他一直都關注著救援工作的進展。直到救援工作結束,他才開始親自處理“庫爾斯克”號的相關工作。
救援工作已經告一段落,接下來就是安撫遇難人員的家屬了,普京全程參與了善後工作。
8月22日,普京早早地來到了“庫爾斯克”號船長根納季·利亞欽的家中。作為俄羅斯的高級軍官,利亞欽的家卻並不華麗,反而略顯簡陋。
當普京一來到利亞欽的家中時,悲痛之情滿溢於胸,他握著利亞欽的妻子——利亞欽娜的手,眼中滿是淚水,他說俄羅斯不會忘記她的丈夫,根納季·利亞欽是俄羅斯的英雄,而英雄的名字是不會被遺忘的,連同他的家人也一樣,隻要有困難,政府必然全力以赴。
高高在上的總統,此時正親切地安慰自己,葉利欽娜此時頗受感動,依然沉浸在喪夫之痛中的她,在總統的安慰下,稍稍平複了悲喪情緒,心中滿是因丈夫而生出的自豪感。
而後,普京帶著葉利欽娜在幾名警衛的護送下來到了俄羅斯的“軍官之家”。原本隻能容納65人的軍人之家,此時卻有將近1000人在這裏等候,他們都是這次因“庫爾斯克”號遇難的船員的家屬,因知道普京總統將會來這裏,所以他們都來了。
普京絲毫沒有總統的架子,一改往常嚴肅之狀,親切溫和,耐心地回答所有人的提問,即便是已經回答過好幾遍的問題,他依舊耐心作答。
毋庸置疑,此時聚在“軍官之家”中的都是可憐人,他們都失去了自己最親近的人,大廳中彌漫著悲傷的氣息,有人低聲抽泣,有人嚎啕大哭,眼淚是這裏最不缺少的東西。普京也像他們一樣,如巨石壓心一般,但他明白自己此行的目的是來安慰他們的,所以他一直都在控製自己,壓抑自己的悲痛,而他眼中的淚水,也已說明了他當時的悲痛之情。
彼時,普京不是以一個高高在上的國家元首的身份與這些遇難家屬交談,是以一個普通俄羅斯民眾的身份來這裏安慰他們,希望一顆顆受傷的心暫獲慰藉。
這次會麵並沒有在電視中轉播,普京不希望這一場充滿人情味的見麵被人誤以為是一場作秀,他清楚自己的任務是安撫遇難家屬的情緒,不是將他們的悲痛當成提升自己政治影響力的工具。所有遇難家屬都從普京的行動中看到了他的誠意,也感受到了他的悲痛,沒人再繼續抱怨政府的失誤。
普京在這次見麵會上稱,所有犧牲的艦員都是俄羅斯的英雄,所有俄羅斯人都應該以他們為榮,他同時向遇難家屬表示歉意,並向他們保證,國家將會妥善處理好事後工作,並且將在最大程度上滿足所有遇難家屬提出來的合理請求。他批評了一些俄羅斯媒體在“庫爾斯克”號事件上的虛假報道,認為所有不實的報道都是對遇難艦員的侮辱。
這場見麵會持續了3個小時,這是誰都沒有料想到的。見麵會上沒有出現媒體工作者期望出現的粗魯言行的情形,而是普京及所有遇難家屬們的真情流露,沒有一點虛假,沒有一點做作。
普京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平複了遇難家屬們悲痛的情緒,且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次日,關於遇難家屬情緒緩和的事情登上了各大新聞版的頭條。《消息報》、《今日報》等等紛紛對此發表盛讚普京的言論,說他是一名出色的心理治療師,對其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現挑起大拇指。
突發事件是考驗一位領導者稱職與否的關鍵,普京在此次事件中的舉動不容置喙,他真誠、負責、敢於承擔,俄羅斯有這樣的人領航,實為幸事。
2000年8月12日,“庫爾斯克”號與其他潛艇船隻一同在巴倫支海上進行軍事演習。當時“庫爾斯克”號上的船員正準備發射魚雷,但這枚魚雷上出現了一個小裂痕,當時沒有人發現這個漏洞,故此,魚雷中的易燃物質——過氧化氫就通過裂痕漏了出來,這枚魚雷在炮筒中發生了爆炸。
魚雷在爆炸的瞬間產生了巨大能量,這使得潛艇隔艙內的溫度一下飆升到2000c到3000c,而如此高溫,也引起了潛艇內其餘魚雷發生二次爆炸。
每一枚魚雷中含有大約1000升過氧化氫,過氧化氫非常容易氧化,而在它氧化的過程中會釋放出大量熱量。過氧化氫屬於易燃物質,當溫度升高時,很容易發生反應。這麽多魚雷堆放在一起,自然十分危險。其實,像“庫爾斯克”號這樣因燃料泄漏而沉沒的事件已不是首例了,但為什麽沒有引起俄羅斯軍方的注意呢?
之前俄羅斯經濟長期處於崩潰邊緣,國家實在拿不出太多資金投入到海軍武裝之上。沒有足夠的財力支持,一些輔助練習就沒辦法進行,海軍在物質與技術上都很難得到保障。正因為如此,才會有像“庫爾斯克”號一樣的悲劇發生。
流言肆虐之時,“庫爾斯克”號的救助工作還在緊張地進行當中。已經過了3天了,相關專家對“庫爾斯克”號的救援工作做了最壞的打算,畢竟這麽多天過去了,那些在水下的船員們就算水性再好,也不可能存活這麽長時間,很多專家猜測,他們大概都遇難了,即便有可能存活,這樣的機會也微乎其微。
救援形勢不容樂觀,世界各國對“庫爾斯克”號沉沒事件都予以了極大的關注。巴倫支海附近的國家都已經整裝待發,隨時準備趕往救援現場。
普京明白,救援不是俄羅斯一國的事,現在最重要的是盡快解救困在“庫爾斯克”號上的士兵們,他果斷地決定,向挪威、英國尋求幫助。這兩個外援其實也早就做好了準備,立即趕往救援前線。與此同時,俄羅斯又派官員去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與當地的專家一同商量對策,探討救援的技術問題。
救出“庫爾斯克”號上船員的念頭在普京心中占據著重要位置,他期望著仍有生還者出現。他命令海軍總司令庫羅耶多夫以及副總理克列巴諾夫趕往救援前線,讓他們親自參與救援行動。盡管希望渺茫,但隻要仍有一絲希望,就不應放棄。
經過兩天時間,挪威、英國的救援人員終於在8月17日抵達巴倫支海。而此時,距離“庫爾斯克”號沉沒已過了5天時間。俄羅斯北方艦隊總參謀長向外界宣布了一條壞消息:‘庫爾斯克’號中大部分的密封艙都已經滲水了,‘庫爾斯克’號上的船員們恐怕都已經遇難了。盡管大家似乎已猜到了事情的結果,但當有人把真相說出來之後,眾人的心一下就跌進了萬丈深淵。人們都在祈禱著奇跡出現,可這樣的奇跡實在太難發生。
普京曾對所有參與救援的人說:我們努力搶救‘庫爾斯克’號上的被困船員,不到最後一刻決不放棄。或許,正是普京的這份信念,才讓眾人相信奇跡會出現。
8月20日,挪威救援隊的水下探測機終於找到了“庫爾斯克”號。從水下探測機上配備的攝像頭傳來的資料來看,“庫爾斯克”號的逃生艙已經嚴重損壞了。英國派出lr5救生潛艇,希望能與“庫爾斯克”號對接上,但“庫爾斯克”號破損太嚴重,救生潛艇也無計可施。
在“庫爾斯克”號破損嚴重的前提下,機器無法發揮作用,沒有辦法,挪威救援隊隻能派出深海潛水員先去手動打開“庫爾斯克”號的艙門。臨危受命,深海潛水員們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在21日上午9點打開了“庫爾斯克”號的艙門。打開艙門的那一瞬間,所有的期盼全都化為泡影。展現在救援人員眼前的是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情景,海水已經注滿了“庫爾斯克”號,潛艇上的118名船員無一生還。
救援的任務是搶救被困在“庫爾斯克”號內的船員,現在船上所有船員全部遇難,那麽再繼續進行救援行動也就沒有太大意義了。挪威救援隊的負責人找到俄羅斯北方艦隊司令波波夫,與其商量,表示是否要停止救援行動。俄羅斯方麵不這樣認為,盡管人已經不在了,但他們不能繼續留在那裏,他們應該被葬在自己的祖國。如此,俄羅斯方麵請求挪威救援隊繼續協助打撈船員屍體的工作。
獨聯體國家元首峰會在“庫爾斯克”號遇難之後不久如期召開,但普京滿心都是“庫爾斯克”號的救援問題,他匆匆結束了會議,連夜趕回莫斯科,召見了參與救援行動人員,聽取了他們的工作匯報。
普京知道自己並不擅長救援工作的指揮,所以未曾對此指手畫腳,但他一直都關注著救援工作的進展。直到救援工作結束,他才開始親自處理“庫爾斯克”號的相關工作。
救援工作已經告一段落,接下來就是安撫遇難人員的家屬了,普京全程參與了善後工作。
8月22日,普京早早地來到了“庫爾斯克”號船長根納季·利亞欽的家中。作為俄羅斯的高級軍官,利亞欽的家卻並不華麗,反而略顯簡陋。
當普京一來到利亞欽的家中時,悲痛之情滿溢於胸,他握著利亞欽的妻子——利亞欽娜的手,眼中滿是淚水,他說俄羅斯不會忘記她的丈夫,根納季·利亞欽是俄羅斯的英雄,而英雄的名字是不會被遺忘的,連同他的家人也一樣,隻要有困難,政府必然全力以赴。
高高在上的總統,此時正親切地安慰自己,葉利欽娜此時頗受感動,依然沉浸在喪夫之痛中的她,在總統的安慰下,稍稍平複了悲喪情緒,心中滿是因丈夫而生出的自豪感。
而後,普京帶著葉利欽娜在幾名警衛的護送下來到了俄羅斯的“軍官之家”。原本隻能容納65人的軍人之家,此時卻有將近1000人在這裏等候,他們都是這次因“庫爾斯克”號遇難的船員的家屬,因知道普京總統將會來這裏,所以他們都來了。
普京絲毫沒有總統的架子,一改往常嚴肅之狀,親切溫和,耐心地回答所有人的提問,即便是已經回答過好幾遍的問題,他依舊耐心作答。
毋庸置疑,此時聚在“軍官之家”中的都是可憐人,他們都失去了自己最親近的人,大廳中彌漫著悲傷的氣息,有人低聲抽泣,有人嚎啕大哭,眼淚是這裏最不缺少的東西。普京也像他們一樣,如巨石壓心一般,但他明白自己此行的目的是來安慰他們的,所以他一直都在控製自己,壓抑自己的悲痛,而他眼中的淚水,也已說明了他當時的悲痛之情。
彼時,普京不是以一個高高在上的國家元首的身份與這些遇難家屬交談,是以一個普通俄羅斯民眾的身份來這裏安慰他們,希望一顆顆受傷的心暫獲慰藉。
這次會麵並沒有在電視中轉播,普京不希望這一場充滿人情味的見麵被人誤以為是一場作秀,他清楚自己的任務是安撫遇難家屬的情緒,不是將他們的悲痛當成提升自己政治影響力的工具。所有遇難家屬都從普京的行動中看到了他的誠意,也感受到了他的悲痛,沒人再繼續抱怨政府的失誤。
普京在這次見麵會上稱,所有犧牲的艦員都是俄羅斯的英雄,所有俄羅斯人都應該以他們為榮,他同時向遇難家屬表示歉意,並向他們保證,國家將會妥善處理好事後工作,並且將在最大程度上滿足所有遇難家屬提出來的合理請求。他批評了一些俄羅斯媒體在“庫爾斯克”號事件上的虛假報道,認為所有不實的報道都是對遇難艦員的侮辱。
這場見麵會持續了3個小時,這是誰都沒有料想到的。見麵會上沒有出現媒體工作者期望出現的粗魯言行的情形,而是普京及所有遇難家屬們的真情流露,沒有一點虛假,沒有一點做作。
普京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平複了遇難家屬們悲痛的情緒,且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次日,關於遇難家屬情緒緩和的事情登上了各大新聞版的頭條。《消息報》、《今日報》等等紛紛對此發表盛讚普京的言論,說他是一名出色的心理治療師,對其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現挑起大拇指。
突發事件是考驗一位領導者稱職與否的關鍵,普京在此次事件中的舉動不容置喙,他真誠、負責、敢於承擔,俄羅斯有這樣的人領航,實為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