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順豐的民營大佬之路
王衛:順豐而行:新藍領時代驕子 作者:王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h2>“草根”的誕生,“偶像”的成長</h2>
日本ocs與中外運於1979年開始的合作,是中國快遞業務方興未艾之端;1980年,中國郵政正式啟動ems業務,但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伊始,中國民營快遞業才嗅到金錢的味道。那時的中國,私營企業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隨之帶來的是各類合同、文件、票據等小物件的快遞運輸業務的增加,這使得王衛、陳平、聶騰飛、詹際盛等青年才俊尋覓到一個創業的好渠道——快遞運輸,以此為背景,中國民營快遞業便在眾所期盼中誕生了。
1986年出台的《郵政法》,很大程度上限製了國際快遞業在中國的“門票”,美國聯邦快遞、聯合包裹、德國敦豪以及荷蘭天地,此國際快遞四巨頭隻能在國際航線上“小打小鬧”,做些少量的出入境快遞業務。作為中國自己的品牌——中國郵政,其旗下的ems因局限於自己的體製,很難做出變革性的大動作,這就為順豐、宅急送和“四通一達”的發展提供了更為便利的硬性支持。
王衛的順豐就這樣“草根”般地誕生了。
很難想象,在沒有任何背景和資金注入的情況下,順豐悄悄地成長起來,當有一天暴露在大眾麵前時,儼然成為中國民營快遞業的大佬,成為同行和客戶心中的“偶像”。隻是,“偶像”也是一點一滴成長起來的,如今回眸相望,不禁讓人驚歎,為何順豐能成為中國民營快遞的大佬?
王衛給順豐的產品定位是票據、文件型小件快遞業務,這類業務往往對時效性要求極高,而對價格區間就不那麽拘謹。因此,傳統的郵政速度顯然將“國家隊”局限在運輸時間上了,但順豐及其他民營快遞業卻開始大展拳腳,各顯神通。
起初,民營快遞都是很“草根”的,由於客戶無法接受遙遙無期的等待,快遞“提速”便迫在眉睫。快遞公司的交通工具,也逐漸從自行車過渡到摩托車,再從兩個輪過渡到三個輪、四個輪……短短幾年間,中國內地就湧現出千餘家民營快遞企業。這些草根快遞公司,會依靠極低的成本迅速擴張,當然,王衛的順豐一馬當先。
由於擴張速度快、交通運輸工具簡單、快遞價格優惠等特點,以順豐為首的民營快遞公司常被客戶稱之為“遊擊隊”,有些小快遞公司的服務意識比較差,在接二連三的暴力拆件事件發生後,“遊擊隊”又變成了過街老鼠、黑快遞,所以,相當一部分的小快遞公司瀕臨破產。而順豐,在王衛“家教嚴格”的管束下茁壯地成長起來,在快遞泡沫中依然出淤泥而不染,迅速於民營快遞巨頭的榮耀保護下生存下來,並且活得很滋潤。
剔除了“過街老鼠”、“遊擊隊”,那時的快遞業逐漸成長為“正規軍”,同時穩定又快速的增長勢頭保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其中,尤以順豐業績斐然。
順豐從1993年創辦以來,其業績每年以25%的增長速度遞進,且近些年來增長速度突破三成。不過,眼前的甜頭未讓王衛止步,換句話說,如果這個時候他開始滿足於現狀,那麽巨頭恐怕就會變成“鋸頭”——自己鋸斷自己的咽喉,從此一命嗚呼。王衛知道,自己不能“知足常樂”,還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他去做。
2008年,中國快遞業占gdp比重很低,算上相關產業的數據,相加之和也不足0.7%。但同時期的美國快遞行業及其相關產業,卻呈現出一派姹紫嫣紅之象,高達9000億美元的數字震撼了中國,也激發起王衛更大的鬥誌。
王衛意識到,中國快遞業的擴張速度很快,但與美國的快遞行業相比,還處於呱呱墜地階段。要知道,同時期的美國聯邦快遞,僅其一家企業就擁有670架全貨機,而中國的快遞業大多蹬著自行車,騎著摩托車“掃街”,顯然,僅有增長速度遠遠不夠。
2010年1月1日,黎明前的黑夜在轟隆的起降中迎來了光明——“順豐航空”波音757-200型全貨機,像黑色的大鳥一般飛向了杭州蕭山國際機場貨機坪,這標誌著中國首家擁有飛機運輸快遞的民營快遞公司成功首航,順豐航空執飛深圳—杭州往返的貨運航線正式開通。
這次買飛機的決定,與7年前租飛機運貨的性質可不一樣,王衛下了血本。在引起業界嘩然的同時,王衛以偶像的姿態,繼續“瘋狂”著。
對於王衛闊綽買飛機,同行開始猜忌和懷疑,順豐一直是中國民營快遞業競相追逐的對象,如今的大手筆,不太像低調的王衛一貫的作為,這難道預示著什麽?
2009年新出台的《郵政法》,嚴禁港資快遞再發展境內貨件護送業務,隻允許內地出資的快遞公司注冊運營。與其說新《郵政法》約束了民營快遞業,不如說真正限製了順豐。王衛有60%的業務量都在內地,而其本身又是香港人,故而為了讓正當壯年的順豐得以“順風”,王衛甚至換了身份、又買了飛機,這著實令外界唏噓——王衛是否真的像傳說中的那樣低調,他是有背景的?
不管王衛是否有政治背景,但他一貫低調作為,以及正確的指導方針、運營路線,都給順豐披上了政治“紅外衣”。王衛從來都順著政府,不對著幹,他甚至出任中國快遞協會副會長一職,並始終站在慈善事業的甲板上揚帆遠航,但凡國內遇到天災,他都會捐款賑災,且一定在第一時間內。
有人說,順豐成長得太快,這個“偶像”派的實力選手引起了“國家隊”的嫉妒,所以才有新法規來遏製它的迅猛發展。政府尚可以王衛“香港人”的身份將其拒之門外,那麽他也隻能選擇持續低調來明哲保身了。
王衛是聰明的,這種聰明隨著順豐的創立一路跟著走來,他可以明了地洞悉中國快遞業的發展脈絡,了解順豐最大的瓶頸就是沒穿上“紅外衣”。能夠在激烈競爭中獨占鼇頭,是順豐發展必須擁有的財富,同樣,這財富的擁有也讓王衛有了太多的身不由己,比如“改名換姓”,比如跟進“國家隊”。
站在風口浪尖的順豐,除了要主動保持跟“國家隊”的距離之外,更要不斷加強自身的實力,以確保民營快遞巨頭的舍我其誰。而在接下來的戰場上,王衛又會給予順豐添加怎樣的籌碼呢?
日本ocs與中外運於1979年開始的合作,是中國快遞業務方興未艾之端;1980年,中國郵政正式啟動ems業務,但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伊始,中國民營快遞業才嗅到金錢的味道。那時的中國,私營企業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隨之帶來的是各類合同、文件、票據等小物件的快遞運輸業務的增加,這使得王衛、陳平、聶騰飛、詹際盛等青年才俊尋覓到一個創業的好渠道——快遞運輸,以此為背景,中國民營快遞業便在眾所期盼中誕生了。
1986年出台的《郵政法》,很大程度上限製了國際快遞業在中國的“門票”,美國聯邦快遞、聯合包裹、德國敦豪以及荷蘭天地,此國際快遞四巨頭隻能在國際航線上“小打小鬧”,做些少量的出入境快遞業務。作為中國自己的品牌——中國郵政,其旗下的ems因局限於自己的體製,很難做出變革性的大動作,這就為順豐、宅急送和“四通一達”的發展提供了更為便利的硬性支持。
王衛的順豐就這樣“草根”般地誕生了。
很難想象,在沒有任何背景和資金注入的情況下,順豐悄悄地成長起來,當有一天暴露在大眾麵前時,儼然成為中國民營快遞業的大佬,成為同行和客戶心中的“偶像”。隻是,“偶像”也是一點一滴成長起來的,如今回眸相望,不禁讓人驚歎,為何順豐能成為中國民營快遞的大佬?
王衛給順豐的產品定位是票據、文件型小件快遞業務,這類業務往往對時效性要求極高,而對價格區間就不那麽拘謹。因此,傳統的郵政速度顯然將“國家隊”局限在運輸時間上了,但順豐及其他民營快遞業卻開始大展拳腳,各顯神通。
起初,民營快遞都是很“草根”的,由於客戶無法接受遙遙無期的等待,快遞“提速”便迫在眉睫。快遞公司的交通工具,也逐漸從自行車過渡到摩托車,再從兩個輪過渡到三個輪、四個輪……短短幾年間,中國內地就湧現出千餘家民營快遞企業。這些草根快遞公司,會依靠極低的成本迅速擴張,當然,王衛的順豐一馬當先。
由於擴張速度快、交通運輸工具簡單、快遞價格優惠等特點,以順豐為首的民營快遞公司常被客戶稱之為“遊擊隊”,有些小快遞公司的服務意識比較差,在接二連三的暴力拆件事件發生後,“遊擊隊”又變成了過街老鼠、黑快遞,所以,相當一部分的小快遞公司瀕臨破產。而順豐,在王衛“家教嚴格”的管束下茁壯地成長起來,在快遞泡沫中依然出淤泥而不染,迅速於民營快遞巨頭的榮耀保護下生存下來,並且活得很滋潤。
剔除了“過街老鼠”、“遊擊隊”,那時的快遞業逐漸成長為“正規軍”,同時穩定又快速的增長勢頭保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其中,尤以順豐業績斐然。
順豐從1993年創辦以來,其業績每年以25%的增長速度遞進,且近些年來增長速度突破三成。不過,眼前的甜頭未讓王衛止步,換句話說,如果這個時候他開始滿足於現狀,那麽巨頭恐怕就會變成“鋸頭”——自己鋸斷自己的咽喉,從此一命嗚呼。王衛知道,自己不能“知足常樂”,還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他去做。
2008年,中國快遞業占gdp比重很低,算上相關產業的數據,相加之和也不足0.7%。但同時期的美國快遞行業及其相關產業,卻呈現出一派姹紫嫣紅之象,高達9000億美元的數字震撼了中國,也激發起王衛更大的鬥誌。
王衛意識到,中國快遞業的擴張速度很快,但與美國的快遞行業相比,還處於呱呱墜地階段。要知道,同時期的美國聯邦快遞,僅其一家企業就擁有670架全貨機,而中國的快遞業大多蹬著自行車,騎著摩托車“掃街”,顯然,僅有增長速度遠遠不夠。
2010年1月1日,黎明前的黑夜在轟隆的起降中迎來了光明——“順豐航空”波音757-200型全貨機,像黑色的大鳥一般飛向了杭州蕭山國際機場貨機坪,這標誌著中國首家擁有飛機運輸快遞的民營快遞公司成功首航,順豐航空執飛深圳—杭州往返的貨運航線正式開通。
這次買飛機的決定,與7年前租飛機運貨的性質可不一樣,王衛下了血本。在引起業界嘩然的同時,王衛以偶像的姿態,繼續“瘋狂”著。
對於王衛闊綽買飛機,同行開始猜忌和懷疑,順豐一直是中國民營快遞業競相追逐的對象,如今的大手筆,不太像低調的王衛一貫的作為,這難道預示著什麽?
2009年新出台的《郵政法》,嚴禁港資快遞再發展境內貨件護送業務,隻允許內地出資的快遞公司注冊運營。與其說新《郵政法》約束了民營快遞業,不如說真正限製了順豐。王衛有60%的業務量都在內地,而其本身又是香港人,故而為了讓正當壯年的順豐得以“順風”,王衛甚至換了身份、又買了飛機,這著實令外界唏噓——王衛是否真的像傳說中的那樣低調,他是有背景的?
不管王衛是否有政治背景,但他一貫低調作為,以及正確的指導方針、運營路線,都給順豐披上了政治“紅外衣”。王衛從來都順著政府,不對著幹,他甚至出任中國快遞協會副會長一職,並始終站在慈善事業的甲板上揚帆遠航,但凡國內遇到天災,他都會捐款賑災,且一定在第一時間內。
有人說,順豐成長得太快,這個“偶像”派的實力選手引起了“國家隊”的嫉妒,所以才有新法規來遏製它的迅猛發展。政府尚可以王衛“香港人”的身份將其拒之門外,那麽他也隻能選擇持續低調來明哲保身了。
王衛是聰明的,這種聰明隨著順豐的創立一路跟著走來,他可以明了地洞悉中國快遞業的發展脈絡,了解順豐最大的瓶頸就是沒穿上“紅外衣”。能夠在激烈競爭中獨占鼇頭,是順豐發展必須擁有的財富,同樣,這財富的擁有也讓王衛有了太多的身不由己,比如“改名換姓”,比如跟進“國家隊”。
站在風口浪尖的順豐,除了要主動保持跟“國家隊”的距離之外,更要不斷加強自身的實力,以確保民營快遞巨頭的舍我其誰。而在接下來的戰場上,王衛又會給予順豐添加怎樣的籌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