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死了,車賣了,掂個牛鈴回來了!
一一民謠
一
海老清的牛車,被國民黨軍隊抓走以後,由那個姓崔的副官押著,來在村頭小學校的營部裏,他們把一箱箱子彈往車上裝著,又把兩捆步槍往車上抬。
老清老漢勸崔副官說:“長官,不能再裝了。
這都是鐵做的物件,太重了.”那個崔副官說:“怕什麽,你這麽大個牛。”老清說:“長官,你別看這個牛個兒大,口太嫩,它還是個牛犢子,不能裝載太多。”崔副官說;“不裝了!不裝了!”可是嘴裏說著不裝了,又抬上來兩個大柳條箱子和一個大竹網籃。網籃裏亡邊放著炊具,下邊放著大約是搶來的一副白銅香案。
每裝上一件東西,老清的心就往下沉一下。他的這輛車的車體是去年用一棵白槐樹新打的,剛用桐油油過,現在被壓得吱吱亂響,老清覺得格外心疼。他又端了端車杆,看來最少有七八百斤重了,可是從門裏又走出來個營長太太坐在車上,老清看著她那豐滿肥胖的身體,又看了看自己的牛,不由得輕輕歎了口氣。
老清輕輕地把牛梭頭放正在牛項上,像哄小孩似地用手拍著牛的脊梁,嘴裏喊著:噠,噠!那牛猛地一伸脖子,牛車開始走動了,崔副官像猴子一樣已經跳到車上,和那個女人擠在一起。
跟著這輛牛車的還有個勤務兵小齊,牛車剛走出村,他也悄悄爬上車,臉朝後坐在車後尾上。
崔副官喊著老清說:“老頭,你怎麽不坐上?來來,坐上來嘛!”老清說:“我不坐。我們莊稼人有個規矩.不坐重載車。”崔副官從鼻子裏哼了一聲說:“鄉巴佬,太小氣了。”
老清老漢隻裝沒聽見,不過他下決心不再說什麽了。車子在塵土飛揚的黃土大路上走著,路上的國民黨潰兵像一股流水似的向西撤退著:他們歪戴著帽子,倒背著槍.有的擔著鐵鍋、油桶蹣跚地走著,有的像麻稈一樣細的腿上打的裹腿帶子,已經鬆散在腳上,騎馬的軍官們在旁邊吆喝著,催促著。
大約是這些軍官嫌軍隊撤退走得太慢,他們忽然在後邊放起槍來。“砰砰”的槍聲在後邊響起來,軍官們大喊著:“老日追過來了,趕快跑!”“跑步,後邊趕上!”隨著槍聲,大路上的塵土更加濃起來,潰兵們像羊群一樣開始跑起來。
崔副官喊著:“老頭,你這牛不會跑嗎?”老清說:“它會飛,可惜沒有給它長兩隻翅膀。能拉千斤,不拉肉礅!你沒有看見,牛身上已經出汗了。”
崔副官被老清搶白了一頓,心中老大不高興。走了一程,路邊有幾棵小柳樹,崔副官便跳下車,折斷了一棵,跳上車,去掉枝杈,狠狠地朝著小牡牛屁股上抽起來.
這個小牡牛從來還沒有挨過棍子,打了兩棍,就瞪著銅鈴似的眼睛,伸長著脖子拚命跑起來!老清在後邊跑著喊著:“不敢打!不敢打!”那個崔副官卻一棍跟著一棍打著,足足跑了有十來裏地遠,牛身上的汗像從水裏撈出來一樣,老清老漢拚著命跑上前抓住牛鼻角說:“長官,你這是幹什麽,你還叫我這牛活不活了?”崔副官說:“你不能耽誤我的公事!日本鬼子要是追上我們,你負責?!”老清老漢說:“那你怎麽不坐汽車,不坐飛機?”崔副官說:“我今天非教訓教洲你這老家夥不行!”說著拿著柳棍就耍往車下跳,那個營長太太拉住他說:“老崔,算了,算了,到許昌還得走幾天哩,老生氣還行。”她又對老清說著:“老鄉!走吧。
咱們坐在一個車上,就好比是一家人了,有事多商量。”
路過一個池塘邊,老清用桶打了一桶水,掂過來飲牛,那牛大概是渴得狠了,“咕冬,咕冬”,一下子把一桶水喝完。這條牛從來沒有喝過這麽多的水,可是這次喝完水後,兩隻眼睛仍然看著老清,舌頭舔著上唇,好像還沒有喝夠的樣子。老清又給它掂來半桶水,它又喝光了。
晚上,車趕到五裏店,天黑下來了。崔副官找了一間店房,把營長太太安頓住下,老清開始喂牛。就在他卸車的時候,才發現牛脖項上,磨破了像巴掌大那麽一塊皮,鮮紅的嫩肉影著血,把個老清心疼得飯都吃不下去了.
他燒了一把火紙灰撤在傷處,小牛像感激似地舔著他的手。
老清說著:“好好歇歇,明天還得上路!我不能替你,我要是能替你該多好。”
喂了兩和草,牛臥在車杆旁,老清吸了兩袋煙,想合上眼睡一會兒,可是盡管跑了一天.卻睡不著,因為牛還沒有倒沬。
老清平常睡覺,總是在牛開始倒沫的時候。夜裏,牛鈴丁當丁當均勻地響起來,牛倒沫了,老清就在這牛鈴均勻的響聲中開始睡覺了。可是今天夜裏牛鈴卻不響了,老清瞪著帶紅血絲的眼睛,煩躁地等待著。
“怎麽還不倒沫?”老清說著走過去摸了摸牛的鼻子,牛鼻子有些發涼,上邊還有些細小的水珠。
“傷水了!”老清痛苦地說著,可是這裏什麽藥也沒有。不但平常用的中草藥蘇葉沒有,連一塊薑也難找到。
一直等到後半夜,牛仍然沒有倒沫。它一會兒站起來,一會兒又臥倒在地下,鼻子裏喘著氣,老清沒有別的辦法,把自己一件破棉襖搭在它的身上。
天快亮時候,老清打聽著附近黑龍潭村有個獸醫,他想把牛牽去看看病。他到小店裏去找崔副官,想和他說一下。他找到了他住的小房間,推了推門,門從裏邊上著。門一旁有個木格子窗戶,窗戶上半扇是活的,可以推開。他推開了上半扇窗子,正準備喊:“崔……”卻忽然發現床上睡著兩個人。營長太太那件藍顏色旗袍搭在椅子上,嚇得他急忙關住了窗子。
房裏邊崔副官喊著:“那誰?那誰!幹什麽?”老清老漢慌得三腳兩步跑出小店,到了牛跟前,他向地下吐了口唾沫,罵著:
“他娘的,真晦氣!這些人,……”
崔副官大約是受了點驚,起床後脾氣特別大。他把勤務員小齊踢了兩腳.又把街上一條狗打了一石頭。當老清向他說牛有病時候,他兩手插著腰說:“我不管你牛有病沒病,今天下午我必須得趕到臨潁縣。趕不到我槍斃你!”老清老漢瞪著眼看了看他,隻得把一口氣咽到肚子裏。
套車的時候,那條牛就是不往車轅裏去。崔副官從一支槍上拔下一根探條,準備去打牛。老清擋住說:“長官,它是不會說話的東西,你不能隨便亂打!”說著把自己腰帶上掛的手巾解下來,包住牛梭頭,那牛好像懂事似地歎了口長氣,無可奈何地退進轅裏。
上路以後,牛的腳步蹣跚起來,恰巧遇上一個大坡,老清向車上央求著說:“長官,你們能下來跑幾步不能!牛實在拉不動了。”勤務兵小齊不好意思地跳下車來了,那個崔副官用大衣蒙著頭,隻管打鼾,卻不應聲。
老清看著他那裝死的樣子,就不再叫他了。他把一條粗麻繩拴在車轅上,自己在牛前邊彎著腰背上繩,拚命向坡上邊拉著。勤務兵小齊害怕推車,鑽到莊稼棵裏裝著解手去了。
車上邊嬉笑的聲音開始了。崔副官和那個營長太太在車上,一會兒你擰我一下,一會兒我掐你一下,忽然又把一根黃瓜撂在路上。老清在前拉著套繩聽著,他感到惡心,他真想抽他們一頓鞭子!
快晌午時候,路上黃土都曬得冒起煙來。後邊又響起了槍聲。聽過來的人說:後邊是逃荒的難民在搶一些散兵的槍支。
崔副官聽了,就又用柳棍子抽起牛來。那牛忍著痛像發瘋似地跑了一陣,大約又跑了五六裏,就在一個小土坡前,前腿一跪,一頭栽在地下。
老清老漢趕過來急忙把牛脖下邊的仰繩割斷,拚命抬著車杆讓牛站起來,可是牛瞪著眼伸著腿,不管人怎麽踢打喊叫,再也起不來了。
老清無奈隻得把牛肚帶解開,把車推在大路旁邊。崔副官害怕天熱,和營長大太到前邊村子裏找飯吃去了。勤務兵小齊趁機到附近田地裏偷來個西瓜。他用拳頭把西瓜砸開,掰了一塊給老清說:“吃一塊,大叔,花邊籽的,怪甜呢。”老清搖搖頭說;“你吃吧。”小齊硬塞給他一塊說:“吃一塊,天多熱哪!”老浦接住這塊瓜,送到小牡牛嘴邊,小牡牛睜開眼看了看,喘了兩口氣,又閉上眼睛。
老清的眼圈紅了。他把自己的草帽放在牛的頭上,找了一棵荊梢,給牛趕著蠅子。
一趕等到天黑,牛還是倒著氣起不來。崔副官來催了兩次,看著沒辦法,又去村子裏抓差車去了,小齊在車上已經睡熟。
老清累了一天,靠著路旁一棵柿樹睡著了。到了後半夜,他醒來了,他感覺到身邊一個肉呼呼的東西!急忙看了看,卻原來是那條牛!那條牛不知道什麽時候,從路上爬到他身邊來,偎著他的身子臥下來,而且已經斷氣了。老清急忙用火鐮燃著火紙察看,牛的眼睛閉上了,大眼角還掛著兩大滴眼淚。
老清嘩地一下眼淚流出來了,他使勁地捂著眼睛,淚水從指頭縫裏向外邊流著。他想起了這條牛剛買回來時的情景,他每天去鋤地,小牛跟在後邊,有時候故意淘氣地去擦他一下,有時候偷偷地把他腰帶上的毛巾銜掉。他又想起來第一次拉犁時的情景,它簡直像一隻老虎,跑起來幾乎使老清扶不穩犁,一到地頭就自動地拐回來,不偏不倚地站在壟溝裏。……
這條牛曾經給老清老漢帶來了興奮和愉快,現在給他帶來的痛苦卻也是如此沉重。就在這時候,他發現附近有兩條狗在等待著,狗的眼睛發出綠色的光芒,在對準著這條死牛。
“啊,原來是兩條狗把它嚇唬到這裏!這兩條狗欺負它,它才爬到我身邊!”他胸中燃起一股不可遏止的怒火!他悄悄地走到車前,拿起了鞭子。就在那兩條狗挪著步子快走近牛的時候,他從後邊嘩地一鞭子,把一條狗抽翻在地上,另一條狗夾著尾巴扭頭就跑,被他趕上又是一鞭子,抽得它掂著一條傷腿狂叫著跑了。
老清老漢的鞭子是有名的,他可以在夜間用鞭子打滅一根點燃著的火香頭,他還可以用鞭子往樹上抽掉一個柿子而不帶葉子。可是這些有什麽用呢!……
天明時候,崔副官從前邊村子裏來了。
他喊著:“老頭,牛怎麽樣?好了吧。”
“……”老清老漢沒有吭聲。
崔副官看了看牛,他又說:“怎麽,牛死了?太嬌嫩了。”
“……”老清老漢還沒有吭聲。
“趕快去找個殺坊賣給人家吧,這條牛這麽肥,口又年輕,賣不少錢呢。”崔副官用安慰老清的口氣說著。
老清這時說話了,他說:“長官,你去賣吧!不管賣多少錢你花吧!在你看來,它是畜牲,你是人,在我看來,它卻是人!你們知道我們做莊稼人的心嗎?你們知道不知道我們把牛是當作一口人的?你們要糧,我們出糧,你們要款,我們出款,你們要差車,我們出差車,可是你們幹些什麽?日本鬼子來,你們一槍不還,隻顧往西跑!還嫌我的牛跑得慢。結果,你把它累死了!
……你手裏有槍,我手裏隻有鞭子,我打不過你。可是我心裏不服你!我永遠不服!”
老清說著瞪著紅血絲的眼睛,渾身顫抖著,倒把個崔副官鎮住了。他嘴裏說著:“這老頭瘋了!這老頭瘋了!”
二
半月以後,老清老漢掂著個牛鈴回到老家赤楊崗時候,村子裏的房屋已經完全倒塌在黃河水裏,隻剩下兩株大楊樹了。他打聽著逃荒的人群都跑到洛陽一帶了,到洛陽車站找了兩次,仍然沒有找到赤楊崗的人。後來他就在龍門南伊川縣找了一家地主,給人家扛長工。當了一年多長工,已經是臘盡春回了。
除夕這天晚上,掌櫃家全家吃團圓飯。在外邊上學的兒子回來了,做生意的侄子也回來了。掌櫃的叫老清到堂屋席前喝幾杯酒,老清喝了一杯酒,他沒有動筷子吃菜,就推說頭疼回到牲口屋裏來了。
他回到牲口屋躺在床上,用被子蒙著頭,眼淚不住地流。他想著人家一家子團團圓圓吃酒過年,可是自己的一家子卻連個下落也沒有。他想著往年過年時候,不管手裏再沒錢,也要給兩個閨女愛愛和雁雁買兩雙襪子,買兩條毛巾,有時候碰上好年景,還要給兩個閨女買幾尺細絲布做兩件布衫。家裏雖然沒有大酒大肉,可是蘿卜肉餡餃子,除夕晚上還是包一笸籮的。那種菜疙瘩蘿卜餡餃子肉不多,他卻吃著可口。老清嬸知道他吃得多,初一五更總是用個盆子給他盛一盆子,端給他隨他吃。
他一輩子沒有休息過,可是到過春節時候,他總要破一天功夫,給兩個閨女紮兩個燈籠。有時候紮“魚燈”,有時候紮個“西瓜燈”。他記得有一年還紮了個“羊抵頭燈”,兩個閨女穿著新衣服、新襪子、新布鞋子,在門口玩著“羊抵頭燈”愉快地笑著,老清老漢坐在院子裏抽著煙袋聽著,平常不大有笑容的臉上。這時也泛出幾絲笑意。……
老清老漢一夜沒有睡好覺,他開始想家了。
初一這天早上,地主家兒子給他端來兩碗白麵餃子。他吃了一碗,也吃不出什麽味道,隻覺得餃子上也有股眼淚的苦鹹味道。
過了“破五”,掌櫃家的親戚走得差不多了。他向掌櫃提出來想到洛陽轉幾天。老清本來是個做莊稼活下力,喂牲口負責的人,地主怕他走了不回來,就把他的幾件破衣留下,臨行時,又給拿了半袋蒸饃作幹糧。
正月十三這天,老清過來龍門往洛陽走著,恰巧碰上關帝廟大廟會。關帝廟離洛陽十五裏地,本是漢朝關羽頭顱埋葬的地方。到了金、元、明、清幾代,關羽被神化,廟宇殿廊就不斷擴大起來。從正月十三這天起,這裏有個傳統大廟會。一會半月,方圓左近百十裏地方的村鎮,都來這裏迎神賽社。一般年景總是有幾百道社,有獅子,有龍燈,有高蹺,旱船,排鼓。還要唱幾台大戲,正月十三這天晚上照例還要由洛陽商會放一場焰火。
老清從來沒有趕過這麽大的廟會,幾萬人圍在一塊,又是敲鑼鼓,又是放鞭炮。各種神社故事一道接一道在人流中穿越著,呼喊著,賣熟食的攤子,賣豆沙糕、賣甘蔗和賣炒花生的小販使勁地吆喝著。
老清心中有事,他是來洛陽找尋他一家人的,對這些故事也沒有心思觀看。他隻覺得廟周圍這幾百畝麥苗,被踐踏得這麽厲害實在可惜了。
他快走到關帝廟廟門口時,見人們像潮水似地向廟裏湧著。
人們喊著:“交犁耙的,交犁耙的!”“看看交犁耙去!”老清聽著“交犁耙”這個詞怪新鮮,就隨著人流擠到廟裏。
原來這關帝廟廟會有個風俗,凡是遇上天災歉收年景,農民們交不起糧,完不起稅,就串通一些村子的人扛著犁、打著耙到關帝廟來,因為這天官府的官員們都要來上香拜關羽,農民就用這個機會,把犁耙扛來擺在殿前,表示他們把犁耙交給當官的,不給他種地了,以此來要求減稅減糧。
這種古老的“罷農”方式,好多年已經不見了。這次又出現這種方式,是因為國民黨近來的差稅太重。附近幾個村子的自耕農民,又聽說專員劉稻村要來趕會參觀,就扛著犁耙向他交犁耙。
老清擠到人殿前,隻見幾百個農民都光著膀子束著腰帶,他們把扛著的犁耙放在大殿前,劉稻村乘坐的小汽車被圍在犁耙中間。
隻見一個光著膀子的人,手裏握著一墩大紅紙炮站到台階上,他用火香把紙炮點著,紙炮在他的手中爆炸著,裂響著,他卻麵不改色地握在手中。
這大約是他們表示決心的一種動作。紙炮放完後,他問著大家:“咱們今天來幹什麽?”
大家回答著:“交犁耙!”
“為什麽要交犁耙?”
“差事太重了,地沒法種了!”大家又回答著。
“把犁耙交給誰?”
“交給專員!”
“請專員出來!”“叫劉稻村出來!”接著下邊就亂喊起來了。
大家喊了一陣,劉稻村也沒有出來。後來聽說他從後角門跑了!
看到這裏,老清又隨著一群人擠出廟門來。離開關帝廟時候,老清一路上想著:畢竟洛陽是個大地方,人開化得多了,把專員都嚇跑了,可見人多算話。
三
到洛陽後,天已經快黑了。老清找了一個賣豆腐湯的攤子,要了一碗豆腐湯,拿出兩個蒸饃來,泡在湯裏吃了。他問了幾家小客店,價錢都要得比較貴,最後就到東關牛行街,和買賣牲口的擠在一塊睡了一夜。第二天,他先到車站難民舍飯場,挨家看著來領舍飯的難民。
一直看到快晌午,沒有看到老清嬸和長鬆們,也沒有看到一個赤楊崗的人。他向難民們打問著,有人說:“那一片黃水來的早,恐怕都逃到陝西了!”還有人說:“反正你們赤楊崗那一片還有人在洛陽,就是在哪兒住不知道。”下午.他又到車站打問,把所有的小腳行、擺飯攤的都問遍了,仍然沒有下落。
他在街上一直轉到天黑,找不到一個熟人,也找不到一個住的地方。再往東關牛行去吧,也記不清路了。後來他找到一個席棚子,他想著就在這席棚下蹲一夜算了,這裏還背點風。
蹲了一會兒,席棚後的一扇窗戶慢慢打開了。從窗子裏露出一張胖女人的臉。這女人有四十多歲年紀,睡眼惺忪,嘴裏叼了根煙。她用沙啞的嗓音問著:“那準在外邊哩?”老清還隻當她問別人,沒有回答。那個女人用手指著他說:“我就問你!”
老清忙說:“我,逃荒的。在這兒蹲一會兒,避避風。”那個女人打了個嗬欠說:“那你給兩毛錢吧!”
“給兩角錢?”老清有點奇怪。那個女人說:“我們這個席棚不能白蹲啊,再說,你也蹲了這半天了。”
老清說:“啊,這蹲一會兒也要錢?”那個女人說:“這有什麽稀罕,你站一會兒也得給錢,搭個席棚是容易哩,還得買席買竹竿。”
老清聽她這麽說,幾乎惡心得想吐出來,他掏出來兩毛錢遞給那個女人,頭也不回地站起來走了。
他想著這城市地方真是不能住。要是在農村遇到過路投宿的,總要給人家領到個草屋住住,第二天早上不說管飯,也要送盆洗臉水。誰也不會向人家要錢!可是在城裏,在誰家門口蹲一會兒就要錢。也能張開口,也能伸出手!真是錢比爹娘還要親。
老清一路想著,一路在街上轉遊著,他索性什麽地方也不睡了,就在街上轉到天明算了。剛轉到一個街口,被大街上一個警察叫住了。老清隻得走到那個警察跟前,警察問著:“你是幹什麽?”老清說著:“逃荒的,找家裏人的,俺一家失散了。”警察說:
“十二點淨街,你不知道?!”老清說:“我不知道淨街。”警察說:
“你不知道!先蹲到這裏!”警察指了指一家商店門口。
就在這時候,前邊一條街口忽然有一輛黃包車一閃,拐到巷子裏邊了。這個警察馬上喊著:“站住!”接著撂開兩條腿就趕起來,那輛黃包車在前邊跑著,警察在後邊追著,追了沒多遠追上了,警察把黃包車上的墊子掂起來就走。那個拉車的跟著警察乞求著說:“老總,墊子還給我吧!我家裏小孩多,夜裏出來想多拉一宗生意。”
警察說:“墊子給你!到警察局去給你!你跑什麽!要不是我跑得快你早蹦了。一雙新鞋都給我跑爛了。”
拉車的說:“老總,我以後決不再犯。”警察說:“說得好聽,拿了違章罰款再說。”他又指著那家商店門口:“車子放下,也蹲到那兒去。”
老清在牆根前蹲著.聽著這個拉車人的聲音,酷似他村裏的長鬆!可是他再也沒想到在這裏會碰見長鬆。長鬆快走到他跟前時,他猛地站起來抓住長鬆的手說:
“你是長鬆不是?”
“你是誰?”長鬆嚇了一跳。
“我是你老清叔!”
“老清叔!哎呀,你怎麽在這兒?”
老清激動地說:“我就是來找你們的。我找了兩天了。”兩個人見麵,又是掉眼淚又是高興。那個警察過來說:“嘿,你們倆在這兒倒是搭上親戚啦!”長鬆忙從腰裏掏出五毛錢說:“老總.這點小意思你收下,吃飯不飽。吃酒不醉,就買盒煙吧。”警察把五毛錢接住了,他又對老清說:“還有你哩!”長鬆說:“這就是我們兩個人的意思。”警察說:“你拉過車沒有?”長鬆因為急著要領老清回家,就又給他掏了五毛錢,這個警察馬上笑容滿麵地說:
“你們走吧.你們從這小巷子出去,順著城牆走。那裏沒崗。”
進了小巷子,老清說:“這城裏人怎麽都是這樣?穿戴的郎帽金圈,五毛錢都打發住了。”長鬆說:“警察都是這樣。‘黃狗變黑狗,沒錢查戶口。’他們就是憑淨街查戶口弄幾個錢。”
到了順城馬路上,長鬆把車放下說:“叔,你坐上,離家還遠著哩。”老清像蠍子蜇了他一下似地說:“我不坐。”長鬆說:“你坐上吧,坐上我反而跑得快。”老清說:“我不坐!這不是咱們莊稼人坐的車。”
到了燒窯溝,天已經大亮了。這天正是正月十五。路上趕集的人,扯群大流,附近街上,有往“百子橋”上上供的,有在廣場上打秋千的。賣琉璃喇叭的背著大竹簍子,嘴裏吹著琉璃喇叭,後邊跟著一群小孩.賣糖葫蘆的挎著籃子,沿街叫賣。
老清顧不得看街上的景致,隻是一路小跑跟著長鬆走著,到了窯門口,長鬆說:“俺嬸就在這孔窯裏住,我在北邊那孔窯裏住。”他說罷喊著:“嬸子,嬸子,俺叔回來了!”
秫秸門開開了,先跑出來的是雁雁,她大聲喊著:“爹!
……”又向窯裏喊著:“俺爹!俺爹……”老清嬸喊著:“哎呀!老天爺呀,你可是真靈驗啊!我昨天夜裏才許下個豬頭。”
老清老漢站在破窯洞口,他呆住了。他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眼前這個窯洞就是他的家,他對這個“家”是多麽陌生啊!他看了看雁雁,幾乎把她當成愛愛,雁雁又長高了半頭。他看了看老清嬸,老清嬸的頭發已經花白了,他感到這一年多,人都老得多了。
長鬆坐了一會走了。老清嬸急切地問著:
“你是從哪裏回來的,把人心快操碎了。”
老清說:“從伊川縣,我在那裏給人家打長工。”
“咱的牛哩?”
“早死了。”
“車哩?”
“車賣了。”
“隻要人平安!東西都是人置的。”老清嬸勸著老清,自己卻忍不住擦起眼淚來。
老清看著窯洞裏放的鍋碗、風箱、幾條被子,還有老家的那個箱子,就問:“你們怎麽把這些東西弄出來的?”老清嬸說:“還不是兩個閨女挑出來的,兩個丫頭都學會挑擔子了。”接著她把如何從村裏逃荒出來以後又到尋母口的情形說了一遍,老清問:
“愛愛哩?”
老清嬸打了個頓兒說:“人家在城裏給她找了個事,明天就回來了。”
“找了個什麽事?”老清又問。
老清嬸說:“還不是顧個嘴.給人家縫縫補補。”
中午,老清嬸還到街上買了半斤肉,給老頭做了一頓麵條吃了吃,楊杏又送來了兩個玉米麵棗糕。楊杏和老清說了一會就走了,老清躺在地下鋪的麥秸草鋪上微笑說:“哎,好賴總算是個家!”他把昨天夜裏蹲人家席棚,還出了兩毛錢的事說了說,沒有說完已經睡熟了。
四
第二天一早,老清老漢就按著老習慣起來了。他找了把破掃帚把窯洞門口掃了掃,又揀了些碎磚頭和坯頭,準備壘個小廁所。
他正揀著磚頭,抬頭見一個青年婦女向窯洞這邊走來。這個青年婦女穿了件陰丹士林布的藍旗袍,裏邊穿了件粉紅色棉袍,穿著一條紫紅色棉絨褲,外邊沒有套褲子,腳上穿著一雙肉色襪子和湖綠色花鞋。
她向這邊走著,老清沒有留意,他隻當是過路的。誰知道那個青年婦女老遠就喊著:“爹!爹!”一路小跑過來,老清還隻當喊別人,準知道那個青年婦女跑過來一把抓著他的胳膊說:“爹,我是愛愛!”
“愛愛!”老清猛地吃了一驚,揀在手裏的半截磚頭,也差點砸在腳背上。跟前站的這個姑娘,燙著頭,擦著粉,嘴上抹著口紅,就在一刹那間,老清老漢一切都明白了。
愛愛哭著說:“爹,你沒有認出來是我嗎?”
“我!……我!……”老清叔用枯幹的手背擦著眼淚,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回到窯洞裏,一家子不知道什麽原因,全都哭起來。
最後還是老清嬸先說話。她說:“吃飯!人隻要活著,有啥哭哩。”
愛愛這時把帶回來的提兜解廾,拿出來一塊肉,一包元宵,半斤粉條,還有一大堆碎饃塊。她說:“這都是我平常吃剩的饃。”她又說:“早知道俺爹回來,我就買一斤醬牛肉帶回來,五味齋的醬牛肉烘得可爛了。”
愛愛在掏著東西說著,老清老漢卻一直不敢看女兒的臉。
他腦子裏嗡嗡響著,好像要炸開一樣。他也不敢到門外去壘廁所了,他覺得自己好像變成了一個偷人家東西的賊。
過了一會兒,愛愛和雁雁到長鬆家去了。愛愛在城裏給小響買了個橡皮薄膜做的“洋茄子”,她們給小響送去。
兩個閨女剛走出門,老清走到老婆跟前,瞪著兩隻血絲的眼睛問:“你把愛愛賣到哪裏了?!”
老清嬸看著他那像瘋了的樣子,急忙閃在一邊說:“什麽賣了!人家在城裏給她找個事兒。”
“什麽事兒?”老清逼著問。
“學說書!沒辦法。人嘴不能綁起來!……”
老婆活還沒有說完,老清“叭”的一巴掌打在老伴臉上。大約打得太重了,把老婆打坐在地上,嘴也打流血了。
老清的手顫抖得厲害。他指著老清嬸罵著說:“你……你……給我領的好家!你算個人不算!”他說著又拿起擀麵杖。
老清嬸也是強脾氣,她跑過去一把抱著他的胳膊,用頭頂著老清的胸膛說:“你把我打死吧!你把我打死吧!這一年多你去哪裏死了!你一進門就打人!……”
這邊一哭一吵,長鬆、楊杏和愛愛、雁雁都跑過來了。她們急忙拉開老清嬸,奪掉了老清手中的擀畫杖。
老清嬸氣不過,坐在地上放大悲聲哭起來。她哭著說著:
“這一年多你知道我們怎麽過的不知道?你有本事你咋不養活我們!你該死了!你光知道打人,就不知道人還要吃飯!……”
老清聽她罵著,自己氣不過,用拳頭打著自己的頭說:“怨我!誰叫你跟我海老清哩!……”
長鬆看他氣得那個樣子,就連拉帶拖把他拖到自己窯洞裏。
長鬆勸著他說:“老清叔,蔣介石扒開黃河,這一場災太大了。人都是死幾死,活幾活。俺嬸子和俺兩個妹妹,又都是女的,她們這一年多苦水也喝夠了。你就是再惱,也得忍忍。”
老清流著淚說:“長鬆,我死後不能進咱姓海的老墳了。我這一輩子並沒有辦虧心事,怎麽老天爺對我這麽狠呢!”長鬆說:
“那都是老迷信話。愛愛她在車站學說書,也不一定就流蕩了。
咱現在連飯都沒有吃的,還管她‘下九流’不‘下九流’。”
勸了一會兒,老清老漢不哭了,那邊老清嬸也不哭了。到了快晌午時候,愛愛過來了,她臉變的慘白,眼睛也哭紅了。她說:
“爹,回去吃飯吧!”
老清老漢低著頭沒吭聲。長鬆說:“吃飯吧!吃罷飯再商量,你不願意叫愛愛去,可以叫她回來。”
老清歎了口氣回到自己窯洞裏了。老伴雖然和他吵了架,心裏還是心疼老頭。她給他一個人包了一大碗餃子,自己和兩個閨女還是吃的野菜麵條。
老清自己吃不下,他給愛愛和雁雁撥了半碗,雁雁吃了,愛愛一碗飯卻在那裏放著。
吃罷飯,愛愛擦著眼汨過來了。她先跪下給老清磕了個頭說:“爹,我先給你磕個頭,我今年過年還沒有給你磕頭哩!”她接著說:“爹,你也不用生氣,也不用打俺媽。學說書是我自己願意去的,不是俺媽的主意。我沒給你丟什麽人!”她說著眼淚像小河似地在臉上流著,“你把我養活大了是不錯,可是我也得活下去!你要嫌我這閨女丟人,我可以不姓海!”她說罷,站起來扭頭走了。
老清嬸急忙趕到窯外邊喊著:“愛愛!愛愛!你爹老了!你別跟他一樣!”可是愛愛頭也沒回,向著城裏走了。
夜裏,慘白的月亮掛在冰冷的天穹上。幾顆流星像她灑下的淚珠一樣在閃爍著。老清老漢一個人在窯外崖頭上站著,他仰望著天空,悲痛地問著天:“老天爺,你為什麽不長個眼睛!難道是我錯了嘛!”
正月十七這天,老清老漢提著個小包袱又離開燒窯溝走了!
長鬆勸了半天,他還是執意要走。他說:“長鬆,我是個莊稼人,這種日子我過不了,我眼不見,心不煩!”說罷提著包袱走了。
一一民謠
一
海老清的牛車,被國民黨軍隊抓走以後,由那個姓崔的副官押著,來在村頭小學校的營部裏,他們把一箱箱子彈往車上裝著,又把兩捆步槍往車上抬。
老清老漢勸崔副官說:“長官,不能再裝了。
這都是鐵做的物件,太重了.”那個崔副官說:“怕什麽,你這麽大個牛。”老清說:“長官,你別看這個牛個兒大,口太嫩,它還是個牛犢子,不能裝載太多。”崔副官說;“不裝了!不裝了!”可是嘴裏說著不裝了,又抬上來兩個大柳條箱子和一個大竹網籃。網籃裏亡邊放著炊具,下邊放著大約是搶來的一副白銅香案。
每裝上一件東西,老清的心就往下沉一下。他的這輛車的車體是去年用一棵白槐樹新打的,剛用桐油油過,現在被壓得吱吱亂響,老清覺得格外心疼。他又端了端車杆,看來最少有七八百斤重了,可是從門裏又走出來個營長太太坐在車上,老清看著她那豐滿肥胖的身體,又看了看自己的牛,不由得輕輕歎了口氣。
老清輕輕地把牛梭頭放正在牛項上,像哄小孩似地用手拍著牛的脊梁,嘴裏喊著:噠,噠!那牛猛地一伸脖子,牛車開始走動了,崔副官像猴子一樣已經跳到車上,和那個女人擠在一起。
跟著這輛牛車的還有個勤務兵小齊,牛車剛走出村,他也悄悄爬上車,臉朝後坐在車後尾上。
崔副官喊著老清說:“老頭,你怎麽不坐上?來來,坐上來嘛!”老清說:“我不坐。我們莊稼人有個規矩.不坐重載車。”崔副官從鼻子裏哼了一聲說:“鄉巴佬,太小氣了。”
老清老漢隻裝沒聽見,不過他下決心不再說什麽了。車子在塵土飛揚的黃土大路上走著,路上的國民黨潰兵像一股流水似的向西撤退著:他們歪戴著帽子,倒背著槍.有的擔著鐵鍋、油桶蹣跚地走著,有的像麻稈一樣細的腿上打的裹腿帶子,已經鬆散在腳上,騎馬的軍官們在旁邊吆喝著,催促著。
大約是這些軍官嫌軍隊撤退走得太慢,他們忽然在後邊放起槍來。“砰砰”的槍聲在後邊響起來,軍官們大喊著:“老日追過來了,趕快跑!”“跑步,後邊趕上!”隨著槍聲,大路上的塵土更加濃起來,潰兵們像羊群一樣開始跑起來。
崔副官喊著:“老頭,你這牛不會跑嗎?”老清說:“它會飛,可惜沒有給它長兩隻翅膀。能拉千斤,不拉肉礅!你沒有看見,牛身上已經出汗了。”
崔副官被老清搶白了一頓,心中老大不高興。走了一程,路邊有幾棵小柳樹,崔副官便跳下車,折斷了一棵,跳上車,去掉枝杈,狠狠地朝著小牡牛屁股上抽起來.
這個小牡牛從來還沒有挨過棍子,打了兩棍,就瞪著銅鈴似的眼睛,伸長著脖子拚命跑起來!老清在後邊跑著喊著:“不敢打!不敢打!”那個崔副官卻一棍跟著一棍打著,足足跑了有十來裏地遠,牛身上的汗像從水裏撈出來一樣,老清老漢拚著命跑上前抓住牛鼻角說:“長官,你這是幹什麽,你還叫我這牛活不活了?”崔副官說:“你不能耽誤我的公事!日本鬼子要是追上我們,你負責?!”老清老漢說:“那你怎麽不坐汽車,不坐飛機?”崔副官說:“我今天非教訓教洲你這老家夥不行!”說著拿著柳棍就耍往車下跳,那個營長太太拉住他說:“老崔,算了,算了,到許昌還得走幾天哩,老生氣還行。”她又對老清說著:“老鄉!走吧。
咱們坐在一個車上,就好比是一家人了,有事多商量。”
路過一個池塘邊,老清用桶打了一桶水,掂過來飲牛,那牛大概是渴得狠了,“咕冬,咕冬”,一下子把一桶水喝完。這條牛從來沒有喝過這麽多的水,可是這次喝完水後,兩隻眼睛仍然看著老清,舌頭舔著上唇,好像還沒有喝夠的樣子。老清又給它掂來半桶水,它又喝光了。
晚上,車趕到五裏店,天黑下來了。崔副官找了一間店房,把營長太太安頓住下,老清開始喂牛。就在他卸車的時候,才發現牛脖項上,磨破了像巴掌大那麽一塊皮,鮮紅的嫩肉影著血,把個老清心疼得飯都吃不下去了.
他燒了一把火紙灰撤在傷處,小牛像感激似地舔著他的手。
老清說著:“好好歇歇,明天還得上路!我不能替你,我要是能替你該多好。”
喂了兩和草,牛臥在車杆旁,老清吸了兩袋煙,想合上眼睡一會兒,可是盡管跑了一天.卻睡不著,因為牛還沒有倒沬。
老清平常睡覺,總是在牛開始倒沫的時候。夜裏,牛鈴丁當丁當均勻地響起來,牛倒沫了,老清就在這牛鈴均勻的響聲中開始睡覺了。可是今天夜裏牛鈴卻不響了,老清瞪著帶紅血絲的眼睛,煩躁地等待著。
“怎麽還不倒沫?”老清說著走過去摸了摸牛的鼻子,牛鼻子有些發涼,上邊還有些細小的水珠。
“傷水了!”老清痛苦地說著,可是這裏什麽藥也沒有。不但平常用的中草藥蘇葉沒有,連一塊薑也難找到。
一直等到後半夜,牛仍然沒有倒沫。它一會兒站起來,一會兒又臥倒在地下,鼻子裏喘著氣,老清沒有別的辦法,把自己一件破棉襖搭在它的身上。
天快亮時候,老清打聽著附近黑龍潭村有個獸醫,他想把牛牽去看看病。他到小店裏去找崔副官,想和他說一下。他找到了他住的小房間,推了推門,門從裏邊上著。門一旁有個木格子窗戶,窗戶上半扇是活的,可以推開。他推開了上半扇窗子,正準備喊:“崔……”卻忽然發現床上睡著兩個人。營長太太那件藍顏色旗袍搭在椅子上,嚇得他急忙關住了窗子。
房裏邊崔副官喊著:“那誰?那誰!幹什麽?”老清老漢慌得三腳兩步跑出小店,到了牛跟前,他向地下吐了口唾沫,罵著:
“他娘的,真晦氣!這些人,……”
崔副官大約是受了點驚,起床後脾氣特別大。他把勤務員小齊踢了兩腳.又把街上一條狗打了一石頭。當老清向他說牛有病時候,他兩手插著腰說:“我不管你牛有病沒病,今天下午我必須得趕到臨潁縣。趕不到我槍斃你!”老清老漢瞪著眼看了看他,隻得把一口氣咽到肚子裏。
套車的時候,那條牛就是不往車轅裏去。崔副官從一支槍上拔下一根探條,準備去打牛。老清擋住說:“長官,它是不會說話的東西,你不能隨便亂打!”說著把自己腰帶上掛的手巾解下來,包住牛梭頭,那牛好像懂事似地歎了口長氣,無可奈何地退進轅裏。
上路以後,牛的腳步蹣跚起來,恰巧遇上一個大坡,老清向車上央求著說:“長官,你們能下來跑幾步不能!牛實在拉不動了。”勤務兵小齊不好意思地跳下車來了,那個崔副官用大衣蒙著頭,隻管打鼾,卻不應聲。
老清看著他那裝死的樣子,就不再叫他了。他把一條粗麻繩拴在車轅上,自己在牛前邊彎著腰背上繩,拚命向坡上邊拉著。勤務兵小齊害怕推車,鑽到莊稼棵裏裝著解手去了。
車上邊嬉笑的聲音開始了。崔副官和那個營長太太在車上,一會兒你擰我一下,一會兒我掐你一下,忽然又把一根黃瓜撂在路上。老清在前拉著套繩聽著,他感到惡心,他真想抽他們一頓鞭子!
快晌午時候,路上黃土都曬得冒起煙來。後邊又響起了槍聲。聽過來的人說:後邊是逃荒的難民在搶一些散兵的槍支。
崔副官聽了,就又用柳棍子抽起牛來。那牛忍著痛像發瘋似地跑了一陣,大約又跑了五六裏,就在一個小土坡前,前腿一跪,一頭栽在地下。
老清老漢趕過來急忙把牛脖下邊的仰繩割斷,拚命抬著車杆讓牛站起來,可是牛瞪著眼伸著腿,不管人怎麽踢打喊叫,再也起不來了。
老清無奈隻得把牛肚帶解開,把車推在大路旁邊。崔副官害怕天熱,和營長大太到前邊村子裏找飯吃去了。勤務兵小齊趁機到附近田地裏偷來個西瓜。他用拳頭把西瓜砸開,掰了一塊給老清說:“吃一塊,大叔,花邊籽的,怪甜呢。”老清搖搖頭說;“你吃吧。”小齊硬塞給他一塊說:“吃一塊,天多熱哪!”老浦接住這塊瓜,送到小牡牛嘴邊,小牡牛睜開眼看了看,喘了兩口氣,又閉上眼睛。
老清的眼圈紅了。他把自己的草帽放在牛的頭上,找了一棵荊梢,給牛趕著蠅子。
一趕等到天黑,牛還是倒著氣起不來。崔副官來催了兩次,看著沒辦法,又去村子裏抓差車去了,小齊在車上已經睡熟。
老清累了一天,靠著路旁一棵柿樹睡著了。到了後半夜,他醒來了,他感覺到身邊一個肉呼呼的東西!急忙看了看,卻原來是那條牛!那條牛不知道什麽時候,從路上爬到他身邊來,偎著他的身子臥下來,而且已經斷氣了。老清急忙用火鐮燃著火紙察看,牛的眼睛閉上了,大眼角還掛著兩大滴眼淚。
老清嘩地一下眼淚流出來了,他使勁地捂著眼睛,淚水從指頭縫裏向外邊流著。他想起了這條牛剛買回來時的情景,他每天去鋤地,小牛跟在後邊,有時候故意淘氣地去擦他一下,有時候偷偷地把他腰帶上的毛巾銜掉。他又想起來第一次拉犁時的情景,它簡直像一隻老虎,跑起來幾乎使老清扶不穩犁,一到地頭就自動地拐回來,不偏不倚地站在壟溝裏。……
這條牛曾經給老清老漢帶來了興奮和愉快,現在給他帶來的痛苦卻也是如此沉重。就在這時候,他發現附近有兩條狗在等待著,狗的眼睛發出綠色的光芒,在對準著這條死牛。
“啊,原來是兩條狗把它嚇唬到這裏!這兩條狗欺負它,它才爬到我身邊!”他胸中燃起一股不可遏止的怒火!他悄悄地走到車前,拿起了鞭子。就在那兩條狗挪著步子快走近牛的時候,他從後邊嘩地一鞭子,把一條狗抽翻在地上,另一條狗夾著尾巴扭頭就跑,被他趕上又是一鞭子,抽得它掂著一條傷腿狂叫著跑了。
老清老漢的鞭子是有名的,他可以在夜間用鞭子打滅一根點燃著的火香頭,他還可以用鞭子往樹上抽掉一個柿子而不帶葉子。可是這些有什麽用呢!……
天明時候,崔副官從前邊村子裏來了。
他喊著:“老頭,牛怎麽樣?好了吧。”
“……”老清老漢沒有吭聲。
崔副官看了看牛,他又說:“怎麽,牛死了?太嬌嫩了。”
“……”老清老漢還沒有吭聲。
“趕快去找個殺坊賣給人家吧,這條牛這麽肥,口又年輕,賣不少錢呢。”崔副官用安慰老清的口氣說著。
老清這時說話了,他說:“長官,你去賣吧!不管賣多少錢你花吧!在你看來,它是畜牲,你是人,在我看來,它卻是人!你們知道我們做莊稼人的心嗎?你們知道不知道我們把牛是當作一口人的?你們要糧,我們出糧,你們要款,我們出款,你們要差車,我們出差車,可是你們幹些什麽?日本鬼子來,你們一槍不還,隻顧往西跑!還嫌我的牛跑得慢。結果,你把它累死了!
……你手裏有槍,我手裏隻有鞭子,我打不過你。可是我心裏不服你!我永遠不服!”
老清說著瞪著紅血絲的眼睛,渾身顫抖著,倒把個崔副官鎮住了。他嘴裏說著:“這老頭瘋了!這老頭瘋了!”
二
半月以後,老清老漢掂著個牛鈴回到老家赤楊崗時候,村子裏的房屋已經完全倒塌在黃河水裏,隻剩下兩株大楊樹了。他打聽著逃荒的人群都跑到洛陽一帶了,到洛陽車站找了兩次,仍然沒有找到赤楊崗的人。後來他就在龍門南伊川縣找了一家地主,給人家扛長工。當了一年多長工,已經是臘盡春回了。
除夕這天晚上,掌櫃家全家吃團圓飯。在外邊上學的兒子回來了,做生意的侄子也回來了。掌櫃的叫老清到堂屋席前喝幾杯酒,老清喝了一杯酒,他沒有動筷子吃菜,就推說頭疼回到牲口屋裏來了。
他回到牲口屋躺在床上,用被子蒙著頭,眼淚不住地流。他想著人家一家子團團圓圓吃酒過年,可是自己的一家子卻連個下落也沒有。他想著往年過年時候,不管手裏再沒錢,也要給兩個閨女愛愛和雁雁買兩雙襪子,買兩條毛巾,有時候碰上好年景,還要給兩個閨女買幾尺細絲布做兩件布衫。家裏雖然沒有大酒大肉,可是蘿卜肉餡餃子,除夕晚上還是包一笸籮的。那種菜疙瘩蘿卜餡餃子肉不多,他卻吃著可口。老清嬸知道他吃得多,初一五更總是用個盆子給他盛一盆子,端給他隨他吃。
他一輩子沒有休息過,可是到過春節時候,他總要破一天功夫,給兩個閨女紮兩個燈籠。有時候紮“魚燈”,有時候紮個“西瓜燈”。他記得有一年還紮了個“羊抵頭燈”,兩個閨女穿著新衣服、新襪子、新布鞋子,在門口玩著“羊抵頭燈”愉快地笑著,老清老漢坐在院子裏抽著煙袋聽著,平常不大有笑容的臉上。這時也泛出幾絲笑意。……
老清老漢一夜沒有睡好覺,他開始想家了。
初一這天早上,地主家兒子給他端來兩碗白麵餃子。他吃了一碗,也吃不出什麽味道,隻覺得餃子上也有股眼淚的苦鹹味道。
過了“破五”,掌櫃家的親戚走得差不多了。他向掌櫃提出來想到洛陽轉幾天。老清本來是個做莊稼活下力,喂牲口負責的人,地主怕他走了不回來,就把他的幾件破衣留下,臨行時,又給拿了半袋蒸饃作幹糧。
正月十三這天,老清過來龍門往洛陽走著,恰巧碰上關帝廟大廟會。關帝廟離洛陽十五裏地,本是漢朝關羽頭顱埋葬的地方。到了金、元、明、清幾代,關羽被神化,廟宇殿廊就不斷擴大起來。從正月十三這天起,這裏有個傳統大廟會。一會半月,方圓左近百十裏地方的村鎮,都來這裏迎神賽社。一般年景總是有幾百道社,有獅子,有龍燈,有高蹺,旱船,排鼓。還要唱幾台大戲,正月十三這天晚上照例還要由洛陽商會放一場焰火。
老清從來沒有趕過這麽大的廟會,幾萬人圍在一塊,又是敲鑼鼓,又是放鞭炮。各種神社故事一道接一道在人流中穿越著,呼喊著,賣熟食的攤子,賣豆沙糕、賣甘蔗和賣炒花生的小販使勁地吆喝著。
老清心中有事,他是來洛陽找尋他一家人的,對這些故事也沒有心思觀看。他隻覺得廟周圍這幾百畝麥苗,被踐踏得這麽厲害實在可惜了。
他快走到關帝廟廟門口時,見人們像潮水似地向廟裏湧著。
人們喊著:“交犁耙的,交犁耙的!”“看看交犁耙去!”老清聽著“交犁耙”這個詞怪新鮮,就隨著人流擠到廟裏。
原來這關帝廟廟會有個風俗,凡是遇上天災歉收年景,農民們交不起糧,完不起稅,就串通一些村子的人扛著犁、打著耙到關帝廟來,因為這天官府的官員們都要來上香拜關羽,農民就用這個機會,把犁耙扛來擺在殿前,表示他們把犁耙交給當官的,不給他種地了,以此來要求減稅減糧。
這種古老的“罷農”方式,好多年已經不見了。這次又出現這種方式,是因為國民黨近來的差稅太重。附近幾個村子的自耕農民,又聽說專員劉稻村要來趕會參觀,就扛著犁耙向他交犁耙。
老清擠到人殿前,隻見幾百個農民都光著膀子束著腰帶,他們把扛著的犁耙放在大殿前,劉稻村乘坐的小汽車被圍在犁耙中間。
隻見一個光著膀子的人,手裏握著一墩大紅紙炮站到台階上,他用火香把紙炮點著,紙炮在他的手中爆炸著,裂響著,他卻麵不改色地握在手中。
這大約是他們表示決心的一種動作。紙炮放完後,他問著大家:“咱們今天來幹什麽?”
大家回答著:“交犁耙!”
“為什麽要交犁耙?”
“差事太重了,地沒法種了!”大家又回答著。
“把犁耙交給誰?”
“交給專員!”
“請專員出來!”“叫劉稻村出來!”接著下邊就亂喊起來了。
大家喊了一陣,劉稻村也沒有出來。後來聽說他從後角門跑了!
看到這裏,老清又隨著一群人擠出廟門來。離開關帝廟時候,老清一路上想著:畢竟洛陽是個大地方,人開化得多了,把專員都嚇跑了,可見人多算話。
三
到洛陽後,天已經快黑了。老清找了一個賣豆腐湯的攤子,要了一碗豆腐湯,拿出兩個蒸饃來,泡在湯裏吃了。他問了幾家小客店,價錢都要得比較貴,最後就到東關牛行街,和買賣牲口的擠在一塊睡了一夜。第二天,他先到車站難民舍飯場,挨家看著來領舍飯的難民。
一直看到快晌午,沒有看到老清嬸和長鬆們,也沒有看到一個赤楊崗的人。他向難民們打問著,有人說:“那一片黃水來的早,恐怕都逃到陝西了!”還有人說:“反正你們赤楊崗那一片還有人在洛陽,就是在哪兒住不知道。”下午.他又到車站打問,把所有的小腳行、擺飯攤的都問遍了,仍然沒有下落。
他在街上一直轉到天黑,找不到一個熟人,也找不到一個住的地方。再往東關牛行去吧,也記不清路了。後來他找到一個席棚子,他想著就在這席棚下蹲一夜算了,這裏還背點風。
蹲了一會兒,席棚後的一扇窗戶慢慢打開了。從窗子裏露出一張胖女人的臉。這女人有四十多歲年紀,睡眼惺忪,嘴裏叼了根煙。她用沙啞的嗓音問著:“那準在外邊哩?”老清還隻當她問別人,沒有回答。那個女人用手指著他說:“我就問你!”
老清忙說:“我,逃荒的。在這兒蹲一會兒,避避風。”那個女人打了個嗬欠說:“那你給兩毛錢吧!”
“給兩角錢?”老清有點奇怪。那個女人說:“我們這個席棚不能白蹲啊,再說,你也蹲了這半天了。”
老清說:“啊,這蹲一會兒也要錢?”那個女人說:“這有什麽稀罕,你站一會兒也得給錢,搭個席棚是容易哩,還得買席買竹竿。”
老清聽她這麽說,幾乎惡心得想吐出來,他掏出來兩毛錢遞給那個女人,頭也不回地站起來走了。
他想著這城市地方真是不能住。要是在農村遇到過路投宿的,總要給人家領到個草屋住住,第二天早上不說管飯,也要送盆洗臉水。誰也不會向人家要錢!可是在城裏,在誰家門口蹲一會兒就要錢。也能張開口,也能伸出手!真是錢比爹娘還要親。
老清一路想著,一路在街上轉遊著,他索性什麽地方也不睡了,就在街上轉到天明算了。剛轉到一個街口,被大街上一個警察叫住了。老清隻得走到那個警察跟前,警察問著:“你是幹什麽?”老清說著:“逃荒的,找家裏人的,俺一家失散了。”警察說:
“十二點淨街,你不知道?!”老清說:“我不知道淨街。”警察說:
“你不知道!先蹲到這裏!”警察指了指一家商店門口。
就在這時候,前邊一條街口忽然有一輛黃包車一閃,拐到巷子裏邊了。這個警察馬上喊著:“站住!”接著撂開兩條腿就趕起來,那輛黃包車在前邊跑著,警察在後邊追著,追了沒多遠追上了,警察把黃包車上的墊子掂起來就走。那個拉車的跟著警察乞求著說:“老總,墊子還給我吧!我家裏小孩多,夜裏出來想多拉一宗生意。”
警察說:“墊子給你!到警察局去給你!你跑什麽!要不是我跑得快你早蹦了。一雙新鞋都給我跑爛了。”
拉車的說:“老總,我以後決不再犯。”警察說:“說得好聽,拿了違章罰款再說。”他又指著那家商店門口:“車子放下,也蹲到那兒去。”
老清在牆根前蹲著.聽著這個拉車人的聲音,酷似他村裏的長鬆!可是他再也沒想到在這裏會碰見長鬆。長鬆快走到他跟前時,他猛地站起來抓住長鬆的手說:
“你是長鬆不是?”
“你是誰?”長鬆嚇了一跳。
“我是你老清叔!”
“老清叔!哎呀,你怎麽在這兒?”
老清激動地說:“我就是來找你們的。我找了兩天了。”兩個人見麵,又是掉眼淚又是高興。那個警察過來說:“嘿,你們倆在這兒倒是搭上親戚啦!”長鬆忙從腰裏掏出五毛錢說:“老總.這點小意思你收下,吃飯不飽。吃酒不醉,就買盒煙吧。”警察把五毛錢接住了,他又對老清說:“還有你哩!”長鬆說:“這就是我們兩個人的意思。”警察說:“你拉過車沒有?”長鬆因為急著要領老清回家,就又給他掏了五毛錢,這個警察馬上笑容滿麵地說:
“你們走吧.你們從這小巷子出去,順著城牆走。那裏沒崗。”
進了小巷子,老清說:“這城裏人怎麽都是這樣?穿戴的郎帽金圈,五毛錢都打發住了。”長鬆說:“警察都是這樣。‘黃狗變黑狗,沒錢查戶口。’他們就是憑淨街查戶口弄幾個錢。”
到了順城馬路上,長鬆把車放下說:“叔,你坐上,離家還遠著哩。”老清像蠍子蜇了他一下似地說:“我不坐。”長鬆說:“你坐上吧,坐上我反而跑得快。”老清說:“我不坐!這不是咱們莊稼人坐的車。”
到了燒窯溝,天已經大亮了。這天正是正月十五。路上趕集的人,扯群大流,附近街上,有往“百子橋”上上供的,有在廣場上打秋千的。賣琉璃喇叭的背著大竹簍子,嘴裏吹著琉璃喇叭,後邊跟著一群小孩.賣糖葫蘆的挎著籃子,沿街叫賣。
老清顧不得看街上的景致,隻是一路小跑跟著長鬆走著,到了窯門口,長鬆說:“俺嬸就在這孔窯裏住,我在北邊那孔窯裏住。”他說罷喊著:“嬸子,嬸子,俺叔回來了!”
秫秸門開開了,先跑出來的是雁雁,她大聲喊著:“爹!
……”又向窯裏喊著:“俺爹!俺爹……”老清嬸喊著:“哎呀!老天爺呀,你可是真靈驗啊!我昨天夜裏才許下個豬頭。”
老清老漢站在破窯洞口,他呆住了。他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眼前這個窯洞就是他的家,他對這個“家”是多麽陌生啊!他看了看雁雁,幾乎把她當成愛愛,雁雁又長高了半頭。他看了看老清嬸,老清嬸的頭發已經花白了,他感到這一年多,人都老得多了。
長鬆坐了一會走了。老清嬸急切地問著:
“你是從哪裏回來的,把人心快操碎了。”
老清說:“從伊川縣,我在那裏給人家打長工。”
“咱的牛哩?”
“早死了。”
“車哩?”
“車賣了。”
“隻要人平安!東西都是人置的。”老清嬸勸著老清,自己卻忍不住擦起眼淚來。
老清看著窯洞裏放的鍋碗、風箱、幾條被子,還有老家的那個箱子,就問:“你們怎麽把這些東西弄出來的?”老清嬸說:“還不是兩個閨女挑出來的,兩個丫頭都學會挑擔子了。”接著她把如何從村裏逃荒出來以後又到尋母口的情形說了一遍,老清問:
“愛愛哩?”
老清嬸打了個頓兒說:“人家在城裏給她找了個事,明天就回來了。”
“找了個什麽事?”老清又問。
老清嬸說:“還不是顧個嘴.給人家縫縫補補。”
中午,老清嬸還到街上買了半斤肉,給老頭做了一頓麵條吃了吃,楊杏又送來了兩個玉米麵棗糕。楊杏和老清說了一會就走了,老清躺在地下鋪的麥秸草鋪上微笑說:“哎,好賴總算是個家!”他把昨天夜裏蹲人家席棚,還出了兩毛錢的事說了說,沒有說完已經睡熟了。
四
第二天一早,老清老漢就按著老習慣起來了。他找了把破掃帚把窯洞門口掃了掃,又揀了些碎磚頭和坯頭,準備壘個小廁所。
他正揀著磚頭,抬頭見一個青年婦女向窯洞這邊走來。這個青年婦女穿了件陰丹士林布的藍旗袍,裏邊穿了件粉紅色棉袍,穿著一條紫紅色棉絨褲,外邊沒有套褲子,腳上穿著一雙肉色襪子和湖綠色花鞋。
她向這邊走著,老清沒有留意,他隻當是過路的。誰知道那個青年婦女老遠就喊著:“爹!爹!”一路小跑過來,老清還隻當喊別人,準知道那個青年婦女跑過來一把抓著他的胳膊說:“爹,我是愛愛!”
“愛愛!”老清猛地吃了一驚,揀在手裏的半截磚頭,也差點砸在腳背上。跟前站的這個姑娘,燙著頭,擦著粉,嘴上抹著口紅,就在一刹那間,老清老漢一切都明白了。
愛愛哭著說:“爹,你沒有認出來是我嗎?”
“我!……我!……”老清叔用枯幹的手背擦著眼淚,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回到窯洞裏,一家子不知道什麽原因,全都哭起來。
最後還是老清嬸先說話。她說:“吃飯!人隻要活著,有啥哭哩。”
愛愛這時把帶回來的提兜解廾,拿出來一塊肉,一包元宵,半斤粉條,還有一大堆碎饃塊。她說:“這都是我平常吃剩的饃。”她又說:“早知道俺爹回來,我就買一斤醬牛肉帶回來,五味齋的醬牛肉烘得可爛了。”
愛愛在掏著東西說著,老清老漢卻一直不敢看女兒的臉。
他腦子裏嗡嗡響著,好像要炸開一樣。他也不敢到門外去壘廁所了,他覺得自己好像變成了一個偷人家東西的賊。
過了一會兒,愛愛和雁雁到長鬆家去了。愛愛在城裏給小響買了個橡皮薄膜做的“洋茄子”,她們給小響送去。
兩個閨女剛走出門,老清走到老婆跟前,瞪著兩隻血絲的眼睛問:“你把愛愛賣到哪裏了?!”
老清嬸看著他那像瘋了的樣子,急忙閃在一邊說:“什麽賣了!人家在城裏給她找個事兒。”
“什麽事兒?”老清逼著問。
“學說書!沒辦法。人嘴不能綁起來!……”
老婆活還沒有說完,老清“叭”的一巴掌打在老伴臉上。大約打得太重了,把老婆打坐在地上,嘴也打流血了。
老清的手顫抖得厲害。他指著老清嬸罵著說:“你……你……給我領的好家!你算個人不算!”他說著又拿起擀麵杖。
老清嬸也是強脾氣,她跑過去一把抱著他的胳膊,用頭頂著老清的胸膛說:“你把我打死吧!你把我打死吧!這一年多你去哪裏死了!你一進門就打人!……”
這邊一哭一吵,長鬆、楊杏和愛愛、雁雁都跑過來了。她們急忙拉開老清嬸,奪掉了老清手中的擀畫杖。
老清嬸氣不過,坐在地上放大悲聲哭起來。她哭著說著:
“這一年多你知道我們怎麽過的不知道?你有本事你咋不養活我們!你該死了!你光知道打人,就不知道人還要吃飯!……”
老清聽她罵著,自己氣不過,用拳頭打著自己的頭說:“怨我!誰叫你跟我海老清哩!……”
長鬆看他氣得那個樣子,就連拉帶拖把他拖到自己窯洞裏。
長鬆勸著他說:“老清叔,蔣介石扒開黃河,這一場災太大了。人都是死幾死,活幾活。俺嬸子和俺兩個妹妹,又都是女的,她們這一年多苦水也喝夠了。你就是再惱,也得忍忍。”
老清流著淚說:“長鬆,我死後不能進咱姓海的老墳了。我這一輩子並沒有辦虧心事,怎麽老天爺對我這麽狠呢!”長鬆說:
“那都是老迷信話。愛愛她在車站學說書,也不一定就流蕩了。
咱現在連飯都沒有吃的,還管她‘下九流’不‘下九流’。”
勸了一會兒,老清老漢不哭了,那邊老清嬸也不哭了。到了快晌午時候,愛愛過來了,她臉變的慘白,眼睛也哭紅了。她說:
“爹,回去吃飯吧!”
老清老漢低著頭沒吭聲。長鬆說:“吃飯吧!吃罷飯再商量,你不願意叫愛愛去,可以叫她回來。”
老清歎了口氣回到自己窯洞裏了。老伴雖然和他吵了架,心裏還是心疼老頭。她給他一個人包了一大碗餃子,自己和兩個閨女還是吃的野菜麵條。
老清自己吃不下,他給愛愛和雁雁撥了半碗,雁雁吃了,愛愛一碗飯卻在那裏放著。
吃罷飯,愛愛擦著眼汨過來了。她先跪下給老清磕了個頭說:“爹,我先給你磕個頭,我今年過年還沒有給你磕頭哩!”她接著說:“爹,你也不用生氣,也不用打俺媽。學說書是我自己願意去的,不是俺媽的主意。我沒給你丟什麽人!”她說著眼淚像小河似地在臉上流著,“你把我養活大了是不錯,可是我也得活下去!你要嫌我這閨女丟人,我可以不姓海!”她說罷,站起來扭頭走了。
老清嬸急忙趕到窯外邊喊著:“愛愛!愛愛!你爹老了!你別跟他一樣!”可是愛愛頭也沒回,向著城裏走了。
夜裏,慘白的月亮掛在冰冷的天穹上。幾顆流星像她灑下的淚珠一樣在閃爍著。老清老漢一個人在窯外崖頭上站著,他仰望著天空,悲痛地問著天:“老天爺,你為什麽不長個眼睛!難道是我錯了嘛!”
正月十七這天,老清老漢提著個小包袱又離開燒窯溝走了!
長鬆勸了半天,他還是執意要走。他說:“長鬆,我是個莊稼人,這種日子我過不了,我眼不見,心不煩!”說罷提著包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