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部書很被清代漢學家的攻擊——其實朱子同時的人,早已有許多爭論了。——許多人認他做全無價值的“杜撰”書。但是據我看來,他實在比毛公的傳,鄭君的箋,高出幾百倍。就是後人的重要著作,像陳啟源的《毛詩稽古編》、陳奐的《毛詩傳疏》、馬瑞辰的《毛詩傳箋通釋》,雖然考證算勝場了,見識仍然是固陋的很,遠敵不上朱晦庵。我且分成三個問題,逐條回答。
(一)《詩經》裏的“詩”究竟是什麽
後來的學者,都說它是孔子刪定的“經”,其中“有道在焉”,決不是“玩物喪誌”的。其實這話非特迂腐的可笑,並且就詩的本文而論,也斷斷講不通。所以必須先把詩敘根本推翻,然後“詩”的真義可見;必須先認定“詩”是文學,不是道學,然後“詩”的真價值可說。孔子在《論語》上論詩的話非常明白,決非毛公以下的學究口中的話。現在就用他的話,證明詩的性質。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爾’。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這是孔子刪去的詩。孔子所以刪去它的緣故,正為它說的不通,沒有文學的意味。從此可見孔子刪定的標準,止靠著文學上的價值。拿這章詩和《衛風》的《河廣》來比,這章詩是無味的。那章詩是有味的(那章詩的本文是“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因而去此存彼。
嚐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日,“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
此節把詩、禮兩事分得清楚。詩是文學,所以學了詩,語言會好的:有個雅馴的風度,去了那些粗浮固陋的口氣了。禮是治身的儀節,所以學了禮,行事才有可方。道學先生講的詩正是孔子說的禮。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照這一節看來,可以見得孔子的教育,很注重美感的培養。詩是文學,所以能興發感情。若如道學家的意思,不應當說“興於詩”。應當說“立於詩”了。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這節裏說從政,是因為《詩經》裏的《雅》多半說當日的政治和風俗,從政必須知道當日的情形,才可以“達”,所以孔子有這話,並不是學了詩然後“心正意誠,可以從政”。至於“專對”一說,同上麵說的“無以言”一樣。當日使命往來,總要語言講究,所以有了文學的培養,才可以做“行人”。
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草木鳥獸之名。”
所謂“興”“觀”“群”“怨”,都是感情上的名詞、文學上的事件。至於事父、事君兩句,大可為道學先生所藉口。但是仔細想來,孔子說這兩句話,不過是把文學的感化力說重了(emphasized)。其意若曰,有了詩的培養,才可以性情發展的得宜,一切行事,都見出效用來,和那些“夫婦之道,人倫之始”的說話,是不相幹的。
就以上的證據,可以斷定詩的作用隻是文學一件事。胡適之先生的《中國哲學史大綱》裏有一段說:
孔子是一個有文學眼光的人。他選那部《詩經》,替人類保存了三百篇極古的絕妙文章。這部書有無上的文學價值,沒有絲毫別的用意。不料被後來的腐儒,以為孔子所刪存的詩,一定是有腐儒酸氣的。所以他們做造詩敘,把那些絕妙的情詩豔歌,都解作道學先生的寓言。如《周南》各篇,本多是癡男怨女、征夫思婦的情詩,那些腐儒卻要說是“後妃之德,文王之化”。如《關雎》一篇,本寫男女愛情,從無可奈何的單相思到團圓,所以孔子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腐儒偏要說是“後妃悅樂君子之德,慎固幽深,雲雲”。文學變成了道學。
這一段話,說得痛快極了。同我的意見完全一致。我還記得去年曾對一位朋友說:“孔子獨許子貢、子夏可與言詩。子貢是以言語著名的,子夏是以文學著名的。他兩個有推此知彼的力量,用到文學上,最能興發想像,所以可與言詩。若果《詩經》真是道學書,還要讓顏淵、閔子騫幹去了。”(但是這話很有點酸氣)
總而言之,詩是文學,可用孔子的話證明,可就詩的本文考得。詩是道學,須得用箋注家的話證明,須得離開詩的文箋,穿鑿而得。我們既不便“信口說而悖傳記,是末師而非往古”。還是就詩論詩,不犧牲了詩,去服從毛亨、衛宏的說話為是。
(二)《詩經》裏的詩對於我們有甚麽教訓
現在雖然斷定詩是文學了,但是從古以來的文學,正是多得很,為甚麽專來標舉《詩經》呢?我自己回答這問題道:正因為《詩經》的文學,在中國的韻文裏,古今少有。現在我們想在四、五、七言詩、詞、曲等類以外,新造一種自由體的白話詩,很有借重《詩經》的地方。換句話說,《詩經》雖然舊了,然而對於我們還有幾條新教訓哩!
《詩經》對於我們的第一條教訓是真實兩字。拿《詩經》和《楚辭》比,文章的情趣恰恰相反。《楚辭》裏最動人的地方是感想極遠,雖然是虛而不實,幻而不真,可也有獨到的長處,但是這種奇想的妙用,到了後人手裏,愈弄愈糟了。起初是意思奇特,其後是語言奇特,最後是字麵奇特;起初僅僅是不自然,結果乃至於無人性。《詩經》裏的《國風》《小雅》,沒有一句有奇想的,沒有一句不是本地風光的。寫景便曆曆如在目前,寫情便事事動人心緒。畫工所不能畫的,它能寫出來。如: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回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日之夕矣,羊牛下來。
或降於河,或飲於池。或寢或訛,爾牧來思。何蓑何笠,或負其……麾之以肱,畢來既升。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儺。
又有“聲情兼至”,真是“移我情”的,如:
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
風雨瀟瀟,雞鳴膠膠。
蕭蕭馬鳴,悠悠旆旌。
燕燕子飛,參差其羽。之子於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鸛鳴於垤,婦歎於室。灑掃穹窒,我征聿至。
又有情事逼真,我們一想便墮落到裏頭的,如:
夏之日,冬之夜,百歲之後,歸於其居。
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
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宴爾新婚,如兄如弟。毋逝我梁,毋發我筍。我躬不閱,遑恤我後。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
微我無酒,以敖以遊。……薄言往訴,逢彼之怒。……憂心悄悄,慍於群小。覯閱既多,受侮不少。靜言思之,寤辟有摽。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有洸有漬,既詒我肆。不念昔者,伊餘來塈。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諸如此類的例,舉不勝舉。《大雅》和《頌》,因為被體裁所限製,應當另論外,若《國風》《小雅》裏的詩,沒有一句不是真景、真情、真趣,沒有一句是做作的文章。為著這樣的真實,所以絕對的自然,為著絕對的自然,所以雖然到了現在,已經隔了兩千多年,仍然是活潑潑的,翻開一讀,頓時和我們的心思同化。文人做詩,每每帶上幾分做作氣,情景是字麵上的情景,趣味是他專有的趣味。所以就在當時,也隻得說是假文學。《詩經》的文章,有三種獨到的地方:一、普遍;二、永久;三、情深言淺。這都是自然的結果。我們把《楚辭》和它對照一看,《離騷》裏千言萬語,上天下地,終不如《詩經》裏的三言兩語能夠豐滿啊!
《詩經》對於我們的第二條教訓是樸素無飾。一句話,(primitive)文學到了文人手裏,每每要走左道。所以初民的文學,傳到現在的社會裏,仍然占據文學界的一大部。《詩經》的《國風》《小雅》既不是文人作的,又不是文化大備的時代作的,所以隻有天趣,不見人工;是裸體的美人,不是“委委佗佗,如山如河”的“不淑”夫人。例如: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采繁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牖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
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淩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酒。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泳,誰適為客?
《七月》一篇,真是絕妙的“農歌”。此外的文章,也是篇篇有初民的意味——質直、樸素,因而逼真。即如《褰裳》的頭一章說:“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可以說是鄙汙極了。但是揣想那話的情景,止歡喜它的逼真,活靈活現,忘了它的鄙汙了。後人做詩,意思盡管極好,文章盡管很修飾,情氣每每免不了一個遊字。《詩經》裏全沒有巧言妙語,都是極尋常的話,唯其都是極尋常的話,所以總有極不尋常的價值。chaucer的tales到了現在,還給一般人做師資,隻因為是初民的(primitive)文學。《詩經》對於我們的教訓,也是如此。
《詩經》對於我們的第三教訓是體裁簡單。文章裏最討厭的毛病,是滔滔剌剌,說個不休。後來的賦家,是不消說的,很犯這病了。就是五七言的詩家、詞家、曲家,也多半專求盡量的發泄,不知道少說比多說更有效。《詩經》的詩,除去《大雅》和《頌》有點鋪張外,其餘都合最簡單的體裁。須知天地間的文章,最怕的是說盡了;最可愛的是作者給讀者以極少的話頭,卻使讀者生無限的感想。換句話說來,作者不把他的情景全盤托出,卻使讀者自己感悟去。《小雅》《國風》沒有多說的話,因而結構沒有鬆散的,因而沒有沒含蓄的,因而沒有缺少言外的意境的。作者不全盤托出,就是使讀者完全陷入。這是《詩經》裏唯一的文學手段。
《詩經》對於我們的第四條教訓是音節的自然調和。做詩斷離不了音節,全投音節便是散文。但是這音節一樁事,頗不容易講。律詩重音節了,隻是它那音節,全是背了天真,矯揉造作而成的“聲病”。《詩經》裏的體裁,真可說是自由詩。然而音節的講究,還比律詩更覺自然,更覺精致。押韻的方法不限一格;句裏又有聲韻的組織。雙聲疊韻的字,上下互相勾連,成就了“一片宮商”。總而言之,《詩經》裏的詩,體裁是自由的,押韻法是參差不齊的,句裏邊都是有聲韻的組織的。這樣又自由又精致的音節,是我們做白話詩的榜樣(孔巽軒先生的《詩聲類》,講《詩經》的韻法很詳;錢曉征先生的《養新錄》裏,也有一段,論《詩經》裏音節的組織的,都可參看;今人丁以此先生的《毛詩正韻》,我曾經見過稿本,實在是講詩聲最詳最完的書)。
以上的四條,不過一時偶爾想到,順便寫了下來。其實《詩經》對於我們的教訓,還不隻此。約略來說,《詩經》可分兩大項:一項是《國風》《小雅》,一項是《大雅》《頌》。後一項是後來廟堂文學的起源,我們對它不能得甚麽有益的教訓。至於前一項,是二千年前的自由體白話詩,不特用白話做質料,並且用白話做精神;不特體裁自由,思想、情趣、意旨等項,也無一不自由。我們有這樣的模範白話詩,當然要分點工夫,研究一番了。
(三)為甚麽單要舉出朱晦庵的《詩集傳》和《詩序辨》
朱晦庵的這兩部書,在清代一般漢學家的眼光裏,竟是一文不值了;其實這是很不公允的見解。據我個人偏陋之見,關於《詩經》的著作,還沒有超過他的。先就訓詁而論,訓詁固然不是這部集傳的特長。但是世人以為訓詁最當的《毛傳》,也不見有什麽好處:如“施,移也”;“濟濟,難也”;“京,大也”;真個不通極了。後人不明白他的意思,“從而為之辭”,說他是說文字的本訓。他明明白白是做《詩經》的注,偏牽連到文字的本訓上,弄得意思愈加不明白了。算甚麽營生呢?又如“履帝武敏歆”一句,《毛傳》的穿鑿,可謂達於極點了。平情而論,毛公隻是個冬烘先生,幸而生的較早些,因而粗略記得幾個故訓;這可謂生逢其時的人,他自己何曾有深密的學問。後人說他和《左傳》《周禮》互相發明,其實《左傳》《周禮》是偽經,他和它們互相發明,更見其不安了。況且小序尚是衛宏做的,《後漢書》上有明文,《故訓傳》也就可想了。還不知道是真是假呢。鄭康成的箋,實在比《故訓傳》好些。凡是箋傳不同的地方,總是箋是傳非。現在舉一個例:《豳·七月》說“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傳說,“爾公子躬率其民,同時出,同時歸也”。箋說,“悲則始有與公子同歸之誌,欲嫁焉”。這真比《毛傳》通多了。我平日嚐玩笑著說:“鄭康成免不了幾分學究氣,還不至於像小毛公的冬烘氣象。”《正義》一部書更是不足道的。每逢傳箋反背的地方,他先替傳說話,再替箋說話,自己和自己打架。這簡直是明朝的大全,清朝的高頭講章了。宋朝人關於《詩經》的著作,零碎的多。訓詁一層,除朱子的《集傳》外,其他是全無所得的。清朝人對於《詩經》訓詁,很有些整理發明的功勞。散見的不必說了,即以專書而論,《毛詩稽古篇》《毛詩傳箋通釋》《毛詩傳疏》全是重要著作。但是這些著作都是依附著荒謬的《詩序》而作的,都有點“根本錯謬”的毛病,所以一經講起禮,談起故,論到“詩人之義”來,便刺刺不休的胡說一片。朱子這本《集傳》,在訓詁上雖然不免粗疏,卻少有“根本誤謬”的毛病。他既把小序推翻了,因而故訓一方麵也就著實點兒,不穿鑿了。況且朱子在宋儒中,原是學問極博的一個人。他那訓詁,原不是抄襲來的,盡多很確當的地方。就是反對他的戴東原,注起詩來,還不能不引用他呢。還有一層,我們讀《詩經》,無非體會他的文章,供我們的參考,那裏有整工夫去“三年而通一藝”的辦呢?所以那些繁重的訓詁,大可以不聞不問,還是以速議為是。朱子這部書,雖然不精博,卻還簡單啊!
至於詩義一層,朱子這兩部書真可自豪了。朱子是推翻詩序的。他推翻詩序的法子,隻以《詩經》的本文證他的不通。這真可謂卓識了。詩序上的高子,就是孟子所說的“固哉高叟”。詩序從這種人的徒子徒孫做出來,還能要得嗎?所以《關雎》等篇必定加上後妃,真個附會迂腐的可笑。後妃是誰,誰也說不清楚,至於“淑女”,更難定了。鄭康成竟然硬把太姒安上,章太炎先生又異想天開的說,“文王與紂之事也。後妃淑女,非鬼侯女莫之任”。更曲喻穿鑿了一大篇,讀者不曾看完,必要發笑的。然而這事不能怪太炎,都是《詩序》上妄加後妃二字,勾引出來的。總而言之,《詩序》的大毛病,是迂腐、穿鑿、附會、妄引典禮、杜撰事實。“正心”“誠意”“修齊治平”(這幾個名詞雖然不是漢儒所重,但是毛詩已有這氣象)的道氣,已經很重了,所以自他而降,講詩的人,都不免有“先生帽子高”的氣象。和毛詩同時或者較前的魯、韓兩家,都是道學派的詩。《韓詩外傳》有很多的道氣,齊詩、翼氏諸家,弄上些五行讖緯,道氣變而為妖氣,成了方士派的詩學(這都本胡適之先生的話;道學、方士兩個名字,也是胡先生造的)。宋元人講詩,都是學道派,其中還有幾家,把詩論政,大講起功利主義的,尤其可笑。就是王柏疑詩,也還是道氣重的緊。他敢於刪詩,固算有強毅的魄力了,然而他所以疑詩的緣故,仍是道學先生恨情詩的心理,所以要刪鄭衛。隻有章如愚的見解是極透徹的。他說:“正使學者深維其義,而後可以自得。詩人之義,不若《春秋》《易》之微。學者能深思之,不待序而自知。”這真透徹極了。程伯子是個聰明不過的人,對於《詩經》很有些遠妙的見境。他雖然說《詩序》是國史做的,我們卻可翻過來借他這話證明《詩序》的不可靠。因為他說,若“不是國史做的,孔子又如何憑空做出來”(這話的原文忘了,意思確是如此)。朱子這部《集傳》也還有幾分道氣,但是它的特長是:
(1)拿詩的本文講詩的本文,不拿反背詩本文的《詩序》講詩的本文。
(2)很能闕疑,不把不相幹的事實牽合去。
(3)敢說明某某是淫奔詩。
就這幾項而論,真是難能可貴了。雖然他還有他的大缺點,但是總算此善於彼的。他雖不曾到了“文學的詩”的境界,卻也在道學的詩派中,可稱最妥當的,實在是有判斷、有見識、能分析、能排眾議的著作(朱子這兩部書,很被當時人和後人攻擊)。現在我把他解一番,奉請讀者諸君:(1)學他的敢於推翻千餘年古義的精神;(2)學他敢於稱心所好,不顧世論的魄力;(3)再把《詩經》的研究更進一步,發明文學主義的《詩經》。
這篇文章寫完之後,忽然想起《詩經》的詩,隻有一種最大的長處,就是能使用文學的正義。文學的至高用處,隻是形狀人生,因而動起人的感情,去改造生話;決不是喪誌的玩物。《詩經》裏的哀怨之詞,雖然出在勞夫怨婦的口裏,卻含有許多哲義。這種“不平之鳴”、天地間的至文,都如此的。所以《詩經》(專指《國風》《小雅》)的文學主義比它的文學手段更是重要,可惜我為篇幅所限,現在不能暢暢快快說了。
(選自《故書新評》)
(一)《詩經》裏的“詩”究竟是什麽
後來的學者,都說它是孔子刪定的“經”,其中“有道在焉”,決不是“玩物喪誌”的。其實這話非特迂腐的可笑,並且就詩的本文而論,也斷斷講不通。所以必須先把詩敘根本推翻,然後“詩”的真義可見;必須先認定“詩”是文學,不是道學,然後“詩”的真價值可說。孔子在《論語》上論詩的話非常明白,決非毛公以下的學究口中的話。現在就用他的話,證明詩的性質。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爾’。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這是孔子刪去的詩。孔子所以刪去它的緣故,正為它說的不通,沒有文學的意味。從此可見孔子刪定的標準,止靠著文學上的價值。拿這章詩和《衛風》的《河廣》來比,這章詩是無味的。那章詩是有味的(那章詩的本文是“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因而去此存彼。
嚐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日,“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
此節把詩、禮兩事分得清楚。詩是文學,所以學了詩,語言會好的:有個雅馴的風度,去了那些粗浮固陋的口氣了。禮是治身的儀節,所以學了禮,行事才有可方。道學先生講的詩正是孔子說的禮。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照這一節看來,可以見得孔子的教育,很注重美感的培養。詩是文學,所以能興發感情。若如道學家的意思,不應當說“興於詩”。應當說“立於詩”了。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這節裏說從政,是因為《詩經》裏的《雅》多半說當日的政治和風俗,從政必須知道當日的情形,才可以“達”,所以孔子有這話,並不是學了詩然後“心正意誠,可以從政”。至於“專對”一說,同上麵說的“無以言”一樣。當日使命往來,總要語言講究,所以有了文學的培養,才可以做“行人”。
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草木鳥獸之名。”
所謂“興”“觀”“群”“怨”,都是感情上的名詞、文學上的事件。至於事父、事君兩句,大可為道學先生所藉口。但是仔細想來,孔子說這兩句話,不過是把文學的感化力說重了(emphasized)。其意若曰,有了詩的培養,才可以性情發展的得宜,一切行事,都見出效用來,和那些“夫婦之道,人倫之始”的說話,是不相幹的。
就以上的證據,可以斷定詩的作用隻是文學一件事。胡適之先生的《中國哲學史大綱》裏有一段說:
孔子是一個有文學眼光的人。他選那部《詩經》,替人類保存了三百篇極古的絕妙文章。這部書有無上的文學價值,沒有絲毫別的用意。不料被後來的腐儒,以為孔子所刪存的詩,一定是有腐儒酸氣的。所以他們做造詩敘,把那些絕妙的情詩豔歌,都解作道學先生的寓言。如《周南》各篇,本多是癡男怨女、征夫思婦的情詩,那些腐儒卻要說是“後妃之德,文王之化”。如《關雎》一篇,本寫男女愛情,從無可奈何的單相思到團圓,所以孔子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腐儒偏要說是“後妃悅樂君子之德,慎固幽深,雲雲”。文學變成了道學。
這一段話,說得痛快極了。同我的意見完全一致。我還記得去年曾對一位朋友說:“孔子獨許子貢、子夏可與言詩。子貢是以言語著名的,子夏是以文學著名的。他兩個有推此知彼的力量,用到文學上,最能興發想像,所以可與言詩。若果《詩經》真是道學書,還要讓顏淵、閔子騫幹去了。”(但是這話很有點酸氣)
總而言之,詩是文學,可用孔子的話證明,可就詩的本文考得。詩是道學,須得用箋注家的話證明,須得離開詩的文箋,穿鑿而得。我們既不便“信口說而悖傳記,是末師而非往古”。還是就詩論詩,不犧牲了詩,去服從毛亨、衛宏的說話為是。
(二)《詩經》裏的詩對於我們有甚麽教訓
現在雖然斷定詩是文學了,但是從古以來的文學,正是多得很,為甚麽專來標舉《詩經》呢?我自己回答這問題道:正因為《詩經》的文學,在中國的韻文裏,古今少有。現在我們想在四、五、七言詩、詞、曲等類以外,新造一種自由體的白話詩,很有借重《詩經》的地方。換句話說,《詩經》雖然舊了,然而對於我們還有幾條新教訓哩!
《詩經》對於我們的第一條教訓是真實兩字。拿《詩經》和《楚辭》比,文章的情趣恰恰相反。《楚辭》裏最動人的地方是感想極遠,雖然是虛而不實,幻而不真,可也有獨到的長處,但是這種奇想的妙用,到了後人手裏,愈弄愈糟了。起初是意思奇特,其後是語言奇特,最後是字麵奇特;起初僅僅是不自然,結果乃至於無人性。《詩經》裏的《國風》《小雅》,沒有一句有奇想的,沒有一句不是本地風光的。寫景便曆曆如在目前,寫情便事事動人心緒。畫工所不能畫的,它能寫出來。如: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回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日之夕矣,羊牛下來。
或降於河,或飲於池。或寢或訛,爾牧來思。何蓑何笠,或負其……麾之以肱,畢來既升。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儺。
又有“聲情兼至”,真是“移我情”的,如:
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
風雨瀟瀟,雞鳴膠膠。
蕭蕭馬鳴,悠悠旆旌。
燕燕子飛,參差其羽。之子於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鸛鳴於垤,婦歎於室。灑掃穹窒,我征聿至。
又有情事逼真,我們一想便墮落到裏頭的,如:
夏之日,冬之夜,百歲之後,歸於其居。
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
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宴爾新婚,如兄如弟。毋逝我梁,毋發我筍。我躬不閱,遑恤我後。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
微我無酒,以敖以遊。……薄言往訴,逢彼之怒。……憂心悄悄,慍於群小。覯閱既多,受侮不少。靜言思之,寤辟有摽。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有洸有漬,既詒我肆。不念昔者,伊餘來塈。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諸如此類的例,舉不勝舉。《大雅》和《頌》,因為被體裁所限製,應當另論外,若《國風》《小雅》裏的詩,沒有一句不是真景、真情、真趣,沒有一句是做作的文章。為著這樣的真實,所以絕對的自然,為著絕對的自然,所以雖然到了現在,已經隔了兩千多年,仍然是活潑潑的,翻開一讀,頓時和我們的心思同化。文人做詩,每每帶上幾分做作氣,情景是字麵上的情景,趣味是他專有的趣味。所以就在當時,也隻得說是假文學。《詩經》的文章,有三種獨到的地方:一、普遍;二、永久;三、情深言淺。這都是自然的結果。我們把《楚辭》和它對照一看,《離騷》裏千言萬語,上天下地,終不如《詩經》裏的三言兩語能夠豐滿啊!
《詩經》對於我們的第二條教訓是樸素無飾。一句話,(primitive)文學到了文人手裏,每每要走左道。所以初民的文學,傳到現在的社會裏,仍然占據文學界的一大部。《詩經》的《國風》《小雅》既不是文人作的,又不是文化大備的時代作的,所以隻有天趣,不見人工;是裸體的美人,不是“委委佗佗,如山如河”的“不淑”夫人。例如: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采繁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牖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
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淩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酒。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泳,誰適為客?
《七月》一篇,真是絕妙的“農歌”。此外的文章,也是篇篇有初民的意味——質直、樸素,因而逼真。即如《褰裳》的頭一章說:“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可以說是鄙汙極了。但是揣想那話的情景,止歡喜它的逼真,活靈活現,忘了它的鄙汙了。後人做詩,意思盡管極好,文章盡管很修飾,情氣每每免不了一個遊字。《詩經》裏全沒有巧言妙語,都是極尋常的話,唯其都是極尋常的話,所以總有極不尋常的價值。chaucer的tales到了現在,還給一般人做師資,隻因為是初民的(primitive)文學。《詩經》對於我們的教訓,也是如此。
《詩經》對於我們的第三教訓是體裁簡單。文章裏最討厭的毛病,是滔滔剌剌,說個不休。後來的賦家,是不消說的,很犯這病了。就是五七言的詩家、詞家、曲家,也多半專求盡量的發泄,不知道少說比多說更有效。《詩經》的詩,除去《大雅》和《頌》有點鋪張外,其餘都合最簡單的體裁。須知天地間的文章,最怕的是說盡了;最可愛的是作者給讀者以極少的話頭,卻使讀者生無限的感想。換句話說來,作者不把他的情景全盤托出,卻使讀者自己感悟去。《小雅》《國風》沒有多說的話,因而結構沒有鬆散的,因而沒有沒含蓄的,因而沒有缺少言外的意境的。作者不全盤托出,就是使讀者完全陷入。這是《詩經》裏唯一的文學手段。
《詩經》對於我們的第四條教訓是音節的自然調和。做詩斷離不了音節,全投音節便是散文。但是這音節一樁事,頗不容易講。律詩重音節了,隻是它那音節,全是背了天真,矯揉造作而成的“聲病”。《詩經》裏的體裁,真可說是自由詩。然而音節的講究,還比律詩更覺自然,更覺精致。押韻的方法不限一格;句裏又有聲韻的組織。雙聲疊韻的字,上下互相勾連,成就了“一片宮商”。總而言之,《詩經》裏的詩,體裁是自由的,押韻法是參差不齊的,句裏邊都是有聲韻的組織的。這樣又自由又精致的音節,是我們做白話詩的榜樣(孔巽軒先生的《詩聲類》,講《詩經》的韻法很詳;錢曉征先生的《養新錄》裏,也有一段,論《詩經》裏音節的組織的,都可參看;今人丁以此先生的《毛詩正韻》,我曾經見過稿本,實在是講詩聲最詳最完的書)。
以上的四條,不過一時偶爾想到,順便寫了下來。其實《詩經》對於我們的教訓,還不隻此。約略來說,《詩經》可分兩大項:一項是《國風》《小雅》,一項是《大雅》《頌》。後一項是後來廟堂文學的起源,我們對它不能得甚麽有益的教訓。至於前一項,是二千年前的自由體白話詩,不特用白話做質料,並且用白話做精神;不特體裁自由,思想、情趣、意旨等項,也無一不自由。我們有這樣的模範白話詩,當然要分點工夫,研究一番了。
(三)為甚麽單要舉出朱晦庵的《詩集傳》和《詩序辨》
朱晦庵的這兩部書,在清代一般漢學家的眼光裏,竟是一文不值了;其實這是很不公允的見解。據我個人偏陋之見,關於《詩經》的著作,還沒有超過他的。先就訓詁而論,訓詁固然不是這部集傳的特長。但是世人以為訓詁最當的《毛傳》,也不見有什麽好處:如“施,移也”;“濟濟,難也”;“京,大也”;真個不通極了。後人不明白他的意思,“從而為之辭”,說他是說文字的本訓。他明明白白是做《詩經》的注,偏牽連到文字的本訓上,弄得意思愈加不明白了。算甚麽營生呢?又如“履帝武敏歆”一句,《毛傳》的穿鑿,可謂達於極點了。平情而論,毛公隻是個冬烘先生,幸而生的較早些,因而粗略記得幾個故訓;這可謂生逢其時的人,他自己何曾有深密的學問。後人說他和《左傳》《周禮》互相發明,其實《左傳》《周禮》是偽經,他和它們互相發明,更見其不安了。況且小序尚是衛宏做的,《後漢書》上有明文,《故訓傳》也就可想了。還不知道是真是假呢。鄭康成的箋,實在比《故訓傳》好些。凡是箋傳不同的地方,總是箋是傳非。現在舉一個例:《豳·七月》說“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傳說,“爾公子躬率其民,同時出,同時歸也”。箋說,“悲則始有與公子同歸之誌,欲嫁焉”。這真比《毛傳》通多了。我平日嚐玩笑著說:“鄭康成免不了幾分學究氣,還不至於像小毛公的冬烘氣象。”《正義》一部書更是不足道的。每逢傳箋反背的地方,他先替傳說話,再替箋說話,自己和自己打架。這簡直是明朝的大全,清朝的高頭講章了。宋朝人關於《詩經》的著作,零碎的多。訓詁一層,除朱子的《集傳》外,其他是全無所得的。清朝人對於《詩經》訓詁,很有些整理發明的功勞。散見的不必說了,即以專書而論,《毛詩稽古篇》《毛詩傳箋通釋》《毛詩傳疏》全是重要著作。但是這些著作都是依附著荒謬的《詩序》而作的,都有點“根本錯謬”的毛病,所以一經講起禮,談起故,論到“詩人之義”來,便刺刺不休的胡說一片。朱子這本《集傳》,在訓詁上雖然不免粗疏,卻少有“根本誤謬”的毛病。他既把小序推翻了,因而故訓一方麵也就著實點兒,不穿鑿了。況且朱子在宋儒中,原是學問極博的一個人。他那訓詁,原不是抄襲來的,盡多很確當的地方。就是反對他的戴東原,注起詩來,還不能不引用他呢。還有一層,我們讀《詩經》,無非體會他的文章,供我們的參考,那裏有整工夫去“三年而通一藝”的辦呢?所以那些繁重的訓詁,大可以不聞不問,還是以速議為是。朱子這部書,雖然不精博,卻還簡單啊!
至於詩義一層,朱子這兩部書真可自豪了。朱子是推翻詩序的。他推翻詩序的法子,隻以《詩經》的本文證他的不通。這真可謂卓識了。詩序上的高子,就是孟子所說的“固哉高叟”。詩序從這種人的徒子徒孫做出來,還能要得嗎?所以《關雎》等篇必定加上後妃,真個附會迂腐的可笑。後妃是誰,誰也說不清楚,至於“淑女”,更難定了。鄭康成竟然硬把太姒安上,章太炎先生又異想天開的說,“文王與紂之事也。後妃淑女,非鬼侯女莫之任”。更曲喻穿鑿了一大篇,讀者不曾看完,必要發笑的。然而這事不能怪太炎,都是《詩序》上妄加後妃二字,勾引出來的。總而言之,《詩序》的大毛病,是迂腐、穿鑿、附會、妄引典禮、杜撰事實。“正心”“誠意”“修齊治平”(這幾個名詞雖然不是漢儒所重,但是毛詩已有這氣象)的道氣,已經很重了,所以自他而降,講詩的人,都不免有“先生帽子高”的氣象。和毛詩同時或者較前的魯、韓兩家,都是道學派的詩。《韓詩外傳》有很多的道氣,齊詩、翼氏諸家,弄上些五行讖緯,道氣變而為妖氣,成了方士派的詩學(這都本胡適之先生的話;道學、方士兩個名字,也是胡先生造的)。宋元人講詩,都是學道派,其中還有幾家,把詩論政,大講起功利主義的,尤其可笑。就是王柏疑詩,也還是道氣重的緊。他敢於刪詩,固算有強毅的魄力了,然而他所以疑詩的緣故,仍是道學先生恨情詩的心理,所以要刪鄭衛。隻有章如愚的見解是極透徹的。他說:“正使學者深維其義,而後可以自得。詩人之義,不若《春秋》《易》之微。學者能深思之,不待序而自知。”這真透徹極了。程伯子是個聰明不過的人,對於《詩經》很有些遠妙的見境。他雖然說《詩序》是國史做的,我們卻可翻過來借他這話證明《詩序》的不可靠。因為他說,若“不是國史做的,孔子又如何憑空做出來”(這話的原文忘了,意思確是如此)。朱子這部《集傳》也還有幾分道氣,但是它的特長是:
(1)拿詩的本文講詩的本文,不拿反背詩本文的《詩序》講詩的本文。
(2)很能闕疑,不把不相幹的事實牽合去。
(3)敢說明某某是淫奔詩。
就這幾項而論,真是難能可貴了。雖然他還有他的大缺點,但是總算此善於彼的。他雖不曾到了“文學的詩”的境界,卻也在道學的詩派中,可稱最妥當的,實在是有判斷、有見識、能分析、能排眾議的著作(朱子這兩部書,很被當時人和後人攻擊)。現在我把他解一番,奉請讀者諸君:(1)學他的敢於推翻千餘年古義的精神;(2)學他敢於稱心所好,不顧世論的魄力;(3)再把《詩經》的研究更進一步,發明文學主義的《詩經》。
這篇文章寫完之後,忽然想起《詩經》的詩,隻有一種最大的長處,就是能使用文學的正義。文學的至高用處,隻是形狀人生,因而動起人的感情,去改造生話;決不是喪誌的玩物。《詩經》裏的哀怨之詞,雖然出在勞夫怨婦的口裏,卻含有許多哲義。這種“不平之鳴”、天地間的至文,都如此的。所以《詩經》(專指《國風》《小雅》)的文學主義比它的文學手段更是重要,可惜我為篇幅所限,現在不能暢暢快快說了。
(選自《故書新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