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其中大抵有兩個截然相對的意思,一個是戰爭靡費甚大、負擔沉重,另一個則是發戰爭財。
對於曆代的諸夏王朝而言,這句話更多的,還是在於靡費。
譬如動用十萬正兵作戰,要征發多少民夫,要調撥多少糧食,多少金錢,其中涉及到方方麵麵的問題,往往打一仗,勝了要虧本,敗了更虧本。
這裏麵的深層次的原因,說白了,還是社會生產力跟不上。
一個王朝的建立,從最初的時候開始,千八百人,三五十長槍大刀,跟隨一位明主,越打越強,越打越富,直至於取得整個神州。這可以看作是發戰爭財的過程。
然而到了這個階段,就已經是巔峰了。過了巔峰,就會衰落——國家建立之後,疆域確立之後,封建王朝的對外戰爭,往往不再是以開疆拓土發戰爭財為目標了,而多是一種抵禦外來侵略、消除外部隱患的戰爭。
於是收獲沒了,隻有付出。
原因在於社會生產力——因為就當時的社會生產力而言,該王朝無法再統治更廣袤、更龐大的領土。戰爭一旦超過社會生產力的上限,就沒有任何收益。
因此諸夏王朝鼎盛的時候打了許多勝仗,按理說國土應該隨之擴張,然而並沒有。比如對北方草原蠻夷的戰爭,打了多少年?然後打過之後,什麽實際上的利益都沒有得到就退兵了,棄之如敝履。於是將土地又重新還給了敵人,等到敵人強大了,繼續打。
如果有強大的社會生產力做後盾,打個比方,比如對外戰爭的時候,不需要調動太多的民夫,運輸物資的時間可以大大的縮短,其中的耗費,就會大大減少。
調動十萬兵馬,征用無數民夫。一場戰爭,實際上參與者是直接作戰人數的數倍甚至十倍。需要調撥的糧草,要按照數倍十倍的標準來調撥,再扣除漫長運輸途中的超量損耗、調撥民夫對民間生態的破壞等等,戰爭怎麽可能有收益?
漢武帝擊潰匈奴,但漢朝卻也隨之衰弱。隋煬帝三擊高句麗,搞的國破家亡。後麵的李世民也沒討的多好。
設想如果當時有鐵路,有火車,有飛機,會怎麽樣?邊疆有任何信息,一瞬間就可以抵達中樞,情況又會怎麽樣?糧食產量多的吃不完,會怎麽樣?打下的土地會棄之如敝履嗎?
絕對不會。
當然,這對嬴翌而言,還早。
現階段,嬴翌處於第一個發戰爭財的階段。因此北伐滅明拿下河北之後,他的收益遠遠超過付出。
在嬴翌,這是兩個方麵。
第一個最直觀的,就是財富的收獲。比如金銀,比如人口,比如土地。
第二個,則是更高層次的相關於人道方案和真靈獲取的巨大收獲。
就財富而言,單說金銀。隻一個京師,查抄、繳獲的金銀珠寶,其價值就超過了一億五千萬兩白銀。換算成新幣,就是一百五十億錢。
這隻是單純的金銀。其他附加的,比如宅邸、商鋪、糧食、各類物資等繳獲,這個數字還要翻兩番。
至於人口,暫時還沒有統計完成。不過整個河北大地上,總人口數,預計應該在河南總人口數的五倍以上。也就是三千五百萬人以上。這是下限。實際人口數,應該會超過這個數字。
至於土地,就不用多說了。
而在人道氣數和真靈奪取方麵,收獲更是看得見的。
嬴翌
體魄:16
神魂:11
真靈:8
根性:無
真靈數:310000
人道氣數:10000000
人道榜名額:5000000
上榜人數:100000
大體數據便是如此。
為什麽說大體呢?因為除了嬴翌本身數據之外,其他真靈數、人道氣數、名額及上榜人數,都在持續增加當中。
據有河南之後,嬴翌所得人道氣數達到百萬級。在北伐滅明、大破東虜之後,瞬間暴漲五六百萬,並於清剿各地的過程中迅猛增長,此時已過千萬。
相應的,人道榜名額,也超過了五百萬。
這是極駭人的。也就是說,嬴翌可以將五百萬人的姓名列於人道榜上,使之受益,並完全掌控在嬴翌手中。
當初嬴翌名額緊張,連軍隊都無法全部上榜。而到現在,空缺的名額,大大的超出了能夠上榜的人數。
等到軍隊擴充完成之後、河北地麵全數清洗並建立完備統治機構之後,應該可以超過三十萬上榜人數,但較之於空缺的名額,連十分之一都達不到。
在嬴翌而言,人道榜名額絕對夠用了。上榜的人數,也一定會控製在一個水準線以下。因為這涉及到真靈反饋的問題——上榜人數太多,真靈數絕對不足用,就很難體現出上榜的好處。
真靈數是各大方案的能源,是最要緊的東西。
嬴翌也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相當深入的思考。並從偉大字符中,得到一些隱約的啟發,不過暫時還沒辦法實現。
如果隻能以殺戮獲取真靈數,這並非通天大道。殺殺殺,就算把整個地球上其他的生靈全部殺光,真靈數也總有枯竭的一天。
好在嬴翌已經得到啟示,距離真靈數第二個獲取途徑,時間應該不會遙遠。
七月過後,隨著清洗的順利進行和牧政院、禦法院的順利跟進,一切相關的各項新政逐漸鋪開,嬴翌便也開始逐漸放權了。
大方向已經確立,並走上正軌。嬴翌也該從繁雜的事務當中解脫一些出來。
七月初一,嬴翌下王詔,遷前朝崇禎帝及其後妃家眷於宮外,賜‘明府’以居之。又賜錢十萬、土地千畝,將願意繼續追隨朱由檢的宦官,比如王承恩等一並賜下,將一家安置妥當。
對於朱由檢,嬴翌並不苛責。明已滅,朱由檢便不再是天子之尊,而是以一個身份特殊的尋常百姓的身份,生活在嬴翌治下。賜予其千畝土地、十萬夏幣,不算苛刻,一般優容。
而對於宮中原本的宮女、宦官,嬴翌也有相應的安排。
自然的,大夏若是建立,宦官就沒必要繼續存在下去了。然而現有的宦官,卻也不能隨意棄置。這些人放出去,沒有生活依憑,甚至被人歧視、害了。因此這一批宦官,嬴翌打算暫時用著,畢竟他們對宮裏的禮法規矩很了解。隻是大夏建立以後,不會繼續增加。
嬴翌不歧視宦官,但也不待見。較之而言,宮女總是比宦官更養眼不是?
日後宮中必定以女官為主。
對朱由檢的安置,暫時告一段落。等到大夏建元之時,作最終的收尾即可。
隨後嬴翌便多忙碌往返於王恭廠。
對於曆代的諸夏王朝而言,這句話更多的,還是在於靡費。
譬如動用十萬正兵作戰,要征發多少民夫,要調撥多少糧食,多少金錢,其中涉及到方方麵麵的問題,往往打一仗,勝了要虧本,敗了更虧本。
這裏麵的深層次的原因,說白了,還是社會生產力跟不上。
一個王朝的建立,從最初的時候開始,千八百人,三五十長槍大刀,跟隨一位明主,越打越強,越打越富,直至於取得整個神州。這可以看作是發戰爭財的過程。
然而到了這個階段,就已經是巔峰了。過了巔峰,就會衰落——國家建立之後,疆域確立之後,封建王朝的對外戰爭,往往不再是以開疆拓土發戰爭財為目標了,而多是一種抵禦外來侵略、消除外部隱患的戰爭。
於是收獲沒了,隻有付出。
原因在於社會生產力——因為就當時的社會生產力而言,該王朝無法再統治更廣袤、更龐大的領土。戰爭一旦超過社會生產力的上限,就沒有任何收益。
因此諸夏王朝鼎盛的時候打了許多勝仗,按理說國土應該隨之擴張,然而並沒有。比如對北方草原蠻夷的戰爭,打了多少年?然後打過之後,什麽實際上的利益都沒有得到就退兵了,棄之如敝履。於是將土地又重新還給了敵人,等到敵人強大了,繼續打。
如果有強大的社會生產力做後盾,打個比方,比如對外戰爭的時候,不需要調動太多的民夫,運輸物資的時間可以大大的縮短,其中的耗費,就會大大減少。
調動十萬兵馬,征用無數民夫。一場戰爭,實際上參與者是直接作戰人數的數倍甚至十倍。需要調撥的糧草,要按照數倍十倍的標準來調撥,再扣除漫長運輸途中的超量損耗、調撥民夫對民間生態的破壞等等,戰爭怎麽可能有收益?
漢武帝擊潰匈奴,但漢朝卻也隨之衰弱。隋煬帝三擊高句麗,搞的國破家亡。後麵的李世民也沒討的多好。
設想如果當時有鐵路,有火車,有飛機,會怎麽樣?邊疆有任何信息,一瞬間就可以抵達中樞,情況又會怎麽樣?糧食產量多的吃不完,會怎麽樣?打下的土地會棄之如敝履嗎?
絕對不會。
當然,這對嬴翌而言,還早。
現階段,嬴翌處於第一個發戰爭財的階段。因此北伐滅明拿下河北之後,他的收益遠遠超過付出。
在嬴翌,這是兩個方麵。
第一個最直觀的,就是財富的收獲。比如金銀,比如人口,比如土地。
第二個,則是更高層次的相關於人道方案和真靈獲取的巨大收獲。
就財富而言,單說金銀。隻一個京師,查抄、繳獲的金銀珠寶,其價值就超過了一億五千萬兩白銀。換算成新幣,就是一百五十億錢。
這隻是單純的金銀。其他附加的,比如宅邸、商鋪、糧食、各類物資等繳獲,這個數字還要翻兩番。
至於人口,暫時還沒有統計完成。不過整個河北大地上,總人口數,預計應該在河南總人口數的五倍以上。也就是三千五百萬人以上。這是下限。實際人口數,應該會超過這個數字。
至於土地,就不用多說了。
而在人道氣數和真靈奪取方麵,收獲更是看得見的。
嬴翌
體魄:16
神魂:11
真靈:8
根性:無
真靈數:310000
人道氣數:10000000
人道榜名額:5000000
上榜人數:100000
大體數據便是如此。
為什麽說大體呢?因為除了嬴翌本身數據之外,其他真靈數、人道氣數、名額及上榜人數,都在持續增加當中。
據有河南之後,嬴翌所得人道氣數達到百萬級。在北伐滅明、大破東虜之後,瞬間暴漲五六百萬,並於清剿各地的過程中迅猛增長,此時已過千萬。
相應的,人道榜名額,也超過了五百萬。
這是極駭人的。也就是說,嬴翌可以將五百萬人的姓名列於人道榜上,使之受益,並完全掌控在嬴翌手中。
當初嬴翌名額緊張,連軍隊都無法全部上榜。而到現在,空缺的名額,大大的超出了能夠上榜的人數。
等到軍隊擴充完成之後、河北地麵全數清洗並建立完備統治機構之後,應該可以超過三十萬上榜人數,但較之於空缺的名額,連十分之一都達不到。
在嬴翌而言,人道榜名額絕對夠用了。上榜的人數,也一定會控製在一個水準線以下。因為這涉及到真靈反饋的問題——上榜人數太多,真靈數絕對不足用,就很難體現出上榜的好處。
真靈數是各大方案的能源,是最要緊的東西。
嬴翌也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相當深入的思考。並從偉大字符中,得到一些隱約的啟發,不過暫時還沒辦法實現。
如果隻能以殺戮獲取真靈數,這並非通天大道。殺殺殺,就算把整個地球上其他的生靈全部殺光,真靈數也總有枯竭的一天。
好在嬴翌已經得到啟示,距離真靈數第二個獲取途徑,時間應該不會遙遠。
七月過後,隨著清洗的順利進行和牧政院、禦法院的順利跟進,一切相關的各項新政逐漸鋪開,嬴翌便也開始逐漸放權了。
大方向已經確立,並走上正軌。嬴翌也該從繁雜的事務當中解脫一些出來。
七月初一,嬴翌下王詔,遷前朝崇禎帝及其後妃家眷於宮外,賜‘明府’以居之。又賜錢十萬、土地千畝,將願意繼續追隨朱由檢的宦官,比如王承恩等一並賜下,將一家安置妥當。
對於朱由檢,嬴翌並不苛責。明已滅,朱由檢便不再是天子之尊,而是以一個身份特殊的尋常百姓的身份,生活在嬴翌治下。賜予其千畝土地、十萬夏幣,不算苛刻,一般優容。
而對於宮中原本的宮女、宦官,嬴翌也有相應的安排。
自然的,大夏若是建立,宦官就沒必要繼續存在下去了。然而現有的宦官,卻也不能隨意棄置。這些人放出去,沒有生活依憑,甚至被人歧視、害了。因此這一批宦官,嬴翌打算暫時用著,畢竟他們對宮裏的禮法規矩很了解。隻是大夏建立以後,不會繼續增加。
嬴翌不歧視宦官,但也不待見。較之而言,宮女總是比宦官更養眼不是?
日後宮中必定以女官為主。
對朱由檢的安置,暫時告一段落。等到大夏建元之時,作最終的收尾即可。
隨後嬴翌便多忙碌往返於王恭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