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馬場,騎兵們正熱火朝天的進行戰術練習,邊上涼棚下,李笠卻和教官“梁孝言”探討別的問題。
“梁孝言”,是段韶的化名,他作為齊國頂級勳貴,淪為李笠的階下囚,要給李笠當訓練騎兵的教官,故而更名換姓。
李笠已經將目前梁、周兩國共擊齊國的事情告訴了段韶,想聽聽這位的意見:齊國能扛得住麽?
段韶得了數日時間,仔細了解一了一下當前各國情況(僅限李笠已知的消息),思來想去,覺得這事情不成。
也就是說,梁、周二國的進攻,恐怕做不到攜手共擊,看起來聲勢浩大,恐怕收效甚微。
“理由?”李笠問,段韶回答:“因為君侯此戰隻是偏師,並非主力。”
這話不知是誇還是嘲笑,李笠揚了揚眉毛:“這種話多說無益,你是覺得,野戰,官軍打不過?”
“是,麵對齊軍精銳,梁國之中,恐怕隻有君侯的徐州軍,能夠在正麵抗衡之際,有取勝的把握。”
段韶如是說,不是不服氣,說的是他認為的事實:李笠的徐州軍,真的很特別。
齊軍這幾年雖然接連吃敗仗,那也隻是敗在李笠手中,而齊國國力雄厚,這些年的損失,承擔得起。
“野地浪戰,騎兵決勝,請問梁軍有何底氣,能在曠野決戰中,擊破數量占優的齊軍騎兵?就靠鐵絲網麽?哈哈。”
段韶難得有機會嘲諷除徐州軍以外的梁軍,李笠理解對方的心情,不做表示。
鐵絲網這種屏障,阻攔騎兵很有效,然而以步兵為主的軍隊,光靠屏障,在平原地區和騎兵實力雄厚的對手打一連串戰役,勝算不高。
因為騎兵不會傻乎乎的往屏障裏闖。
他們可以四散襲擾,襲擊梁軍的運糧隊,那麽,梁軍在大平原地區,要布設多少鐵絲網,才能有效限製齊軍遊騎的活動範圍?
僅靠臨陣布設鐵絲網,那好,齊軍撤退,不打了,行吧!
段韶知道李笠為了養馬,已經竭盡全力,可即便如此,徐州軍的馬匹數量也就那樣。
對上齊軍,在騎兵數量上最多差距沒那麽大而已。
而齊軍的精銳騎兵,可以做到一人三馬,或兩人四馬。
其中,一匹騎乘馬,騎兵行軍時騎乘,一匹戰馬,臨戰批甲,馱著騎兵衝鋒陷陣。
兩匹馱馬,輪流馱裝具和副騎。
這樣的精銳騎兵,活動範圍極大,衝擊力極強,段韶認為,也就隻有李笠親自率領的徐州軍,才有和齊軍主力正麵決戰並有獲勝的把握。
其他梁軍,騎兵數量隻會更少,劣勢更明顯。
既然野戰沒把握打勝,圍城就無從說起。
即便梁軍前期攻下城池,可麵對齊軍主力的反撲,梁軍若野戰打不過,攻下的城就淪為孤城,遲早要完。
隻有李笠徐州軍這種攻防兼備的“怪物”,才能讓齊軍連續慘敗。
如今李笠若真的被派去敲敲邊鼓,跑到濮陽掣肘黃河對麵的鄴城兵馬,那麽北攻虎牢的梁軍,恐怕進展緩慢。
梁軍守或許行,對攻,未必,齊軍奈何不了李笠的徐州軍,不代表就是弱旅。
至於進攻洛陽的周軍...
“我認為,他們不會真的攻打洛陽,而是攻晉陽。”
這是段韶的判斷,他相信自己的晉陽同僚們,也會如此判斷。
而打了多年交道的西賊,不會傻乎乎看著梁國取虎牢以東的河南之地,乃至青州地區,自己就拿個洛陽。
段韶又說:“以虎牢為界,周國若得了洛陽,又能如何?難不成從洛陽出發,渡河進攻鄴城?就不怕梁軍從側翼截斷退路?”
“對於周國來說,不如趁著梁軍進攻河南,吸引齊軍主力,然後集中全力由河東進攻晉陽,拿下並州這個要地。”
“君侯不要總想著周國是孤軍奮戰,他們可以拉攏突厥,合擊晉陽。”
“突厥”一詞,李笠再熟悉不過,但他還是頗為驚訝:“柔然呢?不是說柔然才是草原上最大的威脅麽?”
段韶回答:“柔然已經不行了,天保三年,也就是七年前,柔然可汗率軍與突厥交戰,兵敗自殺。”
“他一死,諸子奪位,貴族們爭權奪利,國內四分五裂,大勢已去...”
段韶說著說著,笑起來:“突厥,已經取代柔然,成了草原上新的頭狼,周國拉攏他們進攻晉陽,可不比啃洛陽劃得來?”
“若梁國拿了河南,洛陽對於周國,就是雞肋,接下來隻能守,而不能攻,可他們若拿下晉陽,便能俯視河北....”
“請問,周國以並州,梁國以河南,進攻河北,誰最穩?”
李笠沉吟著:“周軍從晉陽出發,翻越太行山入河北,打不過可以撤,守住幾條山路隘口即可擋住追兵。”
“梁軍自河南跨黃河北攻鄴城,一旦失利,在無遮無擋的平原,跑都跑不掉....”
“且梁軍未下青州就北入河北,如同孤軍深入,所以還得分兵去取青州,而周軍拿下晉陽,卻可直接入河北,直撲鄴城。”
段韶見李笠想得明白,再說:“未必,朝廷可讓君侯盯著青州,還能防止君侯爭入鄴的大功,一舉兩得。”
“但前提是梁軍能在河南殲滅齊軍主力,然後直接渡河搶攻鄴城。”
“當然,君侯可強渡黃河,直攻鄴城,然而朝中宰輔,會給君侯這個機會麽?將來北伐,恐怕君侯還是敲邊鼓,為一偏師。”
這就涉及到政治上的權力博弈,李笠無語。
沒錯,張鋌一番分析,覺得此次官軍攻略河南,進展恐怕不順,因為齊軍實力尚在。
祖珽也認為,若李笠的徐州軍被派去“敲邊鼓”,恐怕其他梁軍無法在野戰殲滅齊軍主力,最多打成對峙戰。
而周軍,一定會趁著齊軍部分主力在河南與梁軍鏖戰,集中兵力攻晉陽,而不是洛陽。
至於齊國,僅以國力而言,有能力調動兩支大軍,同時在東、西兩個方向,應對梁、周二國的進攻。
段韶的看法類似,且段韶認為,梁國的宰輔,不太可能真的以為周軍主力會攻洛陽。
之所以依舊決定出擊,無非是因為李笠這幾年對齊接連打勝仗,於是產生了錯覺,覺得齊軍實力也就那樣。
既然李笠能接連打勝仗,那麽其他梁軍宿將,也一定能。
無論周軍是攻洛陽還是晉陽,都會讓齊國無法全力應對河南戰事,那麽梁軍攻取河南各地,把握還是很大的。
段韶現在對於梁軍的整體實力依舊是看不起:因為能打的將領沒幾個,光靠兵卒勇武,不行。
他隻服李笠,隻認可徐州軍的實力,在他看來,李笠純屬異類,所以才能化腐朽為神奇。
李笠不知道這是誇還是嘲笑,堂堂大梁官軍,就這麽被人看不起。
李笠覺得,王僧辯和陳霸先麾下戰將不少,兵卒也是百戰老兵,經過實戰磨煉,戰鬥力肯定有。
所以他覺得這兩位應該很給力,此次合力北伐,總是能有進展的。
段韶建議:“君侯,既然新的宰輔,明擺著讓自己人拿這大功,而讓君侯作壁上觀,那麽,君侯不妨就作壁上觀。”
“也隻能如此,我可沒有抗旨不遵、搶功勞的膽子。”李笠笑起來。
朝中有人好做官,本來若鄱陽王不出事,依舊“錄尚書事”,此次對齊作戰,他必然是實質上的主帥,帶著掛名主帥,以及一大群“二代”刷軍功。
奈何...
若官軍給力,朝廷如願“收複”河南,他接下來真的可以靠邊站了,甚至連“收複”青州也沒份。
因為有出身泰山羊氏的羊鴉仁等羊氏諸將,這幫人和青州士族、豪強,算是半個老鄉,招降納叛,方便得多。
一旦朝廷真的把黃河以南、虎牢以東地區納入治下,淮北徐州,就被包裹起來,如同寶劍入鞘,鋒芒消失。
從今往後,人畜無害。
他被“無害化處理”,回京任職,被高官厚祿架空,每日花天酒地,侍妾成群,就此度過餘生,累計生了一百多個兒子...
好像也不錯?然而這可能麽?
不得上位者信任的武臣,功勞越高,越招災。
段韶見李笠若有所思的樣子,心中百味雜陳。
說實話,他不想李笠有機會承擔北伐主攻職責,因為這家夥真的有實力危害齊國。
所以李笠被派去黃河邊“釣魚”,真有一種“天佑齊國”的感慨。
李笠的徐州軍如今忙著屯田,消停了不少,可即便如此,能消停多久?
段韶是琢磨出來了,如今李笠的短板就是缺糧,一旦徐州屯田成功,李笠就變成下山猛虎,到時候,齊國要怎麽擋?
還好,似乎李笠在朝中沒什麽根基,不會有宰輔把他當自己人,予以重任。
以後,隻能寄希望於梁國的宰輔來掣肘這頭猛虎,讓其作為守戶之犬,老老實實呆在徐州。
對的,手握重兵的一方牧守,若沒了朝中宰輔支持、信任,麵對各種猜疑、摻沙子,隻能自保,哪來的心思對外用兵?
“梁孝言”,是段韶的化名,他作為齊國頂級勳貴,淪為李笠的階下囚,要給李笠當訓練騎兵的教官,故而更名換姓。
李笠已經將目前梁、周兩國共擊齊國的事情告訴了段韶,想聽聽這位的意見:齊國能扛得住麽?
段韶得了數日時間,仔細了解一了一下當前各國情況(僅限李笠已知的消息),思來想去,覺得這事情不成。
也就是說,梁、周二國的進攻,恐怕做不到攜手共擊,看起來聲勢浩大,恐怕收效甚微。
“理由?”李笠問,段韶回答:“因為君侯此戰隻是偏師,並非主力。”
這話不知是誇還是嘲笑,李笠揚了揚眉毛:“這種話多說無益,你是覺得,野戰,官軍打不過?”
“是,麵對齊軍精銳,梁國之中,恐怕隻有君侯的徐州軍,能夠在正麵抗衡之際,有取勝的把握。”
段韶如是說,不是不服氣,說的是他認為的事實:李笠的徐州軍,真的很特別。
齊軍這幾年雖然接連吃敗仗,那也隻是敗在李笠手中,而齊國國力雄厚,這些年的損失,承擔得起。
“野地浪戰,騎兵決勝,請問梁軍有何底氣,能在曠野決戰中,擊破數量占優的齊軍騎兵?就靠鐵絲網麽?哈哈。”
段韶難得有機會嘲諷除徐州軍以外的梁軍,李笠理解對方的心情,不做表示。
鐵絲網這種屏障,阻攔騎兵很有效,然而以步兵為主的軍隊,光靠屏障,在平原地區和騎兵實力雄厚的對手打一連串戰役,勝算不高。
因為騎兵不會傻乎乎的往屏障裏闖。
他們可以四散襲擾,襲擊梁軍的運糧隊,那麽,梁軍在大平原地區,要布設多少鐵絲網,才能有效限製齊軍遊騎的活動範圍?
僅靠臨陣布設鐵絲網,那好,齊軍撤退,不打了,行吧!
段韶知道李笠為了養馬,已經竭盡全力,可即便如此,徐州軍的馬匹數量也就那樣。
對上齊軍,在騎兵數量上最多差距沒那麽大而已。
而齊軍的精銳騎兵,可以做到一人三馬,或兩人四馬。
其中,一匹騎乘馬,騎兵行軍時騎乘,一匹戰馬,臨戰批甲,馱著騎兵衝鋒陷陣。
兩匹馱馬,輪流馱裝具和副騎。
這樣的精銳騎兵,活動範圍極大,衝擊力極強,段韶認為,也就隻有李笠親自率領的徐州軍,才有和齊軍主力正麵決戰並有獲勝的把握。
其他梁軍,騎兵數量隻會更少,劣勢更明顯。
既然野戰沒把握打勝,圍城就無從說起。
即便梁軍前期攻下城池,可麵對齊軍主力的反撲,梁軍若野戰打不過,攻下的城就淪為孤城,遲早要完。
隻有李笠徐州軍這種攻防兼備的“怪物”,才能讓齊軍連續慘敗。
如今李笠若真的被派去敲敲邊鼓,跑到濮陽掣肘黃河對麵的鄴城兵馬,那麽北攻虎牢的梁軍,恐怕進展緩慢。
梁軍守或許行,對攻,未必,齊軍奈何不了李笠的徐州軍,不代表就是弱旅。
至於進攻洛陽的周軍...
“我認為,他們不會真的攻打洛陽,而是攻晉陽。”
這是段韶的判斷,他相信自己的晉陽同僚們,也會如此判斷。
而打了多年交道的西賊,不會傻乎乎看著梁國取虎牢以東的河南之地,乃至青州地區,自己就拿個洛陽。
段韶又說:“以虎牢為界,周國若得了洛陽,又能如何?難不成從洛陽出發,渡河進攻鄴城?就不怕梁軍從側翼截斷退路?”
“對於周國來說,不如趁著梁軍進攻河南,吸引齊軍主力,然後集中全力由河東進攻晉陽,拿下並州這個要地。”
“君侯不要總想著周國是孤軍奮戰,他們可以拉攏突厥,合擊晉陽。”
“突厥”一詞,李笠再熟悉不過,但他還是頗為驚訝:“柔然呢?不是說柔然才是草原上最大的威脅麽?”
段韶回答:“柔然已經不行了,天保三年,也就是七年前,柔然可汗率軍與突厥交戰,兵敗自殺。”
“他一死,諸子奪位,貴族們爭權奪利,國內四分五裂,大勢已去...”
段韶說著說著,笑起來:“突厥,已經取代柔然,成了草原上新的頭狼,周國拉攏他們進攻晉陽,可不比啃洛陽劃得來?”
“若梁國拿了河南,洛陽對於周國,就是雞肋,接下來隻能守,而不能攻,可他們若拿下晉陽,便能俯視河北....”
“請問,周國以並州,梁國以河南,進攻河北,誰最穩?”
李笠沉吟著:“周軍從晉陽出發,翻越太行山入河北,打不過可以撤,守住幾條山路隘口即可擋住追兵。”
“梁軍自河南跨黃河北攻鄴城,一旦失利,在無遮無擋的平原,跑都跑不掉....”
“且梁軍未下青州就北入河北,如同孤軍深入,所以還得分兵去取青州,而周軍拿下晉陽,卻可直接入河北,直撲鄴城。”
段韶見李笠想得明白,再說:“未必,朝廷可讓君侯盯著青州,還能防止君侯爭入鄴的大功,一舉兩得。”
“但前提是梁軍能在河南殲滅齊軍主力,然後直接渡河搶攻鄴城。”
“當然,君侯可強渡黃河,直攻鄴城,然而朝中宰輔,會給君侯這個機會麽?將來北伐,恐怕君侯還是敲邊鼓,為一偏師。”
這就涉及到政治上的權力博弈,李笠無語。
沒錯,張鋌一番分析,覺得此次官軍攻略河南,進展恐怕不順,因為齊軍實力尚在。
祖珽也認為,若李笠的徐州軍被派去“敲邊鼓”,恐怕其他梁軍無法在野戰殲滅齊軍主力,最多打成對峙戰。
而周軍,一定會趁著齊軍部分主力在河南與梁軍鏖戰,集中兵力攻晉陽,而不是洛陽。
至於齊國,僅以國力而言,有能力調動兩支大軍,同時在東、西兩個方向,應對梁、周二國的進攻。
段韶的看法類似,且段韶認為,梁國的宰輔,不太可能真的以為周軍主力會攻洛陽。
之所以依舊決定出擊,無非是因為李笠這幾年對齊接連打勝仗,於是產生了錯覺,覺得齊軍實力也就那樣。
既然李笠能接連打勝仗,那麽其他梁軍宿將,也一定能。
無論周軍是攻洛陽還是晉陽,都會讓齊國無法全力應對河南戰事,那麽梁軍攻取河南各地,把握還是很大的。
段韶現在對於梁軍的整體實力依舊是看不起:因為能打的將領沒幾個,光靠兵卒勇武,不行。
他隻服李笠,隻認可徐州軍的實力,在他看來,李笠純屬異類,所以才能化腐朽為神奇。
李笠不知道這是誇還是嘲笑,堂堂大梁官軍,就這麽被人看不起。
李笠覺得,王僧辯和陳霸先麾下戰將不少,兵卒也是百戰老兵,經過實戰磨煉,戰鬥力肯定有。
所以他覺得這兩位應該很給力,此次合力北伐,總是能有進展的。
段韶建議:“君侯,既然新的宰輔,明擺著讓自己人拿這大功,而讓君侯作壁上觀,那麽,君侯不妨就作壁上觀。”
“也隻能如此,我可沒有抗旨不遵、搶功勞的膽子。”李笠笑起來。
朝中有人好做官,本來若鄱陽王不出事,依舊“錄尚書事”,此次對齊作戰,他必然是實質上的主帥,帶著掛名主帥,以及一大群“二代”刷軍功。
奈何...
若官軍給力,朝廷如願“收複”河南,他接下來真的可以靠邊站了,甚至連“收複”青州也沒份。
因為有出身泰山羊氏的羊鴉仁等羊氏諸將,這幫人和青州士族、豪強,算是半個老鄉,招降納叛,方便得多。
一旦朝廷真的把黃河以南、虎牢以東地區納入治下,淮北徐州,就被包裹起來,如同寶劍入鞘,鋒芒消失。
從今往後,人畜無害。
他被“無害化處理”,回京任職,被高官厚祿架空,每日花天酒地,侍妾成群,就此度過餘生,累計生了一百多個兒子...
好像也不錯?然而這可能麽?
不得上位者信任的武臣,功勞越高,越招災。
段韶見李笠若有所思的樣子,心中百味雜陳。
說實話,他不想李笠有機會承擔北伐主攻職責,因為這家夥真的有實力危害齊國。
所以李笠被派去黃河邊“釣魚”,真有一種“天佑齊國”的感慨。
李笠的徐州軍如今忙著屯田,消停了不少,可即便如此,能消停多久?
段韶是琢磨出來了,如今李笠的短板就是缺糧,一旦徐州屯田成功,李笠就變成下山猛虎,到時候,齊國要怎麽擋?
還好,似乎李笠在朝中沒什麽根基,不會有宰輔把他當自己人,予以重任。
以後,隻能寄希望於梁國的宰輔來掣肘這頭猛虎,讓其作為守戶之犬,老老實實呆在徐州。
對的,手握重兵的一方牧守,若沒了朝中宰輔支持、信任,麵對各種猜疑、摻沙子,隻能自保,哪來的心思對外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