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李笠和黃姈帶著兒女入宮,探望李平安和外孫女,隨後,李笠陪皇帝聊天。
蕭詢因為即將能前往淮南,駐蹕淮陰,於是興致勃勃的問大將軍,何時能北伐。
這讓李笠覺得不好回答。
青少年的特點是血氣方剛,行事衝動,而且自尊心強,逆反心理嚴重,又十分敏感。
這一時期的青少年,處於“中二期”,隻有親爹才好管,李笠不想惹麻煩,麵對皇帝的提問,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問:
“首先,得過了春耕,陛下可知這是何故?”
這問題簡單,蕭詢回答:“因為一年之計在於春,春耕需要大量勞動力,若此時興兵,必然征發大量青壯從軍,輸送糧草、輜重,如此一來,就會誤了農時。”
“陛下所言甚是,如今禦駕即將前往淮陰,須得數月,文武官員才能真正安頓下來,於是,秋天到了。”
李笠緩緩說著:“秋收農忙,自然不好興兵,秋收過後,兩淮新編府兵要依次入行在,接受陛下檢閱? 陛下還得熟悉各級將領,也得花時間不是?於是,過年了。”
“所以? 今年是無法北伐的。”
蕭詢其實知道今年肯定不能北伐? 問:“明年呢?”
“那得等今年秋冬? 陛下檢閱府兵之後,視情況而定了。”
李笠的意思是:能否北伐,主要還是檢閱府兵後? 陛下拿主意。
讓少年皇帝認為? 一切都是自己說了算,而不是“大將軍說行才行”。
這是交談的技巧,即便實質上改變不了什麽? 卻可以讓對方高高興興接受。
果不其然? 蕭詢很高興:“那就等秋冬時? 檢閱府兵了。”
李笠趁機挑起另一個話題:“陛下? 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如今器已經在準備中? 用法,陛下可想好了?”
“用法?大將軍來用就行了嘛。”蕭詢對丈人是十足信任。
“兵權乃天子劍,隻能陛下自己用。”李笠趕緊說場麵話,免得讓人誤會,“微臣等? 隻能建議陛下該如何用。”
“那?”蕭詢不知道大將軍想說什麽。
李笠問:“行軍作戰? 參戰兵力越多? 問題越多? 陛下有沒有想過,將來北伐,動輒十餘萬兵力以上? 那麽多帶兵將領,該如何管轄?”
蕭詢覺得奇怪:“不是設大都督麽?還可以設各道都督,分掌兵馬,數十年來,都是如此,這可是大將軍之前說的。”
“問題就在這裏...”李笠向皇帝講解梁軍的一個特性:協同作戰能力很差。
數千人規模的戰鬥,梁軍表現尚可,可到了數萬人規模的戰鬥,梁軍經常拉胯,就是因為各部協同作戰能力很差。
他先講了“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的故事。
由這個故事,讓皇帝知道“團隊合作”要做好,不是那麽簡單的:這和人性有關。
若戰爭規模宏大,必然集結大量兵力,然後各部兵馬分頭行動,協同作戰。
但是,參戰的將領,平日裏要麽是各州刺史、郡守,要麽是互不隸屬的軍府將領。
這些將領官職不同,資曆不同,地位不同,出身不同,派係不同,甚至有私人恩怨,想要配合作戰,談何容易。
即便有主帥居中調度,發布的作戰命令,各部將領也未必認真執行,甚至陽奉陰違。
尤其是打硬仗,譬如攔截敵軍主力,或者為大軍斷後,承擔此任務的軍隊,必然傷亡較大。
這對於許多視軍隊(部曲)為私產的將領來說,是不能接受的。
所以,各部將領基於私心或者個人恩怨,出工未必出力,不肯打硬仗。
參戰的軍隊越多,互相推諉、作壁上觀的將領就越多。
這幾年官軍為何經常打勝仗?
很簡單,苦活、髒活、累活,基本上都由徐州軍幹了,其他參戰隊伍,舒舒服服打順風仗,自然表現不錯。
可是,兵無常勝,若哪一天,徐州軍也敗了,怎麽辦?
諸軍如鳥獸散麽?
或者說,北伐時,不能把希望全都寄托在“徐州軍所向披靡”上。
齊國國力雄厚,兵馬眾多,哪天來個“田忌賽馬”,以偏師拖住徐州軍,以強軍進攻其他官軍,如之奈何?
李笠認為,北伐時,要打的硬仗很多,不能把希望全寄托在某支強軍。
而是要調動各部兵馬,將參戰各軍擰成一股繩,用集體的力量,披荊斬棘。
畢竟要對付齊國這樣的強國,必須全力以赴,打贏戰略決戰。
而不能寄希望於某場戰役勝利,便能讓齊國這龐然大物轟然垮塌。
李笠這麽一說,意思是進行製度革新,蕭詢似懂非懂的點點頭:道理他懂,但涉及製度建設,他就不懂了。
李笠認為,梁國現有的作戰製度實行了許多年,結果表明不是很理想(大兵團作戰情況下)。
所以需要想辦法讓軍隊戰時狀態的表現良好,以提升北伐成功的幾率。
他的建議,是針對“戰時狀態”,製定新的作戰製度,編製新的“戰術單位”,然後合成“戰役軍團”、“戰略軍團”。
參考周國目前的軍事製度革新成果,李笠希望建立的新作戰製度,名為行軍製度。
所謂“行軍”,指的是行軍作戰,詞義不僅有軍隊作戰期間的行進,也包括作戰軍隊的編製、兵力配置,以及軍隊的部署、調動和作戰。
具體實行,是應戰事需要,臨時編製一支軍隊承擔作戰任務,這支軍隊一般兵力在數千左右,為“戰術單位”,名為“某某道行軍”。
如果行軍的作戰區域是河南,便是“河南(東或西)道行軍”,其主將,為行軍都督,由戰時任命的大臣擔任,並有長史、司馬、參軍等僚佐。
戰事結束,行軍解散,各將佐回歸本職。
所以行軍都督是個臨時性的作戰軍職,行軍這一編製,也是戰時編製。
若戰事規模較大,需要投入數支行軍,那麽行軍總管之間,誰是上級?
上級是行軍總督,所謂“總督”,就是“總都督”的意思。
行軍總督同樣是戰時任命,戰事結束便取消任命。
若實行這種作戰製度,對外作戰時,戰術單位就隻有“行軍”一級,每個行軍的兵力在數千左右,承擔一般的戰術任務足夠了。
具體兵力配置,根據戰鬥規模來增減,必要時,任命數個行軍總督、統帥十幾個行軍都督也不是不行。
譬如全麵北伐時,戰線東西橫跨數千裏,可設數個行軍總督,以其戰區的戰役攻勢構成戰略攻勢。
“譬如,陛下禦駕親征,青、徐可設一行軍總督,豫、亳可設一行軍總督,沔北,可設一行軍總督,分管左、中、右三路,負責各自戰區戰事。”
“陛下居中調度、總攬全局即可。”
一說到北伐,蕭詢就興奮,可聽了聽著,聽出一個問題:“即便改了製度,可諸軍協同作戰的問題,依舊沒解決?”
李笠回答:“陛下說的是,若隻是變個名號,變個編製,如同換湯不換藥。”
新製度下,行軍都督負責率領部下實施本行軍的作戰,即將兵。
而各行軍之間如何協同作戰,由行軍總督負責,負責對各行軍都督下命令,即將將。
可以預見,行軍都督管束本部兵馬會比較容易,因為這些兵,本來就是隨著主將編為行軍的,都是老部下,管起來當然沒問題。
但是,行軍總督要管束行軍都督,就有些困難,因為這種上下級關係,是臨時構成的。
即便行軍製度下,參戰將領的上下級關係,僅看行軍軍職,而不是其本官官職、軍號、爵位,但人的尊卑心理以及不信任感,不可能因此改變。
所以,依舊存在上級指揮不動下級的可能。
依舊存在各行軍都督對行軍總督的命令陽奉陰違、消極避戰甚至臨陣脫逃的可能。
“這是軍法執行的問題,也是一個難題。”李笠回答,“在軍中執法,說難不難,說簡單,不簡單。”
“諸軍協同作戰,如何避免‘友軍有難、見死不救’?如何避免出工不出力?如何避免硬仗不打,順風仗爭著打的情況?”
“有時候,戰事不順,並不是將士不用命,實在是打不過,技不如人。”
“那麽,若該行軍被判定是消極避戰,來個陣前處決主將,或逼著行軍將士出戰去送死,容易引發兵變甚至叛變。”
“若把軍法的執法權,全都交給行軍總督或監軍長史,由其全權處置行軍都督,難免出現濫殺、挾私報複的情況。”
蕭詢想了想,說:“可以派禦史作為監察,監督行軍總督、長史執行軍法呀。”
“若作戰時,某行軍都督有消極避戰嫌疑,觸犯軍法,當斬,就由行軍總督、長史加禦史,三人共同商議,隻要有兩人讚成,就該執行。”
皇帝懂得不少,讓李笠省去了解釋,於是圖窮匕見:“陛下所言甚是,然而,以不通軍事之禦史去監察軍法執行,弊大於利。”
“所以,臣要給行軍製度,加一個小小的補充...”
蕭詢因為即將能前往淮南,駐蹕淮陰,於是興致勃勃的問大將軍,何時能北伐。
這讓李笠覺得不好回答。
青少年的特點是血氣方剛,行事衝動,而且自尊心強,逆反心理嚴重,又十分敏感。
這一時期的青少年,處於“中二期”,隻有親爹才好管,李笠不想惹麻煩,麵對皇帝的提問,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問:
“首先,得過了春耕,陛下可知這是何故?”
這問題簡單,蕭詢回答:“因為一年之計在於春,春耕需要大量勞動力,若此時興兵,必然征發大量青壯從軍,輸送糧草、輜重,如此一來,就會誤了農時。”
“陛下所言甚是,如今禦駕即將前往淮陰,須得數月,文武官員才能真正安頓下來,於是,秋天到了。”
李笠緩緩說著:“秋收農忙,自然不好興兵,秋收過後,兩淮新編府兵要依次入行在,接受陛下檢閱? 陛下還得熟悉各級將領,也得花時間不是?於是,過年了。”
“所以? 今年是無法北伐的。”
蕭詢其實知道今年肯定不能北伐? 問:“明年呢?”
“那得等今年秋冬? 陛下檢閱府兵之後,視情況而定了。”
李笠的意思是:能否北伐,主要還是檢閱府兵後? 陛下拿主意。
讓少年皇帝認為? 一切都是自己說了算,而不是“大將軍說行才行”。
這是交談的技巧,即便實質上改變不了什麽? 卻可以讓對方高高興興接受。
果不其然? 蕭詢很高興:“那就等秋冬時? 檢閱府兵了。”
李笠趁機挑起另一個話題:“陛下? 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如今器已經在準備中? 用法,陛下可想好了?”
“用法?大將軍來用就行了嘛。”蕭詢對丈人是十足信任。
“兵權乃天子劍,隻能陛下自己用。”李笠趕緊說場麵話,免得讓人誤會,“微臣等? 隻能建議陛下該如何用。”
“那?”蕭詢不知道大將軍想說什麽。
李笠問:“行軍作戰? 參戰兵力越多? 問題越多? 陛下有沒有想過,將來北伐,動輒十餘萬兵力以上? 那麽多帶兵將領,該如何管轄?”
蕭詢覺得奇怪:“不是設大都督麽?還可以設各道都督,分掌兵馬,數十年來,都是如此,這可是大將軍之前說的。”
“問題就在這裏...”李笠向皇帝講解梁軍的一個特性:協同作戰能力很差。
數千人規模的戰鬥,梁軍表現尚可,可到了數萬人規模的戰鬥,梁軍經常拉胯,就是因為各部協同作戰能力很差。
他先講了“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的故事。
由這個故事,讓皇帝知道“團隊合作”要做好,不是那麽簡單的:這和人性有關。
若戰爭規模宏大,必然集結大量兵力,然後各部兵馬分頭行動,協同作戰。
但是,參戰的將領,平日裏要麽是各州刺史、郡守,要麽是互不隸屬的軍府將領。
這些將領官職不同,資曆不同,地位不同,出身不同,派係不同,甚至有私人恩怨,想要配合作戰,談何容易。
即便有主帥居中調度,發布的作戰命令,各部將領也未必認真執行,甚至陽奉陰違。
尤其是打硬仗,譬如攔截敵軍主力,或者為大軍斷後,承擔此任務的軍隊,必然傷亡較大。
這對於許多視軍隊(部曲)為私產的將領來說,是不能接受的。
所以,各部將領基於私心或者個人恩怨,出工未必出力,不肯打硬仗。
參戰的軍隊越多,互相推諉、作壁上觀的將領就越多。
這幾年官軍為何經常打勝仗?
很簡單,苦活、髒活、累活,基本上都由徐州軍幹了,其他參戰隊伍,舒舒服服打順風仗,自然表現不錯。
可是,兵無常勝,若哪一天,徐州軍也敗了,怎麽辦?
諸軍如鳥獸散麽?
或者說,北伐時,不能把希望全都寄托在“徐州軍所向披靡”上。
齊國國力雄厚,兵馬眾多,哪天來個“田忌賽馬”,以偏師拖住徐州軍,以強軍進攻其他官軍,如之奈何?
李笠認為,北伐時,要打的硬仗很多,不能把希望全寄托在某支強軍。
而是要調動各部兵馬,將參戰各軍擰成一股繩,用集體的力量,披荊斬棘。
畢竟要對付齊國這樣的強國,必須全力以赴,打贏戰略決戰。
而不能寄希望於某場戰役勝利,便能讓齊國這龐然大物轟然垮塌。
李笠這麽一說,意思是進行製度革新,蕭詢似懂非懂的點點頭:道理他懂,但涉及製度建設,他就不懂了。
李笠認為,梁國現有的作戰製度實行了許多年,結果表明不是很理想(大兵團作戰情況下)。
所以需要想辦法讓軍隊戰時狀態的表現良好,以提升北伐成功的幾率。
他的建議,是針對“戰時狀態”,製定新的作戰製度,編製新的“戰術單位”,然後合成“戰役軍團”、“戰略軍團”。
參考周國目前的軍事製度革新成果,李笠希望建立的新作戰製度,名為行軍製度。
所謂“行軍”,指的是行軍作戰,詞義不僅有軍隊作戰期間的行進,也包括作戰軍隊的編製、兵力配置,以及軍隊的部署、調動和作戰。
具體實行,是應戰事需要,臨時編製一支軍隊承擔作戰任務,這支軍隊一般兵力在數千左右,為“戰術單位”,名為“某某道行軍”。
如果行軍的作戰區域是河南,便是“河南(東或西)道行軍”,其主將,為行軍都督,由戰時任命的大臣擔任,並有長史、司馬、參軍等僚佐。
戰事結束,行軍解散,各將佐回歸本職。
所以行軍都督是個臨時性的作戰軍職,行軍這一編製,也是戰時編製。
若戰事規模較大,需要投入數支行軍,那麽行軍總管之間,誰是上級?
上級是行軍總督,所謂“總督”,就是“總都督”的意思。
行軍總督同樣是戰時任命,戰事結束便取消任命。
若實行這種作戰製度,對外作戰時,戰術單位就隻有“行軍”一級,每個行軍的兵力在數千左右,承擔一般的戰術任務足夠了。
具體兵力配置,根據戰鬥規模來增減,必要時,任命數個行軍總督、統帥十幾個行軍都督也不是不行。
譬如全麵北伐時,戰線東西橫跨數千裏,可設數個行軍總督,以其戰區的戰役攻勢構成戰略攻勢。
“譬如,陛下禦駕親征,青、徐可設一行軍總督,豫、亳可設一行軍總督,沔北,可設一行軍總督,分管左、中、右三路,負責各自戰區戰事。”
“陛下居中調度、總攬全局即可。”
一說到北伐,蕭詢就興奮,可聽了聽著,聽出一個問題:“即便改了製度,可諸軍協同作戰的問題,依舊沒解決?”
李笠回答:“陛下說的是,若隻是變個名號,變個編製,如同換湯不換藥。”
新製度下,行軍都督負責率領部下實施本行軍的作戰,即將兵。
而各行軍之間如何協同作戰,由行軍總督負責,負責對各行軍都督下命令,即將將。
可以預見,行軍都督管束本部兵馬會比較容易,因為這些兵,本來就是隨著主將編為行軍的,都是老部下,管起來當然沒問題。
但是,行軍總督要管束行軍都督,就有些困難,因為這種上下級關係,是臨時構成的。
即便行軍製度下,參戰將領的上下級關係,僅看行軍軍職,而不是其本官官職、軍號、爵位,但人的尊卑心理以及不信任感,不可能因此改變。
所以,依舊存在上級指揮不動下級的可能。
依舊存在各行軍都督對行軍總督的命令陽奉陰違、消極避戰甚至臨陣脫逃的可能。
“這是軍法執行的問題,也是一個難題。”李笠回答,“在軍中執法,說難不難,說簡單,不簡單。”
“諸軍協同作戰,如何避免‘友軍有難、見死不救’?如何避免出工不出力?如何避免硬仗不打,順風仗爭著打的情況?”
“有時候,戰事不順,並不是將士不用命,實在是打不過,技不如人。”
“那麽,若該行軍被判定是消極避戰,來個陣前處決主將,或逼著行軍將士出戰去送死,容易引發兵變甚至叛變。”
“若把軍法的執法權,全都交給行軍總督或監軍長史,由其全權處置行軍都督,難免出現濫殺、挾私報複的情況。”
蕭詢想了想,說:“可以派禦史作為監察,監督行軍總督、長史執行軍法呀。”
“若作戰時,某行軍都督有消極避戰嫌疑,觸犯軍法,當斬,就由行軍總督、長史加禦史,三人共同商議,隻要有兩人讚成,就該執行。”
皇帝懂得不少,讓李笠省去了解釋,於是圖窮匕見:“陛下所言甚是,然而,以不通軍事之禦史去監察軍法執行,弊大於利。”
“所以,臣要給行軍製度,加一個小小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