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多雲,建康,秦淮河畔,嶄新的朱雀大橋上,便服出宮的李笠,看著這座灰白色的石拱橋,不由得想起趙州橋的雄姿。
趙州的行政區已經有了,在河北,但目前沒有十分聞名的“趙州橋”,李笠記憶中的趙州橋,是後世所知的古橋。
他看向秦淮河上遊,那邊也有一座跨河大橋,不過橋的風格十分特別,為桁架式鐵橋,即二十世紀早期那種“網箱結構”橋梁。
再看向下遊,遠處也有一座跨河橋,為一座石拱橋。
陪同出巡的張鋌介紹起來:“如今建康共有十八座橫跨秦淮河的橋,南北兩岸居民往來十分便利。”
“橋梁設計時,就考慮過豐水期船隻通行的需求,所以,這十八座橋,並未對秦淮河航運造成不便。”
李笠看著一艘吃水很深的貨船從橋下經過,往下遊而去,發問:“各橋的設計通行量,現在最高達到幾成?”
“最繁忙的朱雀大橋,也就達到六成通行量。”張鋌回答,“其他各橋,目前很難突破五成的通行量。”
李笠很滿意這結果,看著朱雀大橋中間擺放的欄杆,說:“市政建設,要考慮未來一定時期之內的人口發展,所以要有餘量。”
“等海貿大興,建康作為江、海貿易的中轉樞紐,人口不可能少。”
“哪怕將來遷都,建康不再是京城,但繁榮的工商業,一樣會讓建康成為一流大都會,所以市政建設一定要有前瞻性。”
他一邊說一邊向南走,張鋌緊隨其後,不遠處又有幾個便衣侍衛跟著。
朱雀橋,又稱朱雀航、朱雀桁,是一座浮橋,一直是建康的知名“地標”。
而現在落成的朱雀大橋,不僅變成“永固橋梁”,而且橋麵寬了不少。
即便橋麵中間設了欄杆,分為南下、北上兩個通道,但橋麵上單一通道的寬度,就大過原來的浮橋橋麵。
前不久,楚國朝廷在建康舉辦了獻俘之禮,當時隊伍就從撤掉了中間欄杆的朱雀橋上經過,沿途聚集了大量百姓觀看,好不熱鬧。
之後不久,皇太子娶親,迎親隊伍載著新娘從朱雀橋過,也引來建康百姓沿途圍觀,熱鬧至極。
李笠在建康辦完了兩件大事,讓齊國降官感受了建康的氣勢,等過了重陽節,就會返回淮陰,所以抓緊時間在城中走走看看。
雖然中樞已經搬到淮陰,許多富貴人家也常住淮陰,建康城內常住人口略有下降,卻依舊是戶數十餘萬的大都會。
趁著中樞轉移到淮陰、大量既得利益群體離開建康的好機會,建康官府開展“舊城改造”工程,把大量貧民聚居的各大棚戶區一一拆除。
官府新建大量“廉租坊”,清理現有排汙水渠,又擴建、新建“市政汙水管網”,讓貧民有幹淨的房屋居住,並有養家糊口的工作。
而棚戶區的消失,使得火災、瘟疫爆發的隱患得以解決。
如此一來,建康城麵貌煥然一新,各處平民(貧民)聚居的“街區”,不再是汙水橫流、腥臭衝天的汙穢之地。
治安也得到極大改善,如今的建康,雖然沒了常駐的中樞,少了許多富貴氣息,卻愈發“親民”。
尋常百姓安居樂業,到處都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樣子。
李笠看著秦淮河邊大街上來來往往的人群,聽著喧囂的日常生活噪音,體會著不一樣的成就感。
改變建康的不止是我,還有千千萬萬的人。
但變化還會繼續,即便將來,建康不再是國都,也一樣會熱熱鬧鬧的。
李笠的感慨,並不是臨時起意,他決心推進海貿發展,讓本就存在的沿海航線以及海貿,正大光明發展起來。
這其中,建康和廣陵要承擔貿易中轉港的責任,依靠海路,加強與南方交廣以及北方青、幽的聯係。
如此一來,建康會作為海運與內河航運的中轉港,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這種中轉貿易,會讓建康維持繁華,城裏的大量手工業作場,其產品也可以依靠海貿,銷往更遠的地區,拓展更大的市場。
有了這些手工業的巨大用工需求,加上商業發展,建康的人氣不會衰落。
李笠走到橋南,上了馬車,沿著秦淮河南岸寬闊的大道西行,很快便來到秦淮河入江口處“工坊區”。
這裏,比起數年前繁華許多,曾經的“廉租坊”,規模也已經擴大了不少。
很快,他來到“工坊區”南麵江邊。
此處,有新落成的造船場,內有五個大型“幹船塢”,不僅建造江船,還建造大型海船。
從上遊各地運來的大型木料,在船場裏陰幹、烘幹,然後製作成各類船材,慢慢製成大船。
之後,作為官方貿易船隊的船隻,由長江駛入大海,往返於建康、廣州番禺之間。
將本就存在的民間航海、貿易活動,漸漸推上一個新的台階。
李笠看著正在建造的大海船,想起《後漢書》中的一段記載。
後漢(東漢)時,桓帝延熹九年(大概是四百多年前),有大秦王安敦派出的使者,經海路抵達中原,獻象牙、犀角、玳瑁。
當時的“大秦”,指的應該是歐洲的羅馬帝國。
“大秦”的使者,到底是真的還是海商假冒的?真假暫且不論,但由此可見,連接東西方的海上航線,漢時就已經存在了。
但是,魏晉以來,從沒有哪個朝廷組織大規模的官方海貿船隊,利用現有航線開展海貿為國庫增收。
原因有不少,主要一點,“重農輕商”的曆代朝廷,不可能重視海貿這種高風險、高回報的商業行為。
而海貿會造成沿海地區人口的大量流動,官府掌握不了這種人口流動,也擔心勞動力流失造成土地無人耕種,所以,重農的朝廷,不可能重視海貿。
對於南方朝廷來說,晉時的孫恩、盧循之亂,導致朝廷對發展海貿顧慮重重。
孫恩盧循作亂,聚眾數萬,浮海攻破會稽郡,殺官吏,又時不時躲到海島,逃避官軍追擊。
這“海賊作亂”幾乎要改朝換代的事實,使得南方朝廷對大海不是很放心。
北方的朝廷,自馬上得天下,在河裏乘船都受不了,又哪裏會關心大海呢?
且朝廷無法控製以海為生的“船民”,從事海貿的人,基本上不太可能是“良民”,必然聚眾、擁有武裝力量,並不聽官府號令。
所以,從統治者角度來看,大量不受控船隊在海上“神出鬼沒”,對於沿海地區的州郡縣是極大地威脅。
稍有不慎,就會有孫恩、盧循之亂這種“海賊作亂”事件再次發生。
不過,這種問題對於李笠來說,不是問題。
作為“現代人”,他明白發展海貿的重要性。
即便他沒有能力拉開“大航海時代”的帷幕,也可以先從鼓勵海貿做起,讓海貿成為朝廷財政收入的一個新來源。
隻要官府出頭,將現有航線“合法化”,並建設沿線港口、燈塔,保障後勤,既有的民間航海力量,就能立刻讓海貿活躍起來。
然後用官方船隊帶頭進行海貿,鼓勵沿海居民合法的參與其中,人們逐利的本能,就能打開海貿的新局麵,有一個好的開端。
如此,既能加強南北之間的聯係,以及建立新的“物流通道”,也能讓朝廷的收入大幅增加。
當天下太平之後,和平時期的人口劇增,會導致人地矛盾愈發突出,那麽,用海貿“分流”一部分勞動力,也是不錯的選擇。
李笠指著麵前這艘正在建設的大海船,對張鋌說:“商業大興後的建康城,不適合做一國之都,但作為海貿中轉樞紐,是很合適的。”
“我們這代人開個好頭,讓航海事業蓬勃發展,或許過了三四代人,近百年後,大航海的時代就會降臨。”
“那時,中原的遠航船隊,一定能在遙遠的大海彼岸,發現一片新天地!”
趙州的行政區已經有了,在河北,但目前沒有十分聞名的“趙州橋”,李笠記憶中的趙州橋,是後世所知的古橋。
他看向秦淮河上遊,那邊也有一座跨河大橋,不過橋的風格十分特別,為桁架式鐵橋,即二十世紀早期那種“網箱結構”橋梁。
再看向下遊,遠處也有一座跨河橋,為一座石拱橋。
陪同出巡的張鋌介紹起來:“如今建康共有十八座橫跨秦淮河的橋,南北兩岸居民往來十分便利。”
“橋梁設計時,就考慮過豐水期船隻通行的需求,所以,這十八座橋,並未對秦淮河航運造成不便。”
李笠看著一艘吃水很深的貨船從橋下經過,往下遊而去,發問:“各橋的設計通行量,現在最高達到幾成?”
“最繁忙的朱雀大橋,也就達到六成通行量。”張鋌回答,“其他各橋,目前很難突破五成的通行量。”
李笠很滿意這結果,看著朱雀大橋中間擺放的欄杆,說:“市政建設,要考慮未來一定時期之內的人口發展,所以要有餘量。”
“等海貿大興,建康作為江、海貿易的中轉樞紐,人口不可能少。”
“哪怕將來遷都,建康不再是京城,但繁榮的工商業,一樣會讓建康成為一流大都會,所以市政建設一定要有前瞻性。”
他一邊說一邊向南走,張鋌緊隨其後,不遠處又有幾個便衣侍衛跟著。
朱雀橋,又稱朱雀航、朱雀桁,是一座浮橋,一直是建康的知名“地標”。
而現在落成的朱雀大橋,不僅變成“永固橋梁”,而且橋麵寬了不少。
即便橋麵中間設了欄杆,分為南下、北上兩個通道,但橋麵上單一通道的寬度,就大過原來的浮橋橋麵。
前不久,楚國朝廷在建康舉辦了獻俘之禮,當時隊伍就從撤掉了中間欄杆的朱雀橋上經過,沿途聚集了大量百姓觀看,好不熱鬧。
之後不久,皇太子娶親,迎親隊伍載著新娘從朱雀橋過,也引來建康百姓沿途圍觀,熱鬧至極。
李笠在建康辦完了兩件大事,讓齊國降官感受了建康的氣勢,等過了重陽節,就會返回淮陰,所以抓緊時間在城中走走看看。
雖然中樞已經搬到淮陰,許多富貴人家也常住淮陰,建康城內常住人口略有下降,卻依舊是戶數十餘萬的大都會。
趁著中樞轉移到淮陰、大量既得利益群體離開建康的好機會,建康官府開展“舊城改造”工程,把大量貧民聚居的各大棚戶區一一拆除。
官府新建大量“廉租坊”,清理現有排汙水渠,又擴建、新建“市政汙水管網”,讓貧民有幹淨的房屋居住,並有養家糊口的工作。
而棚戶區的消失,使得火災、瘟疫爆發的隱患得以解決。
如此一來,建康城麵貌煥然一新,各處平民(貧民)聚居的“街區”,不再是汙水橫流、腥臭衝天的汙穢之地。
治安也得到極大改善,如今的建康,雖然沒了常駐的中樞,少了許多富貴氣息,卻愈發“親民”。
尋常百姓安居樂業,到處都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樣子。
李笠看著秦淮河邊大街上來來往往的人群,聽著喧囂的日常生活噪音,體會著不一樣的成就感。
改變建康的不止是我,還有千千萬萬的人。
但變化還會繼續,即便將來,建康不再是國都,也一樣會熱熱鬧鬧的。
李笠的感慨,並不是臨時起意,他決心推進海貿發展,讓本就存在的沿海航線以及海貿,正大光明發展起來。
這其中,建康和廣陵要承擔貿易中轉港的責任,依靠海路,加強與南方交廣以及北方青、幽的聯係。
如此一來,建康會作為海運與內河航運的中轉港,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這種中轉貿易,會讓建康維持繁華,城裏的大量手工業作場,其產品也可以依靠海貿,銷往更遠的地區,拓展更大的市場。
有了這些手工業的巨大用工需求,加上商業發展,建康的人氣不會衰落。
李笠走到橋南,上了馬車,沿著秦淮河南岸寬闊的大道西行,很快便來到秦淮河入江口處“工坊區”。
這裏,比起數年前繁華許多,曾經的“廉租坊”,規模也已經擴大了不少。
很快,他來到“工坊區”南麵江邊。
此處,有新落成的造船場,內有五個大型“幹船塢”,不僅建造江船,還建造大型海船。
從上遊各地運來的大型木料,在船場裏陰幹、烘幹,然後製作成各類船材,慢慢製成大船。
之後,作為官方貿易船隊的船隻,由長江駛入大海,往返於建康、廣州番禺之間。
將本就存在的民間航海、貿易活動,漸漸推上一個新的台階。
李笠看著正在建造的大海船,想起《後漢書》中的一段記載。
後漢(東漢)時,桓帝延熹九年(大概是四百多年前),有大秦王安敦派出的使者,經海路抵達中原,獻象牙、犀角、玳瑁。
當時的“大秦”,指的應該是歐洲的羅馬帝國。
“大秦”的使者,到底是真的還是海商假冒的?真假暫且不論,但由此可見,連接東西方的海上航線,漢時就已經存在了。
但是,魏晉以來,從沒有哪個朝廷組織大規模的官方海貿船隊,利用現有航線開展海貿為國庫增收。
原因有不少,主要一點,“重農輕商”的曆代朝廷,不可能重視海貿這種高風險、高回報的商業行為。
而海貿會造成沿海地區人口的大量流動,官府掌握不了這種人口流動,也擔心勞動力流失造成土地無人耕種,所以,重農的朝廷,不可能重視海貿。
對於南方朝廷來說,晉時的孫恩、盧循之亂,導致朝廷對發展海貿顧慮重重。
孫恩盧循作亂,聚眾數萬,浮海攻破會稽郡,殺官吏,又時不時躲到海島,逃避官軍追擊。
這“海賊作亂”幾乎要改朝換代的事實,使得南方朝廷對大海不是很放心。
北方的朝廷,自馬上得天下,在河裏乘船都受不了,又哪裏會關心大海呢?
且朝廷無法控製以海為生的“船民”,從事海貿的人,基本上不太可能是“良民”,必然聚眾、擁有武裝力量,並不聽官府號令。
所以,從統治者角度來看,大量不受控船隊在海上“神出鬼沒”,對於沿海地區的州郡縣是極大地威脅。
稍有不慎,就會有孫恩、盧循之亂這種“海賊作亂”事件再次發生。
不過,這種問題對於李笠來說,不是問題。
作為“現代人”,他明白發展海貿的重要性。
即便他沒有能力拉開“大航海時代”的帷幕,也可以先從鼓勵海貿做起,讓海貿成為朝廷財政收入的一個新來源。
隻要官府出頭,將現有航線“合法化”,並建設沿線港口、燈塔,保障後勤,既有的民間航海力量,就能立刻讓海貿活躍起來。
然後用官方船隊帶頭進行海貿,鼓勵沿海居民合法的參與其中,人們逐利的本能,就能打開海貿的新局麵,有一個好的開端。
如此,既能加強南北之間的聯係,以及建立新的“物流通道”,也能讓朝廷的收入大幅增加。
當天下太平之後,和平時期的人口劇增,會導致人地矛盾愈發突出,那麽,用海貿“分流”一部分勞動力,也是不錯的選擇。
李笠指著麵前這艘正在建設的大海船,對張鋌說:“商業大興後的建康城,不適合做一國之都,但作為海貿中轉樞紐,是很合適的。”
“我們這代人開個好頭,讓航海事業蓬勃發展,或許過了三四代人,近百年後,大航海的時代就會降臨。”
“那時,中原的遠航船隊,一定能在遙遠的大海彼岸,發現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