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檀究竟在哪,後世有兩種說法。
傳統認為在今河北省灤平東北興洲河南岸,因白檀山得名。後有人指出,實與曹操北征烏桓路線背道。並說白檀城址在寬城縣城東八裏,藥王廟村遺址。亦指出《漢書?地理誌》中的錯誤。言:出盧龍塞,曆白檀,平岡。若白檀在灤平,從地圖上就說不通。前者反駁後者,說不該質疑漢書有誤。後實無論據,又說漢初與後世所置白檀,並非一地。雲雲。
故而,後世流傳的曹操北伐烏桓路線,有兩條。
一條先折向西北,再向東北。此乃《漢書》、《水經注》所載路線。另外一條便一直向東北。
事實上,在劉備看來。此時行軍,多循路而進。
正如前麵所說,時下居地,因何要用亭和裏來劃分。十戶為一裏,十裏為一亭,十亭為一鄉。
正是因為,比起需要養活十幾億人口的後世,漢朝五千萬人口需要的耕地,隻是後世的二十分之一。
剩下的全是沒有開發過的沼澤密林,莽原群山。
一條蜿蜒的官道,穿山越嶺,從沼澤、密林、莽原、群山中穿過,串聯起中原文明。那些遠離道路的地方,人跡罕至,猛獸縱橫,即便有些許的‘野人’出沒,也承擔不起延續文明的重任。
所以說,路,才是時下最重要的文明載體。於是整個行政架構,以裏、亭來劃分,也就十分合理了。
即便白檀在盧龍塞西北,若西漢時確有一條通往盧龍塞的邊關要道。時下雖隻有“微徑可從”,卻也比橫穿沼澤密林,莽原群山,通行要容易的多。故而,曹操先折向西北,再一路向東。直抵白狼山,也就十分合理了。
所以說,城在哪不重要。重要是路在哪。
右北平烏桓王烏延說,白檀城在盧龍塞西北四百餘裏處,劉備自然深信不疑。
白檀往東,便是田疇所說‘出空虛之地’。白檀往西北,便是陰山東端,後世內蒙壩上高原。
劉備無需冒然北進。隻需占據白檀,廣散斥候,若鮮卑王庭沿陰山南麓,於長城沿線一路東移,必能碰見!
此去塞外,步騎皆有大用。還有弓弩手,守城亦重要。侯府良匠、樓桑能工,也要帶上。帳篷高車自然是運送輜重的上上之選。還有機關箭車,諸多兵器。劉備命人多購買白堊、硫磺等物,存以備用。
《魏書》雲:“悅般有火山,山旁石皆焦熔,流地數十裏乃凝堅,即石硫黃也”。中原一帶也已開始從涅石(黑色含煤黃鐵礦)提取硫磺。時為一種製造綠礬的工藝:在土坯砌成的窯中,把礦石和煤炭壘疊起來,點火焙燒,硫磺便從窯的頂部冷凝下來。所以東漢時硫磺又有“礬石液”的別名。
距離朝廷出兵,還有數月。劉備又命人取出積攢皮毛,縫毛氈帳篷。鋸大木,廣造高車。
軍糧皆是幹糧。魚幹、肉脯。粳米碾磨成粉,混合油脂、青鹽、肉糜,蒸熟後,經水壓壓製成圓餅,一截截由牛羊腸衣密封包裹,便於攜帶。隻需取出一塊煮熟,便足可果腹。
因混入油脂、青鹽,類似臘腸,腸衣密封後,可保鮮數月。隻是風味頗鹹。需用清水煮開才能下咽。幹吃亦可。卻需吃一口餅,就一口水,方才不鹹。
劉備又命徐榮親赴洛陽,將手書密信交於黃門令左豐。崔霸、徐榮曾攜五十鼉龍騎一路護送左豐往返洛陽與樓桑。崔、徐二將乃少君侯心腹,且與左豐頗為熟絡,左豐自不會生疑。劉備信中讓左豐尋機向聖上進言,許他領右北平烏桓出關,策應北伐。就說,右北平夾在中部鮮卑和東部鮮卑之間,若能在此地遣一軍截住中部鮮卑,又能與遼西烏桓一起,對東部鮮卑呈前後夾擊之勢,對北伐大有裨益。
三郡烏桓有四部。遼東烏桓鞭長莫及。遼西烏桓王丘力居,與遼西太守趙苞一同發兵策應。上穀烏桓王難樓,必與護烏桓校尉夏育一起兵發高柳。剩下右北平烏桓王烏延,無人問津。實力羸弱自然是最大原因。
若劉備自請北上,不花朝廷軍資,再有左豐從旁進言,或許能成。
此事不宜宣揚。若訴諸於朝堂,別說劉備自請,便是此次北伐也斷難成行。
事實也是如此。正是身邊中常侍不停進言,剛剛元服的皇帝這才力排眾議,出兵北伐。
趁其病,要其命。時機自然正好。隻可惜鮮卑一統,實力冠絕一時,最後大敗而歸。
護烏桓校尉夏育,破鮮卑中郎將田晏、匈奴中郎將臧旻,久經沙場,皆稱良將。若非鮮卑實力強橫,斷不會大敗而歸。
半月後,徐榮返回。帶回左豐手書。言,定讓少君侯如願。又說待事成,莫忘保舉之義。
字裏行間,頗多自信。貌似朝廷或者說禁中,對此次北伐甚有信心。先有中常侍王甫極力撮合。後有中常侍趙忠,薦從弟趙苞為遼西太守,分潤北伐之功。如今北伐還未成行,左豐便開始邀功。
也不知這些不懂軍事的內臣,何來必勝之心。
也難怪我家皇帝陛下會罔顧群臣諫言,出兵北伐。顯然是受內臣們鼓惑了啊……
此去若能一擊命中,鮮卑必亂。可保漢庭數十年邊關太平。待滅黃巾,安流民,休養生息,再發兵北上,盡收前漢失地!
即便不成,劉備也要為大漢精騎留些種子。變大敗為小敗,小敗化不敗。若能不勝不敗,亦是有功於社稷。
北伐之事,隻有心腹家臣方知。邑中一切如常。
蝗災過後,農人們開始育秧。督亢城三千座幹欄重樓,立春前便已完工。淮泗山民皆搬入新居。壯漢健婦喜氣洋洋,紛紛下到水澤,築壩舀水,開辟新田。圍繞督亢城,陂渠水網,阡陌縱橫。秧田如棋盤,蔚為壯觀。
溝渠內屜舟往來,運送秧苗,準備插秧。
除去鋪路通渠,大部分熟練工匠皆乘車輪舟,奔赴酈城。酈城大建速度再加倍。無需數年之久。再過一年多,便可完工。
今夏七州蝗災,秋糧絕收。周圍受災鄉民拖家帶口,陸續向臨鄉遷徙。劉備防微杜漸,未雨綢繆。決定把大利城的督造,提上日程。
酈亭溝水‘又西南轉,曆大利亭南,入巨馬水’。
濡水‘又東南流於容城縣西北、大利亭東南合易水。而注巨馬水也。故地理誌曰:易水至範陽入濡。又曰:濡水合渠。許愼曰:濡水合淶’。濡水與易水,在大利亭東南合並注入巨馬水。巨馬水,便是淶水。
大利亭,被南北向的酈亭溝水,東西向的南巨馬水,以及東南流的濡水所包夾。在大利亭十裏之內,劉備準備擇一居中之地,築造大利城。
傳統認為在今河北省灤平東北興洲河南岸,因白檀山得名。後有人指出,實與曹操北征烏桓路線背道。並說白檀城址在寬城縣城東八裏,藥王廟村遺址。亦指出《漢書?地理誌》中的錯誤。言:出盧龍塞,曆白檀,平岡。若白檀在灤平,從地圖上就說不通。前者反駁後者,說不該質疑漢書有誤。後實無論據,又說漢初與後世所置白檀,並非一地。雲雲。
故而,後世流傳的曹操北伐烏桓路線,有兩條。
一條先折向西北,再向東北。此乃《漢書》、《水經注》所載路線。另外一條便一直向東北。
事實上,在劉備看來。此時行軍,多循路而進。
正如前麵所說,時下居地,因何要用亭和裏來劃分。十戶為一裏,十裏為一亭,十亭為一鄉。
正是因為,比起需要養活十幾億人口的後世,漢朝五千萬人口需要的耕地,隻是後世的二十分之一。
剩下的全是沒有開發過的沼澤密林,莽原群山。
一條蜿蜒的官道,穿山越嶺,從沼澤、密林、莽原、群山中穿過,串聯起中原文明。那些遠離道路的地方,人跡罕至,猛獸縱橫,即便有些許的‘野人’出沒,也承擔不起延續文明的重任。
所以說,路,才是時下最重要的文明載體。於是整個行政架構,以裏、亭來劃分,也就十分合理了。
即便白檀在盧龍塞西北,若西漢時確有一條通往盧龍塞的邊關要道。時下雖隻有“微徑可從”,卻也比橫穿沼澤密林,莽原群山,通行要容易的多。故而,曹操先折向西北,再一路向東。直抵白狼山,也就十分合理了。
所以說,城在哪不重要。重要是路在哪。
右北平烏桓王烏延說,白檀城在盧龍塞西北四百餘裏處,劉備自然深信不疑。
白檀往東,便是田疇所說‘出空虛之地’。白檀往西北,便是陰山東端,後世內蒙壩上高原。
劉備無需冒然北進。隻需占據白檀,廣散斥候,若鮮卑王庭沿陰山南麓,於長城沿線一路東移,必能碰見!
此去塞外,步騎皆有大用。還有弓弩手,守城亦重要。侯府良匠、樓桑能工,也要帶上。帳篷高車自然是運送輜重的上上之選。還有機關箭車,諸多兵器。劉備命人多購買白堊、硫磺等物,存以備用。
《魏書》雲:“悅般有火山,山旁石皆焦熔,流地數十裏乃凝堅,即石硫黃也”。中原一帶也已開始從涅石(黑色含煤黃鐵礦)提取硫磺。時為一種製造綠礬的工藝:在土坯砌成的窯中,把礦石和煤炭壘疊起來,點火焙燒,硫磺便從窯的頂部冷凝下來。所以東漢時硫磺又有“礬石液”的別名。
距離朝廷出兵,還有數月。劉備又命人取出積攢皮毛,縫毛氈帳篷。鋸大木,廣造高車。
軍糧皆是幹糧。魚幹、肉脯。粳米碾磨成粉,混合油脂、青鹽、肉糜,蒸熟後,經水壓壓製成圓餅,一截截由牛羊腸衣密封包裹,便於攜帶。隻需取出一塊煮熟,便足可果腹。
因混入油脂、青鹽,類似臘腸,腸衣密封後,可保鮮數月。隻是風味頗鹹。需用清水煮開才能下咽。幹吃亦可。卻需吃一口餅,就一口水,方才不鹹。
劉備又命徐榮親赴洛陽,將手書密信交於黃門令左豐。崔霸、徐榮曾攜五十鼉龍騎一路護送左豐往返洛陽與樓桑。崔、徐二將乃少君侯心腹,且與左豐頗為熟絡,左豐自不會生疑。劉備信中讓左豐尋機向聖上進言,許他領右北平烏桓出關,策應北伐。就說,右北平夾在中部鮮卑和東部鮮卑之間,若能在此地遣一軍截住中部鮮卑,又能與遼西烏桓一起,對東部鮮卑呈前後夾擊之勢,對北伐大有裨益。
三郡烏桓有四部。遼東烏桓鞭長莫及。遼西烏桓王丘力居,與遼西太守趙苞一同發兵策應。上穀烏桓王難樓,必與護烏桓校尉夏育一起兵發高柳。剩下右北平烏桓王烏延,無人問津。實力羸弱自然是最大原因。
若劉備自請北上,不花朝廷軍資,再有左豐從旁進言,或許能成。
此事不宜宣揚。若訴諸於朝堂,別說劉備自請,便是此次北伐也斷難成行。
事實也是如此。正是身邊中常侍不停進言,剛剛元服的皇帝這才力排眾議,出兵北伐。
趁其病,要其命。時機自然正好。隻可惜鮮卑一統,實力冠絕一時,最後大敗而歸。
護烏桓校尉夏育,破鮮卑中郎將田晏、匈奴中郎將臧旻,久經沙場,皆稱良將。若非鮮卑實力強橫,斷不會大敗而歸。
半月後,徐榮返回。帶回左豐手書。言,定讓少君侯如願。又說待事成,莫忘保舉之義。
字裏行間,頗多自信。貌似朝廷或者說禁中,對此次北伐甚有信心。先有中常侍王甫極力撮合。後有中常侍趙忠,薦從弟趙苞為遼西太守,分潤北伐之功。如今北伐還未成行,左豐便開始邀功。
也不知這些不懂軍事的內臣,何來必勝之心。
也難怪我家皇帝陛下會罔顧群臣諫言,出兵北伐。顯然是受內臣們鼓惑了啊……
此去若能一擊命中,鮮卑必亂。可保漢庭數十年邊關太平。待滅黃巾,安流民,休養生息,再發兵北上,盡收前漢失地!
即便不成,劉備也要為大漢精騎留些種子。變大敗為小敗,小敗化不敗。若能不勝不敗,亦是有功於社稷。
北伐之事,隻有心腹家臣方知。邑中一切如常。
蝗災過後,農人們開始育秧。督亢城三千座幹欄重樓,立春前便已完工。淮泗山民皆搬入新居。壯漢健婦喜氣洋洋,紛紛下到水澤,築壩舀水,開辟新田。圍繞督亢城,陂渠水網,阡陌縱橫。秧田如棋盤,蔚為壯觀。
溝渠內屜舟往來,運送秧苗,準備插秧。
除去鋪路通渠,大部分熟練工匠皆乘車輪舟,奔赴酈城。酈城大建速度再加倍。無需數年之久。再過一年多,便可完工。
今夏七州蝗災,秋糧絕收。周圍受災鄉民拖家帶口,陸續向臨鄉遷徙。劉備防微杜漸,未雨綢繆。決定把大利城的督造,提上日程。
酈亭溝水‘又西南轉,曆大利亭南,入巨馬水’。
濡水‘又東南流於容城縣西北、大利亭東南合易水。而注巨馬水也。故地理誌曰:易水至範陽入濡。又曰:濡水合渠。許愼曰:濡水合淶’。濡水與易水,在大利亭東南合並注入巨馬水。巨馬水,便是淶水。
大利亭,被南北向的酈亭溝水,東西向的南巨馬水,以及東南流的濡水所包夾。在大利亭十裏之內,劉備準備擇一居中之地,築造大利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