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宦官談情義,多此一舉。
竇太後焉能不知。不過是順勢之言,又豈能當真。
果然,沉思片刻,程璜這便婉拒:“老奴久不在宮中,諸事鞭長莫及。重開黨錮,力不能及。”
此語,不出竇太後所料:“黃巾亂後,群盜蜂起。朝堂正值用人之際,若不開黨錮,用人唯賢。如何撥亂反正。”
程璜再拜:“太後所言極是。奈何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恕老奴,老而無用。”
正欲叩別,不料竇太後又道:“且慢。”
“太後還有何事?”
“老大人既識得前朝舊物,不知可識此物。”說完,便有心腹宮女,自簾後捧出一盤。
盤中之物,覆以白綾,擺在程璜麵前。
白綾平鋪於盤內,並無突起。顯然盤中所盛,必是諸如信函一類的鋒薄之物。
程璜暗忖許久,仍未能忍住好奇。
這便伸出二指,輕夾邊際,將白綾徐徐展開。
先是一愣。待辨清盤中盛物。不由渾身顫栗,汗如雨滴。
“老奴死罪!”整個人匍匐在地,抖如篩糠。中計也!
“與老大人何幹?”簾後,竇太後語氣依舊輕柔:“朕既坦誠以待。老大人何不趁此時,坦露心跡。”
“老奴、老奴、老奴……”卻不知為何。又驚又俱之中,似又有野火焚心。危機、危機,危中之機也!
“既如此。煩請太後將…將後果前因,據實相告。”程璜用力握住顫抖不已的手腕,再並指將白綾閉合。待盤中盛物重被遮掩,這才長出一口濁氣。
“老大人且近前來。”竇太後言道。
“老奴領命!”不敢起身,伏地爬行。待頭冠輕抵垂簾,便又五體投地。動作一氣嗬成,誰言老邁。
簾後,竇太後亦微微探身,與程璜耳語。
“嘶——”得知後果前因,饒是老而彌堅的程璜,亦倒吸一口涼氣。
待強壓心頭驚懼,隨顫聲發問:“太後…欲報家仇乎。”
“此其一也。”竇太後直言相告。
“敢問太後,可有其二?”話剛出口,程璜忽然醒悟。
“其二,乃為大漢江山社稷。”果不出程璜所料。聞此言,胸中野火,陡然沒頂。
竇太後低聲言道:“我與先帝,並無子嗣。擁立何人繼任大統,並無區別。故將此‘從龍之功’,拱手相送。不知老大人可願領受?”
“老奴,老奴……”程璜竟一時凝噎。
“老大人,將過花甲。還有十年富貴。卻不知,為十年榮華,可願放手一搏。”
竇太後肺腑之言,可謂一針見血。
人生又能有幾個十年。曾權勢滔天,又蟄伏十載。若能複起,重掌大權。便是殺頭之禍,又有何懼!
“此事,當隱秘。”程璜看向簾後宮女:“內中幾位‘中大夫’,當滅口。”
竇太後答道:“朕身邊之人,皆出竇氏門內。與我情同手足。老大人,大可放心。”
《東漢會要》卷二《內職》:“鄧太後久臨朝政,宮婢出入,其耆宿者皆稱‘中大夫’。”
程璜匍匐倒退,起身再叩首:“老奴敢不從命!”
轉而又道:“重開黨錮,非我一人之力。需引內外強援,以為助力。”
“得老大人相助,此事成矣。”竇太後又道:“可去與大長秋商議。”
“曹節?”程璜聞聲皺眉。話說,自己淪落如此,便拜曹節所賜。如何能與他結盟。
竇太後勸道:“今時不同往日。張讓、趙忠等稱十常侍,多有逼迫。曹節亦漸孤立無援。此去,當不計前嫌,聯手對外。”
“太後所言極是。”程璜幡然醒悟:“老奴告退。”
“老大人慢走。”
出寢宮,下雲台。
程璜,當真誠惶誠恐。
半途忽醒悟。這便假裝垂頭喪氣,氣喘籲籲。艱難踱步,走下平地。
老態龍鍾,垂垂將死。踉踉蹌蹌,向停在宮門外的馬車而去。
直到被扶上馬車,駛出宮外。一路暗中監視的小黃門,這才如鳥獸散。各自回去,添油加醋,細細稟報不提。
隔日,程夫人又被老父喚回。
“阿父喚我何事?”
“確有一事,要你去辦。且附耳過來。”
“何事如此隱秘。”程夫人不疑有他,這便近身細聽。
“何故如此?”細聽養父說完,程夫人不由皺眉。
“事關你我生死,程家十年富貴。定要細細查驗。”程璜叮囑道:“茲事體大,切莫走漏風聲。”
“女兒醒得。”程夫人此時方知,事關重大。
“速去速回。”程璜擲地有聲。
程夫人不敢耽擱,這便回宮。
薊國都,王宮正殿。
九九重陽剛過。薊國上下,君臣一心,其樂融融。
所謂“四季朝服”,便是指春夏秋冬。重陽這天,王太妃與王妃賞賜群臣冬季朝服,今日大朝會,新衣換舊服,氣象亦隨之一新。
雖說“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然諸如樓桑令樂隱、酈城令郭芝等,為官日久之薊國宿吏,四季朝服積攢甚多。常新舊混搭,引百官豔羨。
尤其是初代朝服,越發顯得珍貴無比。
故穿戴初代朝服者,尤顯身份持重。
樓桑乃薊王起家之地,說富可敵國,亦不為過。樓桑令樂隱,位列千石俸首。王太妃亦稱“樂公”,可見一斑。
薊國增封三縣的消息,洛陽已快馬傳回。右國相耿雍,當堂宣布。百官皆大歡喜。
“並九縣,可稱大國矣。”樂隱起身奏賀。
“樂公所言極是。”薊都尹婁圭亦奏:“三縣之地,廣袤千裏。高陽城堅牆厚,可為薊南大城。新北扼諸水上遊,戰略要衝。文安下有大澤,極利屯田。三縣並入,可補足薊國‘東西長而南北窄’之戰略縱深。與國,大有裨益。”
“不愧是我薊都尹。”樂隱欣然歎道。
百官紛紛點頭。薊國六謀主雖皆不在國中。還有婁圭、鍾繇、北海一龍、二崔、潁川五傑等,足智多謀,可並稱“智囊”。
且幕府將校,亦遠征在外。薊國仍有雙壁領六校,足可拱衛。若再算上西域都護府,薊王麾下竟有三套班底。
可稱國力鼎盛否?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今漢氣數已盡。天將變,何人能三興大漢,為我薊王。
“黃巾既滅,朝庭敕令冀州六國主,歸國就食。請王太妃、王妃定奪。”左國相崔鈞起身奏報。
“六國與我,同氣連枝。黃巾雖滅,群盜蜂起。黑山、白波,有合流之勢,不可不防。朝中賞罰未定,六國主能否安然無恙,亦未可知。書報隴右,請薊王定奪。”王太妃言道。
“喏。”
竇太後焉能不知。不過是順勢之言,又豈能當真。
果然,沉思片刻,程璜這便婉拒:“老奴久不在宮中,諸事鞭長莫及。重開黨錮,力不能及。”
此語,不出竇太後所料:“黃巾亂後,群盜蜂起。朝堂正值用人之際,若不開黨錮,用人唯賢。如何撥亂反正。”
程璜再拜:“太後所言極是。奈何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恕老奴,老而無用。”
正欲叩別,不料竇太後又道:“且慢。”
“太後還有何事?”
“老大人既識得前朝舊物,不知可識此物。”說完,便有心腹宮女,自簾後捧出一盤。
盤中之物,覆以白綾,擺在程璜麵前。
白綾平鋪於盤內,並無突起。顯然盤中所盛,必是諸如信函一類的鋒薄之物。
程璜暗忖許久,仍未能忍住好奇。
這便伸出二指,輕夾邊際,將白綾徐徐展開。
先是一愣。待辨清盤中盛物。不由渾身顫栗,汗如雨滴。
“老奴死罪!”整個人匍匐在地,抖如篩糠。中計也!
“與老大人何幹?”簾後,竇太後語氣依舊輕柔:“朕既坦誠以待。老大人何不趁此時,坦露心跡。”
“老奴、老奴、老奴……”卻不知為何。又驚又俱之中,似又有野火焚心。危機、危機,危中之機也!
“既如此。煩請太後將…將後果前因,據實相告。”程璜用力握住顫抖不已的手腕,再並指將白綾閉合。待盤中盛物重被遮掩,這才長出一口濁氣。
“老大人且近前來。”竇太後言道。
“老奴領命!”不敢起身,伏地爬行。待頭冠輕抵垂簾,便又五體投地。動作一氣嗬成,誰言老邁。
簾後,竇太後亦微微探身,與程璜耳語。
“嘶——”得知後果前因,饒是老而彌堅的程璜,亦倒吸一口涼氣。
待強壓心頭驚懼,隨顫聲發問:“太後…欲報家仇乎。”
“此其一也。”竇太後直言相告。
“敢問太後,可有其二?”話剛出口,程璜忽然醒悟。
“其二,乃為大漢江山社稷。”果不出程璜所料。聞此言,胸中野火,陡然沒頂。
竇太後低聲言道:“我與先帝,並無子嗣。擁立何人繼任大統,並無區別。故將此‘從龍之功’,拱手相送。不知老大人可願領受?”
“老奴,老奴……”程璜竟一時凝噎。
“老大人,將過花甲。還有十年富貴。卻不知,為十年榮華,可願放手一搏。”
竇太後肺腑之言,可謂一針見血。
人生又能有幾個十年。曾權勢滔天,又蟄伏十載。若能複起,重掌大權。便是殺頭之禍,又有何懼!
“此事,當隱秘。”程璜看向簾後宮女:“內中幾位‘中大夫’,當滅口。”
竇太後答道:“朕身邊之人,皆出竇氏門內。與我情同手足。老大人,大可放心。”
《東漢會要》卷二《內職》:“鄧太後久臨朝政,宮婢出入,其耆宿者皆稱‘中大夫’。”
程璜匍匐倒退,起身再叩首:“老奴敢不從命!”
轉而又道:“重開黨錮,非我一人之力。需引內外強援,以為助力。”
“得老大人相助,此事成矣。”竇太後又道:“可去與大長秋商議。”
“曹節?”程璜聞聲皺眉。話說,自己淪落如此,便拜曹節所賜。如何能與他結盟。
竇太後勸道:“今時不同往日。張讓、趙忠等稱十常侍,多有逼迫。曹節亦漸孤立無援。此去,當不計前嫌,聯手對外。”
“太後所言極是。”程璜幡然醒悟:“老奴告退。”
“老大人慢走。”
出寢宮,下雲台。
程璜,當真誠惶誠恐。
半途忽醒悟。這便假裝垂頭喪氣,氣喘籲籲。艱難踱步,走下平地。
老態龍鍾,垂垂將死。踉踉蹌蹌,向停在宮門外的馬車而去。
直到被扶上馬車,駛出宮外。一路暗中監視的小黃門,這才如鳥獸散。各自回去,添油加醋,細細稟報不提。
隔日,程夫人又被老父喚回。
“阿父喚我何事?”
“確有一事,要你去辦。且附耳過來。”
“何事如此隱秘。”程夫人不疑有他,這便近身細聽。
“何故如此?”細聽養父說完,程夫人不由皺眉。
“事關你我生死,程家十年富貴。定要細細查驗。”程璜叮囑道:“茲事體大,切莫走漏風聲。”
“女兒醒得。”程夫人此時方知,事關重大。
“速去速回。”程璜擲地有聲。
程夫人不敢耽擱,這便回宮。
薊國都,王宮正殿。
九九重陽剛過。薊國上下,君臣一心,其樂融融。
所謂“四季朝服”,便是指春夏秋冬。重陽這天,王太妃與王妃賞賜群臣冬季朝服,今日大朝會,新衣換舊服,氣象亦隨之一新。
雖說“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然諸如樓桑令樂隱、酈城令郭芝等,為官日久之薊國宿吏,四季朝服積攢甚多。常新舊混搭,引百官豔羨。
尤其是初代朝服,越發顯得珍貴無比。
故穿戴初代朝服者,尤顯身份持重。
樓桑乃薊王起家之地,說富可敵國,亦不為過。樓桑令樂隱,位列千石俸首。王太妃亦稱“樂公”,可見一斑。
薊國增封三縣的消息,洛陽已快馬傳回。右國相耿雍,當堂宣布。百官皆大歡喜。
“並九縣,可稱大國矣。”樂隱起身奏賀。
“樂公所言極是。”薊都尹婁圭亦奏:“三縣之地,廣袤千裏。高陽城堅牆厚,可為薊南大城。新北扼諸水上遊,戰略要衝。文安下有大澤,極利屯田。三縣並入,可補足薊國‘東西長而南北窄’之戰略縱深。與國,大有裨益。”
“不愧是我薊都尹。”樂隱欣然歎道。
百官紛紛點頭。薊國六謀主雖皆不在國中。還有婁圭、鍾繇、北海一龍、二崔、潁川五傑等,足智多謀,可並稱“智囊”。
且幕府將校,亦遠征在外。薊國仍有雙壁領六校,足可拱衛。若再算上西域都護府,薊王麾下竟有三套班底。
可稱國力鼎盛否?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今漢氣數已盡。天將變,何人能三興大漢,為我薊王。
“黃巾既滅,朝庭敕令冀州六國主,歸國就食。請王太妃、王妃定奪。”左國相崔鈞起身奏報。
“六國與我,同氣連枝。黃巾雖滅,群盜蜂起。黑山、白波,有合流之勢,不可不防。朝中賞罰未定,六國主能否安然無恙,亦未可知。書報隴右,請薊王定奪。”王太妃言道。
“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