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定時日,薊王遂領九賓,赴靖陵,行“上陵禮”。
儀軌大同小異。先祭後宴。無需贅述。
靖王陵山,已重修畢。圍繞陵山,靖陵縣城,亦營造過半。原先北平城,改為北平關。與南關扼守東西國境。首任北平關長,為許家少主許定。葛陂黃巾渠帥彭脫,今為城尉,同守此城。與太行八徑內黑山營寨,上下呼應。四郡亡胡,及並州南匈奴,多有部民翻山往來。靖陵令趙商,請開互市。薊王欣然應允。
如此一來,並州各部,再無需穿越代郡、上穀二郡,前往薊國。隻需橫穿太行山脈,便可在靖陵互市。靖陵縣因此日漸繁華。
畢竟是薊國西境,遠離國都。薊王領九賓,行上陵禮。對縣中官民而言,乃開年頭等大事。國主親臨,對安撫民心,提振士氣,皆有奇效。時人對君王的敬畏,深入髓裏。
“徐水出北平,東至高陽入於博(水),又東入滱是也。”“(滱水)又東北入於易(水)。”將作寺良匠,掘深井熱泉注入,令徐水終年不凍。靖陵縣亦並入薊國黃金水道。薊國因水而興。漕運之便,毋需多言。
千裏國土,一日可達。人員物資往來,何其便利。正因往來便利,亦不斷有分戶百姓,舉家西遷。融合大勢所趨。
隨三韓鹽戶、扶餘四加、高句麗等,東夷各部,接連遷入。薊國東境,民已足夠。北上流民,正經千裏水道,運往西部諸縣。據上計署估算,年內人口破千萬,當指日可待。
不知為何,本已日漸稀少的流民,年後不降反增。各流民營地屬吏,問過方知。逃難百姓,皆來自大河兩岸,豪強塢堡。本是奴仆、佃戶。然隨薊國農作機關器,大量販賣。三五老農,日種一頃。豪強大姓囤積在塢堡內的海量人口,隨之失去價值。空耗食糧,不如遣散。於是舉家被驅趕出塢。從奴仆、佃戶,淪落為失地流民。
為活命,唯有結伴北上,投奔薊國。
此事,早在隴右時,便已發生。
可以預見。機關器的全麵普及,正迅速改變封建時代。
趨利避害,人之常情。生產關係必定要匹配生產力。機關器取代人力,成為農耕的主力。亦是時代之必然。流民對豪強無用,然對薊國而言,卻有大用。亦無須擔心,饑民擁塞。
薊國高度發達的城邑,足以吸納多餘人口。其中,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冒出的工坊,取代營城築路,成為吸納勞力的大戶。
以“機織工坊”為例。經將作寺不斷改良升級的羊毛織機,被豪商成批買來。排列坊中,招募城內織女,大批量織造羊毛織物。賺取成倍利潤。
少時,劉備與烏蓮擊掌為誓。約定羊毛價同桑麻。此舉,令草原各部,欣喜若狂。烏蓮更被草原婦人,頂禮膜拜。隻因“割毛數載,再賣整羊”,取利多出數倍。據牧民估算,如今一隻羊的價值,是先前五倍有餘。換言之,養一隻羊,等於原先養五隻羊。養一群羊,等於原先養五群羊。
同樣一隻羊,因何身價倍漲?正因能多割羊毛。
原先,草原戶戶喂羊,毛皮家家皆有。如何能賣與他人?
然販來薊國,卻大不相同。薊國無綿羊是其一。九百萬巨大市場是其二。羊毛保暖防寒已被認可是其三。青儲飼料補貼是其四。種種利好,助長草原各部,綿羊存欄量激增。優質羊毛,一年兩割,源源不斷販來薊國。先被豪商購入織坊,產出毛料再賣成衣坊,裁剪成衣,販賣全國。並被遊商,輸往天南海北。
薊國經由撤村並邑,不斷推進的城邑化聚攏人口;加之機關器的推陳出新,全麵普及;及漢胡融合大勢,已不可逆。多管齊下。讓服務於城內居民的各式工坊,應運而生。原先散落在街頭巷尾,獨門獨戶的小手工業者,正迅速向規模雇傭化生產的“坊工”轉變。
所謂“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工坊又稱“工肆”。因工肆多集中經營,便被薊王統稱為“工坊”。
其形式,可類比後世工業區。坊內百工,稱“坊工”。建製與“市”相似:工坊四麵圍以垣牆,居中建坊樓,上立旗幟,以為坊吏候望之所;樓頂置鍾鼓,晨鼓暮鍾,開坊閉坊;樓外布告欄,亦張貼有各工肆,招募坊工、招募護衛、招募騾隊等,各式布告;樓內坊吏,亦為招聘雙方,提供訂立券書、質量驗收、信用擔保、預接訂單、庸金結算等,各式服務;自然也有坊卒,往來巡視,謹防宵小,亦防煙火。
工坊乃薊王一手圈定。
先前並未有如此規模的“機造業(機關器製造業)”出現。乃薊國始興。右丞耿雍遂問,稅賦當如何收取。
薊王早有定計,當收工稅,百取二(2%)。換言之,比起工匠百取一,工坊足高出一倍。且產生貨品,入流通,當取市租。若囤積,則收緡錢。販國外,再取關稅。諸如此類。然每個環節,交易各方,隻需納一次稅。
百官拜服。
除工坊外,各式作坊,亦悄然興起:油坊、磨坊、碓坊、酒坊、染坊、書坊、醬坊、茶坊、屠坊,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事實上,正因雙傳奇難度下,薊王成功挽救並複興了以墨門為代表的華夏科技線。讓資本的萌芽,提前千年出現。且還是國有資本。隻需機關器不斷演變,終有一日會取代畜力。那時,草原人民必載歌載舞,不再為患。華夏再無胡亂之危。
便是時下,薊國機關諸器,已足可威震天下,無往不利。
豫州潁川郡,潁陰縣。高祖六年(前201年),析許縣,置潁陰縣,封灌嬰為潁陰侯,食二千五百戶。屬潁川郡。後國除為縣,今漢因之。
新年伊始,配五縣令印的洛陽貴公子,正與郭嘉並立城頭,談笑自若。
城頭守軍,及縣中屬吏,各個如臨大敵。隻因縣令已發敕令,招降黃巾何儀,何曼餘部。
何儀,何曼、兄弟二人,自黃巾之亂後,一直盤踞在汝南與潁川一帶,聚眾數萬。潁陰飽受其害,郡縣畏之如虎。豈料明庭一道敕令,便拖家帶口,下山歸降。
著實令我等,始料不及也。
儀軌大同小異。先祭後宴。無需贅述。
靖王陵山,已重修畢。圍繞陵山,靖陵縣城,亦營造過半。原先北平城,改為北平關。與南關扼守東西國境。首任北平關長,為許家少主許定。葛陂黃巾渠帥彭脫,今為城尉,同守此城。與太行八徑內黑山營寨,上下呼應。四郡亡胡,及並州南匈奴,多有部民翻山往來。靖陵令趙商,請開互市。薊王欣然應允。
如此一來,並州各部,再無需穿越代郡、上穀二郡,前往薊國。隻需橫穿太行山脈,便可在靖陵互市。靖陵縣因此日漸繁華。
畢竟是薊國西境,遠離國都。薊王領九賓,行上陵禮。對縣中官民而言,乃開年頭等大事。國主親臨,對安撫民心,提振士氣,皆有奇效。時人對君王的敬畏,深入髓裏。
“徐水出北平,東至高陽入於博(水),又東入滱是也。”“(滱水)又東北入於易(水)。”將作寺良匠,掘深井熱泉注入,令徐水終年不凍。靖陵縣亦並入薊國黃金水道。薊國因水而興。漕運之便,毋需多言。
千裏國土,一日可達。人員物資往來,何其便利。正因往來便利,亦不斷有分戶百姓,舉家西遷。融合大勢所趨。
隨三韓鹽戶、扶餘四加、高句麗等,東夷各部,接連遷入。薊國東境,民已足夠。北上流民,正經千裏水道,運往西部諸縣。據上計署估算,年內人口破千萬,當指日可待。
不知為何,本已日漸稀少的流民,年後不降反增。各流民營地屬吏,問過方知。逃難百姓,皆來自大河兩岸,豪強塢堡。本是奴仆、佃戶。然隨薊國農作機關器,大量販賣。三五老農,日種一頃。豪強大姓囤積在塢堡內的海量人口,隨之失去價值。空耗食糧,不如遣散。於是舉家被驅趕出塢。從奴仆、佃戶,淪落為失地流民。
為活命,唯有結伴北上,投奔薊國。
此事,早在隴右時,便已發生。
可以預見。機關器的全麵普及,正迅速改變封建時代。
趨利避害,人之常情。生產關係必定要匹配生產力。機關器取代人力,成為農耕的主力。亦是時代之必然。流民對豪強無用,然對薊國而言,卻有大用。亦無須擔心,饑民擁塞。
薊國高度發達的城邑,足以吸納多餘人口。其中,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冒出的工坊,取代營城築路,成為吸納勞力的大戶。
以“機織工坊”為例。經將作寺不斷改良升級的羊毛織機,被豪商成批買來。排列坊中,招募城內織女,大批量織造羊毛織物。賺取成倍利潤。
少時,劉備與烏蓮擊掌為誓。約定羊毛價同桑麻。此舉,令草原各部,欣喜若狂。烏蓮更被草原婦人,頂禮膜拜。隻因“割毛數載,再賣整羊”,取利多出數倍。據牧民估算,如今一隻羊的價值,是先前五倍有餘。換言之,養一隻羊,等於原先養五隻羊。養一群羊,等於原先養五群羊。
同樣一隻羊,因何身價倍漲?正因能多割羊毛。
原先,草原戶戶喂羊,毛皮家家皆有。如何能賣與他人?
然販來薊國,卻大不相同。薊國無綿羊是其一。九百萬巨大市場是其二。羊毛保暖防寒已被認可是其三。青儲飼料補貼是其四。種種利好,助長草原各部,綿羊存欄量激增。優質羊毛,一年兩割,源源不斷販來薊國。先被豪商購入織坊,產出毛料再賣成衣坊,裁剪成衣,販賣全國。並被遊商,輸往天南海北。
薊國經由撤村並邑,不斷推進的城邑化聚攏人口;加之機關器的推陳出新,全麵普及;及漢胡融合大勢,已不可逆。多管齊下。讓服務於城內居民的各式工坊,應運而生。原先散落在街頭巷尾,獨門獨戶的小手工業者,正迅速向規模雇傭化生產的“坊工”轉變。
所謂“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工坊又稱“工肆”。因工肆多集中經營,便被薊王統稱為“工坊”。
其形式,可類比後世工業區。坊內百工,稱“坊工”。建製與“市”相似:工坊四麵圍以垣牆,居中建坊樓,上立旗幟,以為坊吏候望之所;樓頂置鍾鼓,晨鼓暮鍾,開坊閉坊;樓外布告欄,亦張貼有各工肆,招募坊工、招募護衛、招募騾隊等,各式布告;樓內坊吏,亦為招聘雙方,提供訂立券書、質量驗收、信用擔保、預接訂單、庸金結算等,各式服務;自然也有坊卒,往來巡視,謹防宵小,亦防煙火。
工坊乃薊王一手圈定。
先前並未有如此規模的“機造業(機關器製造業)”出現。乃薊國始興。右丞耿雍遂問,稅賦當如何收取。
薊王早有定計,當收工稅,百取二(2%)。換言之,比起工匠百取一,工坊足高出一倍。且產生貨品,入流通,當取市租。若囤積,則收緡錢。販國外,再取關稅。諸如此類。然每個環節,交易各方,隻需納一次稅。
百官拜服。
除工坊外,各式作坊,亦悄然興起:油坊、磨坊、碓坊、酒坊、染坊、書坊、醬坊、茶坊、屠坊,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事實上,正因雙傳奇難度下,薊王成功挽救並複興了以墨門為代表的華夏科技線。讓資本的萌芽,提前千年出現。且還是國有資本。隻需機關器不斷演變,終有一日會取代畜力。那時,草原人民必載歌載舞,不再為患。華夏再無胡亂之危。
便是時下,薊國機關諸器,已足可威震天下,無往不利。
豫州潁川郡,潁陰縣。高祖六年(前201年),析許縣,置潁陰縣,封灌嬰為潁陰侯,食二千五百戶。屬潁川郡。後國除為縣,今漢因之。
新年伊始,配五縣令印的洛陽貴公子,正與郭嘉並立城頭,談笑自若。
城頭守軍,及縣中屬吏,各個如臨大敵。隻因縣令已發敕令,招降黃巾何儀,何曼餘部。
何儀,何曼、兄弟二人,自黃巾之亂後,一直盤踞在汝南與潁川一帶,聚眾數萬。潁陰飽受其害,郡縣畏之如虎。豈料明庭一道敕令,便拖家帶口,下山歸降。
著實令我等,始料不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