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書凱聽張東健話裏的意思是支持自己的,心裏也很高興,衝著張東健伸出一隻手說,謝謝張書記的支持了。
張東健笑道,大家搭班子一起幹工作就是緣分,整的這麽客氣幹什麽呢?
秦書凱聽了這話,衝著張東健笑笑,並未多言語。
秦書凱哪裏能看穿張東健的心思,他原本以為一中能夠順利搬遷,按照董部長說的分成方法,自己也是能分到部分好處的,沒想到,董部長到自己的辦公室談過此事才幾天的功夫,縣委常委會還沒來得及開,一中的校長範大龍竟然就出事了。
就算是傻子也看得出來,範大龍的事情必定是秦書凱在背後搞鬼,否則的話,怎麽會這麽巧呢,範大龍被抓正好就在縣委召開常委會研究一中搬遷事情前夕,這件事讓張東健看到了秦書凱的實力和野心,這孫子隻怕也不是省油的燈啊,跟那徐大忠恐怕是有一拚。
對於張東健來說,徐大忠是狼,秦書凱是虎,這一對牲畜都沒把他這個縣委書記放在眼裏,誰的勢頭強勁些,他就願意往誰那邊稍微傾斜些,盡管他心裏對徐大忠沒什麽好印象,可是秦書凱在他眼裏,也好不到哪裏去?
一個領導幹部,想要成為官場中的常青樹,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在五代十國時期,官場有位讓後人倍受爭議的人,名叫馮道,此人的官場經曆相當離奇,後世人為他冠上“官場不倒翁”“政治流氓”“官場大滑頭”“官場常青樹”等綽號。
在五代十國時期,改朝換代比老百姓換衣服還勤快,短短五六十年的光景裏共換了五個朝代出了五姓皇帝。
而馮道不管主子是漢人、沙陀人還是西夷人,也不管他們是創業還是守成之主;他都能夠怡然做宰相,左右逢源。
李存勖稱帝建立後唐,升馮道為郎中、翰林學士,又授戶部侍郎。不久馮道父親去世,按當時法律規定,要暫時辭官回鄉守孝。守孝期滿他回到京城,這時莊宗李存勖被殺,皇帝已經是明宗李嗣源了,李嗣源賞識馮道便升他為宰相。
明宗李嗣源死後,李從厚繼位,馮道還是這個李家王朝的宰相。李從珂起兵造反,他率領百官迎接,並獻上請李從珂當皇上的勸進文書。但李皇帝不喜歡圓滑的馮道,把他放任京城外去做官。後來覺得過意不去,又把他調回京城安排了沒多大實權的司空之職。
石敬唐從李從珂手裏搶了金鑾殿,馮道仍是官運亨通,當了後晉宰相。之後出使契丹,有機會當了奴才的奴才,哄得耶律德光高興。回來後還被加授司徒、太尉之職,並先後封為魯國公和燕國公。
後晉被契丹(即遼)消滅後,馮道又改事契丹。遼太宗問他“為什麽改事我朝?”馮道回答,“我侍奉的主子不成材,在他那沒法混了,城也破了,兵也敗了,我不到您這來不得餓死耶?”又說自己是“無才無德,癡頑老子。”
遼太宗聽後十分高興,就封他做了太傅,他跟從遼太宗來到常山(今正定)躁動的代價txt全集。耶律德光北走,劉知遠入洛陽建立後漢,拜馮道為太師。郭威帶兵攻入汴京後,馮道又使出看家本領——率百官迎接新主子,從而又當上後周宰相。
郭威死後,柴榮繼位為周世宗。劉崇借契丹兵企圖恢複後漢。馮道有些看不起周世宗,在世宗出征時言語上大不敬,他判斷這回後周還得玩完,心裏大概已經做好恭迎新主子的準備了。結果被世宗發放去守陵。本來很有政治投機眼光的馮道,這把真的看走了眼。他沒想到柴紹能擊敗北漢和契丹聯軍。周世宗凱旋回朝沒過多久馮道鬱悶而終。
這位被稱為官場“不倒翁”的人物,在頻繁的政權更迭中總能立於不敗之地,後人分析此人成功之道在於他能麵對諸多複雜情況下,都選擇明哲保身,是不忠不義的奸臣;有人說他是心懷背心的亂世英雄、治世能臣。
不管怎麽說,馮道這棵“官場常青樹”一生的傳奇經曆也算是做到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事實證明,後周沒堅持多久就滅亡了。柴紹死後,趙匡胤篡位建立大宋。馮道對後周的滅亡作了比較準確的預測,隻不過提前了10來年而已。
如果馮道能堅持活到到宋朝,混個開國宰相當當不是沒有可能的。根據馮道自己寫的《長樂老自敘》記載,他在五代時期曆任中央和地方官職為:幽州節度巡官、河東節度巡官、掌書記、攝幽府參軍、試大理評事、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集賢殿大學士、檢校尚書祠部郎中兼侍禦史、檢校吏部郎中兼禦史中丞、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太師兼侍中、檢校太師兼中書令、行台中書舍人、戶部侍郎,轉兵部侍郎、中書侍郎、門下侍郎、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右仆射、司空、在中書、司徒兼侍中、太尉兼侍中、太傅、太師等等達四十餘種之多。
歐陽修曾評其“不知廉恥”,司馬光貶其為“奸臣之尤”,王夫之說“道之惡浮於紂,禍烈於蹠”,詈罵得如此激烈,將馮道指為十惡不赦的罪人。
《舊五代史》卻有另一番評價,說他“道之履行,鬱鬱有古人之風;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禮”。但對他“事多朝”也頗有微詞,說他“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況於再三者哉!”
姑且不看這些評語,探求一下馮道為什麽能在官場上如此如魚得水。
首先馮道深諳“順勢者昌”這話含義。完全不要講什麽人格氣節,一旦國難臨頭,趕緊順應潮流,識時務者為俊傑嘛,馮道把這點練到了了爐火純青獨步天下之地步。
馮道所以能當不倒翁,還有一個秘訣,就是不顧臉麵。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五個王朝,一句話:全部通吃。
馮先生之無節,“有奶便是娘”“棄暗投明”當家常便飯。正是靠了這個不顧臉麵,馮道才能“久叨祿位”,一個朝代一個朝代的混下去而不倒,頗有些大隱隱於朝的大佬樣子。真可謂千古獨此一人耳!
馮道為什麽挨罵?幾千年來人們敬重的是忠貞不二、守節不移的臣子,而馮道不僅顛覆道德,讓人難堪,更是對“忠臣不侍二主”天大的嘲諷。
人們厭惡的是二三其德、朝秦暮楚的軟骨頭,不允許背叛自己國家,幫助敵人滅掉自己國家,然後再做敵國的開國功勳,而馮道又恰恰總是拿出賣國家利益來換取個人榮華富貴。
若是馮道能生在當代的話,必定又是一個相當有“成就”的“官場常青樹”,因為他的那一套若是用在當今的官場,依舊是有實用價值的。
張東健之流自然是不能跟這位千古絕唱的官場常青樹馮道相提並論,但是放眼現代官場中人,又有多少人內心其實是羨慕這位官場不倒翁曾經在官場如魚得水的日子的,恨不得把人家的混世秘訣記在心裏,用在行動中,立馬也弄個宰相的位置當當,心裏才滿意。
秦書凱從張東健的辦公室裏前腳出來,董部長後腳就進去了龍騎戰機。
董部長心知,眼下一中校長範大龍出事不打緊,他和徐大忠原本擬定的關於一中搬遷的計劃立馬要生變,他擔心張東健這裏,原本就不是相當積極的支持態度,別再為了這件事有什麽變化,於是趕緊過來探探張東健的口風。
董部長進門後,東拉西扯的說了一些不打緊的廢話後,跟張東健提及一中校長人選的問題。
董部長盡量用一種輕鬆的口氣說,眼看著驢車套好了鞍子,馬上就要啟程了,這跟在驢後頭趕車的竟然被帶走了,這事情鬧的,真是太邪門了,依我看,一中搬遷的事情不得不先放一放了,沒有一中校長的申請,這件事根本就上不了常委會討論。
張東健一時有些弄不清楚董部長這次過來到底什麽目的,於是喝茶抽煙,隨口應付著董部長,並不隨便說話。
董部長說了幾句開場白後,把話題轉到了正題上。
董部長笑眯眯的瞧著張東健說,張書記,國不可一日無君,家不可一日無主,這麽大的一中可不能長時間沒有校長,不知道張書記心裏對一中校長由誰來出任,有沒有合適的人選呢?
張東健一副意味深長的眼神瞧著董部長,反問道,董部長心裏難道已經有了合適的人選?
董部長也不隱瞞,笑著向張東健推薦了馮成貴,董部長的推薦理由是,馮成貴在教育係統呼聲極高,不僅工作能力強,畢竟是當了幾年的教育局長,對一中的情況相當熟悉,讓他到一中當校長,立馬就能把一中所有的業務給連接上,不會因為範大龍被抓給一中造成太大的損失。
張東健笑道,大家搭班子一起幹工作就是緣分,整的這麽客氣幹什麽呢?
秦書凱聽了這話,衝著張東健笑笑,並未多言語。
秦書凱哪裏能看穿張東健的心思,他原本以為一中能夠順利搬遷,按照董部長說的分成方法,自己也是能分到部分好處的,沒想到,董部長到自己的辦公室談過此事才幾天的功夫,縣委常委會還沒來得及開,一中的校長範大龍竟然就出事了。
就算是傻子也看得出來,範大龍的事情必定是秦書凱在背後搞鬼,否則的話,怎麽會這麽巧呢,範大龍被抓正好就在縣委召開常委會研究一中搬遷事情前夕,這件事讓張東健看到了秦書凱的實力和野心,這孫子隻怕也不是省油的燈啊,跟那徐大忠恐怕是有一拚。
對於張東健來說,徐大忠是狼,秦書凱是虎,這一對牲畜都沒把他這個縣委書記放在眼裏,誰的勢頭強勁些,他就願意往誰那邊稍微傾斜些,盡管他心裏對徐大忠沒什麽好印象,可是秦書凱在他眼裏,也好不到哪裏去?
一個領導幹部,想要成為官場中的常青樹,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在五代十國時期,官場有位讓後人倍受爭議的人,名叫馮道,此人的官場經曆相當離奇,後世人為他冠上“官場不倒翁”“政治流氓”“官場大滑頭”“官場常青樹”等綽號。
在五代十國時期,改朝換代比老百姓換衣服還勤快,短短五六十年的光景裏共換了五個朝代出了五姓皇帝。
而馮道不管主子是漢人、沙陀人還是西夷人,也不管他們是創業還是守成之主;他都能夠怡然做宰相,左右逢源。
李存勖稱帝建立後唐,升馮道為郎中、翰林學士,又授戶部侍郎。不久馮道父親去世,按當時法律規定,要暫時辭官回鄉守孝。守孝期滿他回到京城,這時莊宗李存勖被殺,皇帝已經是明宗李嗣源了,李嗣源賞識馮道便升他為宰相。
明宗李嗣源死後,李從厚繼位,馮道還是這個李家王朝的宰相。李從珂起兵造反,他率領百官迎接,並獻上請李從珂當皇上的勸進文書。但李皇帝不喜歡圓滑的馮道,把他放任京城外去做官。後來覺得過意不去,又把他調回京城安排了沒多大實權的司空之職。
石敬唐從李從珂手裏搶了金鑾殿,馮道仍是官運亨通,當了後晉宰相。之後出使契丹,有機會當了奴才的奴才,哄得耶律德光高興。回來後還被加授司徒、太尉之職,並先後封為魯國公和燕國公。
後晉被契丹(即遼)消滅後,馮道又改事契丹。遼太宗問他“為什麽改事我朝?”馮道回答,“我侍奉的主子不成材,在他那沒法混了,城也破了,兵也敗了,我不到您這來不得餓死耶?”又說自己是“無才無德,癡頑老子。”
遼太宗聽後十分高興,就封他做了太傅,他跟從遼太宗來到常山(今正定)躁動的代價txt全集。耶律德光北走,劉知遠入洛陽建立後漢,拜馮道為太師。郭威帶兵攻入汴京後,馮道又使出看家本領——率百官迎接新主子,從而又當上後周宰相。
郭威死後,柴榮繼位為周世宗。劉崇借契丹兵企圖恢複後漢。馮道有些看不起周世宗,在世宗出征時言語上大不敬,他判斷這回後周還得玩完,心裏大概已經做好恭迎新主子的準備了。結果被世宗發放去守陵。本來很有政治投機眼光的馮道,這把真的看走了眼。他沒想到柴紹能擊敗北漢和契丹聯軍。周世宗凱旋回朝沒過多久馮道鬱悶而終。
這位被稱為官場“不倒翁”的人物,在頻繁的政權更迭中總能立於不敗之地,後人分析此人成功之道在於他能麵對諸多複雜情況下,都選擇明哲保身,是不忠不義的奸臣;有人說他是心懷背心的亂世英雄、治世能臣。
不管怎麽說,馮道這棵“官場常青樹”一生的傳奇經曆也算是做到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事實證明,後周沒堅持多久就滅亡了。柴紹死後,趙匡胤篡位建立大宋。馮道對後周的滅亡作了比較準確的預測,隻不過提前了10來年而已。
如果馮道能堅持活到到宋朝,混個開國宰相當當不是沒有可能的。根據馮道自己寫的《長樂老自敘》記載,他在五代時期曆任中央和地方官職為:幽州節度巡官、河東節度巡官、掌書記、攝幽府參軍、試大理評事、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集賢殿大學士、檢校尚書祠部郎中兼侍禦史、檢校吏部郎中兼禦史中丞、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太師兼侍中、檢校太師兼中書令、行台中書舍人、戶部侍郎,轉兵部侍郎、中書侍郎、門下侍郎、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右仆射、司空、在中書、司徒兼侍中、太尉兼侍中、太傅、太師等等達四十餘種之多。
歐陽修曾評其“不知廉恥”,司馬光貶其為“奸臣之尤”,王夫之說“道之惡浮於紂,禍烈於蹠”,詈罵得如此激烈,將馮道指為十惡不赦的罪人。
《舊五代史》卻有另一番評價,說他“道之履行,鬱鬱有古人之風;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禮”。但對他“事多朝”也頗有微詞,說他“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況於再三者哉!”
姑且不看這些評語,探求一下馮道為什麽能在官場上如此如魚得水。
首先馮道深諳“順勢者昌”這話含義。完全不要講什麽人格氣節,一旦國難臨頭,趕緊順應潮流,識時務者為俊傑嘛,馮道把這點練到了了爐火純青獨步天下之地步。
馮道所以能當不倒翁,還有一個秘訣,就是不顧臉麵。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五個王朝,一句話:全部通吃。
馮先生之無節,“有奶便是娘”“棄暗投明”當家常便飯。正是靠了這個不顧臉麵,馮道才能“久叨祿位”,一個朝代一個朝代的混下去而不倒,頗有些大隱隱於朝的大佬樣子。真可謂千古獨此一人耳!
馮道為什麽挨罵?幾千年來人們敬重的是忠貞不二、守節不移的臣子,而馮道不僅顛覆道德,讓人難堪,更是對“忠臣不侍二主”天大的嘲諷。
人們厭惡的是二三其德、朝秦暮楚的軟骨頭,不允許背叛自己國家,幫助敵人滅掉自己國家,然後再做敵國的開國功勳,而馮道又恰恰總是拿出賣國家利益來換取個人榮華富貴。
若是馮道能生在當代的話,必定又是一個相當有“成就”的“官場常青樹”,因為他的那一套若是用在當今的官場,依舊是有實用價值的。
張東健之流自然是不能跟這位千古絕唱的官場常青樹馮道相提並論,但是放眼現代官場中人,又有多少人內心其實是羨慕這位官場不倒翁曾經在官場如魚得水的日子的,恨不得把人家的混世秘訣記在心裏,用在行動中,立馬也弄個宰相的位置當當,心裏才滿意。
秦書凱從張東健的辦公室裏前腳出來,董部長後腳就進去了龍騎戰機。
董部長心知,眼下一中校長範大龍出事不打緊,他和徐大忠原本擬定的關於一中搬遷的計劃立馬要生變,他擔心張東健這裏,原本就不是相當積極的支持態度,別再為了這件事有什麽變化,於是趕緊過來探探張東健的口風。
董部長進門後,東拉西扯的說了一些不打緊的廢話後,跟張東健提及一中校長人選的問題。
董部長盡量用一種輕鬆的口氣說,眼看著驢車套好了鞍子,馬上就要啟程了,這跟在驢後頭趕車的竟然被帶走了,這事情鬧的,真是太邪門了,依我看,一中搬遷的事情不得不先放一放了,沒有一中校長的申請,這件事根本就上不了常委會討論。
張東健一時有些弄不清楚董部長這次過來到底什麽目的,於是喝茶抽煙,隨口應付著董部長,並不隨便說話。
董部長說了幾句開場白後,把話題轉到了正題上。
董部長笑眯眯的瞧著張東健說,張書記,國不可一日無君,家不可一日無主,這麽大的一中可不能長時間沒有校長,不知道張書記心裏對一中校長由誰來出任,有沒有合適的人選呢?
張東健一副意味深長的眼神瞧著董部長,反問道,董部長心裏難道已經有了合適的人選?
董部長也不隱瞞,笑著向張東健推薦了馮成貴,董部長的推薦理由是,馮成貴在教育係統呼聲極高,不僅工作能力強,畢竟是當了幾年的教育局長,對一中的情況相當熟悉,讓他到一中當校長,立馬就能把一中所有的業務給連接上,不會因為範大龍被抓給一中造成太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