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的事情讓蘇軾深思,顯然官家生氣的不沈括的才學,而是他做事的瞻前顧後。
想想也是,若是那封奏疏早一日呈交官家禦覽,織布廠的爆炸也許就不會發生,甚至早一日開始對大宋的工廠開始整頓。
眼前的工廠就是現在將作監的製作要求,又大又寬敞,裏麵的距離也不是那麽的緊湊,即便是這麽多的天竺人在裏做工也不顯擁擠。
蘇軾過了一段時間才發現,其實天竺人並沒有那些商賈傳說的那樣懶惰,自從他們到了乞藍部利國監之後,懶惰的情緒仿佛一掃而空,事實上不光不懶惰,甚至很勤勞。
雖然如此但有一點讓蘇軾忍受不了,那就是他們的房舍,這是人住的地方,不是豬圈,天竺人的體味本就很大,再加上一天的體力勞動,是個人都接受不了那味道,但他們卻並不是很喜歡洗澡。
而且房舍中的一切都是那麽的髒亂,用天竺難民的話來說,隻要能住就行,為什麽要浪費時間去打掃?
有那時間還不如去多掙點工數,換取更多的食物。
因為利國監是蘇軾一手創辦的,所以他這個雲南路的轉運使暫時就在利國監這裏公辦,而吳萬全也三天兩頭的湊過來,這貨總是打著押送天竺難民的旗號。
邊牆之外自從那些自命清高的吠舍餓死之後吳萬全和蘇軾之間便親近了。
他每每看見那高高的土包便覺得,還是讀書人狠,一句話而已,便要了人家近千人的性命,一個也沒有活下來。
以至於那些天竺的首陀羅和賤民都不願救助他們或是為他們說情,生怕自己也被牽連,成為土包中的一個。
天竺難民進入大宋,大宋仿佛成為了天竺難民的庇護所,這樣的好消息自然會傳到天竺的各地,這段時間向大宋湧來的天竺百姓有很多。
甚至一些並非難民的人也過來了,因為利國監的消息傳出,許多人發現給大宋幹活要比給那些高等姓的貴族幹活要好得多。
原因很簡單,他們在這裏看到了希望,有許多人家按照工數換取的糧食吃不掉,然後再賣給了大宋換取官鈔積攢財富。
事實上天竺人懶惰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即便是終日忙碌也看不到出路,永遠都處於被高等姓壓榨的境地,無論獲得什麽樣的成功,最後都會被高等姓拿走,如此一來還不如清閑一點,即便是高等姓要拿,也沒有東西拿!
種姓製度是一座高高的大山,無論如何也無法打破,他們經過多年的統治已經默認了這種不平等的存在,甚至已經習慣了,所以也不會想著去反抗,反而要更加虔誠的懲罰自己。
並且在天竺產生了一種由上到下的鄙視鏈,即便是賤民也有高低貴賤之分,淨街的就可以鄙視掏糞的,掏糞再去鄙視那些比他更為低賤的。
在天竺賤民甚至不能算是人,連牛的地位都比不上。
即便是自己都快吃不上飯,他們在看到“神牛”的時候還要奉上吃食,這就是天竺人中大多數人的狀況。
但到了大宋之後,到了利國監之後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他們的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幾乎都差不多,並且賺取的工數也是一樣的,去大宋官員那裏兌換的糧食也是一樣。
在這個時候,種姓已經沒有那麽重要,甚至開始被天竺人自發的抵製,他們隻是希望通過自己不斷的勞作換取更多的糧食,再用這些糧食換取大宋的官鈔,為自己積攢財富。
人與人之間的鄙視鏈被打破,因為蘇軾在這裏坐鎮的關係,幾乎沒有人敢再提起種姓製度,沒有誰敢說比誰更為高貴。
這是蘇軾刻意做的事情,抹殺掉天竺人與人之間的區別,隻要在大宋的土地上,他們就必須遵守大宋的律法,當然他們現在也不是大宋的子民,但他們吃著大宋的糧食。
每天早上辰時開始做工,一直到午時才能休息吃飯,這段時間屬於他們自己,下午便繼續做工,直到天黑的晚上才能吃飯休息。
這在蘇軾看來算得上是高強度的工作了,但天竺人在意的卻是一日三餐,他們當中許多人根本就沒吃過三頓飯,現在有機會吃還不拚命幹活?
工數換取的糧食吃不掉,就積攢下來向官員換取官鈔,偶爾也有大宋商人帶著各種各樣的貨物前來,這樣他們就能把官鈔用出去了。
於是隨著天竺難民的積極性提高,態度也在不斷的發生轉變,對於這種原本就和華夏民族沒有任何交集的外族,大宋的百姓很排斥,但卻不影響他們為大宋創造價值。
漢家百姓對大多數外族沒有那麽派出,許多外族都融入進了華夏民族之中,當然通婚之類的事情較少,畢竟漢家百姓還是有著自己的驕傲和尊嚴。
但相對於從未有過接觸且並沒有出現在漢家曆史之中的天竺卻極為排斥,漢家民族就像是一個宅男,隻是喜歡熟悉的人,對陌生人充滿了敵意和排斥。
趙禎知道這一點,所以嚴禁蘇軾給天竺發放大宋戶籍,不發放戶籍可以,但要管理這數十萬人沒有一個戶籍管理製度是不行的。
於是蘇軾便另辟蹊徑,做了一個人口管理,幾十萬人的難民必須要在利國監備案,每個人,在做什麽,家裏幾口人,住在什麽地方等等之類極盡詳細。
這樣的管理甚至要比大宋百姓的戶籍更為準確,畢竟是幾十萬人,這樣的數量還在不斷的增加。
吳萬全羨慕的看著眼前的這一切,大宋的邊牆已經徹底關閉,這一次外麵無論來多少天竺難民大宋也不會開放邊境了。
原因無他,利國監的人數太多了些,現在加上新生兒的人數,已經高達二十五萬,而大宋的工廠已經到了容納的極限。
在吳萬全看來這並沒有什麽,大不了多造一些工廠便是,可他的想法卻被蘇軾大肆嘲笑了一番。
“人多便多造工廠,工廠多呢?”
“那貨物不就多了?”
“然後呢?”
“賣錢唄!”
“怎麽賣?!”
吳萬全忽然愣住了,他不是蠢人,隻是沒有明白其中的道理,但經過蘇軾的引導他便明白,貨物越多價錢越賤……
想想也是,若是那封奏疏早一日呈交官家禦覽,織布廠的爆炸也許就不會發生,甚至早一日開始對大宋的工廠開始整頓。
眼前的工廠就是現在將作監的製作要求,又大又寬敞,裏麵的距離也不是那麽的緊湊,即便是這麽多的天竺人在裏做工也不顯擁擠。
蘇軾過了一段時間才發現,其實天竺人並沒有那些商賈傳說的那樣懶惰,自從他們到了乞藍部利國監之後,懶惰的情緒仿佛一掃而空,事實上不光不懶惰,甚至很勤勞。
雖然如此但有一點讓蘇軾忍受不了,那就是他們的房舍,這是人住的地方,不是豬圈,天竺人的體味本就很大,再加上一天的體力勞動,是個人都接受不了那味道,但他們卻並不是很喜歡洗澡。
而且房舍中的一切都是那麽的髒亂,用天竺難民的話來說,隻要能住就行,為什麽要浪費時間去打掃?
有那時間還不如去多掙點工數,換取更多的食物。
因為利國監是蘇軾一手創辦的,所以他這個雲南路的轉運使暫時就在利國監這裏公辦,而吳萬全也三天兩頭的湊過來,這貨總是打著押送天竺難民的旗號。
邊牆之外自從那些自命清高的吠舍餓死之後吳萬全和蘇軾之間便親近了。
他每每看見那高高的土包便覺得,還是讀書人狠,一句話而已,便要了人家近千人的性命,一個也沒有活下來。
以至於那些天竺的首陀羅和賤民都不願救助他們或是為他們說情,生怕自己也被牽連,成為土包中的一個。
天竺難民進入大宋,大宋仿佛成為了天竺難民的庇護所,這樣的好消息自然會傳到天竺的各地,這段時間向大宋湧來的天竺百姓有很多。
甚至一些並非難民的人也過來了,因為利國監的消息傳出,許多人發現給大宋幹活要比給那些高等姓的貴族幹活要好得多。
原因很簡單,他們在這裏看到了希望,有許多人家按照工數換取的糧食吃不掉,然後再賣給了大宋換取官鈔積攢財富。
事實上天竺人懶惰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即便是終日忙碌也看不到出路,永遠都處於被高等姓壓榨的境地,無論獲得什麽樣的成功,最後都會被高等姓拿走,如此一來還不如清閑一點,即便是高等姓要拿,也沒有東西拿!
種姓製度是一座高高的大山,無論如何也無法打破,他們經過多年的統治已經默認了這種不平等的存在,甚至已經習慣了,所以也不會想著去反抗,反而要更加虔誠的懲罰自己。
並且在天竺產生了一種由上到下的鄙視鏈,即便是賤民也有高低貴賤之分,淨街的就可以鄙視掏糞的,掏糞再去鄙視那些比他更為低賤的。
在天竺賤民甚至不能算是人,連牛的地位都比不上。
即便是自己都快吃不上飯,他們在看到“神牛”的時候還要奉上吃食,這就是天竺人中大多數人的狀況。
但到了大宋之後,到了利國監之後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他們的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幾乎都差不多,並且賺取的工數也是一樣的,去大宋官員那裏兌換的糧食也是一樣。
在這個時候,種姓已經沒有那麽重要,甚至開始被天竺人自發的抵製,他們隻是希望通過自己不斷的勞作換取更多的糧食,再用這些糧食換取大宋的官鈔,為自己積攢財富。
人與人之間的鄙視鏈被打破,因為蘇軾在這裏坐鎮的關係,幾乎沒有人敢再提起種姓製度,沒有誰敢說比誰更為高貴。
這是蘇軾刻意做的事情,抹殺掉天竺人與人之間的區別,隻要在大宋的土地上,他們就必須遵守大宋的律法,當然他們現在也不是大宋的子民,但他們吃著大宋的糧食。
每天早上辰時開始做工,一直到午時才能休息吃飯,這段時間屬於他們自己,下午便繼續做工,直到天黑的晚上才能吃飯休息。
這在蘇軾看來算得上是高強度的工作了,但天竺人在意的卻是一日三餐,他們當中許多人根本就沒吃過三頓飯,現在有機會吃還不拚命幹活?
工數換取的糧食吃不掉,就積攢下來向官員換取官鈔,偶爾也有大宋商人帶著各種各樣的貨物前來,這樣他們就能把官鈔用出去了。
於是隨著天竺難民的積極性提高,態度也在不斷的發生轉變,對於這種原本就和華夏民族沒有任何交集的外族,大宋的百姓很排斥,但卻不影響他們為大宋創造價值。
漢家百姓對大多數外族沒有那麽派出,許多外族都融入進了華夏民族之中,當然通婚之類的事情較少,畢竟漢家百姓還是有著自己的驕傲和尊嚴。
但相對於從未有過接觸且並沒有出現在漢家曆史之中的天竺卻極為排斥,漢家民族就像是一個宅男,隻是喜歡熟悉的人,對陌生人充滿了敵意和排斥。
趙禎知道這一點,所以嚴禁蘇軾給天竺發放大宋戶籍,不發放戶籍可以,但要管理這數十萬人沒有一個戶籍管理製度是不行的。
於是蘇軾便另辟蹊徑,做了一個人口管理,幾十萬人的難民必須要在利國監備案,每個人,在做什麽,家裏幾口人,住在什麽地方等等之類極盡詳細。
這樣的管理甚至要比大宋百姓的戶籍更為準確,畢竟是幾十萬人,這樣的數量還在不斷的增加。
吳萬全羨慕的看著眼前的這一切,大宋的邊牆已經徹底關閉,這一次外麵無論來多少天竺難民大宋也不會開放邊境了。
原因無他,利國監的人數太多了些,現在加上新生兒的人數,已經高達二十五萬,而大宋的工廠已經到了容納的極限。
在吳萬全看來這並沒有什麽,大不了多造一些工廠便是,可他的想法卻被蘇軾大肆嘲笑了一番。
“人多便多造工廠,工廠多呢?”
“那貨物不就多了?”
“然後呢?”
“賣錢唄!”
“怎麽賣?!”
吳萬全忽然愣住了,他不是蠢人,隻是沒有明白其中的道理,但經過蘇軾的引導他便明白,貨物越多價錢越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