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花江是黑龍江的支流。從鬆花江直下,經佳木斯等地可抵達中俄的邊界,然後沿江直下由烏蘇裏江來匯合,經過共青城等城至鄂霍次克海。


    出海口的地方有一個很有名的城市:廟街!


    大明弘治十六年十月十九,這個時候自然不存在什麽“界河”,這裏都是大明的地方。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大明遼東軍副將、遼東都司都指揮使李博濤率部兩萬餘人經過兩個多月的跋涉沿著黑龍江終於抵達其出海口,即廟街。


    十幾艘大船、小船組成的船隊浮在黑龍江上。旌旗在江風中飄揚,獵獵作響。號角、鼓聲和號子聲在江中響起,船隊正徐徐的往岸邊停靠。


    大隊的騎兵、民夫在岸邊駐留,仿佛是簇擁著船隊而來。這場景令沿岸被組織來觀看的部族百姓終生難忘。


    明軍沿三江平原而下采取的是“改土歸流”的政策,不再執行明初百年以來的羈縻州政策。


    所有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部落可以擁有自治權,但必須要向大明繳納賦稅服徭役,而且要建立起完整的都司、府、縣、鄉、村的行政製度。


    當然,奴兒幹都司這裏沒有足夠的資金開發。想要構建完整的郵遞、驛站係統不可能,想要修建巨城也很困難。


    而且,地方上的部落勢力比較大。各級官署都是由其部中的權貴充任。其律法在明麵上是大明律,但基本還是部中自決。


    同時,各地的學校、醫院、報社都很難以建立起來。隻能是在一些大城市中才有。


    這便是奴兒幹都司的大致情況。但明軍的到來最終還是建立起自己的、有序的統治。


    李博濤站在大船的船頭,看著黑龍江江口那碧波洶湧的大海,再看看岸邊來迎接他的各部百姓,江風吹著他的衣角,心中感慨難言。


    “砰!”


    厚厚的船板放下來落在碼頭上。李博濤看著大步走來的丁四娃,禁不住微微一笑,撚須而立。


    丁四娃穿著灰色的軍裝,胖胖的身軀略顯消瘦。作為大軍的前鋒,在秋季作戰還是非常辛苦的。他都瘦了一些。


    “末將參見將軍。”丁四娃單膝跪地,抱拳行禮。


    按照整訓之後的軍中禮儀,下官見上官隻需要敬禮即可。但丁四娃出身於寧遠衛。李博濤家中世襲寧遠衛指揮使。他算是李副將的心腹下屬。這時自然是單膝跪地參拜。


    李博濤哈哈一笑,上前將他扶起來,“四娃,這一路辛苦你了。”說著,挽著他的手,帶船中的眾將校下船。


    岸邊候著的軍中鼓手們奏起《進行曲》。激昂、熟悉的鼓聲回蕩在大河邊。


    被組織過來迎接大明副將的各個部落的首領、百姓約三千餘人紛紛下跪,口中高呼:“參見李將軍!”


    隻是因為此地久不服王化,各部的口音顯得非常怪異。


    李博濤四十多歲的年紀,穿著明軍改革之後的新式將軍製服,嘴角微微抽搐了一下。


    他如果要長期坐鎮在這樣的地方,就算身邊全部是寧遠衛的子弟兵他也受不了。幸而大帥給他安排的是遼東都司都指揮使的位置,還有統帥約兩萬遼東軍。


    即將來奴兒幹都司這裏上任的軍事長官是新軍營二團的千戶孫啟棟。直接提拔為都指揮、副將。統帥數萬奴兒幹軍!


    麾下是寧遠軍參將的丁四娃、遼陽軍第一師參將杜聲。他們的戰略目標是征服整個新的奴兒幹都司,打到外興安嶺去。而向東要征服苦兀。


    這種事他是幹不來的。這個奴兒幹軍副將、奴兒幹都司都指揮使相當於土皇帝,但任務不輕啊!大帥一向是賞罰分明的。


    就這麽一些人馬、幾條槍,物資供應主要依賴數千裏之外的春城、阿城。難度不小。


    李博濤率部在南岸的奴兒幹城中安歇下來。


    宣德九年,太監亦失哈重返奴兒幹城宣揚大明天威,遠近部落皆服。亦失哈重建“永寧寺”,勒石為碑,作永寧寺記。百年以後永寧碑依舊被各族人民所供奉。


    大軍前鋒丁四娃率部已經掃滅不臣,李博濤這時候進奴兒幹城非常放鬆。


    次日,李博濤在奴兒幹城中的官署設宴大會諸將,並招待新任的由各部頭人、權貴們充任的各府、縣、鄉的官員。


    其實奴兒幹都司這裏的諸部對大明的態度基本都是不怎麽親附,主要是離的太遠。之前中間還隔著東海女真、海西女真、建州女真的地盤。


    現在明軍大軍開過來,並且要求“改土歸流”,以服王化。有些部落的首領因利益受損真帶人反抗,結局當然是可想而知。而願意和大明合作的部落,好處自然也是非常多的。


    李博濤在官署的宴會上再次強調一遍。


    五日後,李博濤率明軍將士一萬餘人,並隨軍民夫兩萬,外加歸順大明的諸部軍民五千餘人登上奴兒幹城外的永寧寺,祭祀天地、觀音,勒石記功。


    十月二十五日,天晴。奴兒幹都司這裏已是比較寒冷。幹冷的冬季風中,一隊隊的軍士、百姓從山腳下延伸到廟中。


    李博濤穿著新軍服,筆挺的製服讓他倍顯精神,帶著鐵質的大帽,係著腰帶,穿著軍靴,在眾將士的簇擁下走進永寧寺中。


    永寧寺中供奉的是觀音,寓意是祈願奴兒幹地區與人民永世昌寧。


    “大人…,吉時到了。”


    丁四娃和李博濤的副官負責安排一應祭祀事宜,這時丁四娃打斷上香之後在廟中微微沉思、感慨的李博濤。


    李博濤點點頭,走出觀音廟,在寺廟外布置好的祭壇上祭祀天地,拿出表文當眾朗讀:“


    維大明弘治十六年十月,聖天子以征虜前將軍、新秦伯、後軍都督府左都督張昭任總兵官複大明奴兒幹都司故地。當是時,甲士橫於原野,車騎縱於城郭。旌旗遮空。惟我聖朝隆盛久矣。


    舊地既複,張昭乃令都指揮使李博濤率官軍兩萬,巨船三十,再至奴兒幹城。百年之後再臨,重宣大明仁德。明如日月,恩澤優渥,四海之民莫不聞風向化而來…故為文記之,萬世不朽。”


    隨著李博濤宣讀完表文,他揭開披在一座新立的石碑上的紅綢,將碑文展現出來。


    站在祭壇上的李博濤看著下麵的奴兒幹都司諸部,知道他們大半人都聽不懂。但是,此時此刻,青史當為我記之:


    大明再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帝國的崛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九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九悟並收藏明帝國的崛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