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還是老的辣。馬天官常年幹的是“實務”,即便以他的高齡對張昭的新思維理解不透徹,但是聽懂這次朝鮮王國平壤府“叛亂”的緣由。
很簡單,就是大明商人觸碰了當地豪族的利益。
所以處理方法也是很明顯的:清理掉地方豪族即可。關鍵在於要不要借題發揮。
兵部尚書劉大夏道:“如今京中輿論氛圍頗為狂躁,叫囂著要滅國。以張昭名下的真理報尤甚。然而,朝鮮王國並無大的過錯,本官以為不當絕人國祚。”
司禮監掌印陳寬笑眯眯看著這一幕。來了。這就是報紙上近幾日的爭論。
按照儒家的學說,不應當滅人國祚。這不符合儒家的倫理、學說。
《論語-堯曰》: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公羊傳-僖公十七年》:桓公嚐有繼絕存亡之功,故君子為之諱也。
左都禦史戴珊支持道:“此事就事論事即可。不宜擴大到滅掉朝鮮王國。”
戴珊和劉大夏交好,而隨著張昭的崛起,戴珊明顯的覺察到都察院的權限正在被限製。
特別是禦前會議的誕生,導致禦史群體極其的不滿。這意味著什麽?這意味著禦史們已經喪失對大明國策的影響。
現如今禦史隻要開噴,報紙上還有大把的“噴子”等著噴禦史。當初報業協會的約定,是指得不能“辱罵”正三品以上的官員。正七品的禦史可沒有這待遇。
禦史已經無法把控、影響輿論了!最具大明朝政治特色的言官群體正在逐漸的式微。
所以,作為都察院的都禦史,言官們的“總扛把子”,戴珊對張昭還是有些微詞。特備是言官們的權限被壓製,竟然是一步步的,在不知不覺中完成。
很恐怖的政治手段啊!
戶部尚書侶鍾最近春風得意,“計相”之名聞名天下,駁斥道:“不然。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當年太祖高皇帝時,朝鮮王國何其恭順?連國名都是太祖欽定。
及至太宗時,朝鮮王國就開始懈怠我大明君王。選送秀女給太宗皇帝,個個醜陋。全然不顧太宗皇帝對朝鮮王國優待之心。撮爾小國,能有女子服侍我大明太宗皇帝,難道不是其國之榮耀?
敷衍至此!
此事亦有前車之鑒,譬如朵顏三衛。太宗皇帝時何其恭順?及至本朝就為禍多時!
是以,應當借此機會滅掉朝鮮王國,而非令其苟且偷生。等到大明頹勢之時,這些人又要做亂!我們要對曆史、後人負責。”
弘治皇帝輕輕的點頭。他算是比較仁厚的帝王。但這些年經常聽張昭的一些觀點,他亦有些想法。說句實話,宣宗皇帝為大明定下的全麵收縮的戰略已經被事實證明是錯誤的!
如今他手裏握有大將、強兵,理當進取!如太宗皇帝那般,為子孫後代奠定至少百年的基業!
禮部尚書秦紘相比較於廟堂諸公殺氣比較重一點,擲地有聲的道:“大明商隊死傷二十多人,焉能沒個交代?正該以雷霆之勢滅其國。眼下的局麵是豪族作亂,但百姓還不是聽豪族的?”
關於是否滅國這件事上,禮部尚書還是有足夠的發言權。這是屬於“禮”的範疇。
焦芳支持道:“陛下,殺雞儆猴!”
大明的這些重臣,有一個算一個,都是翻臉比翻書還快的主。真正是“道德君子”的那真沒幾個。
像戶部尚書侶鍾,他兒子在老家橫行霸道,還有一子侶瑞收受賄賂。錦衣衛、東廠早就偵查到。
張昭更不消說,國朝名將,擅長的就是“糊弄”、“欺詐”。弘治十六年原奴兒幹都司那幫胡酋給他騙的那一個叫慘咯!有人說他:性情狡詐多變,心思陰沉詭譎。
李東陽,諡號“文正”,算是文臣最高的榮譽。但是,他在劉瑾當政時為首輔,這是“道德君子”肯幹的事?他還是很知道變通的。
搞不好還真就劉大夏、謝遷的道德水平算比較高一點的。反正謝遷死後諡號“文正”,爭議沒有李東陽那麽大。
當然,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講道德,本身就是最大的“不道德”!
…
…
眼見滅國之議就要定下來,謝遷徑直質問張昭,“若是能以商業手段掠奪朝鮮王國的財富,動用大軍將其並入大明的版圖之中是不是得不償失?安南就是一例!”
觀景台上一幫重臣們間的“溫度”稍微降了一點。
弘治皇帝剛剛點頭,不少大臣可是都看到了。中立派基本都被影響,讚同滅掉朝鮮王國。
而這份滅國之功落到決策的“諸公”頭上,青史上怕是可以記幾筆的。誰不心熱呢?
這會謝閣老提起安南,眾人倒是有些“清醒”。這又是大明的“黑曆史”。太宗皇帝時,安南屢次叛亂,英國公張輔五征安南,耗費錢糧、人力巨大。
及至宣宗皇帝時,便將安南放棄,大軍撤回。從此大明倒是不再靡費錢糧,但是太宗皇帝打下的土地卻是丟失掉。
這事要是在弘治初年的輿論環境下,沒有人認為有問題。大明比開國時丟失的國土多了去。時間長就習慣了。
但是,放在如今的“語境”之下,那就是大問題。丟失國土,難道不是“崽賣爺田不心疼”的不孝子孫嗎?
現在,朝鮮王國是否也會出現安南這樣的情況?
張昭斷然的道:“下官絕不會允許安南舊事重演!實際上,太宗時大明在平定安南的策略是問題的!
諸位閣老執政多年,都明白一個道理,百姓隻要有飯吃就不會造反。造反的都是失去利益的階層。
當年既然平定安南,為何還要立國王?當劃分郡縣,派遣官吏,統一文字、語言、度量衡。推廣教育。不出兩代人就能長治久安,讓安南成為大明的一個新糧倉!
或者,還有更狠的策略,如大明如今遼東四布政司辦理即可!編戶齊民,將中間的既得利益階層殺光就是。”
謝遷板著臉,沒說話。這還說什麽?原奴兒幹都司的樣板活生生的擺在眼前的!遼東四布政司有人反叛嗎?反叛個屁哦!有那心思的全部在挖礦、修城。
戴珊心裏又歎一口氣。看看,又來了!又是有樣板在,諸公如何反駁?
張昭這個人,真的是心思詭譎。看得很遠。他之前布局的一些東西,現在開始體現出威力來。
大明,正在按照他的想法,往前奔跑!
李東陽起身奏道:“陛下,臣以為張子尚之議可行。應借此機會,將朝鮮王國收回大明!自古以來,這就是我漢家故土。”
看,這就是首輔的水平!自古以來…,
這真不是扯淡,秦朝時有“箕子朝鮮”。明太祖朱元璋賜國名,就是沿用這個典故。
“臣附議。”
“臣附議。”
一個個的大臣起身,向弘治皇帝表態,聲音回蕩在這“觀景台”上。這標誌著大明對外政策的一個極其重大的轉變!
弘治皇帝抬起右手,“準!以樞密副使張昭領此事,並朝鮮王國。”
很簡單,就是大明商人觸碰了當地豪族的利益。
所以處理方法也是很明顯的:清理掉地方豪族即可。關鍵在於要不要借題發揮。
兵部尚書劉大夏道:“如今京中輿論氛圍頗為狂躁,叫囂著要滅國。以張昭名下的真理報尤甚。然而,朝鮮王國並無大的過錯,本官以為不當絕人國祚。”
司禮監掌印陳寬笑眯眯看著這一幕。來了。這就是報紙上近幾日的爭論。
按照儒家的學說,不應當滅人國祚。這不符合儒家的倫理、學說。
《論語-堯曰》: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公羊傳-僖公十七年》:桓公嚐有繼絕存亡之功,故君子為之諱也。
左都禦史戴珊支持道:“此事就事論事即可。不宜擴大到滅掉朝鮮王國。”
戴珊和劉大夏交好,而隨著張昭的崛起,戴珊明顯的覺察到都察院的權限正在被限製。
特別是禦前會議的誕生,導致禦史群體極其的不滿。這意味著什麽?這意味著禦史們已經喪失對大明國策的影響。
現如今禦史隻要開噴,報紙上還有大把的“噴子”等著噴禦史。當初報業協會的約定,是指得不能“辱罵”正三品以上的官員。正七品的禦史可沒有這待遇。
禦史已經無法把控、影響輿論了!最具大明朝政治特色的言官群體正在逐漸的式微。
所以,作為都察院的都禦史,言官們的“總扛把子”,戴珊對張昭還是有些微詞。特備是言官們的權限被壓製,竟然是一步步的,在不知不覺中完成。
很恐怖的政治手段啊!
戶部尚書侶鍾最近春風得意,“計相”之名聞名天下,駁斥道:“不然。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當年太祖高皇帝時,朝鮮王國何其恭順?連國名都是太祖欽定。
及至太宗時,朝鮮王國就開始懈怠我大明君王。選送秀女給太宗皇帝,個個醜陋。全然不顧太宗皇帝對朝鮮王國優待之心。撮爾小國,能有女子服侍我大明太宗皇帝,難道不是其國之榮耀?
敷衍至此!
此事亦有前車之鑒,譬如朵顏三衛。太宗皇帝時何其恭順?及至本朝就為禍多時!
是以,應當借此機會滅掉朝鮮王國,而非令其苟且偷生。等到大明頹勢之時,這些人又要做亂!我們要對曆史、後人負責。”
弘治皇帝輕輕的點頭。他算是比較仁厚的帝王。但這些年經常聽張昭的一些觀點,他亦有些想法。說句實話,宣宗皇帝為大明定下的全麵收縮的戰略已經被事實證明是錯誤的!
如今他手裏握有大將、強兵,理當進取!如太宗皇帝那般,為子孫後代奠定至少百年的基業!
禮部尚書秦紘相比較於廟堂諸公殺氣比較重一點,擲地有聲的道:“大明商隊死傷二十多人,焉能沒個交代?正該以雷霆之勢滅其國。眼下的局麵是豪族作亂,但百姓還不是聽豪族的?”
關於是否滅國這件事上,禮部尚書還是有足夠的發言權。這是屬於“禮”的範疇。
焦芳支持道:“陛下,殺雞儆猴!”
大明的這些重臣,有一個算一個,都是翻臉比翻書還快的主。真正是“道德君子”的那真沒幾個。
像戶部尚書侶鍾,他兒子在老家橫行霸道,還有一子侶瑞收受賄賂。錦衣衛、東廠早就偵查到。
張昭更不消說,國朝名將,擅長的就是“糊弄”、“欺詐”。弘治十六年原奴兒幹都司那幫胡酋給他騙的那一個叫慘咯!有人說他:性情狡詐多變,心思陰沉詭譎。
李東陽,諡號“文正”,算是文臣最高的榮譽。但是,他在劉瑾當政時為首輔,這是“道德君子”肯幹的事?他還是很知道變通的。
搞不好還真就劉大夏、謝遷的道德水平算比較高一點的。反正謝遷死後諡號“文正”,爭議沒有李東陽那麽大。
當然,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講道德,本身就是最大的“不道德”!
…
…
眼見滅國之議就要定下來,謝遷徑直質問張昭,“若是能以商業手段掠奪朝鮮王國的財富,動用大軍將其並入大明的版圖之中是不是得不償失?安南就是一例!”
觀景台上一幫重臣們間的“溫度”稍微降了一點。
弘治皇帝剛剛點頭,不少大臣可是都看到了。中立派基本都被影響,讚同滅掉朝鮮王國。
而這份滅國之功落到決策的“諸公”頭上,青史上怕是可以記幾筆的。誰不心熱呢?
這會謝閣老提起安南,眾人倒是有些“清醒”。這又是大明的“黑曆史”。太宗皇帝時,安南屢次叛亂,英國公張輔五征安南,耗費錢糧、人力巨大。
及至宣宗皇帝時,便將安南放棄,大軍撤回。從此大明倒是不再靡費錢糧,但是太宗皇帝打下的土地卻是丟失掉。
這事要是在弘治初年的輿論環境下,沒有人認為有問題。大明比開國時丟失的國土多了去。時間長就習慣了。
但是,放在如今的“語境”之下,那就是大問題。丟失國土,難道不是“崽賣爺田不心疼”的不孝子孫嗎?
現在,朝鮮王國是否也會出現安南這樣的情況?
張昭斷然的道:“下官絕不會允許安南舊事重演!實際上,太宗時大明在平定安南的策略是問題的!
諸位閣老執政多年,都明白一個道理,百姓隻要有飯吃就不會造反。造反的都是失去利益的階層。
當年既然平定安南,為何還要立國王?當劃分郡縣,派遣官吏,統一文字、語言、度量衡。推廣教育。不出兩代人就能長治久安,讓安南成為大明的一個新糧倉!
或者,還有更狠的策略,如大明如今遼東四布政司辦理即可!編戶齊民,將中間的既得利益階層殺光就是。”
謝遷板著臉,沒說話。這還說什麽?原奴兒幹都司的樣板活生生的擺在眼前的!遼東四布政司有人反叛嗎?反叛個屁哦!有那心思的全部在挖礦、修城。
戴珊心裏又歎一口氣。看看,又來了!又是有樣板在,諸公如何反駁?
張昭這個人,真的是心思詭譎。看得很遠。他之前布局的一些東西,現在開始體現出威力來。
大明,正在按照他的想法,往前奔跑!
李東陽起身奏道:“陛下,臣以為張子尚之議可行。應借此機會,將朝鮮王國收回大明!自古以來,這就是我漢家故土。”
看,這就是首輔的水平!自古以來…,
這真不是扯淡,秦朝時有“箕子朝鮮”。明太祖朱元璋賜國名,就是沿用這個典故。
“臣附議。”
“臣附議。”
一個個的大臣起身,向弘治皇帝表態,聲音回蕩在這“觀景台”上。這標誌著大明對外政策的一個極其重大的轉變!
弘治皇帝抬起右手,“準!以樞密副使張昭領此事,並朝鮮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