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回幽州,明麵上的任務是調解劉虞和公孫瓚的矛盾,私下裏的目標則是在幽州站穩腳跟,擁有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在中原轉了幾年,他受夠了中原世家的白眼,也見識了袁譚、孫策等人的實力,知道那裏沒什麽機會,不如回幽州。幽州沒什麽大的世家,相對來說要容易一些。
但不管是哪個任務,他都要麵對公孫瓚。雖說曾經是同窗,雖說他當年將公孫瓚當兄長一樣看待,但公孫瓚對他並無特別之處,有了他轉投陶謙、袁紹這個波折之後,公孫瓚會怎麽看他,劉備心裏一點底也沒有。他避開河間國,取道中山國進入廣陽郡,就是有意避開公孫瓚。
之所以如此,當然是因為公孫瓚實力強,雖說被袁紹打得鼻青眼腫,收拾他還是很輕鬆的事,真要發了火,隨時可以要他的命。如果公孫瓚中了袁紹的計,被袁紹重創,對他來說未嚐不是好事。如果他能借此機會救公孫瓚一次,也許能將功補過,盡釋前嫌。
這就是趙雲所說的機會。
劉備與趙雲、簡雍、張飛四人商議了很久,決定派簡雍趕回涿郡,一是看看家裏的情況,二是找機會見見公孫瓚,先做個鋪墊,看看公孫瓚對他的態度究竟怎麽樣。
事不宜遲,簡雍連薊城都不進了,立刻南下。
劉備回到城門口,準備進城。身後有趙雲等五百餘騎,不用劉備說什麽,城上的都尉便如臨大敵,一邊命令加強戒備,一邊親自下城迎接。查驗了劉備的文書,得知劉備是帶著詔書從長安來的使者,都尉長長的鬆了一口氣,熱情的送劉備去州牧府。
劉備昂然入城,趙雲、張飛夾侍左右,五百騎士前導後從,威風凜凜,街上的行人紛紛避讓,眼神敬畏。薊城既是州治,又是郡治,更是燕國曾經的國都,算是北方大都會,這裏的百姓見多識廣,一看劉備身邊的這些騎士就知道不是等閑之輩,遠遠地避開,免遭無妄之災。
劉虞不在城中,從事鮮於輔接到報告,趕出來迎接劉備。鮮於輔三十左右,年富力強,國字臉,一部濃密的短須,未語先笑,非常客氣,但眼神警惕。見劉備隨從眾多,便請他們先到驛館休息,他派人去請劉虞回來接詔,卻絕口不提劉虞在什麽地方。
劉備知道鮮於輔對自己有戒備,畢竟他和公孫瓚的關係人人皆知,劉虞又和公孫瓚鬧得很不愉快。他請鮮於輔安排他的部下在薊城休息,自己隻身隨鮮於輔去見劉虞,以節省時間。鮮於輔擔心稍減,親自領著劉備去驛亭。
劉備安頓下來,將五百多名騎士全部留在驛亭,隻帶趙雲、張飛二人隨鮮於輔出城。半路上,鮮於輔告訴劉備,前幾天,公孫瓚搶了劉虞準備賞賜給烏桓人的東西,引起了烏桓人的強烈不滿,劉虞正在安撫烏桓人。
出了城門,趙雲忽然扯了扯劉備的手肘。劉備轉頭,趙雲悄悄地伸手指了指。劉備順著他指的方向看去,隻見城東南角一個高台,非常突兀,看起來比一旁的薊城城牆還要高很多。
“鮮於兄,那是什麽所在?”
鮮於輔看了一眼,苦笑道:“公孫將軍建的京觀。他總是疑心劉牧會對他不利,築了這京觀,派重兵把守,回薊城就住京觀中,也不親見劉牧,隻派使者來往傳信。”
劉備沒說什麽,心裏卻不免詫異。他和公孫瓚相識多年,太了解公孫瓚的脾氣了。那是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人,遇到凶猛的胡人都毫無懼色,怎麽會怕劉虞,還特地築了京觀。要麽是他敗於袁紹之後,膽氣盡喪,要麽是劉虞集結了重兵,讓公孫瓚也感到了威脅。公孫瓚的主力在涿郡與袁紹對峙,他回薊城隻帶親衛營,不會帶太多人馬。
不管怎麽說,這都是他的機會。
“公孫伯珪最近回來過嗎?”
“前幾天剛走。”
劉備想起趙雲說的事,多留了一份心。“他走之前有沒有索要大量糧草?”
鮮於輔歎了一口氣。“公孫將軍這兩年連續與袁紹交戰,死傷甚多,損失的軍械輜重不計其數。他又不肯罷休,非要報複,接連擴充人馬,需要的糧草輜重越來越多,幽州不堪重負。劉牧辛苦了這麽多年,總算讓幽州民生有了起色,被他這麽一弄,前功盡棄,糧價一天一個價,老百姓怨言很重啊。使者若是不信,不妨去市井走走,自然就清楚了。”
劉備附和了幾句。他有領兵作戰的經曆,知道打仗需要耗費很多錢,尤其是騎兵。他也是幽州人,知道幽州並不是什麽富庶之地,和冀州沒法比。客觀因素決定了幽州支撐不起長時間的戰事。如果能打贏了,還可以攻入冀州,取冀州財賦自給。現在公孫瓚不是袁紹對手,連戰連敗,損失慘重,對幽州的民生肯定影響很大,在百姓中的口碑肯定不會好。從鮮於輔的口氣就可以看得出來,公孫瓚不得人心。
劉虞名聲好,得民心,與胡人的關係也不錯,但他書生氣太重,不知用兵之道。公孫瓚擅長用兵,但他窮兵黷武,民憤極大。兩人各有所長,又水火不容,衝突在所難免。調解的作用可能不大,還是利用這個機會占一席之地比較實際。
劉備一邊走一邊想,忽然充滿了自信。這簡直是天賜良機啊。劉虞與公孫瓚交戰,肯定需要像我這樣的人。北疆不缺武人,但大多靠天賦,在實際戰鬥中積累經驗,放眼天下,像孫策那樣重視練兵的人都沒幾個。我雖然在孫策麾下時間不長,可是我學到的那些本領在幽州幾乎無人可比,尤其是步卒。
劉備心中主意已定,輕笑一聲:“兵法雲:國雖大,好戰必亡。幽州貧瘠,本就不如冀州富庶。一戰不勝,便當休養生息,養士練兵,怎麽能輕易出擊呢。伯珪兄勇猛無雙,這性子卻有些輕躁,難怪劉牧煩惱。我雖不才,不忍見幽州父老受苦,願借朝廷詔書之威,盡綿薄之力,助劉牧勸服伯珪,罷兵休戰,養兵殖穀。待會兒見到劉牧,還請鮮於兄代我呈意。”
鮮於輔心中暗喜,對劉備多了幾分好感。“劉君所言甚是,我一定將你的美意轉達劉牧。”
但不管是哪個任務,他都要麵對公孫瓚。雖說曾經是同窗,雖說他當年將公孫瓚當兄長一樣看待,但公孫瓚對他並無特別之處,有了他轉投陶謙、袁紹這個波折之後,公孫瓚會怎麽看他,劉備心裏一點底也沒有。他避開河間國,取道中山國進入廣陽郡,就是有意避開公孫瓚。
之所以如此,當然是因為公孫瓚實力強,雖說被袁紹打得鼻青眼腫,收拾他還是很輕鬆的事,真要發了火,隨時可以要他的命。如果公孫瓚中了袁紹的計,被袁紹重創,對他來說未嚐不是好事。如果他能借此機會救公孫瓚一次,也許能將功補過,盡釋前嫌。
這就是趙雲所說的機會。
劉備與趙雲、簡雍、張飛四人商議了很久,決定派簡雍趕回涿郡,一是看看家裏的情況,二是找機會見見公孫瓚,先做個鋪墊,看看公孫瓚對他的態度究竟怎麽樣。
事不宜遲,簡雍連薊城都不進了,立刻南下。
劉備回到城門口,準備進城。身後有趙雲等五百餘騎,不用劉備說什麽,城上的都尉便如臨大敵,一邊命令加強戒備,一邊親自下城迎接。查驗了劉備的文書,得知劉備是帶著詔書從長安來的使者,都尉長長的鬆了一口氣,熱情的送劉備去州牧府。
劉備昂然入城,趙雲、張飛夾侍左右,五百騎士前導後從,威風凜凜,街上的行人紛紛避讓,眼神敬畏。薊城既是州治,又是郡治,更是燕國曾經的國都,算是北方大都會,這裏的百姓見多識廣,一看劉備身邊的這些騎士就知道不是等閑之輩,遠遠地避開,免遭無妄之災。
劉虞不在城中,從事鮮於輔接到報告,趕出來迎接劉備。鮮於輔三十左右,年富力強,國字臉,一部濃密的短須,未語先笑,非常客氣,但眼神警惕。見劉備隨從眾多,便請他們先到驛館休息,他派人去請劉虞回來接詔,卻絕口不提劉虞在什麽地方。
劉備知道鮮於輔對自己有戒備,畢竟他和公孫瓚的關係人人皆知,劉虞又和公孫瓚鬧得很不愉快。他請鮮於輔安排他的部下在薊城休息,自己隻身隨鮮於輔去見劉虞,以節省時間。鮮於輔擔心稍減,親自領著劉備去驛亭。
劉備安頓下來,將五百多名騎士全部留在驛亭,隻帶趙雲、張飛二人隨鮮於輔出城。半路上,鮮於輔告訴劉備,前幾天,公孫瓚搶了劉虞準備賞賜給烏桓人的東西,引起了烏桓人的強烈不滿,劉虞正在安撫烏桓人。
出了城門,趙雲忽然扯了扯劉備的手肘。劉備轉頭,趙雲悄悄地伸手指了指。劉備順著他指的方向看去,隻見城東南角一個高台,非常突兀,看起來比一旁的薊城城牆還要高很多。
“鮮於兄,那是什麽所在?”
鮮於輔看了一眼,苦笑道:“公孫將軍建的京觀。他總是疑心劉牧會對他不利,築了這京觀,派重兵把守,回薊城就住京觀中,也不親見劉牧,隻派使者來往傳信。”
劉備沒說什麽,心裏卻不免詫異。他和公孫瓚相識多年,太了解公孫瓚的脾氣了。那是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人,遇到凶猛的胡人都毫無懼色,怎麽會怕劉虞,還特地築了京觀。要麽是他敗於袁紹之後,膽氣盡喪,要麽是劉虞集結了重兵,讓公孫瓚也感到了威脅。公孫瓚的主力在涿郡與袁紹對峙,他回薊城隻帶親衛營,不會帶太多人馬。
不管怎麽說,這都是他的機會。
“公孫伯珪最近回來過嗎?”
“前幾天剛走。”
劉備想起趙雲說的事,多留了一份心。“他走之前有沒有索要大量糧草?”
鮮於輔歎了一口氣。“公孫將軍這兩年連續與袁紹交戰,死傷甚多,損失的軍械輜重不計其數。他又不肯罷休,非要報複,接連擴充人馬,需要的糧草輜重越來越多,幽州不堪重負。劉牧辛苦了這麽多年,總算讓幽州民生有了起色,被他這麽一弄,前功盡棄,糧價一天一個價,老百姓怨言很重啊。使者若是不信,不妨去市井走走,自然就清楚了。”
劉備附和了幾句。他有領兵作戰的經曆,知道打仗需要耗費很多錢,尤其是騎兵。他也是幽州人,知道幽州並不是什麽富庶之地,和冀州沒法比。客觀因素決定了幽州支撐不起長時間的戰事。如果能打贏了,還可以攻入冀州,取冀州財賦自給。現在公孫瓚不是袁紹對手,連戰連敗,損失慘重,對幽州的民生肯定影響很大,在百姓中的口碑肯定不會好。從鮮於輔的口氣就可以看得出來,公孫瓚不得人心。
劉虞名聲好,得民心,與胡人的關係也不錯,但他書生氣太重,不知用兵之道。公孫瓚擅長用兵,但他窮兵黷武,民憤極大。兩人各有所長,又水火不容,衝突在所難免。調解的作用可能不大,還是利用這個機會占一席之地比較實際。
劉備一邊走一邊想,忽然充滿了自信。這簡直是天賜良機啊。劉虞與公孫瓚交戰,肯定需要像我這樣的人。北疆不缺武人,但大多靠天賦,在實際戰鬥中積累經驗,放眼天下,像孫策那樣重視練兵的人都沒幾個。我雖然在孫策麾下時間不長,可是我學到的那些本領在幽州幾乎無人可比,尤其是步卒。
劉備心中主意已定,輕笑一聲:“兵法雲:國雖大,好戰必亡。幽州貧瘠,本就不如冀州富庶。一戰不勝,便當休養生息,養士練兵,怎麽能輕易出擊呢。伯珪兄勇猛無雙,這性子卻有些輕躁,難怪劉牧煩惱。我雖不才,不忍見幽州父老受苦,願借朝廷詔書之威,盡綿薄之力,助劉牧勸服伯珪,罷兵休戰,養兵殖穀。待會兒見到劉牧,還請鮮於兄代我呈意。”
鮮於輔心中暗喜,對劉備多了幾分好感。“劉君所言甚是,我一定將你的美意轉達劉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