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笑了。“蔡大家,不如你來解答一下吧。”


    蔡琰有些窘迫,求助地看著周瑜。周瑜笑道:“但說無妨,即使錯了,能與將軍高見印證一番,也是好的。”


    得到周瑜的鼓勵,蔡琰心中大定,上前一步,落落大方,朗聲道:“為道。”


    孫策點點頭,笑容更盛。“何為為道?”


    “司馬法雲: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孫策再次點頭,轉身看向張紘。“子綱先生以為如何?”


    張紘也覺得這個答案不錯,而且孫策也點了頭,應該就是這個答案了。雖然沒有超出預料,多少有些失望,但若孫策真這麽想也是一件好事,他可不希望孫策是個窮兵黷武的君主。儒家講中庸,不喜歡秦始皇、漢武帝那一類功業心太強的君主,更願意看到光武帝、孝明帝這類符合儒家理想的君主,即使不可得,退而求其次,孝宣帝那樣的也行。


    孫策轉身看向畢業生們,笑道:“你們看,巾幗不讓須眉,蔡大家的見識要比周將軍更甚一籌。”


    眾人忍俊不禁,笑出聲來。蔡琰有些不快,卻無法阻止。她偷眼看看周瑜,周瑜卻滿不在乎,見她看過去,回以淡然一笑。蔡琰咬了咬嘴唇,退了回去,轉著眼珠,打定主意,無論如何要找個機會為難一下孫策,報他今天當眾調侃周瑜之仇。


    “你們能明白蔡大家的意思嗎?”


    “明白。”有畢業生大叫道:“尹祭酒講兵法時,提及此言,我們都記得呢。”


    “你們記得,卻未必有人真的明白。”孫策收起笑容,不緊不慢地說道:“我說句不知天高地厚的話,即使是子綱先生這樣學問淵博的名士,或者是蔡大家這樣的才女,也未必能體會這為道而戰的真義。”


    有人叫道:“既然如此,那誰才能真正體會呢?”


    孫策哈哈一笑,抬起雙手,示意眾人安靜。“請諸君稍安勿躁,容我拋磚引玉,略作解說。等我說完,如果哪位有不同意見,歡迎指正。”


    眾人連連點頭。不僅講武堂的畢業生們好奇心大起,就連張紘都被勾起了興趣,甚至還有些擔心。官渡之戰,孫策擊敗袁紹,穩定了中原形勢,再次見麵時,他便明顯感覺到孫策的心態與以前不同。往好處說,是更自信從容了,不再像以前那麽緊張。往壞處說,則有些自負,難免獨斷專行。他很想聽聽孫策這第三重境界的解說,然後加以評價,好讓孫策有所警醒,不要太目中無人。


    “在解說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岔開一下話題,說說士。”孫策說道:“諸君,你們覺得自己是士嗎?”


    畢業生們沉默以對,心情有些複雜,有人瞟向孫策身後的張紘等人。什麽是士?張紘、荀攸那樣的人才是士,士不僅要有學問,還要有道德,要有名望,被士林所承認,才可以被稱為士。按這個標準,就連郭嘉、周瑜都未必能被稱為真正的士。郭嘉名聲不好,是有名的浪蕩子。周瑜學問不足,更多的被人看作武夫,隻不過是比普通武夫儒雅一點罷了。


    至於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和士有什麽關係。


    “看來諸位沒有這樣的自信。”孫策笑笑:“雖然你們常被稱為將士,或士卒,或士伍,可是你們這個士已經不是聖人所說的士,別人不把你們當士看待,你們也不會用士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可是你們忘了,士從來就不是讀書人獨占的榮譽,你們固然不能稱為士,讀書人同樣不能稱為士。”


    眾人都有些措手不及。畢業生們固然沒聽明白,張紘等人也懵了。聽孫策這意思,他們也不配稱士?


    “將軍何出此言?”張紘忍不住問了一句。


    “敢問子綱先生,士當以何為誌?”


    張紘微怔,隨即說道:“士誌於道。”


    “如何才能誌於道?”


    “這……”張紘轉念之間已經明白了孫策的意思,一時無言以對,卻有恍然之感。夫子說過,士誌於道,但他沒有明確地說誌應該如何誌於道。他當然可以從其他的經典裏找出很多誌應該如何誌於道的理由,但他沒有必要和孫策在這種場合爭論這個問題,況且孫策的想法未嚐不是一家之言,雖然手段有點粗暴,甚至有些強辭奪理,用心卻著實良苦。


    “如何誌於道?”孫策轉身眾人,再次發問。見張紘都被他問住,自然沒人敢自找沒趣,隻是睜大眼睛,豎起耳朵,聽孫策講解他的理論,再看看他的第三重境界。孫策環顧四周,提高了聲音,放慢了語速,幾乎是一字一句地說道:“士不僅要讀書,更要習武。讀書是知道,習武是行道。不知道,固然不可,知而不能行,亦是枉然。為何習武方是行道?習武不僅僅是為了強身健體,禦侮折衝,更是體悟大道之根本。天地生人,有人而家,有家而國,有國而天下。不修身,何以齊家?不齊家,何以治國?不治國,何以平天下?是以有誌於道者,不僅要讀書,更要習武,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為行道。不讀書,不知道。不習武,難行道。不讀書的人固然不能稱為士,隻讀書,不習武,同樣也不能稱為士,因為他們隻能坐而論道,不能起而行之,他們甚至不知道他們所論的道是真是偽。”


    孫策停住,目光炯炯地掃視一周,大聲說道:“人如此,國亦然。習武不一定要與人廝殺,習戰也不一定是要征伐。剛才蔡大家說,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庶幾近乎,但不忘戰不應該僅僅因為恐懼,更應該成為強國的一種手段,正如習武之於人一般。人習武,國習戰,皆是行道之本。諸君皆是講武堂的學生,一定聽過不可勝在我,可勝在敵的道理。孫子說,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用兵之道的最高境界。習戰不是為了戰,而是為了不戰。”


    孫策舉起手,用力一揮。“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三重境界:為道而戰,為不戰而戰。”


    講堂上下一片死寂,既沒有叫好聲,也沒有質疑聲,每個人都在沉思,堂下的畢業生如此,堂上的張紘、周瑜等人也如此。


    過了一會兒,角落裏傳來一聲朗笑。“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孫將軍,此等高論,隻可對二三子言之,方能會心一笑。麵對這些俗人,你不覺得寂寞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策行三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莊不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莊不周並收藏策行三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