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疇離開白狼山,翻山越嶺,花了四天時間才來到海邊。按照太史慈的提示,在封大水入海的地方遇到了幾個漁民打扮的斥候。得知田疇奉太史慈之命而來,要去遝氏見孫策,他們用小船將田疇送到附近的一個島上。
島上開滿野菊,空氣中都彌漫著花香。田疇一時喜悅,忘了旅途勞頓,大有終老於此,再也不問俗事的衝動。不過他很快就放棄了這個想法。轉過山頭,空氣中的花香淡了些,濃烈的腥味卻撲鼻而來,讓人無法呼吸。田疇不得不掏出手帕,掩住口鼻,還是無濟於事。
引路的斥候見了,遞過來兩粒黑豆,讓田疇塞在鼻孔裏。黑豆上不知抹了些什麽,有些淡淡的香氣,將衝鼻的腥味衝淡了不少,總算能正常呼吸了。
跟著斥候走了沒多遠,田疇眼前忽然出現一大片向陽坡地,坡地上立著很多柱子,柱子間牽著繩索,繩索上掛滿了魚幹,密密麻麻,一眼看不到頭。田疇一眼就認了出來,這就是太史慈充作行軍幹糧的魚幹。
“太史都督需要的魚幹都是這裏製作的?”
斥候笑道:“這隻是一部分,這個島太小,曬不了太多,隻是靠著封大水口,圖個方便罷了。像這樣的島還有十幾個,曬得更多。”
田疇忽然明白了,忍不住啞然失笑。他所擔心的過冬糧食對太史慈來說根本不是問題,太史慈催他去遝氏見孫策是擔心他一走了之,錯失了機會。看來太史慈對孫策很有信心,相信孫策能夠說服他。
田疇想起第一次和孫策見麵的經過,暗自搖頭。孫策也許誌向遠大,但他畢竟太年輕了,這一路又走得過於順利,未免急於求成,居然想將烏桓人與漢人一樣當作編戶。化胡為夏是大誌向,但胡人有胡人的風俗,不能一概而論,否則就算是好心也會辦壞事。
可是如何才能勸服他?聖人之言怕是沒什麽效果,孫策不好讀書,對儒生也沒什麽好印象,引經據典起不到任何作用,隻會讓他以為自己是個腐儒。作為讀書人,他同樣討厭隻能坐而論道的腐儒,聖人之言是經世大道,當身體踐行,豈是閑聊的空言大話或者謀官求祿的敲門磚?
田疇很是苦惱,覺得肩頭沉甸甸的。
斥候將田疇引到一個院子裏,見到了負責引島的都伯。都伯驗看了相關的公文後,派了一艘船送田疇去遝氏。船不算很大,卻有三個帆,由七名水手操作,乘風而行,快如奔馬。田疇也算是經常坐船入海的人,卻是第一次看到船速如此之快。尤其是當船駛離海岸,四周全是一望無際、浪花重疊的海水,遠處的地平線幾乎消失不見時,他感受到了莫名的恐慌。
有生以來,他從來離陸地如此之遠。
北風正勁,船走得很快。第二天早上,當田疇睜開迷糊的眼睛時,船已經進了海灣。眼前又是另一副景象,到處是船,而且是樓船,一眼看去至少有十餘艘。田疇很容易就找到了孫策的座艦,即使身處樓船之中,那艘巨大的樓船也是一個顯赫的存在,就像一座海上浮城,在高達十餘丈的桅杆頂端飄揚著一麵繡有浴火鳳凰的巨大戰旗,隔著幾百步都能看到。
看到這麵戰旗,田疇忽然笑了。孫策務實,不相信什麽五德始終,也不相信什麽微言大義,還是就是論事比較好。
小船通過幾道關卡,在孫策的座艦下停住,有人大聲詢問田疇的姓名,田疇報上名字,上麵放下木梯,田疇上了船,剛剛站定,便看到飛廬上有人向他揮手致意。
“田子泰,別來無恙?”
田疇定睛一看,也忍不住笑了,躬身行禮。“承蒙君侯掛念,疇安好。”
孫策連連招手,熱情地招呼道:“上來,上來說話。”
田疇拾級而上。孫策站在樓梯口等他,見他腳步飄浮,扶欄而行,笑道:“怎麽,這一夜沒休息好?”
田疇有些不好意思的應了一聲,隨即又驚訝不已。他是昨天早晨上船的,因為船走得特別快,這才一天時間就趕到了。如果稍微慢一些,他很可能在船上過兩夜。
“君侯怎麽知道我在船上隻待了一夜?”
“風好啊。”孫策伸手指指天。“這風刮了一天了,以這樣的風力,坐這樣的快船,從菊花島到這裏也就是一天時間。如果不是擔心你受不了,說不定還能更快一些,半夜就到了。”
田疇想起那幾個水手看他時同情的眼神,有些尷尬。
孫策一邊說笑一邊將田疇引入艙中,分賓主落座。朱然準備了水,請田疇洗漱,又奉上茶和點心,田疇用熱毛巾擦了臉,又喝了兩口熱茶,精神一振,這才覺得又活了過來。他欣然入座,感受到了說不出的安穩,臉上露出幾分笑意。
孫策含笑看著田疇。雖然隻是第二次見麵,他卻對田疇並不陌生。太史慈每隔幾天就有消息來,多次提到田疇,知道田疇遲早會出現在他麵前,隻是沒想到會是這種方式。眼前的田疇在海上漂了一天一夜,精神疲憊,還有些說不出的惶恐,看起來格外脆弱。
田疇稍微吃了一些點心,墊了墊饑,隨即奉上太史慈托他帶來的公文。孫策接過,放在案上,手按在木盒上,手指輕拍,卻沒有打開看。
“子泰到此,想必子義已經大獲全勝,具體經過稍後再說,子泰不妨先說要緊事。”
田疇盯著孫策看了兩眼。孫策麵帶微笑,眼神清澈,自有一股看透人心的睿智,甚至還有一些戲謔,卻不讓人覺得過於銳利。從在島上看到魚幹的那一刻起,他就知道了太史慈的用意,卻沒想到孫策與太史慈如此默契,連公文都沒看一眼,就知道他趕來有其他的事要談。
君臣相知若此,何敵不克?
田疇收斂心神,躬身再拜。“疇不遠千裏,翻山越海,是有一事要向君侯請教。”
“子泰言重了。請教不敢當,你我各抒己見,互相切磋吧。”孫策笑眯眯地說道:“子泰文武兼備,又熟諳幽州風土人物,心懷大仁,這麽急著趕來,想必是為了子義的化胡策吧?”
田疇微怔,有些詫異地看了孫策一眼。孫策名策,禮儀忌諱當麵直呼其名,一般都會用別的字代表,尤其是孫策已經貴為吳侯,又有問鼎天下的意思,臣子避諱已經成為一個毋庸言明的默契,太史慈即使是在背後提及也不會直言“化胡策”,而是用“化胡之計”、“化胡之論”代替。孫策卻直言“化胡策”,這讓他不太好接。孫策可以說,他不能說,否則便有冒犯之意。
“君侯所言正是,我與子義就化胡之計有些分歧。”
“說來聽聽。”
田疇定定神,將自己和太史慈爭論的經過一一說來。他說得很直白,沒有引用一句經典,就事論事,將他反對太史慈的理由解釋得清清楚楚,還做了一些拓展。這一路上,他雖然身上海上,心神不安,卻還是做了一些準備,此刻侃侃而談,邏輯清晰,條理分明。
“君侯是江東人,江東古稱吳越,是楚國故地,再往前,又是百越聚居之地。君侯可能會覺得既然百越之人能為華夏之民,則塞北之胡亦可。然則大錯特錯。何也?江東雖與中原殊俗,卻皆以農耕為主,安土重遷,一旦力不能敵,則不得不俯首稱臣,舍此無以安身立命。塞北之胡則不然,他們逐水草而居,沒有固定的家鄉,利則蜂聚而進,橫行燕山之南,深入河朔。不利則四散而走,退居漠北。縱使千裏盡失,於他無所失,於我無所得,不過徒傷士卒性命,空耗錢糧而已。戰不數年,胡人縱有小傷,而我已經國力空虛,不能再戰矣。漢武之時,衛霍橫行漠北,大小數十戰,漠北一時為空,匈奴人也因此虛弱,可是北疆卻未能因此而安。君侯欲建千秋功業,然則以此觀之,有何功業可言?”
田疇停下來,喝了一口水,讓孫策有個思考的時間。
孫策眉梢輕揚,打量著田疇,興趣更濃。田疇是讀書人,但他剛才這番話可沒有一點讀書人的酸腐氣,完全是就事論事,頗有見識。尤其是他對南北不同地理環境的對比,更能凸顯化塞北之胡的難處,頗有說服力。以他的經曆而言,這是難能可貴的卓見,不亞於很多久曆政事的官員。
這是一個非常務實的讀書人,不僅能坐而論道,還能起而行之。更難得的是他對富貴沒什麽興趣,凡事趨義而行,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說的就是他這種人。對這樣的人,可以以理服之,不能以力服之。隻有真正說服他,才能讓他為己所用。
太史慈安排他來,自然是對他寄予厚望。
“子泰,你說的很有道理,塞北之胡與江南之越的確不同,不可一概而論,不能東施效顰,但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塞北之胡雖然難化,卻不得不化。”
島上開滿野菊,空氣中都彌漫著花香。田疇一時喜悅,忘了旅途勞頓,大有終老於此,再也不問俗事的衝動。不過他很快就放棄了這個想法。轉過山頭,空氣中的花香淡了些,濃烈的腥味卻撲鼻而來,讓人無法呼吸。田疇不得不掏出手帕,掩住口鼻,還是無濟於事。
引路的斥候見了,遞過來兩粒黑豆,讓田疇塞在鼻孔裏。黑豆上不知抹了些什麽,有些淡淡的香氣,將衝鼻的腥味衝淡了不少,總算能正常呼吸了。
跟著斥候走了沒多遠,田疇眼前忽然出現一大片向陽坡地,坡地上立著很多柱子,柱子間牽著繩索,繩索上掛滿了魚幹,密密麻麻,一眼看不到頭。田疇一眼就認了出來,這就是太史慈充作行軍幹糧的魚幹。
“太史都督需要的魚幹都是這裏製作的?”
斥候笑道:“這隻是一部分,這個島太小,曬不了太多,隻是靠著封大水口,圖個方便罷了。像這樣的島還有十幾個,曬得更多。”
田疇忽然明白了,忍不住啞然失笑。他所擔心的過冬糧食對太史慈來說根本不是問題,太史慈催他去遝氏見孫策是擔心他一走了之,錯失了機會。看來太史慈對孫策很有信心,相信孫策能夠說服他。
田疇想起第一次和孫策見麵的經過,暗自搖頭。孫策也許誌向遠大,但他畢竟太年輕了,這一路又走得過於順利,未免急於求成,居然想將烏桓人與漢人一樣當作編戶。化胡為夏是大誌向,但胡人有胡人的風俗,不能一概而論,否則就算是好心也會辦壞事。
可是如何才能勸服他?聖人之言怕是沒什麽效果,孫策不好讀書,對儒生也沒什麽好印象,引經據典起不到任何作用,隻會讓他以為自己是個腐儒。作為讀書人,他同樣討厭隻能坐而論道的腐儒,聖人之言是經世大道,當身體踐行,豈是閑聊的空言大話或者謀官求祿的敲門磚?
田疇很是苦惱,覺得肩頭沉甸甸的。
斥候將田疇引到一個院子裏,見到了負責引島的都伯。都伯驗看了相關的公文後,派了一艘船送田疇去遝氏。船不算很大,卻有三個帆,由七名水手操作,乘風而行,快如奔馬。田疇也算是經常坐船入海的人,卻是第一次看到船速如此之快。尤其是當船駛離海岸,四周全是一望無際、浪花重疊的海水,遠處的地平線幾乎消失不見時,他感受到了莫名的恐慌。
有生以來,他從來離陸地如此之遠。
北風正勁,船走得很快。第二天早上,當田疇睜開迷糊的眼睛時,船已經進了海灣。眼前又是另一副景象,到處是船,而且是樓船,一眼看去至少有十餘艘。田疇很容易就找到了孫策的座艦,即使身處樓船之中,那艘巨大的樓船也是一個顯赫的存在,就像一座海上浮城,在高達十餘丈的桅杆頂端飄揚著一麵繡有浴火鳳凰的巨大戰旗,隔著幾百步都能看到。
看到這麵戰旗,田疇忽然笑了。孫策務實,不相信什麽五德始終,也不相信什麽微言大義,還是就是論事比較好。
小船通過幾道關卡,在孫策的座艦下停住,有人大聲詢問田疇的姓名,田疇報上名字,上麵放下木梯,田疇上了船,剛剛站定,便看到飛廬上有人向他揮手致意。
“田子泰,別來無恙?”
田疇定睛一看,也忍不住笑了,躬身行禮。“承蒙君侯掛念,疇安好。”
孫策連連招手,熱情地招呼道:“上來,上來說話。”
田疇拾級而上。孫策站在樓梯口等他,見他腳步飄浮,扶欄而行,笑道:“怎麽,這一夜沒休息好?”
田疇有些不好意思的應了一聲,隨即又驚訝不已。他是昨天早晨上船的,因為船走得特別快,這才一天時間就趕到了。如果稍微慢一些,他很可能在船上過兩夜。
“君侯怎麽知道我在船上隻待了一夜?”
“風好啊。”孫策伸手指指天。“這風刮了一天了,以這樣的風力,坐這樣的快船,從菊花島到這裏也就是一天時間。如果不是擔心你受不了,說不定還能更快一些,半夜就到了。”
田疇想起那幾個水手看他時同情的眼神,有些尷尬。
孫策一邊說笑一邊將田疇引入艙中,分賓主落座。朱然準備了水,請田疇洗漱,又奉上茶和點心,田疇用熱毛巾擦了臉,又喝了兩口熱茶,精神一振,這才覺得又活了過來。他欣然入座,感受到了說不出的安穩,臉上露出幾分笑意。
孫策含笑看著田疇。雖然隻是第二次見麵,他卻對田疇並不陌生。太史慈每隔幾天就有消息來,多次提到田疇,知道田疇遲早會出現在他麵前,隻是沒想到會是這種方式。眼前的田疇在海上漂了一天一夜,精神疲憊,還有些說不出的惶恐,看起來格外脆弱。
田疇稍微吃了一些點心,墊了墊饑,隨即奉上太史慈托他帶來的公文。孫策接過,放在案上,手按在木盒上,手指輕拍,卻沒有打開看。
“子泰到此,想必子義已經大獲全勝,具體經過稍後再說,子泰不妨先說要緊事。”
田疇盯著孫策看了兩眼。孫策麵帶微笑,眼神清澈,自有一股看透人心的睿智,甚至還有一些戲謔,卻不讓人覺得過於銳利。從在島上看到魚幹的那一刻起,他就知道了太史慈的用意,卻沒想到孫策與太史慈如此默契,連公文都沒看一眼,就知道他趕來有其他的事要談。
君臣相知若此,何敵不克?
田疇收斂心神,躬身再拜。“疇不遠千裏,翻山越海,是有一事要向君侯請教。”
“子泰言重了。請教不敢當,你我各抒己見,互相切磋吧。”孫策笑眯眯地說道:“子泰文武兼備,又熟諳幽州風土人物,心懷大仁,這麽急著趕來,想必是為了子義的化胡策吧?”
田疇微怔,有些詫異地看了孫策一眼。孫策名策,禮儀忌諱當麵直呼其名,一般都會用別的字代表,尤其是孫策已經貴為吳侯,又有問鼎天下的意思,臣子避諱已經成為一個毋庸言明的默契,太史慈即使是在背後提及也不會直言“化胡策”,而是用“化胡之計”、“化胡之論”代替。孫策卻直言“化胡策”,這讓他不太好接。孫策可以說,他不能說,否則便有冒犯之意。
“君侯所言正是,我與子義就化胡之計有些分歧。”
“說來聽聽。”
田疇定定神,將自己和太史慈爭論的經過一一說來。他說得很直白,沒有引用一句經典,就事論事,將他反對太史慈的理由解釋得清清楚楚,還做了一些拓展。這一路上,他雖然身上海上,心神不安,卻還是做了一些準備,此刻侃侃而談,邏輯清晰,條理分明。
“君侯是江東人,江東古稱吳越,是楚國故地,再往前,又是百越聚居之地。君侯可能會覺得既然百越之人能為華夏之民,則塞北之胡亦可。然則大錯特錯。何也?江東雖與中原殊俗,卻皆以農耕為主,安土重遷,一旦力不能敵,則不得不俯首稱臣,舍此無以安身立命。塞北之胡則不然,他們逐水草而居,沒有固定的家鄉,利則蜂聚而進,橫行燕山之南,深入河朔。不利則四散而走,退居漠北。縱使千裏盡失,於他無所失,於我無所得,不過徒傷士卒性命,空耗錢糧而已。戰不數年,胡人縱有小傷,而我已經國力空虛,不能再戰矣。漢武之時,衛霍橫行漠北,大小數十戰,漠北一時為空,匈奴人也因此虛弱,可是北疆卻未能因此而安。君侯欲建千秋功業,然則以此觀之,有何功業可言?”
田疇停下來,喝了一口水,讓孫策有個思考的時間。
孫策眉梢輕揚,打量著田疇,興趣更濃。田疇是讀書人,但他剛才這番話可沒有一點讀書人的酸腐氣,完全是就事論事,頗有見識。尤其是他對南北不同地理環境的對比,更能凸顯化塞北之胡的難處,頗有說服力。以他的經曆而言,這是難能可貴的卓見,不亞於很多久曆政事的官員。
這是一個非常務實的讀書人,不僅能坐而論道,還能起而行之。更難得的是他對富貴沒什麽興趣,凡事趨義而行,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說的就是他這種人。對這樣的人,可以以理服之,不能以力服之。隻有真正說服他,才能讓他為己所用。
太史慈安排他來,自然是對他寄予厚望。
“子泰,你說的很有道理,塞北之胡與江南之越的確不同,不可一概而論,不能東施效顰,但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塞北之胡雖然難化,卻不得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