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經學世家,琅琊伏氏是當仁不讓的第一。從伏勝到伏湛,再到伏完,累世傳經,以讀書為業,是名符其實的讀書人。
但書讀得好不代表就有才幹,甚至可能適得其反。伏完就是典型。他出身高貴,修養氣度都無可挑剔,唯一的缺點可能就是不能辦事——以他的身世,也不需要他有什麽辦事的能力,隻要安穩度日就好了。
然而現在他卻不得不承擔起責任。他也許對富貴沒什麽追求,但他不能不為女兒、外孫的安全考慮。皇長子還在繈褓之中,女兒伏壽也隻是一個貴人,並沒有皇後的身份,而朝中掌握實權的大多是關西人,伏家既不掌權,也沒有實力強大的盟友,如果有人想矯詔篡位,殺了伏壽和皇長子,簡直易如反掌。
宗室齊聚長安,有資格繼位的人選比比皆是。一旦這樣的事發生,得失的不僅是皇位,還有女兒和外孫的性命,甚至有可能牽連到伏氏一門。
伏完亂了方寸,僅有的理智讓他沒有輕易向楊修問計。他雖然不諳世務,這一點常識還是有的。孫策這個大將軍可不是什麽良善之輩,朝廷有今天,都是拜孫策所賜,楊修身為大將軍長史,也不會是為他伏完著想,他不過是這些梟雄手中的一枚棋子而已。
楊修看得真切,沒有繼續這個話題,轉而說起了最近的報紙。從天子率騎兵突入兗州開始,他就授意禰衡寫係列文章,主要在兩個方麵落墨,一是從道義上,一是從戰術上。從道義上而言,這場戰事是袁譚惹出來的,袁譚率部入兗州,趕走了曹昂,劍指豫州,引起了孫策的反擊。這是兩個諸侯王之間的衝突,天子介入於理不合。從戰術而言,天子孤軍深入,不夠持重,萬一受挫,不僅會損兵折將,更有損朝廷尊嚴,主動挑釁卻不能戰而勝之,隻會讓人輕視朝廷。
禰衡的文章以敢言著稱,雖然沒有直接指責天子冒進,卻將劉曄罵了個狗血淋頭。劉曄在朝中聲譽一向很好,擁躉甚多,禰衡的文章一出,不僅秘書台群起而攻之,就連不少大臣都表示了憤慨,有人隻是私下裏議論,有人卻是當麵發作,有文的——寫文章對罵,有武的——直接找禰衡決鬥,不過他們都沒占到便宜,寫文章對罵,禰衡笑傲天下,就沒怕過誰,比武決鬥,禰衡有全套南陽軍械,一對一的單挑,想傷他可沒那麽容易,一不小心反倒可能被他手中削鐵如泥的長劍捅個窟窿。
當然,穿著全套甲胄與人決鬥也成了長安笑談。然而笑歸笑,卻沒人能把他怎麽樣。
伏完對時局很關注,當然會看禰衡的文章。現在形勢正如禰衡當初所料,他也很懊惱,不自覺的將責任推到了劉曄身上。他不能當著楊修的麵非議劉曄,反而問起了孫策的責任。
“吳王身為藩臣,與天子對陣,難道就合適嗎?”
楊修笑笑。“國丈聽錯了吧,吳王什麽時候與天子對陣了?”
伏完惱羞成怒。“吳王雖未親臨前線,朱桓難道不是他的大將?”
“朱桓當然是吳王的大將,但朱桓入兗州卻不是為了迎戰天子,而是驅逐董昭和他率領的冀州軍。”
伏完語塞。楊修的意思說得很明白,不是孫策想找天子麻煩,是天子把臉湊上去讓孫策打的,更丟臉的是他全力一擊,卻連孫策的麵都沒見著,直接被孫策麾下的大將擊敗了。孫策遠遠地看著,連汗都沒流一滴。
孫策的實力真的這麽強?朱桓可不是周瑜、魯肅這樣的戰區督,他名不見經傳,以前並沒有統兵作戰的經曆,怎麽一出手也這麽強悍?
伏完更加不安。孫策兵強馬壯,他如果趁勢進攻關中,那可怎麽辦?天子大敗,出擊的騎兵全軍覆沒,眼下潼關隻有步卒,騎兵數量奇缺,麵對江東軍,可是一點優勢也沒有。伏完還清楚的記得,半年前魯肅是怎麽輕鬆拿下弘農的。如果他卷土重來,兵臨潼關,關中必然震動。
內憂外患啊。伏完有些喘不上氣來,汗濕重衣。
——
辭別了心神不屬的伏完,楊修上了馬車,閉上眼睛,靠著車壁沉思了半晌,對謝煚說道:“你準備一下,寫篇文章,說一說王霸之道。”
謝煚不假思索的應了。禰衡才華橫溢,但為人桀驁不馴,寫文章很多時候都是自由發揮,楊修最多給他一個方向,命題文章卻不多。這種有意引導輿論的文章要麽是楊修自己寫,要麽由他來寫。這幾天楊修事務多,自然要由他代勞。
“是將陛下與吳王之戰轉為王霸之爭?”
“嗯,不管天子是死是活,又做了多少錯事,他畢竟是天子。萬一死了,這射中王肩的惡名是逃不掉的,淡化漢吳之一家一姓之爭,強調治理天下之道,為天子保留一絲體麵,也是為吳王分謗。”楊修放鬆了身體,轉過頭,看著車窗外向外飛馳的樹木。“若能減少傷亡,不流血而江山鼎替,更是你我的功德。”
謝煚心領神會,連連點頭。楊修不走,就是想趁勢取關中,如果能促成朝廷俯首,免去一場血戰,不僅是大功一件,那可是無上陰德,足以蔭及子孫。
“長史,若是天子被俘,吳王會如何處置?”
“不知道。吳王不是好殺之人,但該殺的時候也不會手軟。天子少年意氣,讓他俯首稱臣也不太可能。若非如此,他也不會讓趙雲帶著詔書間行回到關中。他們如果見了麵,會說什麽,我也很好奇。”
“是啊,吳王行事異於常人,的確無法以常理揣度。”
“那是因為他不僅站得高,看得遠,更知道什麽該堅持,什麽又不必拘泥。比如說殺人這種事,對他來說就沒那麽重要。他當年能救出袁譚,後來又容忍曹昂,現在如果再與天子成為好友,我也一點不奇怪。”楊修轉過頭,看了一眼謝煚,笑道:“很多人都把他當作對手,其實有資格做他對手的人屈指可數,甚至可以說,到目前為止,一個還沒有。”
謝煚有些尷尬。他當年跟著郭異阻止孫策入境,結果自取其辱,被孫策擊敗,檻車征送長安,也曾以孫策的敵人自居。現在看來,他們的確不夠資格做孫策的對手,孫策也從來沒在意他們的死活。
“長史,荀令君家到了。”有虎士敲敲車窗,提醒道。
楊修回過神來,坐直身子,整理了一下衣服。馬車穩穩停住,有虎士打開了車門,謝煚先下了車,楊修跟著下了車。唐夫人正從裏麵迎出來,站在門口,欠身施禮。
“不意楊長史大駕光臨,幸甚幸甚。”
楊修難得的嚴肅,躬身行禮。“令君為國事操勞,遠在豫州,夫人辛苦。修奉令君之托,長公主之命,前來拜會夫人,問夫人新年安好。”
唐夫人笑了,側身相讓。“長史請。多蒙長史照顧,這個年過得還算寬裕,感激不盡。”
“那都是長公主的孝心,我隻是奉命而為。”
楊修與唐夫人一起進了門。這個院子不大,卻非常整潔,唐夫人收拾得很用心。兩人在堂上入座,互道新年安康,說了一些客氣話,楊修便開門見山,問起宮裏的情況。他提醒唐夫人,天子戰敗,生死不明,荀彧、劉曄都不在長安,如今掌握朝廷實權的是關西人,尤其是以西涼人為主。如果他們有什麽異心,廢立易如反掌,宮裏難免又會迎來一場大亂。萬一不測,天子絕後,孝靈帝一脈有可能因此絕嗣。
唐夫人親身經曆過宮裏的那場大亂,也是董卓廢立的受害人之一,對此感受最深,楊修一開口,她的臉色就變了。她垂著眼皮,考慮了很久。
“這是吳王的指示,還是長史自己的意思?”
“夫人以為吳王是何等樣人?他和董卓一樣,是趕盡殺絕的屠夫嗎?”
唐夫人眼神閃了閃,搖搖頭。“妾雖未見過吳王,卻常聽長公主說吳王是個行王道的英主,絕非董卓之流。這麽說,這是吳王的指示?”
“是與不是,夫人不妨拭目以待,當務之急,是要保證宮中諸貴人與皇子皇女的安全。我剛從伏府出來,本想求見陽安長公主,但未能如願。夫人如果願出麵,以你們二人在宮裏的影響力,至少可以護得諸貴人與皇子皇女的安全。”
“那朝臣又該如何?”
“宗室之中,以陳王寵為尊。外朝之中,以太尉士孫瑞、司徒周忠為首。若能得到他們的支持,長安可安。”
“如何才能得到他們的支持?”
“對陳王,當以退為進。對士孫瑞和周忠,當責以忠義。若是夫人信得過,我願為夫人使者,去見他們三位,夫人再與長公主聯手,穩住後宮。如此,內外可安。”
唐夫人仔細想了想,點點頭。“事不宜遲,我這就命人準備禮物,去伏府拜見長公主,請她出麵主持大局。至於陳王與太尉、司徒那邊,就拜托長史了。”
楊修再拜。“敢不從命。”
但書讀得好不代表就有才幹,甚至可能適得其反。伏完就是典型。他出身高貴,修養氣度都無可挑剔,唯一的缺點可能就是不能辦事——以他的身世,也不需要他有什麽辦事的能力,隻要安穩度日就好了。
然而現在他卻不得不承擔起責任。他也許對富貴沒什麽追求,但他不能不為女兒、外孫的安全考慮。皇長子還在繈褓之中,女兒伏壽也隻是一個貴人,並沒有皇後的身份,而朝中掌握實權的大多是關西人,伏家既不掌權,也沒有實力強大的盟友,如果有人想矯詔篡位,殺了伏壽和皇長子,簡直易如反掌。
宗室齊聚長安,有資格繼位的人選比比皆是。一旦這樣的事發生,得失的不僅是皇位,還有女兒和外孫的性命,甚至有可能牽連到伏氏一門。
伏完亂了方寸,僅有的理智讓他沒有輕易向楊修問計。他雖然不諳世務,這一點常識還是有的。孫策這個大將軍可不是什麽良善之輩,朝廷有今天,都是拜孫策所賜,楊修身為大將軍長史,也不會是為他伏完著想,他不過是這些梟雄手中的一枚棋子而已。
楊修看得真切,沒有繼續這個話題,轉而說起了最近的報紙。從天子率騎兵突入兗州開始,他就授意禰衡寫係列文章,主要在兩個方麵落墨,一是從道義上,一是從戰術上。從道義上而言,這場戰事是袁譚惹出來的,袁譚率部入兗州,趕走了曹昂,劍指豫州,引起了孫策的反擊。這是兩個諸侯王之間的衝突,天子介入於理不合。從戰術而言,天子孤軍深入,不夠持重,萬一受挫,不僅會損兵折將,更有損朝廷尊嚴,主動挑釁卻不能戰而勝之,隻會讓人輕視朝廷。
禰衡的文章以敢言著稱,雖然沒有直接指責天子冒進,卻將劉曄罵了個狗血淋頭。劉曄在朝中聲譽一向很好,擁躉甚多,禰衡的文章一出,不僅秘書台群起而攻之,就連不少大臣都表示了憤慨,有人隻是私下裏議論,有人卻是當麵發作,有文的——寫文章對罵,有武的——直接找禰衡決鬥,不過他們都沒占到便宜,寫文章對罵,禰衡笑傲天下,就沒怕過誰,比武決鬥,禰衡有全套南陽軍械,一對一的單挑,想傷他可沒那麽容易,一不小心反倒可能被他手中削鐵如泥的長劍捅個窟窿。
當然,穿著全套甲胄與人決鬥也成了長安笑談。然而笑歸笑,卻沒人能把他怎麽樣。
伏完對時局很關注,當然會看禰衡的文章。現在形勢正如禰衡當初所料,他也很懊惱,不自覺的將責任推到了劉曄身上。他不能當著楊修的麵非議劉曄,反而問起了孫策的責任。
“吳王身為藩臣,與天子對陣,難道就合適嗎?”
楊修笑笑。“國丈聽錯了吧,吳王什麽時候與天子對陣了?”
伏完惱羞成怒。“吳王雖未親臨前線,朱桓難道不是他的大將?”
“朱桓當然是吳王的大將,但朱桓入兗州卻不是為了迎戰天子,而是驅逐董昭和他率領的冀州軍。”
伏完語塞。楊修的意思說得很明白,不是孫策想找天子麻煩,是天子把臉湊上去讓孫策打的,更丟臉的是他全力一擊,卻連孫策的麵都沒見著,直接被孫策麾下的大將擊敗了。孫策遠遠地看著,連汗都沒流一滴。
孫策的實力真的這麽強?朱桓可不是周瑜、魯肅這樣的戰區督,他名不見經傳,以前並沒有統兵作戰的經曆,怎麽一出手也這麽強悍?
伏完更加不安。孫策兵強馬壯,他如果趁勢進攻關中,那可怎麽辦?天子大敗,出擊的騎兵全軍覆沒,眼下潼關隻有步卒,騎兵數量奇缺,麵對江東軍,可是一點優勢也沒有。伏完還清楚的記得,半年前魯肅是怎麽輕鬆拿下弘農的。如果他卷土重來,兵臨潼關,關中必然震動。
內憂外患啊。伏完有些喘不上氣來,汗濕重衣。
——
辭別了心神不屬的伏完,楊修上了馬車,閉上眼睛,靠著車壁沉思了半晌,對謝煚說道:“你準備一下,寫篇文章,說一說王霸之道。”
謝煚不假思索的應了。禰衡才華橫溢,但為人桀驁不馴,寫文章很多時候都是自由發揮,楊修最多給他一個方向,命題文章卻不多。這種有意引導輿論的文章要麽是楊修自己寫,要麽由他來寫。這幾天楊修事務多,自然要由他代勞。
“是將陛下與吳王之戰轉為王霸之爭?”
“嗯,不管天子是死是活,又做了多少錯事,他畢竟是天子。萬一死了,這射中王肩的惡名是逃不掉的,淡化漢吳之一家一姓之爭,強調治理天下之道,為天子保留一絲體麵,也是為吳王分謗。”楊修放鬆了身體,轉過頭,看著車窗外向外飛馳的樹木。“若能減少傷亡,不流血而江山鼎替,更是你我的功德。”
謝煚心領神會,連連點頭。楊修不走,就是想趁勢取關中,如果能促成朝廷俯首,免去一場血戰,不僅是大功一件,那可是無上陰德,足以蔭及子孫。
“長史,若是天子被俘,吳王會如何處置?”
“不知道。吳王不是好殺之人,但該殺的時候也不會手軟。天子少年意氣,讓他俯首稱臣也不太可能。若非如此,他也不會讓趙雲帶著詔書間行回到關中。他們如果見了麵,會說什麽,我也很好奇。”
“是啊,吳王行事異於常人,的確無法以常理揣度。”
“那是因為他不僅站得高,看得遠,更知道什麽該堅持,什麽又不必拘泥。比如說殺人這種事,對他來說就沒那麽重要。他當年能救出袁譚,後來又容忍曹昂,現在如果再與天子成為好友,我也一點不奇怪。”楊修轉過頭,看了一眼謝煚,笑道:“很多人都把他當作對手,其實有資格做他對手的人屈指可數,甚至可以說,到目前為止,一個還沒有。”
謝煚有些尷尬。他當年跟著郭異阻止孫策入境,結果自取其辱,被孫策擊敗,檻車征送長安,也曾以孫策的敵人自居。現在看來,他們的確不夠資格做孫策的對手,孫策也從來沒在意他們的死活。
“長史,荀令君家到了。”有虎士敲敲車窗,提醒道。
楊修回過神來,坐直身子,整理了一下衣服。馬車穩穩停住,有虎士打開了車門,謝煚先下了車,楊修跟著下了車。唐夫人正從裏麵迎出來,站在門口,欠身施禮。
“不意楊長史大駕光臨,幸甚幸甚。”
楊修難得的嚴肅,躬身行禮。“令君為國事操勞,遠在豫州,夫人辛苦。修奉令君之托,長公主之命,前來拜會夫人,問夫人新年安好。”
唐夫人笑了,側身相讓。“長史請。多蒙長史照顧,這個年過得還算寬裕,感激不盡。”
“那都是長公主的孝心,我隻是奉命而為。”
楊修與唐夫人一起進了門。這個院子不大,卻非常整潔,唐夫人收拾得很用心。兩人在堂上入座,互道新年安康,說了一些客氣話,楊修便開門見山,問起宮裏的情況。他提醒唐夫人,天子戰敗,生死不明,荀彧、劉曄都不在長安,如今掌握朝廷實權的是關西人,尤其是以西涼人為主。如果他們有什麽異心,廢立易如反掌,宮裏難免又會迎來一場大亂。萬一不測,天子絕後,孝靈帝一脈有可能因此絕嗣。
唐夫人親身經曆過宮裏的那場大亂,也是董卓廢立的受害人之一,對此感受最深,楊修一開口,她的臉色就變了。她垂著眼皮,考慮了很久。
“這是吳王的指示,還是長史自己的意思?”
“夫人以為吳王是何等樣人?他和董卓一樣,是趕盡殺絕的屠夫嗎?”
唐夫人眼神閃了閃,搖搖頭。“妾雖未見過吳王,卻常聽長公主說吳王是個行王道的英主,絕非董卓之流。這麽說,這是吳王的指示?”
“是與不是,夫人不妨拭目以待,當務之急,是要保證宮中諸貴人與皇子皇女的安全。我剛從伏府出來,本想求見陽安長公主,但未能如願。夫人如果願出麵,以你們二人在宮裏的影響力,至少可以護得諸貴人與皇子皇女的安全。”
“那朝臣又該如何?”
“宗室之中,以陳王寵為尊。外朝之中,以太尉士孫瑞、司徒周忠為首。若能得到他們的支持,長安可安。”
“如何才能得到他們的支持?”
“對陳王,當以退為進。對士孫瑞和周忠,當責以忠義。若是夫人信得過,我願為夫人使者,去見他們三位,夫人再與長公主聯手,穩住後宮。如此,內外可安。”
唐夫人仔細想了想,點點頭。“事不宜遲,我這就命人準備禮物,去伏府拜見長公主,請她出麵主持大局。至於陳王與太尉、司徒那邊,就拜托長史了。”
楊修再拜。“敢不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