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學院。
孫策坐在後堂,對麵坐著李儒。
李儒頭發雖然大半已白,氣色還不錯,甚至比上次見麵還胖了些。他一邊喝著茶,一邊吃著點心,吃得也不多,一樣嚐了一點就放下了,再也沒有看一眼這些精心製作的食物。
“陛下,涼州易動難安。一旦刀兵再起,眼前的大好局麵隻怕又要毀於一旦。還望陛下三思。”
李儒不緊不慢,語氣淡淡,仿佛說的不是戰爭,不是涉及到幾十萬人的生死,而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小事。孫策靜靜地看著李儒,心中多少有幾分驚訝。如果不是知道李儒的底細,他根本無法將眼前這個氣定神閑的老儒生和董卓聯係在一起。
看來他是真的的放下了。什麽榮辱,什麽富貴貧賤,都成了過眼雲煙。
李儒突然出現在這裏,是為涼州百姓請命而來。關中平定後,他就離開了南陽,返回馮翊老家,閉門讀書。賈詡多次派人來請,他也沒有動心,後來荀彧再入關中,主持新政,特地在馮翊與他見了一麵,希望他能去涼州看看,安撫董卓舊部,尤其是牛輔,他這才重新出山,到涼州走了一圈。
總體來說,涼州漸趨安定,但問題也不少。
根本的問題還是涼州窮,土地少,戶口少,經不起折騰。平時無事,隻要管住官吏,不準他們騷擾百姓,處理漢羌事務時一碗水端平,就算有事也是小麻煩。一旦發生戰事,脆弱的平衡必然被打破,一旦百姓失去生計,各種騷亂就如野火,隨時可能燎原。
眼下的潛在的戰事危險有兩個:一是一心要報仇的閻行夫婦,一個是一心想西進立國的劉寵父子。
李儒不遠千裏趕來,就是希望孫策能夠出麵節製這兩人,讓他們不要輕舉妄動,打破涼州難得的安寧。
“文優先生從南陽來?”
“是。”李儒點點頭。“儒明白陛下的難處,卻還是不得不說。且涼州不是中原,涼州人性子野,崇尚氣力。劉寵、閻行皆是陛下舊部,陛下若出麵訓誡,他們不敢不聽。”
孫策無聲地笑了。“想開戰的隻是他們嗎?牛輔不想封侯?”
“想自然是想的,隻是不像南陽人那麽迫切。”李儒也笑了。“涼州離朝廷太遠,就算沒有爵位,隻要有實力,一樣有地位。”
孫策想了想,不得不承認李儒說的有道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涼州人的確和南陽人不太一樣,朝廷對他們的影響有限,最多是錦上添花,更多的時候還是憑實力說話。
“先生在襄陽住幾天,待我與相關人等商議一下,再給你答複。”
“唯!”李儒拱手作揖,起身告退。他也清楚,這件事不可能由孫策一句話解決,孫策能答應他考慮就已經不容易了。
李儒剛剛退下,張溫快步走了進來,遞上一封緊急軍報。孫策接過一看,眉頭頓時一皺。
文聘急報,鍚縣、上庸發生叛亂,剛剛運往前線的軍用物資被劫。據初步判斷,可能是上庸的申耽、申儀兄弟所為,而且背後有蜀國奸細的影子。
這批物資是剛剛籌集的,主要供給正在巴西作戰的黃忠,還有一部分是為攻取南鄭準備的。這批物資被劫,對前線的軍心士氣影響很大,處理不好,會有崩盤的可能。文聘正在全力追查,但他兵力太少,力不從心,短時間內很難追回前線急需的物資,隻能向襄陽求援。
預料中的問題終究還是出現了。黃忠主力突進太快,後方兵力空虛,給了申氏兄弟可趁之機。
孫策隨即命人請來沮授、郭嘉等人,讓他們商量一下,拿出解決方案。他起身整理了一下衣服,也整理了一下情緒,出了後堂。
襄陽學院寬大整潔的講堂上,襄陽書院的師生在講壇兩側就座,龐德公、宋忠等人正聚在一起,談笑風生。正麵的庭院中擺了上百張坐席,大族和百姓代表各自入座,庭院外的廣場上站滿了人,院牆上、樹上都坐了不少人,烏泱泱的人群幾乎一直延展到江邊,就連江對麵的岸上都能看到三五成群的身影。
孫策懷疑襄陽縣的百姓就算沒有全來,至少也來了一半。
孫策剛剛登上講台,在青蓋傘下站定,歡呼聲便如潮水般的湧起,一浪超過一浪,漸次傳播開去,一直傳到江邊,停上江上的戰船都似乎受到了影響,戰旗飄揚,飄飄欲飛。
“萬歲——”
“萬歲——”
孫策抱拳,環顧四周,麵帶微笑,微微欠身施禮。
這是百姓之間常見的禮節,並非天子接見群臣的禮儀,不僅孫策身後的群臣尷尬,就連庭中的百姓都看出了問題,一個個麵麵相覷,不知該如何應對。
歡呼聲停了,場麵有些冷。
一個略帶四川口音的聲音在牆角處響起。“堂堂天子,如庶人匹夫一般拱手作揖,不嫌失禮麽?”
刹那間,無數道目光看了過去,人群散開,露出一個略顯孤單,卻如勁竹一般不屈的身影。
孫策微微一笑,轉身命人撤去頭頂的青蓋傘。青蓋傘是天子儀仗,不僅僅是用來遮陽。不過金秋十月,陽光燦爛,遮陽也是必要的。負責執傘的郎官有些不解,遲疑了一下,見孫策態度堅決,還是撤下了傘。
孫策再次抱拳,朗聲道:“今日登襄陽書院之講堂者,非是天子,正是一匹夫也。”他提高了聲音,大聲說道:“江東孫策,見過襄陽父老!”
庭中大族和百姓代表聽了,眉飛色舞,齊聲叫好。
蔡諷撫著胡須,頻頻點頭,臉上的皺紋都舒展開來。“陛下親民,難得難得。”
楊介立刻跟上。“不愧是幾百年一見的聖君,非俗人可比。”
有人補上一刀。“也非俗人也能理解。”說著,不加掩飾地看向牆角,得意與鄙夷齊飛。
在這一片叫好聲中,那個不合時宜的聲音再次響了起來。“尊卑失序,何美之有?唉喲!”卻是被人硬生生掐斷,後麵的聲音含糊不清,像是被人捂住了嘴巴。
孫策抬起雙手,往下輕輕一壓,庭中頓時鴉雀無聲,那個含糊的聲音卻變得清晰無比,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人群再次散開一些,露出尷尬的辛評和秦宓。辛評一手箍著秦宓的腰,一手捂住秦宓的嘴,因為用力,臉憋得通紅。見眾人看著他們,辛評訕訕的鬆開了手,不忘低聲吩咐秦宓幾句。
秦宓一振衣袖,視而不見,一雙通血的眼睛死死盯住講台上的孫策。
孫策迎著秦宓的怒視,含笑點頭。他知道秦宓是誰,關羽早就派人畫了畫像,送到他的麵前。他也知道秦宓今天會來,而且一定會找碴生事。
但他沒有問秦宓姓名的興趣,雖然他知道秦宓一定希望他問,以便大聲報出自己的姓名、籍貫,好名正言順的代表益州和蜀國。
可是他不想給秦宓這樣的機會。
“尊卑固然有序,卻非天然不變,而是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孫策不緊不慢,聲音也不算特別響亮,卻能將每一個字都送入庭中眾人的耳中,宛如金鍾玉磬,讓人一聽就覺得渾身舒坦。
秦宓也不禁吃了一驚,頓時想起一個人來,臉色不由得變了變。
孫策也不理會秦宓,接著說道:“比如我,初平二年,我初到襄陽時,年不過十七,官不過校尉,何尊之有?登魚梁洲,被龐公拒於門外。登蔡洲,又吃了蔡公的閉門羹。十二年後,再到襄陽,龐公、蔡公皆以為我為貴客,與十二年前豈是一般?”
台下眾人相顧失笑,龐德公、蔡諷有些坐不住,連忙起身請罪。
“老朽眼拙,不識陛下,死罪死罪。”
“諷愚昧,悔不當初。”
孫策擺擺手,示意他們就座。“二位何錯之有?換作我,有人不請自來,我也是要拒之門外的。我與二位的區別隻有一個,那就是我有保護自己的能力。我不想見的人,就可以不見。就算他已經到了我麵前,我也可以將他打出去。”
說著,孫策嘴角微挑,看著秦宓,毫不掩飾隨時動粗的可能。
秦宓本想反唇相譏,被孫策看了一眼,莫名地心中一緊,居然沒說話。
孫策收回目光,接著說道:“再比如,在朝堂之上,我是天子,縱使是太後見我,也不能失禮。回到後宮,我便是家人,看到太後,我不能失人子之禮。以此而論,尊卑豈是不變之鐵律?”
孫策頓了頓,接著說道:“襄陽書院乃是私家書院,並非官府之地,自然可以隻論學問,不依朝廷禮製。常言道,學無長幼,達者為先。我本武人,雖年近而立,奈何學問有限,與書院賢良、襄陽父老相見,有所請益即可,又何必擺出皇家威嚴,掩我學問不足之怯?”
襄陽書院的師生極是受用,相顧點頭,表示讚同孫策的看法。
秦宓雖然也欣賞孫策的態度,卻不願就此放過。他咽了一口唾沫,潤潤嗓子。一夜未睡,他雖然亢奮,卻掩飾不住身體的疲憊,尤其是嗓子。本來還沒什麽感覺,聽了孫策的聲音之外,頓時覺得自己的聲音粗礪如石,格外難聽,有失君子如玉的風度,反被一個武夫比了下去。
“如足下所言,尊卑因人因時因地而異,那豈不是人人可以稱王,個個可以稱帝,隻不過是換個地方,換個時間而已?”
說著,秦宓用眼角餘光看了一眼辛評,做出了避讓的準備,免得再像剛才一樣被辛評踹一腳。
辛評聽了半句,就知道要壞,本打算搶上來阻攔,轉念一想又放棄了。
既然秦宓作死,就讓他死吧。
不得不說,秦宓這一句還是很精準的,直指吳國新政要害。
秦宓說完,堂上堂下一片寂靜。襄陽書院祭酒宋忠咳嗽了一聲,長身欲起,卻被孫策及時阻止。
孫策環顧四周,看著眾人各異的神情,臉上笑容不變。吳國朝野對這個問題一直有分歧,在汝陽時,就有不少人提出恢複天命論,解決政權合法性的問題,隻是他一直沒有正麵答複。
有些問題遲早要解決的,與其糊弄掩飾,倒不如存疑。
有控製的討論不會顛覆新生的大吳政權,一味壓製反倒可能埋下禍根。漢武帝引用雜化的儒術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結果西漢亡於看起來更合法的王莽。光武帝引用讖緯來證明自己的天命,結果整個東漢各種謠言不斷,一句“代漢者當塗高”惹得無數人做起了帝王夢。
等宋忠坐好,眾人屏息而聽,孫策忽然一笑。“足下可知蔥嶺以西,有國名為貴霜?”
秦宓點點頭。“略有耳聞。”
“那足下可知,貴霜之西,又有安息、羅馬?”
“呃,聽說過一些。”秦宓的額頭冒出了汗,也不知是太陽曬的,還是心裏緊張的。這些天,他在襄陽買了很多書,其中有一部分是講述海外諸國的,聽說了一些,但了解有限。孫策隻問名字,他還可以回答,若問得細了,他必然受窘。
“貴霜有王,安西有王,羅馬則有皇帝,據說還有什麽萬王之王。你說,他們與我中原之主孰尊孰卑?”
秦宓不屑一顧。“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足下若與這些夷狄相提並論,未免自謙太過,有失我華夏體麵。”
孫策笑笑。“那三代之主如何?夏禹、商湯,周之文武,可以一論嗎?”
“這是自然。”
“以夏禹、商湯、周之文武,可曾傳國萬世?”
秦宓微微一笑,如釋重負。等了半天,終於等到這句話。他提高了聲音,大聲說道:“依足下之言,那吳國亦將為他姓所代?”
孫策看著秦宓,笑容依舊,目光中帶著一絲憐憫。這秦宓書讀得不少,卻已經落伍了。在襄陽書院提出這樣的問題,還像孔雀開屏一樣自以為得計,卻不知暴露了自己最醜陋的一麵。
真是可憐。
果然,講台旁的襄陽書院師生之中有人長身而起,戟指秦宓,大聲喝道:“哪來的迂夫子,說的什麽混賬話,這世上哪有萬世不變的王朝,都什麽時候了,還和秦始皇一樣自以為是?”
孫策坐在後堂,對麵坐著李儒。
李儒頭發雖然大半已白,氣色還不錯,甚至比上次見麵還胖了些。他一邊喝著茶,一邊吃著點心,吃得也不多,一樣嚐了一點就放下了,再也沒有看一眼這些精心製作的食物。
“陛下,涼州易動難安。一旦刀兵再起,眼前的大好局麵隻怕又要毀於一旦。還望陛下三思。”
李儒不緊不慢,語氣淡淡,仿佛說的不是戰爭,不是涉及到幾十萬人的生死,而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小事。孫策靜靜地看著李儒,心中多少有幾分驚訝。如果不是知道李儒的底細,他根本無法將眼前這個氣定神閑的老儒生和董卓聯係在一起。
看來他是真的的放下了。什麽榮辱,什麽富貴貧賤,都成了過眼雲煙。
李儒突然出現在這裏,是為涼州百姓請命而來。關中平定後,他就離開了南陽,返回馮翊老家,閉門讀書。賈詡多次派人來請,他也沒有動心,後來荀彧再入關中,主持新政,特地在馮翊與他見了一麵,希望他能去涼州看看,安撫董卓舊部,尤其是牛輔,他這才重新出山,到涼州走了一圈。
總體來說,涼州漸趨安定,但問題也不少。
根本的問題還是涼州窮,土地少,戶口少,經不起折騰。平時無事,隻要管住官吏,不準他們騷擾百姓,處理漢羌事務時一碗水端平,就算有事也是小麻煩。一旦發生戰事,脆弱的平衡必然被打破,一旦百姓失去生計,各種騷亂就如野火,隨時可能燎原。
眼下的潛在的戰事危險有兩個:一是一心要報仇的閻行夫婦,一個是一心想西進立國的劉寵父子。
李儒不遠千裏趕來,就是希望孫策能夠出麵節製這兩人,讓他們不要輕舉妄動,打破涼州難得的安寧。
“文優先生從南陽來?”
“是。”李儒點點頭。“儒明白陛下的難處,卻還是不得不說。且涼州不是中原,涼州人性子野,崇尚氣力。劉寵、閻行皆是陛下舊部,陛下若出麵訓誡,他們不敢不聽。”
孫策無聲地笑了。“想開戰的隻是他們嗎?牛輔不想封侯?”
“想自然是想的,隻是不像南陽人那麽迫切。”李儒也笑了。“涼州離朝廷太遠,就算沒有爵位,隻要有實力,一樣有地位。”
孫策想了想,不得不承認李儒說的有道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涼州人的確和南陽人不太一樣,朝廷對他們的影響有限,最多是錦上添花,更多的時候還是憑實力說話。
“先生在襄陽住幾天,待我與相關人等商議一下,再給你答複。”
“唯!”李儒拱手作揖,起身告退。他也清楚,這件事不可能由孫策一句話解決,孫策能答應他考慮就已經不容易了。
李儒剛剛退下,張溫快步走了進來,遞上一封緊急軍報。孫策接過一看,眉頭頓時一皺。
文聘急報,鍚縣、上庸發生叛亂,剛剛運往前線的軍用物資被劫。據初步判斷,可能是上庸的申耽、申儀兄弟所為,而且背後有蜀國奸細的影子。
這批物資是剛剛籌集的,主要供給正在巴西作戰的黃忠,還有一部分是為攻取南鄭準備的。這批物資被劫,對前線的軍心士氣影響很大,處理不好,會有崩盤的可能。文聘正在全力追查,但他兵力太少,力不從心,短時間內很難追回前線急需的物資,隻能向襄陽求援。
預料中的問題終究還是出現了。黃忠主力突進太快,後方兵力空虛,給了申氏兄弟可趁之機。
孫策隨即命人請來沮授、郭嘉等人,讓他們商量一下,拿出解決方案。他起身整理了一下衣服,也整理了一下情緒,出了後堂。
襄陽學院寬大整潔的講堂上,襄陽書院的師生在講壇兩側就座,龐德公、宋忠等人正聚在一起,談笑風生。正麵的庭院中擺了上百張坐席,大族和百姓代表各自入座,庭院外的廣場上站滿了人,院牆上、樹上都坐了不少人,烏泱泱的人群幾乎一直延展到江邊,就連江對麵的岸上都能看到三五成群的身影。
孫策懷疑襄陽縣的百姓就算沒有全來,至少也來了一半。
孫策剛剛登上講台,在青蓋傘下站定,歡呼聲便如潮水般的湧起,一浪超過一浪,漸次傳播開去,一直傳到江邊,停上江上的戰船都似乎受到了影響,戰旗飄揚,飄飄欲飛。
“萬歲——”
“萬歲——”
孫策抱拳,環顧四周,麵帶微笑,微微欠身施禮。
這是百姓之間常見的禮節,並非天子接見群臣的禮儀,不僅孫策身後的群臣尷尬,就連庭中的百姓都看出了問題,一個個麵麵相覷,不知該如何應對。
歡呼聲停了,場麵有些冷。
一個略帶四川口音的聲音在牆角處響起。“堂堂天子,如庶人匹夫一般拱手作揖,不嫌失禮麽?”
刹那間,無數道目光看了過去,人群散開,露出一個略顯孤單,卻如勁竹一般不屈的身影。
孫策微微一笑,轉身命人撤去頭頂的青蓋傘。青蓋傘是天子儀仗,不僅僅是用來遮陽。不過金秋十月,陽光燦爛,遮陽也是必要的。負責執傘的郎官有些不解,遲疑了一下,見孫策態度堅決,還是撤下了傘。
孫策再次抱拳,朗聲道:“今日登襄陽書院之講堂者,非是天子,正是一匹夫也。”他提高了聲音,大聲說道:“江東孫策,見過襄陽父老!”
庭中大族和百姓代表聽了,眉飛色舞,齊聲叫好。
蔡諷撫著胡須,頻頻點頭,臉上的皺紋都舒展開來。“陛下親民,難得難得。”
楊介立刻跟上。“不愧是幾百年一見的聖君,非俗人可比。”
有人補上一刀。“也非俗人也能理解。”說著,不加掩飾地看向牆角,得意與鄙夷齊飛。
在這一片叫好聲中,那個不合時宜的聲音再次響了起來。“尊卑失序,何美之有?唉喲!”卻是被人硬生生掐斷,後麵的聲音含糊不清,像是被人捂住了嘴巴。
孫策抬起雙手,往下輕輕一壓,庭中頓時鴉雀無聲,那個含糊的聲音卻變得清晰無比,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人群再次散開一些,露出尷尬的辛評和秦宓。辛評一手箍著秦宓的腰,一手捂住秦宓的嘴,因為用力,臉憋得通紅。見眾人看著他們,辛評訕訕的鬆開了手,不忘低聲吩咐秦宓幾句。
秦宓一振衣袖,視而不見,一雙通血的眼睛死死盯住講台上的孫策。
孫策迎著秦宓的怒視,含笑點頭。他知道秦宓是誰,關羽早就派人畫了畫像,送到他的麵前。他也知道秦宓今天會來,而且一定會找碴生事。
但他沒有問秦宓姓名的興趣,雖然他知道秦宓一定希望他問,以便大聲報出自己的姓名、籍貫,好名正言順的代表益州和蜀國。
可是他不想給秦宓這樣的機會。
“尊卑固然有序,卻非天然不變,而是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孫策不緊不慢,聲音也不算特別響亮,卻能將每一個字都送入庭中眾人的耳中,宛如金鍾玉磬,讓人一聽就覺得渾身舒坦。
秦宓也不禁吃了一驚,頓時想起一個人來,臉色不由得變了變。
孫策也不理會秦宓,接著說道:“比如我,初平二年,我初到襄陽時,年不過十七,官不過校尉,何尊之有?登魚梁洲,被龐公拒於門外。登蔡洲,又吃了蔡公的閉門羹。十二年後,再到襄陽,龐公、蔡公皆以為我為貴客,與十二年前豈是一般?”
台下眾人相顧失笑,龐德公、蔡諷有些坐不住,連忙起身請罪。
“老朽眼拙,不識陛下,死罪死罪。”
“諷愚昧,悔不當初。”
孫策擺擺手,示意他們就座。“二位何錯之有?換作我,有人不請自來,我也是要拒之門外的。我與二位的區別隻有一個,那就是我有保護自己的能力。我不想見的人,就可以不見。就算他已經到了我麵前,我也可以將他打出去。”
說著,孫策嘴角微挑,看著秦宓,毫不掩飾隨時動粗的可能。
秦宓本想反唇相譏,被孫策看了一眼,莫名地心中一緊,居然沒說話。
孫策收回目光,接著說道:“再比如,在朝堂之上,我是天子,縱使是太後見我,也不能失禮。回到後宮,我便是家人,看到太後,我不能失人子之禮。以此而論,尊卑豈是不變之鐵律?”
孫策頓了頓,接著說道:“襄陽書院乃是私家書院,並非官府之地,自然可以隻論學問,不依朝廷禮製。常言道,學無長幼,達者為先。我本武人,雖年近而立,奈何學問有限,與書院賢良、襄陽父老相見,有所請益即可,又何必擺出皇家威嚴,掩我學問不足之怯?”
襄陽書院的師生極是受用,相顧點頭,表示讚同孫策的看法。
秦宓雖然也欣賞孫策的態度,卻不願就此放過。他咽了一口唾沫,潤潤嗓子。一夜未睡,他雖然亢奮,卻掩飾不住身體的疲憊,尤其是嗓子。本來還沒什麽感覺,聽了孫策的聲音之外,頓時覺得自己的聲音粗礪如石,格外難聽,有失君子如玉的風度,反被一個武夫比了下去。
“如足下所言,尊卑因人因時因地而異,那豈不是人人可以稱王,個個可以稱帝,隻不過是換個地方,換個時間而已?”
說著,秦宓用眼角餘光看了一眼辛評,做出了避讓的準備,免得再像剛才一樣被辛評踹一腳。
辛評聽了半句,就知道要壞,本打算搶上來阻攔,轉念一想又放棄了。
既然秦宓作死,就讓他死吧。
不得不說,秦宓這一句還是很精準的,直指吳國新政要害。
秦宓說完,堂上堂下一片寂靜。襄陽書院祭酒宋忠咳嗽了一聲,長身欲起,卻被孫策及時阻止。
孫策環顧四周,看著眾人各異的神情,臉上笑容不變。吳國朝野對這個問題一直有分歧,在汝陽時,就有不少人提出恢複天命論,解決政權合法性的問題,隻是他一直沒有正麵答複。
有些問題遲早要解決的,與其糊弄掩飾,倒不如存疑。
有控製的討論不會顛覆新生的大吳政權,一味壓製反倒可能埋下禍根。漢武帝引用雜化的儒術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結果西漢亡於看起來更合法的王莽。光武帝引用讖緯來證明自己的天命,結果整個東漢各種謠言不斷,一句“代漢者當塗高”惹得無數人做起了帝王夢。
等宋忠坐好,眾人屏息而聽,孫策忽然一笑。“足下可知蔥嶺以西,有國名為貴霜?”
秦宓點點頭。“略有耳聞。”
“那足下可知,貴霜之西,又有安息、羅馬?”
“呃,聽說過一些。”秦宓的額頭冒出了汗,也不知是太陽曬的,還是心裏緊張的。這些天,他在襄陽買了很多書,其中有一部分是講述海外諸國的,聽說了一些,但了解有限。孫策隻問名字,他還可以回答,若問得細了,他必然受窘。
“貴霜有王,安西有王,羅馬則有皇帝,據說還有什麽萬王之王。你說,他們與我中原之主孰尊孰卑?”
秦宓不屑一顧。“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足下若與這些夷狄相提並論,未免自謙太過,有失我華夏體麵。”
孫策笑笑。“那三代之主如何?夏禹、商湯,周之文武,可以一論嗎?”
“這是自然。”
“以夏禹、商湯、周之文武,可曾傳國萬世?”
秦宓微微一笑,如釋重負。等了半天,終於等到這句話。他提高了聲音,大聲說道:“依足下之言,那吳國亦將為他姓所代?”
孫策看著秦宓,笑容依舊,目光中帶著一絲憐憫。這秦宓書讀得不少,卻已經落伍了。在襄陽書院提出這樣的問題,還像孔雀開屏一樣自以為得計,卻不知暴露了自己最醜陋的一麵。
真是可憐。
果然,講台旁的襄陽書院師生之中有人長身而起,戟指秦宓,大聲喝道:“哪來的迂夫子,說的什麽混賬話,這世上哪有萬世不變的王朝,都什麽時候了,還和秦始皇一樣自以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