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利歸來,對歐諾萬人來說,就意味著末日來臨。
在阿利回來之前,張小剛派遣了大量戰士去尋找她,因此張小剛也加快了擴充軍團規模的速度。
過去半年裏,張小剛組建了八百多個軍團,即便扣除飛往鄰近恒星係的戰士,人類文明的軍事力量也已達到了一千個軍團,也就是一千萬名戰士,而且所有戰士都擁有九級複合星核與九級融合星核。
如果有必要,還能讓部分戰士獲得聚合星核。
不是阿利不肯傳授製造聚合星核的技術,而是人類文明現在掌握的資源,不足以讓所有戰士都擁有聚合星核。
即便是二級聚合星核,也需要一百六十二種星核。
也就是說,一名擁有二級聚合星核的戰士,其占有的星核數量是一名擁有普通星核戰士的一百六十二倍。
如果是九級聚合星核,需要七百二十九種星核。
武裝一名擁有九級聚合星核的戰士所消耗掉的星核,可以武裝九名擁有九級複合星核的戰士,或者是武裝七百二十九名擁有星核的準軍人,也就是為了維持聯盟內部秩序而存在的警察。
顯然,由擁有聚合星核的戰士組建軍團,需要耗費大量星核。
《一〈本讀《小說 ybdu當然,人類文明不是沒有足夠多的星核。
在德巴朗人投降之後,加上陸續加入聯盟的那些弱小智慧文明,人類控製的恒星係已經接近四千個。雖然在這些戰爭中,人類文明保留了很多智慧文明,並且給予了這些智慧文明廣闊的生存空間,但是在一個關鍵問題上,人類從來沒有做出讓步,即所有智慧文明都得退化到自然進化階段。
人類文明這麽做,名義上是防止其他智慧文明成為威脅。
當然,這也是一個說得過去的理由。
隻是,在根本上,還是為了保護最關鍵的資源。對自然進化階段的智慧文明來說,不但無法利用星核,也用不著星核。絕大部分自然進化階段的智慧文明,隻需要掌握可控聚變技術就能獲得充足的能源,最多隻是需要利用質能體製造宇航工具,或者是建造空間城市來擴大生存空間。
通過這個辦法,人類文明獲得了獨占星核的權力。
事實上,這也正是人類文明需要的唯一資源。
按照張小剛的安排,人類文明的人口規模將控製在二十萬億左右。雖然並非所有人都適合成為戰士,但是至少能夠武裝十萬億戰士,也就是組建十億個軍團。對於那些可以預見的戰爭來說,十億個軍團已經足夠用了。即便按照用一個軍團去占領與控製一個恒星係,而且留出一半的軍團來準備發動下一場戰爭,隻要能夠武裝起十億個軍團,人類文明就能夠橫掃整個銀河係。也就是說,即便戰爭遍布整個銀河係,而且人類文明多線作戰,現在的人口規模也足夠了。
這樣一來,人類文明顯然不需要太多的生存空間。
一個稍微大一點的恒星係,就能容納二十萬億人。如果有十萬億人成了戰士,在各個恒星係裏執行戰鬥任務,那麽剩下的十萬億人,隻需要一個比太陽係稍微大一點的,普通的恒星係就足夠了。
正是如此,在生存空間的問題上,張小剛非常大度。
在接納了德巴朗人之後,張小剛就決定,向所有聯盟內的智慧文明開放由人類文明控製的所有恒星係,並且要求所有聯盟內的智慧文明開放自己的恒星係,確保聯盟內的所有智慧文明能夠自由往來。
說得更直接一點,隻要遵守人類文明製訂的社會規則,聯盟內的所有智慧文明裏的任何一個成員,都能去聯盟內的任何一個恒星係生活,並且通過自己的努力,也就是勞動,獲得生存所需的一切資源。
張小剛這麽做,顯然不是為了推動智慧文明大聯合。
在他看來,與其讓各個智慧文明在固定的恒星係裏定居,還不如打亂這個秩序,讓所有智慧文明都分散到所有恒星係裏麵,讓不同的智慧生命在一起生活。雖然這會產生很多的社會問題,比如並非所有智慧生命都適合同樣的生活環境,比如不同的智慧文明有著不同的文化與價值觀,比如很多智慧文明的審美觀都不一樣,但是這些問題都可以解決,而且算不上嚴重。由此帶來的好處,則是非常實在的。這就是,在分散定居之後,沒有一個智慧文明能夠單獨控製某個恒星係,也就不可能在與人類產生矛盾、或者是野心膨脹之後,能夠對人類構成威脅。
其實,聯盟內的智慧文明同樣支持這麽做。
原因很簡單,如果一個智慧文明聚集在一個恒星係裏麵,那麽在遭到突然襲擊,恒星係毀滅之後,這個智慧文明也就徹底滅絕了。哪怕是在幾個恒星係裏麵,隻要最主要的那個恒星係毀滅,也會遭到重創。如果分散在很多的恒星係裏麵,情況就不一樣了,哪怕有幾個恒星係遭到毀滅性打擊,甚至是很多的恒星係遭到毀滅性打擊,隻要有足夠多的恒星係沒有被毀滅,那麽在這些恒星係裏定居的智慧文明就不會滅絕,甚至不會受到太大影響,還有複興的機會。
對那些依賴智慧文明的創造者來說,這顯然是一件極大的好事。
當然,對智慧文明裏的個體來說,這也未必是壞事,因為這能讓他們去別的恒星係,去爭取自己的機會,去實現自身的價值。還能讓他們認識到外麵的世界,讓他們獲得更加廣大的發展前程。
隻是,這麽做,卻不可避免的產生了一個後果。
這就是,智慧文明大聯合。
用“融合”來形容,也許更加貼切一些。
雖然對於自然進化階段的智慧文明來說,要想在生理上跟其他智慧生命結合,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在文化、思想、價值觀、審美觀等方麵,不同智慧文明之間的融合不會有太多的障礙。
其實,這樣的影響已經顯現了出來。
這就是,在人類中,已經有不少人受到了阿卡迪亞人的影響,認為阿卡迪亞人的身體形態與相貌最為優美。一些人甚至改變了自身的形態與相貌,轉變成了阿卡迪亞人的樣子,因為他們覺得這更加漂亮。此外,阿卡迪亞人的交流方式,也被很多人類所認同,並且得到了一些人效仿。
當然,張小剛在乎的不是這些。
在這個智慧文明大家庭中,人類是絕對的家長,而且隻有人類在自我進化階段,能夠充分利用星核。
說得簡單一些,四千個恒星係的星核全部屬於人類。
問題是,開發這些星核,需要足夠多的勞動力。
如果其他智慧文明都很強大,那麽開采星核不是什麽難事。即便隻是質能體生命,也能夠在宇宙空間裏自行活動,能夠以極高的效率開采星核。問題是,其他智慧文明已經退化到了自然進化階段,擁有的是**,無法離開所生存的生態環境,前往其他星體需要借助人類提供的宇航工具。更重要的是,他們隻能用工具來開采星核,因此效率很低,根本無法與質能體生命相比。
張小剛明白這個問題,隻是沒有想辦法解決。
在他看來,控製住聯盟裏的其他智慧文明,似乎比發動擴張戰爭還要重要。
這也可以理解。
在德巴朗戰爭結束之後,人類文明已經足夠強大,在周邊一千光年之內,已經沒有任何一個智慧文明能夠對人類構成威脅了。對於一個強大的智慧文明來說,如果沒有足夠強大的外來敵人,那麽最大的威脅就來自內部矛盾。隻要內部矛盾爆發出來,那麽再強大的智慧文明都會分崩離析。
事實上,這也是人類文明的慘痛教訓。
用張小剛的話來說,他寧願放慢擴張的速度,也不會讓那些與人類共存的智慧文明對人類構成威脅。
要知道,在這個龐大的聯盟中,人類的規模非常小。
組成聯盟的一百多個智慧文明中,有半數以上的個體數量超過了人類,其中德巴朗人是人類的五十倍,阿卡迪亞人是人類的十倍。如果核心技術擴散,這些智慧文明隨時有可能讓人類文明滅亡。
所幸的是,隻有人類文明需要用到星核,需要用星核來武裝戰士。
一千個軍團,絕對不算少,至少在人類文明所處的區域,沒有哪個智慧文明擁有如此強大的軍事力量。
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千萬名全部擁有九級融合星核的戰士。
即便是其他的強大智慧文明,大部分戰士擁有的都是複合星核,隻有極少數戰士擁有聚合星核,而擁有九級聚合星核的戰士更加少之又少。如果以軍事實力為準,至少在一千光年的半徑之內,沒有一個智慧文明在人類之上。當然,如果把範圍擴大到五千光年,就不是這麽回事了。
能否用現在的軍事力量打贏下一場戰爭,成了最關鍵的問題。
在阿利回來之前,張小剛派遣了大量戰士去尋找她,因此張小剛也加快了擴充軍團規模的速度。
過去半年裏,張小剛組建了八百多個軍團,即便扣除飛往鄰近恒星係的戰士,人類文明的軍事力量也已達到了一千個軍團,也就是一千萬名戰士,而且所有戰士都擁有九級複合星核與九級融合星核。
如果有必要,還能讓部分戰士獲得聚合星核。
不是阿利不肯傳授製造聚合星核的技術,而是人類文明現在掌握的資源,不足以讓所有戰士都擁有聚合星核。
即便是二級聚合星核,也需要一百六十二種星核。
也就是說,一名擁有二級聚合星核的戰士,其占有的星核數量是一名擁有普通星核戰士的一百六十二倍。
如果是九級聚合星核,需要七百二十九種星核。
武裝一名擁有九級聚合星核的戰士所消耗掉的星核,可以武裝九名擁有九級複合星核的戰士,或者是武裝七百二十九名擁有星核的準軍人,也就是為了維持聯盟內部秩序而存在的警察。
顯然,由擁有聚合星核的戰士組建軍團,需要耗費大量星核。
《一〈本讀《小說 ybdu當然,人類文明不是沒有足夠多的星核。
在德巴朗人投降之後,加上陸續加入聯盟的那些弱小智慧文明,人類控製的恒星係已經接近四千個。雖然在這些戰爭中,人類文明保留了很多智慧文明,並且給予了這些智慧文明廣闊的生存空間,但是在一個關鍵問題上,人類從來沒有做出讓步,即所有智慧文明都得退化到自然進化階段。
人類文明這麽做,名義上是防止其他智慧文明成為威脅。
當然,這也是一個說得過去的理由。
隻是,在根本上,還是為了保護最關鍵的資源。對自然進化階段的智慧文明來說,不但無法利用星核,也用不著星核。絕大部分自然進化階段的智慧文明,隻需要掌握可控聚變技術就能獲得充足的能源,最多隻是需要利用質能體製造宇航工具,或者是建造空間城市來擴大生存空間。
通過這個辦法,人類文明獲得了獨占星核的權力。
事實上,這也正是人類文明需要的唯一資源。
按照張小剛的安排,人類文明的人口規模將控製在二十萬億左右。雖然並非所有人都適合成為戰士,但是至少能夠武裝十萬億戰士,也就是組建十億個軍團。對於那些可以預見的戰爭來說,十億個軍團已經足夠用了。即便按照用一個軍團去占領與控製一個恒星係,而且留出一半的軍團來準備發動下一場戰爭,隻要能夠武裝起十億個軍團,人類文明就能夠橫掃整個銀河係。也就是說,即便戰爭遍布整個銀河係,而且人類文明多線作戰,現在的人口規模也足夠了。
這樣一來,人類文明顯然不需要太多的生存空間。
一個稍微大一點的恒星係,就能容納二十萬億人。如果有十萬億人成了戰士,在各個恒星係裏執行戰鬥任務,那麽剩下的十萬億人,隻需要一個比太陽係稍微大一點的,普通的恒星係就足夠了。
正是如此,在生存空間的問題上,張小剛非常大度。
在接納了德巴朗人之後,張小剛就決定,向所有聯盟內的智慧文明開放由人類文明控製的所有恒星係,並且要求所有聯盟內的智慧文明開放自己的恒星係,確保聯盟內的所有智慧文明能夠自由往來。
說得更直接一點,隻要遵守人類文明製訂的社會規則,聯盟內的所有智慧文明裏的任何一個成員,都能去聯盟內的任何一個恒星係生活,並且通過自己的努力,也就是勞動,獲得生存所需的一切資源。
張小剛這麽做,顯然不是為了推動智慧文明大聯合。
在他看來,與其讓各個智慧文明在固定的恒星係裏定居,還不如打亂這個秩序,讓所有智慧文明都分散到所有恒星係裏麵,讓不同的智慧生命在一起生活。雖然這會產生很多的社會問題,比如並非所有智慧生命都適合同樣的生活環境,比如不同的智慧文明有著不同的文化與價值觀,比如很多智慧文明的審美觀都不一樣,但是這些問題都可以解決,而且算不上嚴重。由此帶來的好處,則是非常實在的。這就是,在分散定居之後,沒有一個智慧文明能夠單獨控製某個恒星係,也就不可能在與人類產生矛盾、或者是野心膨脹之後,能夠對人類構成威脅。
其實,聯盟內的智慧文明同樣支持這麽做。
原因很簡單,如果一個智慧文明聚集在一個恒星係裏麵,那麽在遭到突然襲擊,恒星係毀滅之後,這個智慧文明也就徹底滅絕了。哪怕是在幾個恒星係裏麵,隻要最主要的那個恒星係毀滅,也會遭到重創。如果分散在很多的恒星係裏麵,情況就不一樣了,哪怕有幾個恒星係遭到毀滅性打擊,甚至是很多的恒星係遭到毀滅性打擊,隻要有足夠多的恒星係沒有被毀滅,那麽在這些恒星係裏定居的智慧文明就不會滅絕,甚至不會受到太大影響,還有複興的機會。
對那些依賴智慧文明的創造者來說,這顯然是一件極大的好事。
當然,對智慧文明裏的個體來說,這也未必是壞事,因為這能讓他們去別的恒星係,去爭取自己的機會,去實現自身的價值。還能讓他們認識到外麵的世界,讓他們獲得更加廣大的發展前程。
隻是,這麽做,卻不可避免的產生了一個後果。
這就是,智慧文明大聯合。
用“融合”來形容,也許更加貼切一些。
雖然對於自然進化階段的智慧文明來說,要想在生理上跟其他智慧生命結合,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在文化、思想、價值觀、審美觀等方麵,不同智慧文明之間的融合不會有太多的障礙。
其實,這樣的影響已經顯現了出來。
這就是,在人類中,已經有不少人受到了阿卡迪亞人的影響,認為阿卡迪亞人的身體形態與相貌最為優美。一些人甚至改變了自身的形態與相貌,轉變成了阿卡迪亞人的樣子,因為他們覺得這更加漂亮。此外,阿卡迪亞人的交流方式,也被很多人類所認同,並且得到了一些人效仿。
當然,張小剛在乎的不是這些。
在這個智慧文明大家庭中,人類是絕對的家長,而且隻有人類在自我進化階段,能夠充分利用星核。
說得簡單一些,四千個恒星係的星核全部屬於人類。
問題是,開發這些星核,需要足夠多的勞動力。
如果其他智慧文明都很強大,那麽開采星核不是什麽難事。即便隻是質能體生命,也能夠在宇宙空間裏自行活動,能夠以極高的效率開采星核。問題是,其他智慧文明已經退化到了自然進化階段,擁有的是**,無法離開所生存的生態環境,前往其他星體需要借助人類提供的宇航工具。更重要的是,他們隻能用工具來開采星核,因此效率很低,根本無法與質能體生命相比。
張小剛明白這個問題,隻是沒有想辦法解決。
在他看來,控製住聯盟裏的其他智慧文明,似乎比發動擴張戰爭還要重要。
這也可以理解。
在德巴朗戰爭結束之後,人類文明已經足夠強大,在周邊一千光年之內,已經沒有任何一個智慧文明能夠對人類構成威脅了。對於一個強大的智慧文明來說,如果沒有足夠強大的外來敵人,那麽最大的威脅就來自內部矛盾。隻要內部矛盾爆發出來,那麽再強大的智慧文明都會分崩離析。
事實上,這也是人類文明的慘痛教訓。
用張小剛的話來說,他寧願放慢擴張的速度,也不會讓那些與人類共存的智慧文明對人類構成威脅。
要知道,在這個龐大的聯盟中,人類的規模非常小。
組成聯盟的一百多個智慧文明中,有半數以上的個體數量超過了人類,其中德巴朗人是人類的五十倍,阿卡迪亞人是人類的十倍。如果核心技術擴散,這些智慧文明隨時有可能讓人類文明滅亡。
所幸的是,隻有人類文明需要用到星核,需要用星核來武裝戰士。
一千個軍團,絕對不算少,至少在人類文明所處的區域,沒有哪個智慧文明擁有如此強大的軍事力量。
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千萬名全部擁有九級融合星核的戰士。
即便是其他的強大智慧文明,大部分戰士擁有的都是複合星核,隻有極少數戰士擁有聚合星核,而擁有九級聚合星核的戰士更加少之又少。如果以軍事實力為準,至少在一千光年的半徑之內,沒有一個智慧文明在人類之上。當然,如果把範圍擴大到五千光年,就不是這麽回事了。
能否用現在的軍事力量打贏下一場戰爭,成了最關鍵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