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晚上,諸葛亮到了賈詡的府邸,師徒二人見麵,賈詡問道:“孔明,你深夜來此,有何事情啊?”
諸葛亮道:“先生,明日朝會隻怕會有大事發生。”
“大事?”賈詡一愣,問道:“孔明以為什麽大事?”
諸葛亮道:“學生預估,陛下會提起科舉之事。”
“卻有此可能。”賈詡道:“那你是什麽意思呢?”
諸葛亮道:“請先生務必卻說陛下暫緩施行。”賈詡道:“孔明啊,科舉之製是陛下在長安之時就定下的方略,並且我朝急缺有識之士充任各級官吏,如果現在要求陛下暫緩科舉,隻怕陛下不同意。就算陛下同意了,那
急需的各級官吏又用何人來填補?”諸葛亮道:“先生所言,學生知道。屯田製,已然讓世家大族交出了土地,一旦施行科舉製,那便是要他們交出做官的專權,隻怕他們不幹啊,如今北麵有司馬懿、鮮卑人和匈奴人,如果世家大族再一鬧起來,和司馬懿等人來個裏應外合,那……那天下之勢就危險了。所以,學生的主意是,先施行屯田,待屯田徹底施行之後,再行科舉,方
為穩妥之策啊。”賈詡聽了諸葛亮的話以後道:“孔明,你說得有道理,但是新朝初立,陛下也是想急於做一番事出來啊。我可以勸說陛下暫緩施行科舉,那這缺額的各級官吏用何人來填充
呢?”諸葛亮道:“我大渠軍征戰十餘年,如今除了北部邊疆有寇患以外,其他基本無事,可以將一部分人馬裁撤,這些裁撤的兵士可以讓他們充任各級知縣郡守,同時,也可以
將前朝的官吏任用一批,先將大局穩住,隻要屯田全麵落實,再行科舉,就算世家大族有不軌之心,也難成氣候了。”
賈詡道:“那這樣吧,明日朝會,由你啟奏,我來附和,如何?”
諸葛亮道:“多謝先生相助。”
賈詡道:“談不上相助,你我都是為了朝廷。”
第二天早晨,順天殿早早生起了四個徑直六尺的大燎爐,紅紅的木炭火使陰冷的大殿暖烘烘的。從料峭的春寒中依次進得殿來的朝臣們心中都紛紛暗自喊好暖和。
在群臣山呼萬歲以後,趙弘道:“諸位,我準備在今年的秋天舉行第一次全國性的科舉考試,不知眾位意下如何啊?”
趙弘話音剛落,尚書令黃權首先道:“啟奏陛下,微臣覺得不合時宜。”
對於反對的聲音趙弘是早有準備的,問道:“為什麽不合時宜?哪裏不合時宜啊?”黃權道:“世間人分貴賤賢愚,陛下在軍興之時,為了籠絡人心,可以科舉之製來號召全國。如今天下一統,就應當以君子治小人,以有德之士教化無德之士,如果施行科
舉,那便是隻論才而不論德,一旦天下禮崩樂壞,將不可收拾!”
趙弘沒有馬上表態,而是看向曹操,問道:“曹丞相以為如何啊?”曹操道:“世間之人,當然有貴賤賢愚之分,但是如果貴賤賢愚一旦固,則國無生氣,民有怨心。天下之亂非亂於禮崩樂壞,而是亂於權勢固化,貧富懸殊。別的不說,就看前朝,以察舉製立國,親朋好友,相互察舉推薦,做官的永遠就是那麽幾家人,他們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為了自己,為了自己的家族,為了自己這個小圈子的利益,不管國家興亡,不顧百姓死活,兼並土地,魚肉鄉裏,橫行霸道,這才導致黃巾軍興,陛下也才能從百萬黃巾中脫穎而出。察舉製的弊端,由此可一目了然,陛下施行
科舉製,正可以讓尋常百姓有了為官的機會,同時也可以淘汰一批不能勝任的官員,吐故納新,朝廷才有活力,百姓才有出路。”
趙弘原本以為曹操會說出些反對的話來,就算不反對,冷嘲熱諷,總得有那麽幾句吧,可是他沒有想到曹操這一回竟然是完全的站在自己這一邊。
一時間趙弘倒不知道自己該說什麽好了。
“陛下,微臣以為此時此刻施行科舉製,萬萬不妥!”趙弘還不急說話,諸葛亮出班喊道:“請陛下暫時不要施行科舉製。”
趙弘笑了。曹操如今雖然是大渠國的丞相,但是趙弘知道,從根子裏他還是瞧不起自己,瞧不起自己的軍隊和自己的文臣武將的,但是就是這麽一個怎麽看怎麽瞧不起自己的人今天
竟然毫不保留的支持自己,別說是趙弘,擱在誰的身上誰也不信啊。
再看諸葛亮,那是根正苗紅的黃巾軍老臣啊,少年時代就在黃巾軍中渡過,現在突然出來反對自己。
有意思,真有意思,這能讓趙弘不笑嗎?
“孔明,方才曹丞相說了推行科舉製的必要性,你現在說說你反對科舉製的原因吧?”
“陛下,微臣不是反對,而是請陛下暫緩施行。”諸葛亮道:“至於暫緩施行的原因很簡單,不是時候。”
“不是時候?”趙弘道:“說得清楚一些,那什麽時候才是時候呢?”
諸葛亮道:“陛下,治大國,如烹小鮮。如今天下初定,百業待興,需要的是休養生息,大動幹戈,如果民亂於內,賊擾於外,天下不得安寧矣。”
趙弘當然不會去和諸葛亮爭論,他看向曹操道:“曹丞相,孔明說施行科舉製,會天下不得安寧,你如何說啊?”曹操也是當做最高領導的人,他當然知道這是趙弘希望自己和諸葛亮爭論,但是曹操確實希望趙弘能徹行科舉製。因為趙弘施行了科舉製,確實有諸葛亮方才說的那種可能,“民亂於內,賊擾於外”,那樣的話,說不準大漢的江山真有複辟中興的可能。於是道:“治國方略不同產生爭執,理所當然也。隻是在下卻不信,變法一個科舉製就是
大動幹戈了?就會天下大亂?”
趙弘笑道:“我也不信。”接著趙弘問群臣道:“你們信嗎?”
群臣皆不做聲,隻有呂蒙道:“就算亂也不怕,我大渠有百萬大軍,君臣上下同心,不怕他亂到哪裏去!”諸葛亮沒有理會呂蒙,隻是跪倒在地道:“請陛下三思,三思而後行!”
諸葛亮道:“先生,明日朝會隻怕會有大事發生。”
“大事?”賈詡一愣,問道:“孔明以為什麽大事?”
諸葛亮道:“學生預估,陛下會提起科舉之事。”
“卻有此可能。”賈詡道:“那你是什麽意思呢?”
諸葛亮道:“請先生務必卻說陛下暫緩施行。”賈詡道:“孔明啊,科舉之製是陛下在長安之時就定下的方略,並且我朝急缺有識之士充任各級官吏,如果現在要求陛下暫緩科舉,隻怕陛下不同意。就算陛下同意了,那
急需的各級官吏又用何人來填補?”諸葛亮道:“先生所言,學生知道。屯田製,已然讓世家大族交出了土地,一旦施行科舉製,那便是要他們交出做官的專權,隻怕他們不幹啊,如今北麵有司馬懿、鮮卑人和匈奴人,如果世家大族再一鬧起來,和司馬懿等人來個裏應外合,那……那天下之勢就危險了。所以,學生的主意是,先施行屯田,待屯田徹底施行之後,再行科舉,方
為穩妥之策啊。”賈詡聽了諸葛亮的話以後道:“孔明,你說得有道理,但是新朝初立,陛下也是想急於做一番事出來啊。我可以勸說陛下暫緩施行科舉,那這缺額的各級官吏用何人來填充
呢?”諸葛亮道:“我大渠軍征戰十餘年,如今除了北部邊疆有寇患以外,其他基本無事,可以將一部分人馬裁撤,這些裁撤的兵士可以讓他們充任各級知縣郡守,同時,也可以
將前朝的官吏任用一批,先將大局穩住,隻要屯田全麵落實,再行科舉,就算世家大族有不軌之心,也難成氣候了。”
賈詡道:“那這樣吧,明日朝會,由你啟奏,我來附和,如何?”
諸葛亮道:“多謝先生相助。”
賈詡道:“談不上相助,你我都是為了朝廷。”
第二天早晨,順天殿早早生起了四個徑直六尺的大燎爐,紅紅的木炭火使陰冷的大殿暖烘烘的。從料峭的春寒中依次進得殿來的朝臣們心中都紛紛暗自喊好暖和。
在群臣山呼萬歲以後,趙弘道:“諸位,我準備在今年的秋天舉行第一次全國性的科舉考試,不知眾位意下如何啊?”
趙弘話音剛落,尚書令黃權首先道:“啟奏陛下,微臣覺得不合時宜。”
對於反對的聲音趙弘是早有準備的,問道:“為什麽不合時宜?哪裏不合時宜啊?”黃權道:“世間人分貴賤賢愚,陛下在軍興之時,為了籠絡人心,可以科舉之製來號召全國。如今天下一統,就應當以君子治小人,以有德之士教化無德之士,如果施行科
舉,那便是隻論才而不論德,一旦天下禮崩樂壞,將不可收拾!”
趙弘沒有馬上表態,而是看向曹操,問道:“曹丞相以為如何啊?”曹操道:“世間之人,當然有貴賤賢愚之分,但是如果貴賤賢愚一旦固,則國無生氣,民有怨心。天下之亂非亂於禮崩樂壞,而是亂於權勢固化,貧富懸殊。別的不說,就看前朝,以察舉製立國,親朋好友,相互察舉推薦,做官的永遠就是那麽幾家人,他們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為了自己,為了自己的家族,為了自己這個小圈子的利益,不管國家興亡,不顧百姓死活,兼並土地,魚肉鄉裏,橫行霸道,這才導致黃巾軍興,陛下也才能從百萬黃巾中脫穎而出。察舉製的弊端,由此可一目了然,陛下施行
科舉製,正可以讓尋常百姓有了為官的機會,同時也可以淘汰一批不能勝任的官員,吐故納新,朝廷才有活力,百姓才有出路。”
趙弘原本以為曹操會說出些反對的話來,就算不反對,冷嘲熱諷,總得有那麽幾句吧,可是他沒有想到曹操這一回竟然是完全的站在自己這一邊。
一時間趙弘倒不知道自己該說什麽好了。
“陛下,微臣以為此時此刻施行科舉製,萬萬不妥!”趙弘還不急說話,諸葛亮出班喊道:“請陛下暫時不要施行科舉製。”
趙弘笑了。曹操如今雖然是大渠國的丞相,但是趙弘知道,從根子裏他還是瞧不起自己,瞧不起自己的軍隊和自己的文臣武將的,但是就是這麽一個怎麽看怎麽瞧不起自己的人今天
竟然毫不保留的支持自己,別說是趙弘,擱在誰的身上誰也不信啊。
再看諸葛亮,那是根正苗紅的黃巾軍老臣啊,少年時代就在黃巾軍中渡過,現在突然出來反對自己。
有意思,真有意思,這能讓趙弘不笑嗎?
“孔明,方才曹丞相說了推行科舉製的必要性,你現在說說你反對科舉製的原因吧?”
“陛下,微臣不是反對,而是請陛下暫緩施行。”諸葛亮道:“至於暫緩施行的原因很簡單,不是時候。”
“不是時候?”趙弘道:“說得清楚一些,那什麽時候才是時候呢?”
諸葛亮道:“陛下,治大國,如烹小鮮。如今天下初定,百業待興,需要的是休養生息,大動幹戈,如果民亂於內,賊擾於外,天下不得安寧矣。”
趙弘當然不會去和諸葛亮爭論,他看向曹操道:“曹丞相,孔明說施行科舉製,會天下不得安寧,你如何說啊?”曹操也是當做最高領導的人,他當然知道這是趙弘希望自己和諸葛亮爭論,但是曹操確實希望趙弘能徹行科舉製。因為趙弘施行了科舉製,確實有諸葛亮方才說的那種可能,“民亂於內,賊擾於外”,那樣的話,說不準大漢的江山真有複辟中興的可能。於是道:“治國方略不同產生爭執,理所當然也。隻是在下卻不信,變法一個科舉製就是
大動幹戈了?就會天下大亂?”
趙弘笑道:“我也不信。”接著趙弘問群臣道:“你們信嗎?”
群臣皆不做聲,隻有呂蒙道:“就算亂也不怕,我大渠有百萬大軍,君臣上下同心,不怕他亂到哪裏去!”諸葛亮沒有理會呂蒙,隻是跪倒在地道:“請陛下三思,三思而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