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竇杏在這裏有話沒有和趙邦說透,趙邦越是不查不追究這事,不因為這件事去牽連自己的兄弟,就越能贏得趙弘的歡心;相反,趙邦越是追究這事就越是容易給別做嫁衣。比如,這事是趙政做的,趙邦利用這件事扳倒了趙政,趙弘嘴上不說,但心中也必然對趙邦不滿:難道兄弟之間,非要置人於死地嗎?那趙弘也必然會疏遠趙邦,
最後的結果就是讓趙秀白白的撿了一個大便宜。
二人雲雨過後,偎依在趙邦懷中還在回味著方才快樂餘味兒的竇杏忽然道:“夫君,俺想回涼州去看望一下父母兄弟。”
趙邦親了一下竇杏的額頭道:“現在局麵風雲詭譎,你回涼州去了,我有疑難的時候問誰啊?要不等兩天吧,你看怎麽樣?”
竇杏聽了這話,未置可否,趙邦再看她時,竇杏隻是默默的流著眼淚。
趙邦發現竇杏在流淚,問道:“怎麽哭了?”
……趙邦道:“要不派個人回涼州去,將你的父母還有兄弟都接來,怎麽樣?”忽然趙邦又道:“這樣不好,如今我連我自己的命都保不住,把他們接來了,我拿什麽保證他們的
周全?”
竇杏道:“他們來了,隻不過是範陽的屯田所裏多了一戶人家而已,一個尋常人家,這些刺客殺他們做什麽?”
趙邦道:“行,那你就安排人,去涼州接他們吧。”
竇杏摟著趙邦,嬌滴滴的道:“那俺多謝夫君。”竇杏當初就和趙邦說過,趙弘有將帝位傳給趙邦的可能,在經過了這段日子觀察,尤其是關索被升任範陽兵馬都尉和魏延被任命為幽州刺史以後,越發的堅定了竇杏的這
種想法。特別是他又想起了自己過去聽自己的父親說過的一個發生在自己村裏的故事。
過去在她老家的村裏有個地主,家裏也是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勤勞踏實;二兒子聰明伶俐,隻有小兒子好吃懶做。
可是就算是好吃懶做,那也是他的兒子,他很怕自己蹬腿以後,三兒子不是兩個哥哥的對手,於是在他還活著的時候就分了幾畝地給小兒子,讓小兒子單過。
可是這小兒子哪裏吃過這種苦頭啊,沒兩年,分的幾畝地就給敗光了。那老地主一看這樣不成,一旦他死了,家產三分以後,隻怕自己的兒子守不住家產,可是他死了以後分家卻是必然的,並且是誰也阻止不了的。老地主思之再三,又讓老
三回來,並且將所有的地都分給了老二老三,唯獨沒有分給老大。但是,在他死以前,依舊由老大來打理家裏的土地。
村裏的人對這個老地主指指點點,說他抬虧待大兒子了。
老二老三心裏卻十分的高興,都和老大相信相愛。他們和大哥相親相愛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怕老大抱怨,和自己爭地。
等那老地主臨死前,家裏又多了九十多畝土地。老二老三蠻以為老地主會把這些地也都分了的,可是當老地主拿出遺囑以後,老大、老二、老三頓時傻眼了。原來老地主的遺囑是這樣說的,原先分給老二、老三的土地不得再分;後來增加的九十多畝土地全部歸老大所有,並且,老二、老三的土地全部由老大經營,所得利潤,
田主得七成,經營者得三成。如果老大不願意為兄弟經營田地,需得在十年以後從自己的所有田產中分出三分之一給一個兄弟;相反,如果在父親去世的頭十年內兄弟不願意讓兄長經營,需得分出一
半土地讓給兄長。
這樣以來,兄弟三人在十年之內不想白白的將自己的田產送人,那就隻能是牢牢的綁在一起。
現在,趙弘的招法和這個老地主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如,趙政封了秦王,趙秀封了吳王,而趙邦什麽都沒有,這不和當初地主分家產是一樣的嗎?所以這個時候,竇杏必須將自己的家人都接到範陽來,尤其是她的兩個弟弟,必須讓他們在趙邦最困難的時候和趙邦同進同退,這樣也好為日後趙邦繼位登基後,自己的
兩個弟弟可以在朝中掌權。
不得不說,竇杏這個女人心機深沉,謀劃深遠。
用一句現在的話來說:日落西山你不陪,東山再起你是誰。趙邦沒有封王,看似日落西山,在這個時候竇杏不僅自己陪著他趙邦,她一家老小都陪著趙邦,趙邦日後能不感激竇家呢?能不重用竇杏的兩個弟弟嗎?竇家能不因為趙
邦的龍飛九五之時而飛黃騰達嗎?
就在竇杏派人去涼州接自己家人的第二天,黃權和楊銘雙雙到了範陽。
趙邦在魏延、關索嚴密護衛下出城迎接黃權和楊銘。
黃權、楊銘見了趙邦急忙下拜:“微臣拜見皇子殿下。”
趙邦急忙將黃權和楊銘扶將起來問道:“二位大人,你們來範陽有何貴幹啊?”黃權、楊銘當然知道趙邦知道自己來做什麽的,既然趙邦裝作不知道,他們也就裝作趙邦不知道。黃權道:“陛下聽聞皇子殿下遭刺客暗殺,大為惱怒,令下官和楊太傅一
起來查辦此案。”
趙邦流著淚道:“多謝父皇關愛。”
在趙邦迎接黃權和楊銘入城的時候,黃權笑問趙邦道:“皇子殿下,敢問您可有什麽線索啊?”
趙邦道:“不用線索,我知道是誰要殺我。”
黃權和楊銘一聽這話,兩人大吃一驚,互看了一眼,楊銘問道:“敢問殿下,殿下以為是誰?”
趙邦看著前方,道:“這還用問嗎?想殺我趙邦,無非就那幾個人。”
“幾個人?”黃權和楊銘聽了這三個字,心中都暗自吃驚。
“看來二皇子是要掀起大案啊!”
“不好!二皇子這是要做什麽?難道他想……”
黃權問道:“那還請二皇子殿下說得明白一些,到底是誰敢這般的膽大妄為,敢對殿下動手?”
趙弘忽然停住腳步,看了一回黃權和楊銘道:“這還用說嗎?除了司馬懿還有誰?”
黃權一聽這話,微微覺得有些失望,而楊銘則長籲了一口氣。他們兩個各有各的態度,也正是趙弘派他們兩個來範陽查案的原因所在。
最後的結果就是讓趙秀白白的撿了一個大便宜。
二人雲雨過後,偎依在趙邦懷中還在回味著方才快樂餘味兒的竇杏忽然道:“夫君,俺想回涼州去看望一下父母兄弟。”
趙邦親了一下竇杏的額頭道:“現在局麵風雲詭譎,你回涼州去了,我有疑難的時候問誰啊?要不等兩天吧,你看怎麽樣?”
竇杏聽了這話,未置可否,趙邦再看她時,竇杏隻是默默的流著眼淚。
趙邦發現竇杏在流淚,問道:“怎麽哭了?”
……趙邦道:“要不派個人回涼州去,將你的父母還有兄弟都接來,怎麽樣?”忽然趙邦又道:“這樣不好,如今我連我自己的命都保不住,把他們接來了,我拿什麽保證他們的
周全?”
竇杏道:“他們來了,隻不過是範陽的屯田所裏多了一戶人家而已,一個尋常人家,這些刺客殺他們做什麽?”
趙邦道:“行,那你就安排人,去涼州接他們吧。”
竇杏摟著趙邦,嬌滴滴的道:“那俺多謝夫君。”竇杏當初就和趙邦說過,趙弘有將帝位傳給趙邦的可能,在經過了這段日子觀察,尤其是關索被升任範陽兵馬都尉和魏延被任命為幽州刺史以後,越發的堅定了竇杏的這
種想法。特別是他又想起了自己過去聽自己的父親說過的一個發生在自己村裏的故事。
過去在她老家的村裏有個地主,家裏也是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勤勞踏實;二兒子聰明伶俐,隻有小兒子好吃懶做。
可是就算是好吃懶做,那也是他的兒子,他很怕自己蹬腿以後,三兒子不是兩個哥哥的對手,於是在他還活著的時候就分了幾畝地給小兒子,讓小兒子單過。
可是這小兒子哪裏吃過這種苦頭啊,沒兩年,分的幾畝地就給敗光了。那老地主一看這樣不成,一旦他死了,家產三分以後,隻怕自己的兒子守不住家產,可是他死了以後分家卻是必然的,並且是誰也阻止不了的。老地主思之再三,又讓老
三回來,並且將所有的地都分給了老二老三,唯獨沒有分給老大。但是,在他死以前,依舊由老大來打理家裏的土地。
村裏的人對這個老地主指指點點,說他抬虧待大兒子了。
老二老三心裏卻十分的高興,都和老大相信相愛。他們和大哥相親相愛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怕老大抱怨,和自己爭地。
等那老地主臨死前,家裏又多了九十多畝土地。老二老三蠻以為老地主會把這些地也都分了的,可是當老地主拿出遺囑以後,老大、老二、老三頓時傻眼了。原來老地主的遺囑是這樣說的,原先分給老二、老三的土地不得再分;後來增加的九十多畝土地全部歸老大所有,並且,老二、老三的土地全部由老大經營,所得利潤,
田主得七成,經營者得三成。如果老大不願意為兄弟經營田地,需得在十年以後從自己的所有田產中分出三分之一給一個兄弟;相反,如果在父親去世的頭十年內兄弟不願意讓兄長經營,需得分出一
半土地讓給兄長。
這樣以來,兄弟三人在十年之內不想白白的將自己的田產送人,那就隻能是牢牢的綁在一起。
現在,趙弘的招法和這個老地主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如,趙政封了秦王,趙秀封了吳王,而趙邦什麽都沒有,這不和當初地主分家產是一樣的嗎?所以這個時候,竇杏必須將自己的家人都接到範陽來,尤其是她的兩個弟弟,必須讓他們在趙邦最困難的時候和趙邦同進同退,這樣也好為日後趙邦繼位登基後,自己的
兩個弟弟可以在朝中掌權。
不得不說,竇杏這個女人心機深沉,謀劃深遠。
用一句現在的話來說:日落西山你不陪,東山再起你是誰。趙邦沒有封王,看似日落西山,在這個時候竇杏不僅自己陪著他趙邦,她一家老小都陪著趙邦,趙邦日後能不感激竇家呢?能不重用竇杏的兩個弟弟嗎?竇家能不因為趙
邦的龍飛九五之時而飛黃騰達嗎?
就在竇杏派人去涼州接自己家人的第二天,黃權和楊銘雙雙到了範陽。
趙邦在魏延、關索嚴密護衛下出城迎接黃權和楊銘。
黃權、楊銘見了趙邦急忙下拜:“微臣拜見皇子殿下。”
趙邦急忙將黃權和楊銘扶將起來問道:“二位大人,你們來範陽有何貴幹啊?”黃權、楊銘當然知道趙邦知道自己來做什麽的,既然趙邦裝作不知道,他們也就裝作趙邦不知道。黃權道:“陛下聽聞皇子殿下遭刺客暗殺,大為惱怒,令下官和楊太傅一
起來查辦此案。”
趙邦流著淚道:“多謝父皇關愛。”
在趙邦迎接黃權和楊銘入城的時候,黃權笑問趙邦道:“皇子殿下,敢問您可有什麽線索啊?”
趙邦道:“不用線索,我知道是誰要殺我。”
黃權和楊銘一聽這話,兩人大吃一驚,互看了一眼,楊銘問道:“敢問殿下,殿下以為是誰?”
趙邦看著前方,道:“這還用問嗎?想殺我趙邦,無非就那幾個人。”
“幾個人?”黃權和楊銘聽了這三個字,心中都暗自吃驚。
“看來二皇子是要掀起大案啊!”
“不好!二皇子這是要做什麽?難道他想……”
黃權問道:“那還請二皇子殿下說得明白一些,到底是誰敢這般的膽大妄為,敢對殿下動手?”
趙弘忽然停住腳步,看了一回黃權和楊銘道:“這還用說嗎?除了司馬懿還有誰?”
黃權一聽這話,微微覺得有些失望,而楊銘則長籲了一口氣。他們兩個各有各的態度,也正是趙弘派他們兩個來範陽查案的原因所在。